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正被判侵权后法院追讨公告费成功了吗
因为于正被判侵权迟迟不向琼瑶道歉,三中院日前依据判决在《法制日报》刊登案回件内容作为公告答。近日,从北京市三中院获悉,该公告费用33.6万元全数由于正承担,他现已将钱交付。这意味着,该院审结的陈喆(琼瑶)与余征(于正)侵害著作权纠纷一案已全部执行完毕。
三中院告知余征需承担刊登费用,余征于公告当日将33.6万元交至该案案款账户。三中院后将钱发还申请执行人陈喆,至此,本案顺利执结
来源:新京报
2. 琼瑶诉于正抄袭,是“抄袭表达”还是“借鉴思想”,专
沉寂已久的琼瑶,2014年4月15日,令人意外地致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于正新剧抄袭其作品《梅花烙》。
双方几天的口水战后,事件再度升级。琼瑶在《花非花雾非雾》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称:“最近一周来,不但侵权剧集的首播卫视没有停止播出,网 络与其他播出平台又开始或计划播出该剧,侵权对我造成的身心伤害进一步加剧,不知尊重原创、保护智慧财产权(知识产权)的公理正义何在?”
28日下午,琼瑶表示,“我决定委托专业律师控告《宫锁连城》侵权方,诉诸法律维护《梅花烙》的版权权益”。对此,于正方面暂时没有回复。
关于电视剧抄袭风波,这不是第一次,但由于双方的知名度,此次的案件尤为引人注目。
一封举报信拉开版权大战
琼瑶在写给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的举报信中称:“目前正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宫锁连城》,署名编剧于正,《梅花烙》的主要情节与故事脉络,几乎全部被套用于《宫锁连城》的剧情之中,抄袭侵权情形之恶劣前所未见。”
对此,琼瑶表示“忍无可忍”。
随后,琼瑶一一列举其抄袭的几个部分,认为该剧从主角的背景、主从关系完全跟《梅花烙》一致,支线角色除了名字换了,关系也跟《梅花烙》一模一样,就连男主角洞房之夜跑出去与情人私会的细节都十分吻合。
琼瑶在声明中恳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即时停止播出于正新剧《宫锁连城》,并呼吁观众不要看该剧。
在琼瑶刊登的声明中,还附录了众多网友的回复。其中网友“做回自己”表示:作为一名作者,当自己的作品遭到剽窃是多么痛心!还有网友直言:“是不是就是欺负那些95后00后没看过《梅花烙》啊!可是你想过我们看过的人的感受吗?要抄也抄个大家没看过的啊!”
争议:这个官司怎么打?
因为在琼瑶公布的媒体声明函中,并未写明将起诉于正侵权的具体内容,所以法律界专家对此案件也莫衷一是。有专家认为,根据思想、表达二分 法,著作权法只保护表达形式,不保护思想,所以琼瑶作品不受保护;而另一种观点是: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梅花烙》享有著作权。如果存在抄袭,可以维权。
对此,北京东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解释说,“著作权法只保护表达形式,不保护思想”,是被许多国家接受的判断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的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国际条约。根据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9条第2款的规定,版权的保护应该延及表达方式,但不 延及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本身。“比如,根据该理论,前人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不能阻止后人写类似的爱情故事。任何人不能垄断思 想,否则将阻止人类进步。在我国法律实践中,法院也多次根据该理论,对作品的保护范围作出判断。”赵虎举例说。
但对于琼瑶指出的,两个故事主线发展情节、主人公之间的背景和人物发展的主从关系相同,支线中的人物关系相同,有关人物的情感线相同,某些细处情节完全相同,这些证据指出的事实是思想还是表达呢?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仰坤认为,其实,在著作权法中,关于“表达”和“思想”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但我认为,表达形式和反映作者 思想的内容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把形式简单地理解为‘文字’‘纸张’‘声音’等载体,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就作品而言,‘故事情节’‘梗概’‘背景’ 就是内容本身,应同样属于法律保护的内容。”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也持有相同看法:“表达能仅仅指文字吗?一般认为,表达就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这就包含人物设计、故事结构、背景等。这些方面是否抄袭,很容易通过对比进行判断。如果把这些都仅仅认为是思想,会有失偏颇。”
赵虎也说:“就琼瑶与于正之间的著作权纠纷而言,我认为,其中琼瑶指出的人物关系、背景、发展趋势和细处描写,应该有一部分属于表达而非思想,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侵权”案背后的思考
琼瑶在声明最后说:“近年来,我欣喜地看到内地正在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将保护知识产权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定位上,以及积极推动国家文化的进步!期望我的案件对于中国影视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起到点滴作用。”
正如琼瑶所言,有专家提出,无论案件最终是什么结果,背后都体现出一个重要问题:当前著作权法解释上的模糊。
赵虎分析说:“应该说思想和表达在一般情况下是非常清晰的,但是要截然将这两者划分开却很难。”他认为,一个作品的主题肯定属于思想的范 围,具体的语言表达肯定属于表达的范围。但是表达的范围并不限于具体语言的表达,情节设计、人物关系,也往往属于表达的范围,故事的梗概有可能要进入思想 的范围。要把思想和表达完全区分开,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具体分析。
侯仰坤则对法律条文本身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有些法律条文,无论是国际公约还是国内法,存在理解差异的原因不在于法律本身,有些属于翻译问题;有些则是该问题的本质已经不属于法律领域而属于哲学领域。所以,我们不应当盲目崇拜国际条约,也要适时调整国内法律。”
张洪波提出:“通过这个案件我们必须看到,相关法律法规仍待完善,才能让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在实践中理解,才不至于偏颇。也不能因此给无良的人创造机会。”
3. 法院是如何认定于正抄袭琼瑶这一事实,其他专业领域法院是如何认定侵权行为的
陈喆诉来余征著作权纠纷案是自一起民事纠纷案件,民事案件围绕什么审理?案件争议焦点。一般来说,争议焦点可以用这个格式:1.原告的起诉是否有法律和事实依据;2.被告的抗辩是否有法律和事实依据。……
4. 于正抄袭门的律师解读
王军律师,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擅长版权&娱乐传媒领域纠纷多年,琼瑶公司曾向他咨询本次于正“侵权”风波。
Q:于正是否构成对琼瑶的侵权,各种声音说法不一,您怎么看?
A:现在 有一些说法不是特别审慎,对于不同作品之间是否存在版权侵权的认定,还是应当以实际完成相关作品的具体比对作为判断基础。因为,著作权侵权的判断标准只有两个:一个是接触,一个是实质性相似。从接触的问题来讲,琼瑶老师的《梅花烙》早就公开发表了,无论原著小说还是由其改编的影视剧,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均很大,所以从《著作权法》来判定“接触”是完全不存在问题的;关于实质性相似,是从“作品的独创性表达”层面上来进行判别的,著作权法通常只能保护作品的表达内容、表达方式,而不能直接保护作品的思想与创意,这就意味着,《宫锁连城》(《宫3》)是否侵犯《梅花烙》的著作权,关键看前者是否抄袭、剽窃了后者具体的创意表达,不进行作品的客观比对而妄下结论,都是不客观的。
《宫3》在电视台首播前几天,琼瑶老师那边就通过联系人把相关涉嫌侵权的部分内容发给我看,以我对相关内容的初步比对和理解,现在 我只能说,存在“高度涉嫌”侵权的可能性,具体明确的结论,还需等我详尽看过《梅花烙》原著作品及涉案电视剧之后才能最终做出判断,当然,法律上的证据梳理与认定是个专业技术活儿,我还需具体指导琼瑶老师方面就比对什么、如何比对、具体比对到什么程度来重新做些功课,这需要些时间。
Q:既然琼瑶开播前已经跟您咨询了相关的侵权情况,为什么后来没有走法律途径,而是写公开信声讨?
A:一个完整的法律程序是需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的,从委托律师准备证据到起诉立案,开庭审理再到生效判决,通常需要花上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显然,这些工作是不可能在涉嫌侵权电视剧的首播周期内完成的,这对于琼瑶老师来说,即使最终维权成功,也无异于“迟到的正义”,太过滞后,而选择第一时间与电视剧制片方、播出方直接沟通以及向广电主管部门行政举报与投诉,既属无奈之举,也寄希望于就此能够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
当然,直接走司法诉讼途径维权也并非完全没有捷径可走,可以参照此前“钱钟书先生书信拍卖案”,基于侵权事实进行充分的证据准备,向法院申请诉前临时禁令,要求法院裁定禁止侵权电视剧的继续播出,在紧急情况下,法院在48小时内即可做出临时禁令的裁定。
当然,琼瑶老师的公开信声讨,取得了非常大的舆论关注和社会反响,即将到来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无论作为当事人还是知识产权律师、社会公众,都期待着广电主管部门能够给出一个说法或积极地回应,这对于纠正影视行业的抄袭风气、维护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当然,如果事态走势不能像琼瑶老师所期待的,诉讼维权恐怕也将在所难免。
Q:至于最终是否侵权,具体如何判定?
A:相似作品间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关键看“是在借鉴创意,还是在抄袭表达”,前者无法界定为版权侵权,而后者则属于典型的版权侵权。表达是什么,就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而言,通常包括故事情节、重要桥段、人物安排与关系、命运发展、创意对白、个性描述、叙事连结创意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具体比对,来看是否存在表达上的实质性相似,应该说,基于初步证据做判断,《宫3》在上述一些方面与《梅花烙》确有相似之处。就比对而言,既包括点对点的细节比对,而包括故事人物与叙事的整体融合性比对,不可割裂判断。从整个影视行业的版权侵权现状来看,更多的是“改头换面”、“偷龙转凤”的“高级抄袭”,个案判断、综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Q:抄袭多少比例构成侵权,法律对此有量化吗?
A:法律上并没有这样一个比例,我看到围绕这一版权争议的一个说法是“如果抄袭不超过20%就不构成侵权”,这个说法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就侵权本身来说,只要有接触且构成实质性相似,且实质性相似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创意表达,那么,就应当认定为版权侵权。即便抄袭比例只有1%,但如果这恰恰是作品里最具戏剧化、独创性表达的桥段,也应当受法律保护,不能说因为抄得少就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这个案子还有一个点值得关注,存在对琼瑶有利的两个证人。《宫3》的女演员戴娇倩[微博],此前曾有一个采访说《宫3》是脱胎于《梅花烙》的,她的这种表达是否可以足以对某些情节进行印证和说明,对《梅花烙》权益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证据。另外,一个叫李亚玲的编剧,也有公开言论说,于正曾试图请她改编《梅花烙》,这个如果查证属实,从抄袭、高级改编的主观故意或者恶性来讲,对琼瑶老师比较有利。
5. 于正抄袭违反了什么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下图节选自 琼瑶诉于正案判决书)
6. 于正抄袭门的宣判之后
百余编剧力挺判决
国内编剧界一直密切关注此案动向,曾有一百多位编剧联署声援琼瑶。一审判决书宣读之后,汪海林、赵冬苓、六六等多名编剧发微博力挺琼瑶和法院判决。编剧汪海林发文称,“我代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表达对北京市三中院就于正《宫锁连城》侵权一案判决的支持和肯定。裁决体现了尊重原创、保护原创的法律精神,这一裁决打击了抄袭剽窃非法改编的行为,是法制的胜利,体现了阳光下的公正。” 三中院法官认为,这个案件在法律层面有疑难问题,包括思想和表达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改编和合理借鉴的界限的划分,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的具体元素。原告主张的人物关系、特定的情节以及特定情节串联而成的整体,这些在以往案件中是不多见的,但在本案中有集中的体现。它提出了很多著作权保护客体中更细层面的内容,比过去传统的整体作品的比对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即著作权法保护的元素由哪些构成。
至于案件的意义,法官认为本案在著作权法问题上以及在著作权独创性认定以及侵权判定规则上,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可能会对其他案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在编剧领域,更鼓励原创,不要有互相抄袭、改编等著作权侵权的行为发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著作权法立法的目的。 于正工作室公开发表声明,声明中表示“合理诉求没有得到法院支持,我们对此表示遗憾。我们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因此,我们将依法提起上诉,维护合法权益,并期待法律公平公正的裁决。”
7. 于正侵权案败诉为什么3年不道歉
2018年4月26日, 2015年琼瑶起诉于正侵权后胜诉,于正被判公开道歉,五被告共计赔偿500万元。但是版3年过去了权,于正始终未履行判决结果,并没有主动公开道歉。2018年1月,北京三中院受案审理琼瑶申请执行于正侵害著作权一案,并公开执行细节:
2月,法院送相关法律文书到于正公司,被前台拒收;
3月,于正委托代理人第一次到法院接受谈话;第二次时称在和琼瑶方协商和解,琼瑶方拒绝和解,要求法院强制执行。
8. 于正因抄袭被锤,但是他不认,他是否会面临被抵制
于正娱乐圈知名的编剧。他的很多作品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在自己的影视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文字,使得一些演员大受欢迎。然而他面临着一个问题。他的作品疑似抄袭,有很多真锤表明他是抄袭,但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娱乐圈如鱼得水。虽然他的作品有抄袭,但是收视率很高。
人们对于抄袭的抵制力量太过薄弱,并且这两位深知观众喜欢看什么,抓住了观众的看点,每当有于正和郭敬明的作品上线,大家还是会看得不亦乐乎。所以,抵制抄袭的行为也就比较淡,提醒大家一定要有防范意识哦!
9. 于正诉毒舌电影侵权案获胜,最终获得了怎样的赔偿
有相关媒体报道,于正诉毒舌电影侵权案获得了胜利。上诉人也就是原审的被告即广州有好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上诉结果被驳回,裁判结果为维持原判,法院判决该有限公司要赔偿于正3000元,并在相关的公共平台网络上向于正赔礼道歉。
人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法律的制约。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网络上都应该谨慎言行,遵纪守法,要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同时又不能损害他人的权益,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10. 于正琼瑶版权纠纷案件的结果是怎样
长达8个月之久的琼瑶、于正著作权纠纷案,昨天有了结论。市三中院一审判决于正等五被告连带赔偿琼瑶500万元、刊登致歉声明,并停止传播、发行和复制《宫锁连城》。
宣判后,琼瑶激动不已,发微博称“泪在眼眶”、“只想大喊一句,知识产权胜利了”。于正则对判决结果表示遗憾,并将提起上诉。
看点
1、琼瑶是否有权告?
庭审中,于正等五被告都就著作权一事质疑琼瑶方,提出琼瑶并非《梅花烙》编剧,该电视剧版的编剧署名为林久愉,琼瑶仅是编剧指导而非作者。对此,琼瑶方反驳并递交编剧林久愉的声明予以证明。
法院审理后认为,电视剧《梅花烙》字幕虽有“编剧林久愉”的署名,但林久愉本人出具的《声明书》,已明确表示其并不享有剧本《梅花烙》著作权的事实;电视剧《梅花烙》制片者怡人传播有限公司出具的《著作权确认书》也已明确表述剧本《梅花烙》的作者及著作权人均为琼瑶。
而林久愉根据琼瑶口述整理剧本《梅花烙》,是一种记录性质的执笔操作,并非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整理行为或融入独创智慧的合作创作活动,所以林久愉并不是剧本《梅花烙》作者。所以《梅花烙》的作者及著作权人均为琼瑶。
2、于正到底抄没抄?
于正是否抄袭是庭审中争论的焦点,也是本次判决中最大的看点。
4月15日,琼瑶在微博贴出了一封写给广电总局领导的举报信,称自己作品《梅花烙》被于正编剧的《宫锁连城》抄袭,并一一列举其抄袭的几个部分。12月5日开庭时,琼瑶方还列举了21个桥段涉及抄袭,并当庭播放了节选。
相对的,于正曾在微博发文回应,称这只是“一次巧合和误伤”。在11月16日的一个讨论会上,于正曾表示,琼瑶指证他抄袭的情节,实际是来自于《红楼梦》。在12月5日的庭审上,于正方称《宫锁连城》和《梅花烙》在人物数量和人物关系上存在实质性区别。
法院经过审理指出,21个桥段中有3个桥段属于公知素材,相关情节安排不具有显著独创性,因而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有9个桥段属于公知素材,琼瑶就这些素材进行了独创性的艺术加工,以使情节本身具有独创性,但剧本《宫锁连城》与这些独创设置不构成实质相似。剩余9个桥段,为琼瑶作品中的独创情节,剧本《宫锁连城》中的对应情节安排与这些桥段构成实质性相似关联。由此,认定于正侵权。
3、到底应该赔多少?
琼瑶的诉状中,被告不仅有于正,还包括了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东阳星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琼瑶方表示,除电视台予以播出以外,《宫锁连城》还登陆了国内多家知名网络电视终端,已形成稳定收益,据此索赔2000万。
但于正方并不认同,认为琼瑶方面“滥用诉权,漫天要价,且通过个人身份、年龄、媒介片面进行舆论渲染”,并恳请法院驳回琼瑶诉讼请求。
法院在认定于正存在侵权行为的基础上指出,推定琼瑶在庭审中主张的于正编剧酬金标准及《宫锁连城》剧的发行价格具有可参考性。但琼瑶关于赔偿经济损失及诉讼合理支出的诉讼请求,缺乏充分的依据。因此,根据涉案作品的性质、类型、影响力、被告侵权使用的情况、侵权作品播出使用的范围以及被告方获利情况和琼瑶为本案支出的律师费、公证费等因素综合考虑,判令于正及四家公司连带赔偿琼瑶500万元。
声音
琼瑶方 知识产权胜利了
昨天下午,案件刚刚宣判,琼瑶就通过“花非花雾非雾官方微博”发声。
琼瑶在微博中写道:“正义终于发出了声音!谢谢三中院,谢谢宋鱼水法官,冯刚法官、张玲玲法官,谢谢内地的法律,让我对人生恢复了信心!此时此刻,激动不已,这个案子已经不是我和于正的个人争议,而是‘是’与‘非’之争,是‘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泪在眼眶,我只想大声喊一句,知识产权胜利了!”
随后不久,琼瑶又借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的话表示,“琼瑶诉于正一案,比他们创作一部剧本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称此是这场官司最正确的评价。琼瑶还预告自己将在下周一发布长微博,“谈谈我的心情和一切”。
琼瑶代理律师王军表示,从5月立案到宣判的8个月时间里,琼瑶本人经历了很大的精神煎熬,判决符合琼瑶的预期,也尊重了事实。
于正方曾谈和解,要上诉
于正则通过于正工作室发表了对判决的观点,称“于正与其他四方被告的合理诉求没有得到支持,对此表示遗憾。我们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因此,将依法提起上诉,维护合法权益,并期待法律公平公正的裁决”。
王军律师透露,于正曾私下向琼瑶求和解,但并未让人看到诚意。记者为此向负责处理此次诉讼事宜的公关公司负责人刘先生求证。对方表示,的确有过和解,但是不是与琼瑶律师谈和解。于正和解谈的是对琼瑶的敬意,不是歉意。
开庭时,王军曾提出,于正担任编剧的单集稿酬达20万,《宫锁连城》播放60多集,于正本人收益超过1000万。各电视台播放许可费过亿。对此,刘先生表示,收益问题不太好回答。
众编剧版权保护拉开帷幕
琼瑶诉于正侵权案胜诉后,大陆众多编剧通过微博发声,支持琼瑶。
编剧汪海林发微博称,“我代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表达对北京市三中院就于正《宫锁连城》侵权一案的判决的支持和肯定。裁决体现了尊重原创、保护原创的法律精神,这一裁决打击了抄袭剽窃非法改编的行为,是法制的胜利,体现了阳光下的公正”。
此外,《蜗居》《心术》等电视剧的编剧六六也发微博表示:“终于!中国版权保护拉开帷幕。”
相似桥段
琼瑶起诉列举了21个桥段,指证于正《宫锁连城》侵权,包括偷龙转凤、次子告状亲信遭殃、皇上赐婚多日不圆房、面圣陈情、公主求和遭误解等。最终法院认定其中9个桥段与《梅花烙》构成实质性相似关联。
被认定实质性相似关联的桥段举例:
1.偷龙转凤。《梅花烙》中,福晋倩柔为保住地位,用女儿换来一个男孩,取名皓祯,当做自己的儿子。而换出去的女儿被取名白吟霜。《宫锁连城》中,王琳饰演的福晋无子,为保住地位,用女儿换来一个男孩,取名富察恒泰,被换出去的女儿被取名宋连城。
2.公主下嫁。《梅花烙》中,皓祯被皇帝许配了兰公主。《宫锁连城》中,富察恒泰被皇帝许配了醒黛和硕公主。
专家说法
500万赔偿并不算高
昨天晚上,记者就此案采访了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资深知识产权法律师许红亮,他曾代理很多知识产权类案件。
据许红亮分析,知识产权类案件,并无明确统一的赔偿标准。确定此类案件的赔偿数额,考虑的因素远比一般民商事案件复杂。以本案为例,一旦认定于正等多方侵权,确定赔偿数额时,就要综合考虑涉案剧的收益、传播度和影响力等因素。法院的判决里已经提及这些因素,确定500万的数额也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500万的赔偿数额虽然绝对数字比较大,但在知产类案件里并不大。特别是《宫锁连城》这部剧,传播范围广泛,收视率高,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大,其收益肯定也远远大于500万元。由于此类案件在具体的法律里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补偿标准,因此没法说500万元是否是顶格判处。
许红亮说,从判决的意义而言,虽然于正一方已经上诉,判决还没有生效,但该案也具有标杆性意义,双方都是家喻户晓的编剧,其作品也具有极高关注度,该案体现了对著作权这一知识产权的尊重,对抄袭行为进行了打击和警示,有助于形成尊重原创的良好氛围。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