㈠ 侵权与犯罪的关系
凡是构成犯罪了必是侵权的,不同种类的犯罪侵犯的权益不同。侵权却不一定是犯罪,只有侵权达到一定程度,符合刑法中罪名的构成要件才构成犯罪的。所以可以说侵权的范围大于犯罪。
希望对你有用,望采纳。
㈡ 哪些行为会构成专利侵权犯罪
网页链接
专利侵权行为与假冒专利罪的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利侵权行为是指根据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是指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所以,专利侵权行为应首先是实际实施了专利技术方案或专利设计方案的行为,无论其是否标注或标示所涉专利的专利号。而假冒专利行为是实际上没有实施专利方案,但向公众明示其产品采用并实施了所述专利方案的虚假宣传行为,即挂羊头卖狗肉式地忽悠人的行为。
由此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利侵权行为应不构成假冒专利罪,也不会因此而坐牢。
那问题来了,如果有人未经许可,既实施了别人的专利方案又向社会公众如实明示所涉专利信息该如何处理?
对该种情形构成专利侵权须承担民事责任应无异议,那有可能构成假冒专利罪吗?根据上文所述法律规定应不构成,因为人家确实没有“假冒”行为,而是做到说到,不忽悠人,不搞虚假宣传,也不应到坐牢的程度。
那就是说假冒专利的有可能坐牢(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而专利侵权的只是承担一下民事责任(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换另一种说法就是,我用了你的专利不用坐牢,我用了你的专利而且还公开声明我用了也不用坐牢,但是,我没用你的专利只是说一下我用了就很有可能会坐牢(注意看那个对“情节严重”的司法解释,实践中随便哪个人一动就达到了),好像有些不合理,但这就是当前的法律规定。
㈢ 侵权属于犯法吗
侵权属于违法(也犯法),系侵害侵犯了公民的法定权益和合法利益,应内承担侵权责任容,但不承担刑事责任。
犯法的概念有点模糊了,广义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违反制度、法令行为都是犯法了;狭义讲,还人们常理的理解是犯法则入罪说,一般要把犯法看的比违法要重,犯法即要治罪。
㈣ 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有什么区别
侵权行为可能是犯罪行为, 刑法和民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联系的。内
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容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一般认为,侵权行为首先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也就是说,侵权行为破坏了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在法律上严格规定不许被破坏;侵权行为同时又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的行为,而加害人必须对被伤害人做出赔偿。”
犯罪行为,作为罪体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对社会有危害性、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称作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符合犯罪四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其中作为罪体客观方面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
㈤ 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一、侵权行为和犯罪行的联系
侵权行为可能是犯罪行为,《刑法》和《民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联系的。侵权行为首先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侵权行为破坏了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在法律上严格规定不许被破坏,侵权行为同时又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的行为,而加害人必须对被伤害人做出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非法侵犯。违法侵犯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刑事处分。”
二、侵权行为和犯罪行的区别
1、两者本质不同
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
而犯罪行为作为罪体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对社会有危害性、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称作犯罪行为。
2、行为侵害客体的范围不同
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要比侵权行为侵害的客体更广泛,不仅包括后者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还包括其他一些受我国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3、行为后果不同
侵权行为依照本法或其他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的是相应的民事责任,承担责任的形式包括损害赔偿、停止侵害、消除危险等;而犯罪行为是依据刑法规定承担相应的刑罚的刑事责任,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是刑罚,包括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直至死刑。
(5)侵权犯罪扩展阅读:
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是行为性质不同,行为侵害客体的范围不同,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也不同。犯罪 行为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构成犯罪的实质要件。而侵权行为造成的危害往往只是及于个体或集体,一般不会强烈到波及社会。
构成侵权责任必须具备的条件,即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条件。侵权行为有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之分。就一般侵权责任而言,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才能构成:
1、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即必须在客观上造成财产损害或精神损害;
2、行为具有违法性,如因合法行为造成损害,则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3、不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如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则不承担责任。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不须完全具备上述要件,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或具备一定的特殊条件即可成立。
侵权行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时常发生,比如说侵犯人身或者是财产权利,都是属于侵权行为,但是它和犯罪行为存在着本质上面的区别,从性质上来说,一个是民事纠纷,一个是刑事案件,并且侵犯的客体的范围也是存在着差异的,犯罪行为固然要广泛一点。
犯罪行为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个别犯罪,是特殊主体,如刑讯逼供罪,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本罪的主观方面,大多数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个别犯罪可以由过失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