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怠于执行侵权国家赔偿

怠于执行侵权国家赔偿

发布时间:2021-08-08 00:53:11

① 国家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答: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应具备的条件,其在国家赔偿制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项条件: 1、主体要件 主体要件是指国家对何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国 家只对一定范围内主体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一是国家机关,包括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属于接受国家的委托执行职务,因此,其行为的效果归属于所在机关或国家。 2、侵权行为要件 侵权行为要件主要解决的是哪些行为可以引起国家赔偿责任。国家赔偿的侵权行为要件是违法行使职权,具体包含两项内容:(1)致害行为必须是执行职务的行为。至于国家机关的民事行为以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2)执行职务的行为必须违法。 3、损害结果要件 损害是指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的不利后果,赔偿是针对损害而言,无损害即无赔偿,国家赔偿也不例外。但国家赔偿所言的损害还必须具有某种性质,只有具备某种性质的损害才引起国家赔偿:(1)损害必须具有现实性和确定性,即损害之事实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确实存在的事实,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害国家不予赔偿;(2)损害必须是针对合法权益而言,违法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不引起国家赔偿责任。如没收违法所得,尽管没收行为可能违法,但由于是违法所得,国家不予赔偿。 4、因果关系要件 因果关系要件即损害结果必须为违法执行职务行为所造成,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家才对其承担赔偿责任。因果关系要件所要解决的是损害结果由哪种行为所造成,以初步明确行为主体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

② 法院执行不力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是否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 第九u十z二g条 人m民法院对于m可能因当事人s一n方5的行为4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g能执行或者难以6执行的案件,可以5根据对方7当事人i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l没有提出申请的,人m民法院在必要时也h可以2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人h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可以0责令申请人c提供担保;申请人q不a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人n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i八d小w时内2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o始执行。 第九k十m三k条 利害关系人b因情况紧急,不g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2弥补的损害的,可以1在起诉前向人x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申请人c应当提供担保,不g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人u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a八f小y时内2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u始执行。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20条:第十x六3条、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d其工l作人h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t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j一t的,受害人g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i)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二v)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o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l经执行的。 如果法院没有按照上k述规定的时间、程序进行保全,那个w法院应当对申请人t予1以8赔偿。 uжbit皈

③ 法院长年不执行能提国家赔偿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0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0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0〕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0年9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9月21日起施行。

二○○○年九月十六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以及有关法律规定,现就审理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条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是指下列行为:

(一)对没有实施妨害诉讼行为的人或者没有证据证明实施妨害诉讼的人采取司法拘留、罚款措施的;

(二)超过法律规定期限实施司法拘留的;

(三)对同一妨害诉讼行为重复采取罚款、司法拘留措施的;

(四)超过法律规定金额实施罚款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违法采取保全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依职权采取的下列行为:

(一)依法不应当采取保全措施而采取保全措施或者依法不应当解除保全措施而解除保全措施的;

(二)保全案外人财产的,但案外人对案件当事人负有到期债务的情形除外;

(三)明显超过申请人申请保全数额或者保全范围的;

(四)对查封、扣押的财物不履行监管职责,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毁损、灭失的,但依法交由有关单位、个人负责保管的情形除外;

(五)变卖财产未由合法评估机构估价,或者应当拍卖而未依法拍卖,强行将财物变卖给他人的;

(六)违反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民事制裁决定、调解、支付令、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以及行政处罚、处理决定等执行错误。包括下列行为:

(一)执行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民事制裁决定等法律文书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先予执行的;

(三)违法执行案外人财产且无法执行回转的;

(四)明显超过申请数额、范围执行且无法执行回转的;

(五)执行过程中,对查封、扣押的财产不履行监管职责,严重不负责任,造成财物毁损、灭失的;

(六)执行过程中,变卖财物未由合法评估机构估价,或者应当拍卖而未依法拍卖,强行将财物变卖给他人的;

(七)违反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诉讼或者执行过程中,以殴打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死亡的,应当比照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予以赔偿。

第六条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诉讼或者执行过程中,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至第五条规定情形,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直接损失的赔偿责任。

因多种原因造成的损害,只赔偿因违法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直接损失。

第七条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因申请人申请保全有错误造成损害的;

(二)因申请人提供的执行标的物有错误造成损害的;

(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四)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情形的;

(五)被保全人、被执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员违法动用、隐匿、毁损、转移、变卖人民法院已经保全的财产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害后果的;

(七)依法不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申请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的,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应当先经依法确认。

申请确认的,应当先向侵权的人民法院提出。

人民法院应自受理确认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相应程序作出裁决或相关的决定。

申请人对确认裁定或者决定不服或者侵权的人民法院逾期不予确认的,申请人可以向其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

第九条未经依法确认直接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的,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十条经依法确认有本解释第二条至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赔偿请求人可依法向侵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赔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逾期不作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其上一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

第十一条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的赔偿方式主要为支付赔偿金。包括:支付侵犯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财产损坏的,赔偿修复所需费用;财产灭失的,按侵权行为发生时当地市场价格予以赔偿;财产已拍卖的,给付拍卖所得的价款;财产已变卖的,按合法评估机构的估价赔偿;造成其他损害的,赔偿直接损失。

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包括: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返还财产、恢复原状;退还罚款、罚没财物。

第十二条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规定的直接损失包括下列情形:

(一)保全、执行过程中造成财物灭失、毁损、霉变、腐烂等损坏的;

(二)违法使用保全、执行的财物造成损坏的;

(三)保全的财产系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贷款的,当事人应支付的该贷款借贷状态下的贷款利息。执行上述款项的,贷款本金及当事人应支付的该贷款借贷状态下的贷款利息;

(四)保全、执行造成停产停业的,停产停业期间的职工工资、税金、水电费等必要的经常性费用;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直接损失。

第十三条违法采取司法拘留措施的,按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予以赔偿。

造成受害人名誉权、荣誉权损害的,按照国家赔偿法第三十条规定,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第十四条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在审理侦查、检察、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财产权造成损害的赔偿案件时,可参照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

④ 我国国家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都有哪些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应具备的条件,其在国家赔偿制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项条件: 1、主体要件 主体要件是指国家对何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国 家只对一定范围内主体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一是国家机关,包括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属于接受国家的委托执行职务,因此,其行为的效果归属于所在机关或国家。 2、侵权行为要件 侵权行为要件主要解决的是哪些行为可以引起国家赔偿责任。国家赔偿的侵权行为要件是违法行使职权,具体包含两项内容:(1)致害行为必须是执行职务的行为。至于国家机关的民事行为以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2)执行职务的行为必须违法。 3、损害结果要件 损害是指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的不利后果,赔偿是针对损害而言,无损害即无赔偿,国家赔偿也不例外。但国家赔偿所言的损害还必须具有某种性质,只有具备某种性质的损害才引起国家赔偿:(1)损害必须具有现实性和确定性,即损害之事实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确实存在的事实,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害国家不予赔偿;(2)损害必须是针对合法权益而言,违法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不引起国家赔偿责任。如没收违法所得,尽管没收行为可能违法,但由于是违法所得,国家不予赔偿。 4、因果关系要件 因果关系要件即损害结果必须为违法执行职务行为所造成,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家才对其承担赔偿责任。因果关系要件所要解决的是损害结果由哪种行为所造成,以初步明确行为主体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

⑤ 国家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所解决的是“该不该赔”的问题,它是国家赔偿法的核心,也是国家赔偿诉讼的核心,它一方面限定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受害人的求偿权。按照通说的理论,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主体要件、行为要件、结果要件以及因果关系要件,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国家赔偿责任的主体要件 国家赔偿责任的主体要件解决的是国家对哪些组织或个人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的问题。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能成为国家赔偿责任中的侵权主体的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有法律、法规授予国家职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另外,有几类特殊的组织或个人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国家也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一种是受国家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他们在行使受委托的职权时违法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受委托人超出委托范围实施了侵权行为,国家是否对此承担赔偿责任呢?笔者认为如果受委托人的侵权行为与执行受托的职权有关,且侵权人只存在过失的情况下,国家对受托人的侵权行为是应该承担赔偿责任的。如治安联防队员在维护治安的过程中,对不服管理的人员使用了强制力,却造成了对方的人身伤害,国家是需要对此负赔偿责任的。但如果治安联防队员在休假期间,粗暴殴打他人则可视为被委托人实施非职权范围的行为,国家对此不负赔偿责任。另一种是应邀或自愿协助执行公务的组织或个人,他们在执行公务范围内的侵权行为,国家应当负责。如某公民在协助警察追赶逃犯时用木棒殴打致人伤害的,国家应当对此类行为负责,但是如果协助人员对已被抓获的逃犯殴打致人伤害的,其行为不可视为国家侵权行为,应由其个人负责。还有一种是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机关内部机构或临时组建机构,他们依职能或授权执行职务的侵权行为所致损害,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对以上这些机关、组织或个人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时都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对其职务行为或执行职务有关的事实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而不对它们的民事行为或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那么,如何区分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对于机关法人或组织来说,区分它们是公职行为还是民事行为不是很难,主要看其行为是否具有国家职权要素。但对于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来说,区分其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他们同时具有两种身份,往往在职务行为中参杂着个人行为,要进行有效的区分须综合参照多个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可从如下角度来考虑:1、执行职务的时间和地点。公务行为的时间、地点在决定行为性质及职务范围方面很重要,但不是必要和充分的条件。2、实施行为的名义。公务人员实施某行为时,如以行政机关名义出现则视作职务行为(假冒国家机关及公务人员名义的不在此列),如以个人名义出现,视为个人行为。应当表明身份而未表明致他人损害的,应视为非个人行为。3、与行使职权有内在的实质的联系。 二、国家赔偿责任的行为要件 在确定了国家为之承担责任的行为主体范围之后,就要解决国家对这些行为主体的哪些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问题了,这就是国家赔偿责任的行为要件。在论述主体要件时我们提到,国家只对符合主体要件的机关、组织及个人职务行为承担责任,但并不是对其所有的职务行为侵权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这就首先涉及到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职务侵权行为的范围问题。 (一)职务侵权行为的范围 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目前国家只对以下职务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1、具体行政行为;2、刑事起诉过程中的某些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的职权行为;3、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某些强制措施和保全措施,以及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职权行为;4、国家机关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一些事实行为,诸如打骂、侮辱、违法使用警械、刑讯逼供等致人伤害的行为。国家赔偿法除在第三条、第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具体列举了一些应当赔偿的职务侵权行为种类外,还作了概括性的法律规定,赋予了法官在审判实践中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也为今后拓展国家赔偿范围预留了法律空间。从目前的审判实践的需要来看,有几类国家赔偿法没有明确列举的职务侵权行为也应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1、行政不作为侵权。指行政机关根据其职权应当履行而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义务而造成损害的行为。一般来说,行政不作为构成侵权以羁束行政行为为前提,如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作为,而由行政机关自由裁量,那么即使不作为亦不能视为侵权;2、公有公共设施致害侵权。公有公共设施是指由行政机关或具有行政职能的法人或组织设置或管理以供公用的设施,包括电力、通信、交通设施等,由于这些机关法人、组织负有对公有设施进行管理、维护、监查的职责,因设施的瑕疵而缺乏安全性导致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3、行政合同违法或违约侵权。行政合同兼具民事性和行政性,定立行政合同也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执行公务的一种方式。如行政机关在行政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中,存在违法或违约行为,并造成相对人损害的,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4、确认或证明行为侵权。许多国家机关如交管部门、公证部门等负有对一定事实或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确认或证明的职责,其确认或证明行为的违法或错误会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实际影响,因此,对确认或证明行为造成的损害,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一方面规定了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的职务行为的种类,另一方面也明示地规定了国家不予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种类,主要包括:1、立法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包括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行为以及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发布其有着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行为。2、国家行为,包括最高权力机关及行政机关行使的某些国防、外交行为。3、司法机关的某些判决行为,如民事判决和行政判决行为。4、某些刑事追诉行为,如依照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

⑥ 特殊侵权行为包括那些内容和他们分别的构成条件是什么帮帮忙、急!

第四十一章 特殊侵权行为 一、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职务侵权行为,是指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行为。 职务侵权行为的特点:1、行为主体的特定性。职务侵权行为的主体是具有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特定身份的人;2、行为的特殊性(同执行职务的行为相联系);3、承担责任范围的限制性(法律有明确规定必须承担责任才承担责任) 职务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职务侵权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职务侵权行为,必须是发生在执行职务之中。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为职务行为,应当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行为人是否具有公务身份。二是行为实施行为时是否与职责有关。 3、职务侵权行为必须是违反了执行职务应当注意的义务4、职务侵权行为须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并有损害后果5、执行职务的行为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职务侵权行为的常见类型:1、职务行为本身违法或者不当致人损害,如刑讯逼供。2、职务行为本身的危险性致人损害,如击毙逃犯误伤无辜。3、职务行为执行人员的过错致人损害,如遗失依法扣押的财产。4、消极的职务行为,即怠于执行职务行为致人损害。 职务侵权致害责任的抗辩事由《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责任:(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政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2)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3)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是指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因制造、销售的产品造成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害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特点:1、这种侵权行为多发生在商品流通领域2、产品侵权是因为产品自身存在缺陷而造成使用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3、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只要产品存在的缺陷与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责任) 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产品有缺陷所谓产品,依《产品质量法》第2条规定,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通常人们将缺陷分为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营销缺陷。设计缺陷是指制造者在设计产品时,其产品的结构、配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性。 制造缺陷是指因产品原材料或配件存在缺陷或者在装配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出现某种错误,而导致产品具有不合理的危险性。 营销缺陷是指生产者没有提供警示与说明,致使其产品在使用、储运等情形具有不合理的危险。2、人身、财产遭受损害的事实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事实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等。3、须有因果关系产品缺陷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了产品生产者的三种抗辩事由: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所谓投入流通,是指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包括任何形式的出售、出租以及抵押、质押、出典等);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 4、其他免责事由(1)被告未从事此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2)受害人的过错,包括误用、滥用、过度使用、不听警示进行改装、拆卸等。 产品责任诉讼时效的特别规定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为一年。1993年颁布的产品质量法关于缺陷产品致人损害诉讼时效的规定不同于民法通则之规定。该法第3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三、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高度危险作业,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施,从事高空、高压、高速、易燃、易爆、剧毒及放射性等对周围的人身或财产安全具有高度危险性的业务操作活动。因从事对周围环境具有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行为就是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构成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应具备以下条件:1、加害人从事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所谓“作业”,民法通则列举了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作业等七种高度危险作业。 所谓“周围环境”,是指危险作业人和作业物以外的,处于该危险作业及其所发生事故可能危及范围内的一切人和财产。如铁路、高速公路两旁沿线的居民及其财产;机场周围的居民及其财产;高压输电线路沿线的居民及其财产;飞机坠落地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及其财产等。 2、有损害事实存在;此类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既包括人身损害也包括财产损害。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还将“严重威胁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作为可以提起“消除危险”的诉因。 3、高度危险作业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如何确定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责任呢
在我国承担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的责任人,应当为该作业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为同一主体的情形(如集体所有或私人所有并直接经营的汽车运输作业),责任人为所有者。 免责条件和其他抗辩1、受害人故意受害人的故意常见的有:自杀或自伤;盗窃或破坏高度危险作业的设施;侵入严禁入内的危险区域;违反禁止性规定,在危险区域逗留、打闹、坐卧;随身携带违禁物品或者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放射性以及可能危及安全旅行的其他危险物品等。如果是因为其监护人未尽到监护的职责而造成损害,宜按普通受害人的情况处理,即作业人免除赔偿责任,但应证明监护人的过错及因果关系。如果监护人已尽到监护的职责,则可参照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由作业人酌情负担一些医疗费、丧葬费等。 2、不可抗力民法通则未将不可抗力作为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免责条件。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将不可抗力将作为抗辩事由。 四、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科研、生活及其他活动中,将过度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中,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致使环境发生化学、物理、生物等特征上的不良变化,从而影响人类健康和生产活动,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即为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1、污染环境致人损害构成要件(1)污染环境的行为; 在实践中,污染环境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排放废水、废气、废渣(所谓“三废”)、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2)损害;损害是指受害人因接触或暴露于被污染的环境,而受到的人身伤害、死亡以及财产损失等后果。 (3)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2、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对环境污染造成损害,一般承担无过错责任, 3、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免责事由但法律也规定有例外的情形,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2条规定:“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造成污染的有关责任者免于承担赔偿责任:(1)战争行为;(2)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3)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4、关于诉讼时效的特别规定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五、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就是《民法通则》第125条的规定。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一般称作地面施工,它不包括空中施工(如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也不包括纯粹的地下施工(如地下采掘、隧道施工等)。1、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民法通则第125条所规定的责任主体为“施工人”,而不是工程的所有者或者管理者2、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该侵权行为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并采取过错推定的方式。3、地面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施工地点是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等有人通行处;(2)须进行坑井等地下施工;即在特定之场所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如果被告未从事此等积极的作为行为则不构成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害行为。(3)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其他必要安全措施;(4)造成他人损害后果;(5)安全措施的欠缺与损害后果间有因果关系;4、地面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1)不可抗力对其所设置的明显标志或其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之破坏是不可预见的和不可避免的;(2)加害人已尽全力保护这些标志和维持这些安全措施;(3)加害人已尽全力避免和减少损害后果之发生。 六、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又称地上建筑物及其设施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它是指在土地以上人工建造的房屋和其他设施,因设置或保管有缺陷,以致发生倒塌、脱落而造成他人损害,由其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行为。对概念中的建筑物应作何理解?我们认为,建筑物是人们在地面上建造能为人们在内进行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提供场所的各种建造物。如民用房屋、工业用厂房、商业用房等。其他设施又指的什么?构成其他设施需具备三个条件:1、与土地相结合,即固定在土地上,无论地面还是地下;2、为人工所利用,但并非直接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等活动场所;3、人工加工或设置的;依照上述三个条件,其他设施可以概括:桥梁、码头、堤坝、运河、沟渠、井塘、道路、隧道、围墙、纪念碑、雕塑、电线、电线杆、电视塔、广告牌、路灯、脚手架、缆车、索道、水塔、人造礁石等。公路两旁的护路树属于公路设施公路两旁堆集物,不属于其他设施,因为堆集物只是简单地堆放于土地上,并未与土地结合在一起,对堆积物造成的损害,按一般侵权处理。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民法通则》未明确限定为人工所为之物,但从通则的立法精神看,非人工所为之物不属于搁置物、悬挂物。屋顶上的积雪、悬挂的“冰流子”系何物? 1、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须为土地上的由人工营建之物,包括各种建筑物以及人工修建的桥梁、堤防、铁路、埋管工事、矿井、沟渠、隧道、电线杆、广告塔以及与建筑物不可分离的屋檐梁柱、烟囱等。(2)须有设置或保管的欠缺。设置缺陷是指材料、设计、施工的不当;保管缺陷是指维护、修缮的懈怠。(3)须因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欠缺而使他人受到损害(4)须无免责事由(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第三人的过错可免责) 2、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采取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并采用过错推定的方式。 七、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是指因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而依法由动物饲养人或保管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 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构成要件:1、必须为饲养的动物造成的损害构成民法通则第127条所称的“饲养的动物”,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它为特定的人所有或占有,质言之,它为特定的人所饲养或管理;
(2)饲养或管理者对动物具有适当程度的控制力;
(3)该动物依其自身的特性,有可能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
(4)该动物为家畜、家禽、宠物或驯养的野兽、爬行类动物。2、必须是动物独立动作造成的损害(指动物自身的动作而非受外人驱使)行为人以动物作为工具基于过错的侵权行为,是当事人的直接侵权行为,不属于饲养动物致人损害3、必须是没有免责事由(如果是受害人的故意挑逗、攻击或其他过失引起的,动物所有人或管理人可不承担责任) 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我国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动物的饲养人或动物的管理人为赔偿责任的义务主体。家畜、家禽以及狗、猫等宠物脱逃,一般不能免除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的赔偿责任。 丧失占有关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如何确定赔偿主体?(民法通则对此未作规定)1、丧失占有的动物如果已回复其天然状态,动物的原饲养人或管理人不承担责任,应按野生动物致害责任处理。2、如果动物在脱离占有之后,不能回复其天然状态,又没有处于他人的管束之下,该动物造成损害时,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仍应承担赔偿责任。3、动物脱离占有后,被第三人不当得利而占有,则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和不当得利人对该动物造成的损害都应承担赔偿责任,责任的份额,可按其过错确定。4、动物脱离占有后,被第三人无因管理而占有的,则对该动物造成的损害,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无因管理人管束动物有过失的,也应承担一定责任。5、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抛弃了动物,而没有其他人取得所有权的,则动物造成损害的,原饲养人仍应承担责任;第三人取得了动物的所有权,则动物造成损害的,原饲养人不承担责任。 八、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又称被监护人致人损害)1、构成要件(1)致害主体须是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2)第三人须有受损害的事实第三人的损害包括财产损害,也包括人身损害(3)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害行为须具有客观违法性(4)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害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间有因果关系2、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害行为的责任主体(1)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监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2)监护人如果能够证明自己尽了监护职责,可根据情况适当减轻其民事责任;(3)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自己有财产,首先应由本人的财产赔偿,监护人只补充不足部分; (4)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的,同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困难的,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5)在幼儿园、学校生活的未成年人以及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人致人损害时,上述单位若不能证明其尽了监护职责,应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
九、雇主责任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9条规定:“雇员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这是我国侵权法中首次确立雇主责任这一特殊侵权行为类型。 1、雇主责任的概念所谓雇主责任,是指雇主对其雇工在执行受雇事务过程中所为的侵权行为必须承担赔偿义务。 2、雇主责任的适用范围私有制的法人、其他组织,如私营企业、自然人为开办的公司、三资企业、个人合伙、以及自然人用工的情况,适用雇主责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人、国有独资公司的工作人员执行职务造成损害的,应适用职务侵权的有关规定。3、雇主责任的理论基础(1)民事责任是财产责任,存在他人负责的可能性;(2)雇员的行为是为了雇主的利益,雇主将从雇员的职务行为中得到更多利益,依权利义务一致原则,风险应归利益的享有者;(3)为了危险控制的需要,促使雇主采取预防损害发生的措施;(4)基于伦理的考虑;(雇员是雇主的替身,雇员的行为等同于雇主的行为)(5)基于加强对受害人的保护和社会风险的分担的考虑;4、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雇主责任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即雇主并不以其对雇员的选任和监督的过失诶承担责任的前提。5、雇主责任的构成要件(1)雇主与雇工之间必须存在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的判断首先,看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无订立书面的雇佣合同。如果有书面合同,一般即可认定存在雇佣关系。 其次,如果没有订立书面合同,则要进一步考察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事实上的雇佣关系。在实践中,雇工提供劳务并获得劳动报酬应是认定雇佣关系存在的重要依据。第三,劳务提供方是否由另一方选任,是否需要遵守另一方的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是否要按照另一方的指示进行工作并接受其监督。(2)雇工必须是在执行委托给他的事务(从事雇佣活动中)过程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所谓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3)雇工的行为必须是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一般有四项,即侵害行为,损害事实,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判断雇工的行为是不是侵权行为,通常也应以此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为标准。

⑦ 财政局拒不执行国家赔偿支付怎么办

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呀!!
如果申请强制执行后,仍无法执行,那你就只能起诉财政局和法院失职了。

⑧ 淄博高新区法院错误执行案引发700万国家赔偿,当事法官应受什么处罚难道国家就白白浪费700万吗

法官是法院的基本成员,它的任命是由“人大”等部门层层筛选而定,人大是干什么的?它是监督法院等部门之一,他们能打自己的嘴巴吗?说白了进法院当法官是具有高层次社会关系的人才能进入,要追究它们的错误,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法官的错误是职务行为还是渎职行为很难界定,这就给法官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和理由,说白了要看法官与领导的关系,关系好了就是职务行为,不需要承担责任,关系一般要象征性的受到处分,很难让法官彻底悔悟,事过之后会变本加厉的捞回损失,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会有更多更大冤假错案···
从网络知道看到:以一百八十份假证据判案···法院偏袒被告,不按合同判决···错案不是个案,究其原因就是权钱在作怪,法官是本科以上学历,然而(2010)新商重字第3号判决,让一个80年代只有初一文化的农民看出错误达4处之多,这绝不是偶然···
引起如此大数额的国家赔偿,当事法官应当判其死刑或无期,并将其全部家产变卖赔偿国家,不足的让其后代继续偿还,让继承法不仅继承财产,也要继承恶果,给他人敲响警钟,以免再有下例。

⑨ 行政违法侵权国家赔偿

可以向赔偿义务机关要求支付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关的法律依据:
《国家赔偿法》第三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四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
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阅读全文

与怠于执行侵权国家赔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