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辩论题求解:患者的医疗知情权和医生对危重病人的善意谎言矛盾吗
为让患者真正拥有对自己病情和用药的知情权,江西1日起实施《江西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这本长达180页的实施规范,是由江西省卫生厅制订并颁布实施的。该试行条例不仅详细规范了病历书写的体例,还对以往病历中存在模糊不清的一些问题作了明确界定。除病历外,还首次对39种医疗告知文书内容和格式作了详细规定。如医生在病历书写中疾病名称将不能中外文混用;简化字、外文缩写字母要一律按国家规定和国际惯例书写,不得自行滥造;对各种有偿性或费用较高的检查、治疗、手术、输血或自费药品等,都要征得患者或亲属同意后方能施行;医生签名应书写在病历右下方,并且应签正楷全名,字迹要清晰易辨。
《规范》中还特别加入了“处方书写要求”,其中规定麻醉药品处方应由主治医师以上的技术职称医师或麻醉医师方能使用,有麻醉品处方权的医师签名字样,除送药剂科、医务科外,还要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药品名称应书写化学名称,一种药不能同时使用两种文字书写;处方上药品用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药品用量单位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毒、麻药品按规定须开专用处方,并要记录患者的单位或住址;精神药品使用规定处方,不得和普通药品开在同一张处方上。
江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姜国平说,规范病历的书写不仅是为了让患者能了解自己的病情和用药,也能更好地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将对处理医疗纠纷和医学科学研究都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核心提示
医生如实告知病情,老太太被“吓死”。
保护患者的知情权,怎样做才恰当,如何做才合法?
典型案例
医生说病情,老太被“吓死”
江苏某市的王老太因身体不适被子女送往医院检查,却不想老太太获知病情后竟被“吓死”,除了留给子女众多的伤痛以外,还由此引发了一场医疗纠纷。
2004年8月,王老太发现自己的胸前长了一个包块,在子女的安排下前往该市的某医院检查。经过医院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医生建议王老太的家属立即进行手术,但并未将病情告诉王老太。王老太随后住进了该医院的胸心外科,准备择期手术。
不久,医院准备给王老太进行手术,一位女麻醉师在手术前检查时对王老太说:“你的病情很重,需要马上做开胸手术,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孰料,从不知道自身病情的王老太听医生这么一说,吓得面如土色,突然“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不省人事。急救人员迅速赶到,并立即将王老太送往急救室抢救,经过约90分钟的抢救后,王老太还是因心源性心脏病突发猝死而抢救无效。
王老太的突然死亡让其子女不知所措,他们一致认为,“医生不该将病情像这样毫无遮掩地告诉她,老太太的心脏本来就不好,医生哪有不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就将病情告诉患者的?”因此断定老太太是让医生透露病情后“吓死”的,并以此上诉法院要求医院承担法律责任。
王老太的家属说,“病人的病情确实很重,但通过手术完全有可能康复。医院不能借口不侵犯病人的知情权,而不考虑病人的接受能力就将病情如实告之病人,导致悲剧发生,医院对此负有告知不当的责任。医院为了避免‘不告知’带来的麻烦,而导致病人出现意外,这也与医院救死扶伤的目的相背离。”
医院则认为,“王老太身患恶性肿瘤,身体状况不佳,得知病情后,诱发了心源性心脏病而猝死,并非受到‘恐吓’而死。麻醉医师将病情告知患者,是为了让患者手术时能够有心理准备,也是在保障患者的知情权。而医院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在给患者即将进行大手术前将病情及手术内容告诉患者,是合理合法的。因此,医院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患者说法
重症病人的病情,岂能随意告知
针对上述的医患纠纷案例,有关患者知情权的话题再次引人关注。
记者为此做了一次调查。在广州市中山一院、广州市十二医院、广州市空军医院等几家综合性医院的门诊大厅,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前来就诊的患者。对于上述案例中的情况,绝大多数的被访者表示,不管医院有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对于像王老太这样同时患有心脏病的重症病人,当然不能随意将病情告知其本人。
在中山一院的门诊大厅,前来就诊的市民宋先生说:“我认为老太太肯定是被吓死的,就算是死于心脏病,那也是因为麻醉师那句话诱发了老太太心脏病发作。如果我是老太太的子女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事情,你医生把病情告诉子女不就行了吗?我们年轻人有时候都难以承受这样的事情,何况一个老人。”
在空军医院就诊的陈秉则有些激动,“这样的事情比医疗事故更让人难以接受。说实在的,医生是应该保障患者的知情权,但也得看对什么样的人,可以告诉其子女家人,让他们来选择要不要告知病人。谁听到自己得了重病心里不会跳一跳的?”
陈秉向记者说起了他朋友的一件事情,“我的一个已经去世了的朋友,生前在一次检查中被查出身体内有一个良性肿瘤,当时医生并没有告知其本人,而是告诉了她的妻子。在医生的治疗下,他的病情回复得很快,出院回家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再去医院复查一下,只是他去了另一家医院。这家医院的医生在复查后告诉他说‘你这个肿瘤恢复得很快,看来治疗效果不错’。朋友一听说自己患的竟然是肿瘤,一下子不能接受,再也无法听进去医生的解释,从此以后心灰意冷、郁郁寡欢,也不愿再去接受治疗。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良性肿瘤终于转化为恶性肿瘤,他郁闷之极地离开了人世。”
陈秉最后说:“如果第二家医院的医生不那样说,也许我的朋友就没有事。”34106ed194a71f0e医药经济报
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只有极少部分人认为医生应该适时告诉患者病情。患者常小姐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和心理承受度是不一样的,隐瞒真实病情这个方法并非对所有的癌症病人都适用,所谓的善意的谎言有时候带来的可能是无尽的遗憾。
医院做法
谨慎告知是人性化服务的体现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从理论上说,告诉患者病情确实是为了保障其知情权。一些医院的管理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对此有成文规定,医生要按照规定去做。”
江西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医务科的曹先生告诉记者,“一般的病情,不需医院特别说明,医生肯定会选择及时告知病人,因为这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而且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利’。《执业医师法》第26条也明确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
不过曹先生也表示,“考虑到一些重大疾病或者已经有生命危险的重症,我们也会按照医院‘保护性医疗’措施,以‘特殊情况告知书’的形式告知患者家属,并在采取保护性医疗诊治时告知病人以实情,在得到病人家属明确答复并签字之后才开始实施治疗。”
曹先生还告诉记者,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这种病情告知形式的一些要求比较含糊,没有一个固定的做法模式,医院只好从保护自己、避免患者误会的角度来制定医院规定,尽可能避免由此出现的医疗纠纷。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教科的一位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医院对一些重症病人的病情告知是很谨慎的。我们曾经目睹过不少此类的医患纠纷,有时候感觉比处理医疗事故还头痛。我们医院一直强调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实际上这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效果影响较大。遇到重症病人时,我们尽可能准确地向患者家属表述患者病情,并与他们一起商量如何告知患者本人病情。其实,这也是医院人性化服务的一种体现。”
律师说法
适当告知是知情权保护的延伸
在上述案例中,医院到底应不应该承担责任?记者专门咨询了处理医疗事故方面的法律专家。
北京律师协会医疗事故委员会主任陈志华律师认为,这是一个难以定论的医患纠纷,按照现有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医生确实有责任将患者病情告知患者本人,即保障患者的知情权,但也应当避免对患者造成影响。
陈志华说:“因告知患者本人而导致其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这样的医疗风险应该如何处理,现有法律法规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处理要求,所以我认为,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对此类案件处理的指导性法规的操作性应该重新予以审视和重视,否则这样的争论将永远没有结果,对医患双方而言,可能都有失公允。”
山东龙头律师事务所专门从事医疗纠纷案件研究的资深律师宋中清表示:“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应该看这个老太太的死亡是否与医生告知病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有,那么医院当然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如果没有,医院无需承担责任。”
宋中清说:“因为病人住院期间完全可能会因为其他正常原因导致死亡,并不是所有的病人死亡医院都有过错。这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得以相关司法鉴定为准。对于老太太‘经过约90分钟的抢救后’死亡,也要看其中是否有医疗事故因素。因此,医患双方可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通过鉴定结果才能认定责任承担者。”
宋中清还认为,患者知情权不仅仅是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患者的病情,《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利。在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应当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家属。”针对患者治疗方案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签字时,医院应该明确向其解释清楚,否则对于造成的伤害,医院是要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
广东君信律师事务所的一位法律人士认为,患者有权了解治疗的相关真实信息,这也是医生应尽的义务。无论是治疗行为的优点还是缺点,医生均应毫无掩饰地向患者进行真实客观的介绍。他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医疗过程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执业医师法》对此也有规定。
这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医院必须确保患者的知情权;其次,医院在确保患者知情权时应当注意方式,避免不利后果发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可选择适当的时机或方式,以避免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或向其近亲属介绍病情,视为对患者知情权保护的延伸。
2. 历史上最著名的医患纠纷
广东省化州市,作为粤西地区的一个贫穷的县级市,因出现一桩离奇的医患纠纷案(医生将患者吓死),令到这个小地方声名在外。
在 2008年6月的一天,当时患者彭XX因连续发高烧不退,到当地化州市人民医院就诊,接诊的外科苏医生第一日安排患者抽血检查,作了乙肝等常规检查后,在得知患者曾有过不洁性行为后,第二天又要求患者再次抽血检查,这次抽血后又说是常规检查,叫患者回家等消息。
因为医生在第二次抽血检查时,没有说明是做HIV(艾滋病)抗体检查,更没有要求患者或其家属签署检查同意书或书面授权,所以患者及其家属都不知道第二次是做HIV(艾滋病)抗体检查,但是第二天在患者及家属毫无心理准备之下,却被该医生电话告知患者家属:患者感染HIV(艾滋病),并告知不能帮患者擦汗,要分开吃饭,汗液口水都可能传染等。而当时患者正好在电话旁,听到医生讲到自己感染HIV(艾滋病),吓得患者与其家属抱头痛哭,患者也因接受不了这个打击而于第三天离家出走,失踪至今杳无音迅,患者家属报警查找也无任何消息,
事后患者家属按照该医生的吩咐,全家人到上一级疾控机构作HIV(艾滋病)抗体检查,全部都没事;患者家属为进一步核实患者是否真的感染了HIV(艾滋病),到该医院核查患者检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该医院检验科无任何该患者的HIV(艾滋病)检验记录(包括电脑检验决录),甚至连检验科的患者登记资料都是由接诊的苏医生填写而不是检验科医生填写,更为离谱的是,检验科连患者的血液标本都没有保存,这些发现让患者家属感到震惊、愤怒,为此患者家属将该医院告上了法院。
按照规定,HIV(艾滋病)抗体检查一定要患者或其家属自愿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或书面授权,检查为疑似病例时,要上报疾控机构并作进一步确诊,当地医院这些违法违规的过错行为竞被当地化州市人民法院以“经患者同意而作HIV(艾滋病)抗体检查”为由认定医院无过错,驳回了患者家属的诉求(医院不提交任何证据,也无任何证据证明其做HIV(艾滋病)抗体检查得到过患者或其家属同意),而对于为何没有该患者的检验记录、为何不保存血液标本、为何不上报当地疾控机构等问题,判决书却是只字不提,目前该案正在二审当中
3. 如何看待医患纠纷
这个就是消费者商家有纠纷差不多,只不过医疗这种服务比较特殊,涉及到人的生命,更容易导致矛盾发生,今年因为COVID-19发生,大家伙对医务工作者又有了新的认识,可能医患纠纷会比过去好许多
4. 面对医患纠纷怎么处理
医患纠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却又必须冷静面对的问题,如何应对医患纠纷已成为当前医院(个体医生)与患者双方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
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谈到医患纠纷的处理时,认为医患双方对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并不十分清楚,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深层原因。因此,医患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不仅是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措施,也是确认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的主要依据。任何一方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义务的不履行则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免除或减轻对方的民事赔偿责任。
医院的权利主要包括治疗权(疾病检查权、自主诊断权、医学处方权);医学研究权;医护人员的人权尊严权等。医院的义务主要有九个方面:依法开业及执业的义务;依法或依照双方约定提供医疗服务的义务;对社会及患者的忠实诚信义务;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治疗措施、注意事项等告知义务;医疗转诊义务。对不能治疗的疾病,应及时建议患者转院治疗;报告义务。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等情况时,应依法向卫生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职业道德方面的义务,如诊疗最优化,用药适量,手术合理,治疗方案最佳,使患者痛苦最小,医疗费用最低等。
患者作为医患关系中的弱势一方,更需明确了解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胡法官介绍说,根据我国宪法、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卫生部的一些部门规章、医疗操作规范等有关规定,患者的权利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生命健康权;人格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财产权;公平医疗权;自主就医权(包括选择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知情与同意权。患者对疾病的病情、治疗措施、医护人员的情况等享有知情权,而医院采取的治疗行为应事先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之后方可进行;医疗文件的查阅权、复印权;监督权;索赔权;请求回避权。对可能影响公正、公平医疗事故鉴定的组成人员,有权提出回避。同时,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守和履行如下义务:一是遵守医疗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医院的相应管理;二是尊重
医务人员的人格及工作;三是积极配合医疗服务,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治疗;四是接受强制治疗义务。患者患有传染性疾病时,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主动接受强制性治疗;五是交纳医疗费用的义务;六是防止扩大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后,患者应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损害结果的扩大,否则患者的扩大损失部分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医患纠纷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自行协商。医患双方可以自主自愿地进行协商处理,所达成的协议只要不是受胁迫所签或存在重大误解,其协议是合法有效的。这种处理方式对医患双方来说无疑都是最优选择,不仅利于改善医患关系,而且医院的声誉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二是行政解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对医患纠纷进行调解。第三种途径就是司法裁决。但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与非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的法律适用是不尽相同的,前者需适用医疗事故条例进行裁决,而后者则依照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予以裁判。
医患双方在医患纠纷诉讼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时,首先患者在起诉时应注意是否超过了诉讼时效。按照民法通则第136条第二款的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患者应当在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时起一年内向医院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超出诉讼时效后就会失去法律的保护,法院会作出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裁判。第二,医患双方的举证责任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若干规定的规定,医患纠纷的证据责任分配是责任倒置,具体而言,患者在起诉时应提交在医院就诊治疗、遭受损失的事实及具体数额等相关证据材料,而医院需承担证明自己在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存在过错或过失的充分证据,否则,医院就需承担对患者造成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第三,应选择最恰当的法律、法规及有针对性的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和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因为同一医患纠纷可能发生法律竞合的问题,但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其法律责任可能有较大区别,关键是看哪一部法律、法规,哪一具体法律条款对自己更有利。诉讼中应围绕核心问题进行举证、质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疗人身侵权损害赔偿的标准与范围
医疗人身侵权损害的赔偿标准有两种:一种是医疗事故条例规定的赔偿标准,但此规定只适用于构成医疗事故的医患纠纷;第二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及人身损害精神损害赔偿等相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赔偿标准,适用于医疗事故等特殊案件外的所有人身侵权损害赔偿案件。
具体赔偿范围: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此外,受害者还可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规对精神损害赔偿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对于超过确定的护理期限、辅助器具费给付年限或者残疾赔偿金给付年限和医疗费用不足、被抚养人生活费确需增加等情形,受害者还可以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诉。
5. 当发生医患纠纷时应该怎么处理
如果引起医患纠纷场面混乱,首要任务是稳定纠纷现场。接下来就要内了解患方诉求、容分析纠纷原因,而更重要是分析此起医患纠纷中医院存在不足。在以上基础上,形成处理纠纷方案,包括解释、协商理赔、第三方调节、引导患方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等。如果通过分析此起医患纠纷,医院确实存在不足,应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6. 如何看待医患纠纷问题
医患纠纷是很难过的事情,医生在治病救人从死神手中抢人,经历了一番折腾,最后可能被患者家属发泄怒气,很让人心凉。不过这次疫情之后应该会好很多了。
7. 为什么中国的医患纠纷如此严重,一个故事
因为我国对医疗领域的监督非常不力。
医疗领域乱象丛生,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所以,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医患闹剧”。
8. 医患纠纷该如何更好的处理
首先,我觉得是换位思考的问题。
对于医生来说,一天需要看很多的病人,如果对待每一个都很热情,那不得累死了?但是站在病人的角度来看,医生你对我这么冷漠,我花钱看病,怎么受到的待遇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认真论起道理来,医生和患者谁都没有错。医生没有骂病人,病人也没有骂医生,但是一个转身,病人就默默投诉了这位医生。
谁知这位家属并不知道急诊也是属于门诊的一部分,所有的检查费用是不能报销的,结果在医院大吵大闹。坐诊的医生说已经跟家属说过了,家属说没有,各执一词,吵的不可开交。
这就是因为医生跟病人家属没有做好充分的沟通工作。
9. 医患纠纷法律法规有哪些
您好!
最新的医疗纠纷法律法规如下:
1、首先是《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主要注意的点有:1、医务人员过错,必须向医院追讨赔偿;2、医疗机构有三项免责事由(患者不配合、抢救生命垂危已经尽力、当时医疗水平所限)。
2、其次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十七条起到最后的那些法律条款。这些条款告诉您如果出现医疗纠纷以后,应该怎么索赔,有哪些费用可以索赔。
3、最后有两个注意点:一是我国有一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由于立法的原因,这个条例对医疗事故的赔偿,还不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赔偿。因此,索赔时应注意避开引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二是医疗事故是举证责任倒置,即医院对其没有过错承担证明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即无论是医疗事故还是医疗过错,只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就得赔偿。同时,改变了以往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完全由医疗机构举证证明自己“清白”才能免责的做法,转为必须由患者证明医疗机构有过错,否则医疗机构免责。下列情形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10. 如何理性看待医患纠纷
医患纠纷指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纠纷。医患纠纷包括基于医疗过错争议产生的医疗纠纷,也包括与医疗过错无关的其他医患纠纷(如欠付医疗费的纠纷、对疗效不满等等)。
医患纠纷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医患纠纷似乎总是因个案而起,但实际上医患关系的紧张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个背景产生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相互信任缺失,而是医疗模式带来的关系改变—当以药养医的模式还在运转,医生的收入与其在患者身上使用的治疗和药品相关联时,他们是否还能够保持足够的道德感,人们不得而知。此时,患者对医生必定是保持警惕的。这种警惕,有时甚至通过红包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患者的悲哀,也是医生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