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侵权责任请求权案例

侵权责任请求权案例

发布时间:2021-08-08 05:01:41

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的关系

1、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都是人们保护个人财产的权利。

物权请求权,又称物上请求权,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碍或者有被妨碍之虞时,物权人为恢复其物权圆满状态,得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对于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的规定中,《民法通则》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责任形式。

2、侵权请求权本身是一个债权请求权。

侵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基于债的关系而产生的、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在公权力不法侵害私权利的情况下,民事主体可以依据私权所产生的请求权,主动要求公权力机关纠正不法行为,如果不能实现,将进一步提起诉讼。这样可以增加权利保护的途径,强化公民的权利保障意识。

(1)侵权责任请求权案例扩展阅读:

物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1、二者产生的目的不同。

物权请求权是为了保证物权的圆满状态而产生、存在的,物权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的可能,物权标的物尚存在时,物权请求权发生,请求权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预防妨害。

而当物权受到侵害、灭失、毁损时,物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物权的圆满状态无从恢复,权利无从实现,物权请求权亦无从行使,这时,受侵害人只能行使债权请求权即侵权请求权,侵权侵害人赔偿损失。这一赔偿请求权的目的在于以价值担保代替现状保护担保,使物权人获得适当的赔偿。

2、从权利的独立性来看。

物权请求权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附从性权利而非独立性权利,这种权利是为了保证物权的圆满状态、保证物权的正常行使而存在的,因此其产生、变更、消灭均依附于物权。而侵权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完全独立于受侵害权利的财产权利,其可以独立地转让

3、在两种责任的构成要件中,妨害与损害的区别是二者不同的一个根源。

物权请求权是物权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时发生的,物权请求权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或预防妨害。而侵权请求权是权利人受到损害时发生的,侵权请求权的目的是为了使损害得到填补,使权利人得到赔偿。

❷ 怎么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一、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类型
1.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的损害,受害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a.因侵害财产权[物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债权]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b.因侵害人身权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2.因违约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3.因其他原因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二、损害赔偿请求权构成要素
1.须有侵害物权的行为前提:指行为人通过非法侵入/侵占/妨碍/毁损他人之物等手段侵害他人物权的行为。
(1)侵害物权行为主要有4种:
A.非法侵入闯入:我国《民法通则》未直接规定非法侵入行为;但是《民法通则》第71/75/80/81条都与非法侵入行为有关。
B.妨害:指加害人妨害他人对不动产物权的行使、物之利用的便利的行为。
C.侵占:指加害人通过不法占有、处分他人财产而侵害他人所有权、他物权的行为。
D.毁损:
a.毁灭:使财物不复以原有方式存在;
b.损坏:使财物全部或部分丧失其原有功能、价值。
(2)《民通》规定侵害物权行为主要有侵占、毁损两种。
2.须有损害实施实质条件:指物权人的物权受到损害的事实不一定是财物损害。
(1)直接损失。
(2)间接损失:
A.未来可得利益/非既得利益:判断时间标准为侵权行为发生时;
B.未来必得利益/非假设利益:该利益的取得具有现实可能性,不是抽象可能性;
C.该利益损失必须为侵权行为可及范围内。
3.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须有因果关系。
4.须侵害人主观上具有过错。
三、损害赔偿的原则
(1)全部赔偿原则:指加害人应当赔偿因其加害行为给物权人造成的全部损失。
(2)损益相抵原则:
A.如物权人因损害发生而受有利益,应当将此利益从损失额度中予以扣除;
B.侵权人仅就二者差额部分予以赔偿的原则。
(3)过失相抵原则:指在侵害物权的损害赔偿责任中,由于双方的混合过错成立而减轻加害人责任的原则;
A.过错比较:指通过比较加害人和受害人双方的过错性质、过错程度,以决定当事人双方责任承担和责任程度。
B.原因力比较:指通过比较引起损害发生的各种原因所起的作用力大小,而确定双方应承担责任的大小。
①当事人双方过错无法确定时:应以原因力大小确定责任比例;
②当事人双方过错程度能够确定时:原因力大小对责任分担起微调作用。

❸ 侵权责任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关系

二、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

有的学者认为,各种债权的请求权在同一案件中同时并存或发生冲突时,应该确定各项请求权在行使上的先后顺序,以形成一种体系的概念,并“可以避免遗漏,以确实维护当事人利益,因为各个请求权之构成要件,法律效果,举证责任及时效多有不同,主张何者,关系至矩”。(15)虽然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在多种场合会发生竞合的情形,但毕竟他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事责任。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功能方面
我国《民法通则》设立民事责任制度,目的就是要通过使违法方承担民事责任,使受害方受到侵犯的民事权利得到恢复或补偿,从而有效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就不当得利返还责任而言,其最初产生于衡平思想,(16)目的在于恢复因当事人之间利益的不当变动而被破坏了的社会公平。其基本功能在于“取去”受益人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领的利益(德文为Abschoepfungsfunktion) ,所谓“受领的利益”,抽象而言,即指财产总额的增加,包括财产总额积极的增加和消极的增加两种情况。就具体事例而言,财产的积极增加表现为:1.财产权利的取得。如所有权,他物权,知识产权及债权的取得等。2.财产权的扩张及其效力的加强。如因附合而使所有权的范围扩张。3.财产权利限制的消灭。如原来在财产上设定的抵押权,而后来抵押权消灭。4取得财产的占有,或因占有而受有利益。5.债务消灭。债务人债务的消灭,即为其财产的增加。财产的消极增加表现为:1.本应支出的费用而没有支出。2.本应负担的债务而后来不再负担或少承担。3.本应设定的权利限制而没有限制。而侵权行为责任制度的设立,目的在于填补不法侵害他人权益所受的损害。“不法侵害他人权益”包括侵害他人人格权及财产权两个方面。
因二者的基本功能不同所以不当得利法之所谓一方受利益,致“他方受损害”(英文为at the expense of,德文为auf dessen Kosten)与侵权法上之“损害”(英文为damage,德文为schaden)应作不同的解释。前者之“损害”即是或相当于受益方所获得的实际利益;而后者之“损害”指受害方失去的利益和应得而未得到的利益(或称预期收益),在人格权受到侵犯时可以是精神损害赔偿金(台湾称之慰抚金)。总之,侵权行为责任兼有补偿与惩罚两种性质,而不当得利返还责任只具有补偿性质。

因不当得利制度之功能在于使受领人返还其无法律原因而受之利益,所以数人不应因其行为之共同而负连带责任,应仅各依其实际利得数额负返还责任。而侵权行为制度的功能在于填补被害人所受之损害,所以当这种损害是由于数人共同侵权行为所致时,数人共同成立侵权之债,负连带责任。
(二)构成要件方面
不当得利返还责任应具备两个条件:1.当事人须有财产损益的变动(德文为Vermoe-gensverschiebung)。即一方所受财产上的利益,必定是他方财产上所发生的损害,二者间有因果关系存在;2.财产损益的变动,必须是由于无法律上原因而导致的(德文为Maengel desRechtsgrundes fuer die Vermoegensverschiebung)。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2.行为人客观上给他人造成了损害;3.行为人违反义务的行为与受害人所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具有民事责任能力。
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侵权行为请求权的成立,须以行为人有主观(故意或过失)及客观(义务之违反)为构成要素;而不当得利因属于一种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故其请求权之成立,仅以损益变动无法律上之原因为要素,利得人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过失,在所不问。再者,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具备民事责任能力为必要条件,而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不以具备民事责任能力为必要条件。
(三)归责原则方面
我国学者把《民法通则》规定的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归纳为过错责任原则、无过失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三项。(17)对于不当得利而言是以取消受益人取得的不当利益为目的,受益人取得不当利益为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其归责原则仅以无过失责任原则为限。
(四)举证责任方面
由于不当得利返还责任的构成,不以受益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为要件,所以受损人行使其请求权,不须对受益人的故意或过失负举证责任;而一般侵权行为责任则以过错为责任构成要件,所以受害人行使其请求权,应当对加害人的故意或过失负举证责任。
(五)责任内容方面
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为返还不当得利,具有纠正当事人之间不当的利益变动的作用。原则上受益人应将其所得原物返还受损人,若受益人就该项利益另有所得(如鸡生之蛋,金钱之利息),亦应一并返还。原物不能返还者,应当偿还原物价额。侵权行为之债的内容主要为赔偿损害,具有补偿受害人损失的作用。但因侵权行为包括对受害人人身或人格的侵害,故加害人的责任不以财产性责任为限,还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非财产性责任。

❹ 侵权责任法案例解读的目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节 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
杨某某等诉刘某某利用领导关系进行同性间的性猥亵侵犯人身权精神损害赔偿案
——侵权法的保护范围
湖南王跃文诉河北王跃文等侵犯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纠纷
——姓名权的侵权法保护
彭家惠诉《中国故事》杂志社名誉权纠纷案
——名誉权的侵权法保护
刘翔与《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北京精品卓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友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肖像权纠纷上诉案
——肖像权的侵权法保护
南方都市报与刘艳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纠纷案
——隐私权的侵权法保护
丁晓春诉南通市教育局、江苏美术出版社侵犯著作权纠纷案
——著作权的侵权法保护
第二节 侵权责任纠纷的法律适用
陆红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案
——涉外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简某某交通肇事案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侵权损害赔偿
徐某某、舒某某诉潘某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一般侵权损害赔偿诉讼的关系
第二章 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
第一节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构成
李海峰等诉叶集公安分局、安徽电视台等侵犯名誉权、肖像权纠纷案
——过错责任原则及其适用
王保富诉三信律师所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
——律师执业赔偿责任的认定
刘某与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从化供电分公司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纠纷上诉案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程某某诉许某某狼狗咬人致死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侵权责任构成中的因果关系
金某某诉公房使用人舒某某、公房所有人某纸箱厂楼房窗户玻璃坠落致其人身伤害赔偿纠纷案
——侵权责任构成中的过错
第二节 数人侵权及责任分担
博内特里公司诉上海梅蒸公司等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
钱某某诉孙某某、周某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
尚景伟诉刘某等三人玩耍中突然发生的损害共同侵权赔偿纠纷案
——共同危险行为的认定与责任承担
李某某诉吴某某、某商场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累积因果关系)
吴文景、张恺逸、吴彩娟诉厦门市康健旅行社有限公司、福建省永春牛姆林旅游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部分因果关系)
第三节 侵权责任的形式
李忠平诉南京艺术学院、江苏振泽律师事务所名誉权侵权纠纷案
——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刘有祥诉洛阳铁路分局洛阳列车段、长沙铁路总公司郴州车务段铁路旅客运输人身伤亡赔偿纠纷案
——侵害生命权的损害赔偿范围
高淳县民政局诉王昌胜、吕芳、天安保险江苏分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被侵权人死亡时赔偿权利人的确定
黔江区永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与被上诉人黔江区民族医院、黔江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侵害财产权的损害赔偿范围
贾国宇诉北京国际气雾剂有限公司、龙口市厨房配套设备用具厂、北京市海淀区春海餐厅人身损害赔偿案
——侵害健康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朱杭诉长阔出租汽车公司、付建启赔偿纠纷案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
胜利油田胜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李英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见义勇为者的补偿请求权
李萍、龚念诉五月花公司人身伤害赔偿纠纷案
——公平责任的适用
第三章 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
朱永胜诉世平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与效力
宁某某诉某有限公司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过失相抵能力
罗倩诉奥士达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不可抗力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诉吴金艳故意伤害案
——正当防卫的民事法律后果
田宝志诉北京青龙缝纫制品有限公司紧急避险损害赔偿案
——紧急避险的民事法律后果
第四章 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
马旭诉李颖、梁淦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时的责任主体
宫某某、肖某某诉应某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职务侵权时赔偿义务人的确定
福州市人民检察院诉彭崧故意杀人案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丧失意识或失去控制的情况下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
毛某某诉某公交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职务侵权中的转承责任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与张继停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劳务派遣中的职务侵权责任
周开凤等诉宜昌县建设局人身损害赔偿案
——定作人对承揽人所受损害的赔偿责任
刘明诉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二处第八工程公司、罗友敏工伤赔偿案
——工伤事故的责任主体
张静诉俞凌风网络环境中侵犯名誉权纠纷案
——网络侵权的责任主体
王菲诉海南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名誉权、隐私权纠纷案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
王利毅、张丽霞诉上海银河宾馆赔偿纠纷案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性质
李彬诉陆仙芹、陆选凤、朱海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
叶某某诉某中学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性质
周某某诉某初级中学、瞿某某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学校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
第五章 产品责任
武某诉贝亲株式会社等产品责任纠纷案
——产品责任的构成
荆某某、张某某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赔偿主体
陈梅金、林德鑫诉日本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损害赔偿纠纷案
——产品责任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第六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周庆安诉王家元、李淑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分担
罗伦富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
——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处理
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与李学兵等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借用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责任主体
李珍诉马绍献等肇事大货车车主、肇事司机及雇主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
——机动车已转让但未过户时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
林某某诉中保公司某市支公司等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
——盗用他人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赔偿主体
第七章 医疗损害赔偿
曾某某诉某中心医院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
徐某某诉某肿瘤医院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机构违反告知义务的赔偿责任
方金凯诉同安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过失的认定
李继莲等诉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过失的推定
徐某某诉某中心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张某某诉某血站输血感染丙肝医疗纠纷案
——因输血造成患者损害的责任承担
吕某某诉某宾馆、某医院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医疗美容损害赔偿责任
第八章 环境污染责任
杨凌诉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工程管理处、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
——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
广西合浦西场永鑫糖业有限公司与苏充均等海域渔业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环境污染责任中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上海汉殷药业有限公司等与瞿伟荣等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环境共同侵权的责任分担
第九章 高度危险责任
梁某某诉某县气象局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占有、使用高度危险物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
贾锡杰诉山东黄河工程局等人身损害赔偿案
——从事高度危险活动的侵权责任
史桂金等诉北京铁路分局北京西水电段等案
——未经许可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的责任
第十章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陈某某诉罗某荣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吴兵等与赵秀英等动物致人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陈星星诉如皋市如城镇邓元小学、如皋市人民公园动物致人损害赔偿纠纷案
——动物园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第十一章 物件损害责任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与苑凯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工作物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孔祥启诉李立等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损害赔偿纠纷案
——堆放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重庆烟灰缸伤人案
——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殷某某诉某市政管理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后记

❺ 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侵权责任的区别

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为非给付不当得利之最重要类别,由德国判例所创,主要用于因自己之行为使他人蒙受损失,获得不当利益之均衡。然而,如何判断此处的“不当”利益,在法律上如何适用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不无疑问。本文拟就权益侵害不当得的利理论基础,构成要件及其与侵权损害赔偿的关系作一简单的探讨。关键词: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nbs……依照不当得利的类型化理论〔1〕,将不当得利区分为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两个类型,而在非给付不当得利中,又以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为其最重要之类别,权益侵害不当得利的创立,一方面扩大了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范围和规范功能,为不当得利制度带来了一次新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飞速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侵害日益增多的今天,更显其意义。问题在于如何建立此类不当得利的理论架构,并据以提出可操作的法律技术,保持其与法律体系中其它制度的协调。这显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因其涉及权益保护范围,并与社会经济制度密切相关。

一、权益侵害与不当得利设例:甲与乙是挚友,甲外出经商,将其祖传的一钻石项链寄存于乙处,委托乙代为保管,待其经商完毕,即行取回。殊不知,在甲外出经商期间,乙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乙之子丙在乙去世后,清理遗物时,发现此项链,大喜,随后将项链出卖于善意之丁,即刻交付,取得价金若干。在该案例中,因丁善意,取得该项链之所有权,丙无权处分他人之物,构成对他人权益的侵害,甲得向丙提起请求。在这里需要讨论的是,甲向丙提起请求,其请求权基础为何?本文认为应区分不同情形予以探讨:(1)丙不知也不应该知道该项链并非其父乙所有,即丙在出卖该项链时出于善意,不具有故意也没有过失。依照一般侵权责任的规定,故意或过失是其必具要件之一,也就是侵害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在法律上可资的非难性,因而甲不能依侵权行为向丙提起损害赔偿。但是此时甲的权利应如何得到救济?在这里,丙系无权处分他人之物,丁善意取得该物之所有权,丙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价金利益,符合不当得利的要件,因而甲依不当得利向丙提起请求,应无问题。(2)丙明知或因过失而不知该项链并非其父乙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因丙明知或因过失不知该项链并非其父所有,而将其出卖于丁,丙在主观上有法律上可资的非难性,依照一般侵权责任的规定,丙的行为构成侵权,甲当可向丙依侵权行为提起请求。在此情形中,甲亦可向丙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因为丙无权处分甲的所有物,其所受价金利益无法律上的原因。即在此时发生侵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权益侵害中,被害人享有不当得利请求权。此处所成立的不当得利,即是非给付不当得利中的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也被称为侵害型不当得利,其主要适用于因受益人自己的行为而取得应归属于他人的利益,但也包括因第三人行为及法律规定等情形。权益侵害不当得利的创立,加强了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为当事人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救济手段,对维护正当的社会生活秩序有重要的意义。

二、权益侵害不当得利的理论基础与构成要件不当得利调整的是“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并致他人损害”的当事人间的关系,权益侵害不当得利,如何判断?当事人间的利益,如何平衡?本文认为对此问题的解决尚需从其理论基础与构成要件角度着手。(一)理论基础因侵害所生之不当得利,即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为非给付不当得利最重要的类别,用于因侵害他人权益,而获得不正当利益之均衡。然而如何区分正当与不正当利益,颇具复杂性。在现今的社会中,常有以他人损失而获得利益,却属正当之利益,如市场中竞争行为。现代的市场经济秩序,基本上明确赞同通过正当竞争手段取得市场和利润,牺牲其他市场竞争者。当事人若违反竞争规则,获取市场和利润,则有可能构成不当得利法上的不正当利益。正当与不正当利益的区分,须确立一定的标准,以资判断,否则,将使权益侵害不当得利调整范围漫无目的,无限扩大,反将损伤不当得利制度之本身。关于不当得利的认定,目前主要有两种见解[1]:(1)违法性说,即认为侵害他人之所以构成不当得利,是由于其侵害行为具有不法性,违法即不当;(2)权益归属说,该说认为在法律上权益有一定的内容,专属于权利人,归其享有,违反法律秩序而取得专属于权利人利益的,即构成不当得利。依违法性说,当事人获得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须为违法行为,而权益归属说则不以侵害行为的违法性为要件。不当得利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受益人返还其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的利益,而不在于得利的过程,或财产变动的违法性。因违法行为而获得利益的,通常不准其保有,但也常有明确的违法,而未必有不当得利之请求权的情形,如商业上的不正当竞争,一般情况下,受侵害人并无不当得利请求权。此外,有时侵害行为虽不具违法性,但难谓侵害人有保有利益的正当性。由此可见,违法性说并不足作为权益侵害不当得利的判断标准,因为其并不能涵盖权益侵害不当得利的所有情形,而且有违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与目的。权益归属说不以得利过程或财货变动的违法性作为判断标准,而是以保有利益是否正当为标准,符合不当得利制度规范功能与目的,且能涵盖权益侵害不当得利的所有情形,因而笔者赞同此说。〔2〕(二)构成要件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作为不当得利类别之一,在整体上必须符合不当得利的一般规定,即“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并致他人损害”。但是,依不当得利类型化理论,权益侵害不当得利在构成要件上,又必然有自身特定的要求。1.因侵害他人权益而受益(1)“侵害”的含义在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中,“侵害”是否要求具有违法性,侵害人在主观上是否要有法律上可资的非难性,如前所述,不当得利之规范目的在于取除侵害人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的利益,因此,侵害是否具有违法性,侵害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故意或过失,均非所问,于侵害不当得利,其侵害之“违法性”并非要件,而是偶然性特征。〔3〕(2)“权益“之理解在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中,“权益”作何解释,其范围如何,是否要求有一定限制,是否所有被侵害的“权益”,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就可成立权益侵害不当得利,如我们前文提到的不正当竞争,是否构成不当得利。本文认为该权益应有一定之限制,其限制的标准应视被侵害之“权益”,有无专属内容而定。我国台湾学者黄立先生亦认为,侵害型不当得利之本质,在于保护法律赋予特定人之财产,不当得利是否存在,应以其得利是否与他人之权的专属内容相冲突而定。〔1〕(3)受有利益“受有利益”,指财产之总额之增加,其财产总额有积极的增加,故为受有利益,其本应减少而未减少,为消极的增加,亦属受有利益。就具体实例而言,受益之主要情形有:(1)权利取得,包括所有权、抵押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的取得;(2)法律所保护事实上地位的取得,如占有;(3)债务之免除,如他人清偿自己债务,而免自己之支出。在这里,取得了专属于他人的权益即为受有利益。在给付不当得利中,受有利益系指以某种特定的给付行为而取得个别具体利益,而非就受领人的整个财产状态抽象的加以计算,权益侵害不当中的“受有利益”,亦应依此原则加以判断。2、致他人损害(1)“致”他人损害不当得利的成立,须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人损害,故一方受利益与他方受损害之间须具有特定的联系,以此确定不当得利的当事人,并适当限制不当得利的适用范围。关于一方受有利益,“致”他方损害,传统上不问不当得利的类型,均以因果关系作为判断基准,并有直接因果关系说,非直接因果关系说及相当因果关系说三种见解〔2〕。直接因果关系说认为所谓“致”他人损害,是指受利益与损害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即一方之收益与他方之受损,须互为因果,其因果关系须为直接的,至于其间的因果关系是否为直接,应以受益的原因事实与受损的原因事实是否同一为判断。非直接因果关系说认为,受利益,“致”他人损害,在解释上若无受利益之事实,则他人不致有损害结果的,即应认为有因果关系。不当得利制度的作用在基于公平之理念,而对于财产价值之不当的移动,加以调剂。故一方如无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方损害时,则对于因果关系之有无,亦应基于公平理念,而依社会上一般观念决之。如损益之间有第三人行为之介入,若该财产之移转,依社会观念上认为不当时,即应适用不当得利,使之返还。相当因果关系说,此说将侵权行为法上的概念借用到这里用以判断收益与受损之间的联系。上述三说均不区分不当得利之类型,而对不当得利上的“收益与受损之间关联”作统一的判断,不当得利类型化理论出现后,有学者主张,对于不当得利上“受益与受损之间关联”不能做统一的判断,而应对不同的类型给以不同的判断标准。〔3〕笔者赞同此见解,在不当得利法上,一方受益,致他方受损害,是否无法律上的原因,与各个法律领域均有关联,因此如若不问不当得利类型,而对其“受益与受损之关联”均作统一判断,是不可想像的,也是困难的。在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中,应该如何判断,对于此问题,我国台湾学者黄立先生认为,除了因其他方式而受益外,在侵害不当得利中,只要有财产上损益之因果关系,不须有财产上损益之“直接因果关系”,亦即使用他人之物者,原则上应对所有人为其使用价值之补偿,纵然有三角关系直介入,亦所不问。〔4〕(2)“损害”之含义侵权行为法的基本功能在于填补损害。损害,是指权益受侵害时所受的损失,损害事实发生前的状况,与损害事实发生后的情形,两相比较,被害人所受之损失,即为损害。在财产损害,其赔偿范围,包括所受损害及所失利益。所失利益,必须依通常之情形,或依一定之计划、设备或其他特别情事可得预期者为限。在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中,“损害”之含义为何,是否与损害赔偿法上之“损害”含义相同。我们知道损害赔偿法的而不当得利之基本功能,非在于填补损害,而是在于使受益人返还其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的利益。不当得利和损害赔偿基本功能既有不同,不当得利法上的“损害”之含义自应不同于侵权法中“损害”之含义,诚如王泽鉴先生所说,所谓致他人“损害”,与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亦有不同[1]。在这里,可以认为,凡侵害应归属于他人权益而受有利益,即当然致他人“损害”,不以请求人受有积极损害及消极损害为必要。3.无法律上的原因如前所述,权益有一定的利益内容,专属于权利人,归其享有,违反法秩序所定权益归属而取得其利益的,乃侵害他人权益归属范畴,欠缺法律上的原因,成立不当得利,可见,这里“无法律上的原因”主要指侵害人违反了法律对特定权益归属的分配,违反此种“归属的分配”即为无法律上的原因。

三、权害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侵权行为请求权的竞合不当得利在于使受领人返还其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的利益,就构成要件而言,不以受益人在行为上有违法性,也不要求其在主观上有法律上可资的非难性,而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旨在填补因不法侵害所造成的损害,就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而言,首先,行为人在主观上要有故意或过失,其次,其行为要有不法性,最后,被害人必须受有损害,其赔偿范围包括所受损害及所失利益。由此可见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都有其各自的成立要件和规范功能,是两类不同的请求权。但是需要讨论的是,在侵害他人权益的情形中,当其既构成不当得利,又构成侵权时,该如何处理?我国学者通说认为,应适用请求权竞合。〔2〕民法上的请求权竞合,一般是指同一行为事实在同一当事人间,同时符合两种以上法律要件,并发生以同一给付内容为目的多个请求权的状态。正如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所说:“依同一的法律事实,于同一当事人间具备两个以上之法律要件,成立有同一目的之两个以上请求权之状态,谓之称请求权之并存或竞合。”[3]它不同于规范竞合或法条竞合。“一个法律事实,依两个以上之法规成立请求权之原因,其一方之法规对于他方之法规不在与一般法与特别法之关系,或者虽有如此之关系,而其社会现象非可全由特别法规包括之者,兹成立有同一目的的两个以上之请求权,而生请求权之竞合。反之,一个事实关系虽依一个以上之法规,可认为请求权成立之原因,其中一法规对于他法规,在于一般法与特别法之关系,系一法规排斥他法规之适用者,谓之法条竞合或法规竞合,惟依特别法规,成立请求,不发生请求权并存之问题。"〔4〕请求权竞合也不同于请求权聚合,请求权聚合是指同一事实,或者基本上属于同一事实的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而产生不同的请求权,这些请求权是针对不同的给付的,而且都有效。在请求权产生竞合的情况下,当事人应怎样行使请求权?史尚宽先生认为,债权因目的达到而消灭,故于请求权竞合,一请求权因目的达到而消灭,他请求权亦因目的达到而消灭,反之,就一请求权之成立,存有障碍,或一请求权因目的达到以外之原因而消灭时,则他请求权仍然存在。另外,请求权虽因他请求权目的之达到,同时满足其目的而消灭,但如一方之请求权较他方之请求权范围为广,其未能满足之部分仍不妨继续存在。〔1〕对此,我国大陆学者也有类似的见解,他们认为,由于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侵权行为请求权在目的、构成要件、责任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不适宜将两项请求权同时行使,而且认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不当得利与侵权责任互相排斥,不能并立的,如果将二者并立,将会混淆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和请求权,而且在具体处理上,会不适当的加重行为人的责任,甚至有可能使受害人获得不当得利,所以通常的做法,从保护当事人利益出发,尊重当事人个人的意愿,允许受害人就两请求权进行选择,但当其选择并开始实现一项请求权时,意味着放弃了另一请求权。〔2〕可见,在请求权竞合情形中,同一生活事实可以被纳入不同的作为请求权基础的规范,而这些根据不同的规范成立的请求权在内容上则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存在着多个,但相互独立的请求权,它们在内容上完全相同或重叠,也就是说,请求权竞合的所有请求权是针对同一给付的,而对这个给付只能请求一次。如果其中一请求权的到了履行,由于它和其他请求权在内容上是重叠的,则其他请求权随之消灭。〔1〕不当得利,向有统一说与非统一说两种对立的见解。不当得利类型化理论是建立在非统一说基础之上,该理论目前在德国与台湾已占据通说地位。(参见王泽鉴著:《不当得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以下。)非统一说使不当得利发展成为构成要件、法律效果相当明确的成熟的法律制度,使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较为简单,而易于掌握与其他制度之关联。但是,亦有学者认为,非统一说,由于过度概念发展的结果,也使其步向概念法学的巢臼,而忽略法律制度所欲追求的价值。但是在法学尚处发展的我国,概念的发展常为当务之急。(参见陈自强:《双务契约之不当得利返还之请求》,载《政大法学评论》,第五十四期,第213页。)因此本文以非统一说作为立论基础进行论述。

❻ 关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请求权不可以两个都申请吗

违约和侵权都是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原因,你所说的“请求权”,实际上是指因违约或侵权行为引起的债权请求权。

违约引起债权的要求比较宽松,即“只要一方违反了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事项,不论违反的原因是否合理,都要向另一方赔偿”(当然,不可抗力等因素引起的违约除外)。

侵权引起债权的要求比较严格,即“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方因为自身的过错造成对另一方的侵害,才需要赔偿”(也有例外,即一些无过错造成的侵害也需要赔偿,但毕竟是少数)。

一方的一个行为,往往会既构成对另一方的违约、又构成对另一方侵权。例如:乘客甲乘坐长途汽车从a市到b市,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甲受伤,客运公司的这一行为,一方面导致“客运公司与乘客甲之间的运输合同无法履行”之违约;另一方面又构成“对甲的身体健康的伤害”之侵权。

这样一个例子,就是所谓的“违约与侵权的竞合”,即:一个行为同时构成违约和侵权。

在竞合的情况下,受害方的一方可以在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中任选一个,要求加害方赔偿,但不能两个责任同时要求赔偿。具体要求何种赔偿?各有利弊,简析如下:

1,要求违约赔偿的优点是:“成功率”比较高,因为违约不需要证明加害方有过错,只要证明他没有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即可。
缺点是:违约责任所作出的赔偿范围比较小,根据我国合同法关于违约金等赔偿问题的规定,违约的赔偿范围大致应当和所造成的实际损害相当,即造成多少损失就赔多少,不能要求“惩罚性赔偿”。

2,要求侵权赔偿的缺点是:举证责任重,一般情况下你必须证明对方的行为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给你造成了损害、过错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这一系列证明责任明显比违约责任中“证明对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要复杂得多。
优点是:除了可以要求赔偿实际损害,还可以要求额外的“精神损害赔偿”。

最后再以刚才的例子说明一下:设定甲受伤后花去医疗费、误工费等等费用共1万元。
1,如果甲要求客运公司赔偿违约责任,比较容易胜诉,但赔偿额只能在1万元左右。

2,如果甲要求客运公司赔偿侵权责任,比较难胜诉,但可以要求对方赔偿1万元经济损失+若干精神损害赔偿。

❼ 侵权责任请求权的性质是什么

  1. 请求权的概念由德国法学家温德沙伊德提出,指特定人得请求特定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其目的是使罗马法和旧普通法中的诉权从程序的角度可行,并在私法的实体法上加以规定。

  2. 请求权是实现权利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对请求权的分析和检索,既有利于当事人正确行使权利,又有利于人民法院准确探究当事人的诉求,正确行使释明权,提高诉讼效率。

  3. 请求权基础就是指可以支持一方当事人向他方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

❽ 从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区别谈赔偿请求权的

侵权损害赔偿和违约损害赔偿都是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其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基本一致。尽管如此,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竞合的时候,究竟选择侵权赔偿请求权,还是选择违约赔偿请求权,这对受害人的利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掌握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区别,以便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赔偿请求权。

一看诉讼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也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受害人应该从诉讼是否经济、收集证据是否方便等方面选择管辖法院。

二看损害发生前当事人之间有无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侵权损害赔偿发生前,当事人之间没有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都是对世权,义务人是不特定的。违约损害赔偿发生前,当事人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的权利是对人权,其债务人就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某些形式上的双重违法行为,依据侵权法已经构成侵权,但依据合同法却可能尚未达到违约的程度,如果当事人提起违约之诉,其请求将不会被支持。

三看赔偿范围。

侵犯财产权利后要用相当的实物或者金钱赔偿,如果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损失的,加害人也应该赔偿;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应当赔偿因此造成的财产损失,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的,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非法侵害自然人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利,虽未造成经济损失的,也可以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在违约损害赔偿中,通常依当事人的事先约定,虽然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对于侵权责任来说,损害赔偿不仅包括财产损失的赔偿,而且包括精神损害的赔偿。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不仅包括直接损失,还包括了间接损失。这与违约赔偿有明显的区别。

四看举证责任。

侵权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通常在受害人,由受害人举证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加害人在一般情况下,不负举证责任。违约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在于债务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致对方损害,就推定债务人有过错,因此,债务人负有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责任,债权人对合同是否履行不负举证责任。在这一点上,受害人选择违约责任较为有利。

五看诉讼时效。

违约责任的时效,一般为3年,但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的诉讼,其诉讼时效为4年。可见,两类责任适用的时效期限是有区别的。受害人应当注意这些不同规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请求权。

六看责任构成要件和免责条件。

在违约责任中,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违约行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辩事由,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般来说,违约是否造成损害后果,不影响违约金责任的成立。但是在侵权责任中,损害事实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成立的前提条件,无损害事实,便无侵权责任的产生。在违约责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责条件以外,合同当事人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责任,但当事人不得预先免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即使就不可抗力来说,当事人也可以就可不抗力的范围事先约定。在侵权责任中,免责条件或原因一般只能是法定的,当事人不能事先约定免责条件,也不能对不可抗力的范围事先约定。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认为对方可能有法定的抗辩事由能够对抗侵权责任的构成时,则可以选择违约责任的请求权,使自己的赔偿请求得到实现。

❾ 侵权责任法第18条可不可以作为请求权基础

第十八条 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为单位,该单位分立、合并的,承继权利的单位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权人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费用,但侵权人已支付该费用的除外。

可以成为请求权的基础。

❿ 被侵权人死亡的,谁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现实问题

戚某和谢某是老乡,在同一个建筑工地工作,平时两人关系不错,但有一次,两人因为一件小事产生了口角,并爆发了肢体冲突,在厮打过程中,戚某一拳打中了谢某的心脏,谢某当场倒地不起。谢某被送到医院后,虽然医生尽力抢救,但还是没能保住性命。谢某的妻子和父母向戚某提出索赔,但戚某称他打的是谢某,现在谢某死了,没有受害人,自己无须赔偿。那么,谢某的家人有权要求戚某进行赔偿吗?

律师解答

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这是法律对被侵权人死亡后,谁可以成为请求权主体的规定。被侵权人仅仅受到伤害、残疾,请求权人是被侵权人本人。但是,被侵权人(即受害人)死亡的,其权利能力消灭,法律主体资格不复存在,死者不可能以权利主体资格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请求权人只能是被侵权人以外的主体。

在这则案例里,谢某的妻子和父母都可以作为近亲属请求戚某承担侵权责任。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十八条 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为单位,该单位分立、合并的,承继权利的单位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权人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费用,但侵权人已支付该费用的除外。

阅读全文

与侵权责任请求权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