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分析及注意要点
调解仲裁工作,是调整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权益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实施,劳动者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劳动关系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影响不断加深,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欠薪和裁员现象明显增加,劳动争议案件急剧上升,集体争议案件多发,劳动关系复杂多变。同时,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事争议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争议案件高发与当前仲裁机构案多人少、工作基础薄弱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承担的任务艰巨。各地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解决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把调解仲裁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⑵ 王奇生的论文
1、《抗战时期国军的特质与困境》,《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1期。
2、《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回顾与反思(与唐小兵对谈)》,《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2014年1月。
3、《高山滚石: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收入《新史学》第七卷,中华书局2013年10月。
4、“Rocks Rolling Downhill: The Continuity and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Vol.7,No.2 (June 2013),135-155.
5、《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新史学》第七卷,中华书局2013年10月;收入徐秀丽、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73-309页。
6、《革命的经纪人:中共早期工农运动的仲介群体》,载吴淑凤等编《近代国家的型塑: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13年6月,下册,第1015-1031页。
7、《蒋介石与党国元老(1925-1932)》,载黄自进、潘光哲主编:《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形塑》第1册,第429-46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9月。
8、《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杂志为视点》,载铃木贞美、刘建辉编《东アジアにおける学芸史の総合的研究の继続的発展のために》(国际研究集会报告书第31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2013年3月,第173-196页
9、蒋介石的阅读史、蒋介石的阅读年表,载吕芳上主编《蒋介石的日常生活》,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77-334页。
10、“ChiangKai-shek'sreading:aninquirybasedonChiang'sdiary,1920s-1940s,”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Vol.3,No.1(June 2009),11-25.
11、《亡国、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载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6月,第103-128页
12、「亡国,亡省,亡人:1915年から1925年における中国の3回にわたる反日运动の変化」,载刘杰、川岛真编『対立と共存の歴史认识:日中関系150年』,东京大学出版会,2013年8月,第57-77页
13、“The Battle of Hunan and the Chinese Military’s Response to Operation lchigo,” in Mark Peattie, Edward Drea, and Hans van de Ven, eds. The Battle for China: Essays o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937-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2011, pp.403-420.)
14、《蒋介石和国民党(上、下)》,《理论视野》2011年第11、12期。
15、《“反革命罪”的源起与剔除》,《政府法制》2011年第12期。
16、《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蒋介石的早年成长经历与个性特质》,载吕芳上编《蒋介石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3月;汪朝光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
17、《蒋介石的阅读史》,《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4期。
18、《北伐时期的地缘、法律与革命:“反革命罪”在中国的缘起》,《近代史研究》2010年1期。
19、《从五四到五卅:城市民众运动的组织动员(1919-1925)》,《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韩国)2009年第43辑。
20、《党员、党组织与都市社会:上海的中共地下党(1923-1927)》,载吕芳上主编《论民国时期领导精英》,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
21、「党员·党组织·都市社会:上海の中共地下党」,日本『中央大学政策文化综合研究所年报』第13号,2010年8月。
22、个人、社会、群众、党:五四前后的关联与互动,《两岸发展史研究》(台北)2009年第6期
23、「个人、社会、大众、党:五四运动前后の连关と发展」,载村田雄二郎编『リベラリズムの中国』,东京,有志舍2011年9月出版,第247-267页。
24、「跨越鸿沟,关注连续」:评『一九四九年前後の中国』,『近きに在りて』2008年53号。
25、《北洋时期的南北畛域观念》,《陆荣廷与旧桂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民国时期的日书汉译》,《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
27、《中政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历史研究》2008年3期。
28、《联俄与师俄: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的意义》,《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2008年。
29、《“武主文从”背景下的多重变奏: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政工与党务》,《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4期。
30、《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组织与人事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韩国)2007年33辑。
31、《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年1期。
32、“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on a Wartime Campus:A Study focused on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2,No.4 (October 2007),590-631.
33、《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4期。
34、《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民国档案》2006年1期。
35、《“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5期。
36、《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3期。
37、《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中的北伐》,《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3期;《新华文摘》2004年20期。
38、“Power Transmutation and Factional Struggles among Members of the GMD Central Committe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25, No.3 (Autumn 2004), 51-65.
39、《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权力嬗蜕与派系竞逐》,《历史研究》2003年5期。
40、《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近代史研究》2003年5期。
41、《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4期。
42、《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年5期 。
43、《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自省:以1944-1947年国民党党政革新运动为视点》,《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44、《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历史研究》2001年5期。
45、《从“容共”到“容国”:1924-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
46、“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The Functioning of KMT’s Rule by Party at Local Level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23, No.1 (Spring 2002), 15-28.
47、《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3期。
48、《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论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调适》,《苏东学刊》2001年1期。
49、《以共和精神治校:陈裕光与金陵大学》,《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50、《探索女子高等教育办学之路: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51、《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年2期。
52、《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3、《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递嬗:以1927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重点》,《历史研究》1999年2期。
54、《教会大学学报校刊出版史略》,《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5、《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2期。
56、《战前中国的抗日民族教育:以中小学教科书为视点》,《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
57、《九一八以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3期。
58、《留学与救国:1931至1937年中国留日学生的行为与心态》,《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
59、《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1996年2期。
60、《失去重心的乡村社会:民国时期乡村权势的转移与蜕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
61、《教会大学与中国知识女性的成长》,《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62、《教会大学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1996年4期。
63、《留学与救国─战时海外学人群像》,《抗日战争与上海》,1995年。
64、《民国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1993年创刊号。
65、《从深闺走向世界的女子留学生》,《明报月刊》(香港)1993年9期。
66、《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1992年。
67、《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官僚政治》,《历史档案》1991年4期。
68、《近代中国学会的历史轨迹》,《学会》1990年6期。
69、《近代中国节育运动述略》,《人口研究》1990年2期。
70、《近代留学生与华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3期
71、《近代军事留学生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3期
72、《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东南文化》1989年1期。
73、《三十年代留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民国档案》1989年3期。
74、《取径东洋,转道入内: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6期。
75、《抗战时期留学生群像初探》,《近代史研究》1989年4期。
⑶ 如何系统的处理员工关系和劳资纠纷,其中有关劳资纠纷谈判部分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实操技巧有哪些
劳资纠纷该如何解决:正确处理好劳资纠纷,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且对于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劳资纠纷的新变化,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考虑其发展趋势,政法机关和劳动监督维权部门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职能作用,正确处理好因劳资矛盾引发的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真正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管理: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遵规守法意识
在全社会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促使雇员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形式工作也是就业的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使雇员的个人观念和意识与时代进步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劳资双方依法履行权利义务,促进用人单位自觉规范用工行为。通过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双方用工时能自觉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工资报酬数额或计算方法,避免产生劳资纠纷。同时,通过正反面案件的宣传教育,使劳动者认识其采取堵路等极端手段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消除一些劳动者“打官司跑断腿,不如集体上访、上路拦车讨钱快”的错误认识。注意发挥新闻舆论和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对违反劳动法、用工严重不规范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和批评。
2、关口前移,健全完善协调机制。
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便捷、高效优势的主渠道作用,对于符合条件而又没有建立调委会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在各镇有关部门的协助下,采取有力措施,督促这些企业尽快组建调委会。对于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小企业,可设立调解小组和调解员,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由当地调委会向企业派驻专业调委会干部,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要把协调劳动关系的支点放在村企,充分发挥村企“近”(离企业近)、“明”(对企业情况明)、“快”(就地解决问题快)的特点,及时就近妥善处理劳资纠纷。
3、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针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状况,特别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建立职工欠薪保障制度。由相关部门制定实施办法,要求企业每月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缴纳欠薪保障金,缴费比例标准应与企业支付职工工资的有关指标挂钩。如果受保企业职工出现拖欠工资问题,可用该企业缴纳的欠薪保障金向职工支付拖欠的工资,不足部分可通过变现企业资产来筹集。
4、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当前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的重点,并要求这些企业将合同文本送到劳动保障部门鉴证,以便及时检查和纠正劳动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
5、加强对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
对劳资纠纷发生较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予以建档和进行重点监控,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这些企业中检查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特别是在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标准和支付工资、参加社会保险、工时制度、劳动标准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情况,督促企业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并予以必要的处罚。
6、加强民主协商,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
加强民主协商,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劳动关系协调和处理中的作用。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三方就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协商,共同促进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稳定,不仅有助于发生在产业或社会区域内的一些较大规模的争议事端能够通过劳动关系双方代表组织的积极介入得以理性化解,也有助于雇主的行为在其代表组织影响及约束下能够得以自律和更加理智。当前,应加快三方机制建设,逐步向市、县延伸,并完善制度,规范运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
7、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依法惩处用工者的违法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多数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有的纠纷发生时,劳动者经济十分困难,个别的甚至连衣食都难以保证,如不能及时处理,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从而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法律援助中心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法院要积级开展司法救助活动,对经济困难无力缴纳诉讼费并申请缓减免的劳动者,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依法及时办理诉讼费的缓交、减交、免交手续费,保证有理有据无钱的人打得起官司。要坚持公正裁判,强化效率意识,充分运用诉前保全、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等法律手段,及时解决劳动者的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确保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对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法院要提前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协调工作,受理后尽快判决,判决后及时移送执行,执行庭采取拍卖等措施筹集资金,并优先发放工资款。
8、建立高效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我国劳资纠纷在整体上明显呈现逐年攀升、显现化、不断扩展甚至加剧的趋势,健全和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已迫在眉睫。
(1)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实体化建设,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效率和质量。
(2)扩大劳动仲裁机构的受理范围。所有的劳资纠纷均应列入劳动争议仲裁的受理范围形成全方位受理劳资纠纷的格局。
(3)完善劳动仲裁监督程序。明确上级仲裁委员会有权监督下级仲裁委员会的工作,赋予市以上各级仲裁委员会在行使仲裁监督职能时的责令改正权、直接处理权和建议处理权。另外,还应发挥仲裁机构自身监督作用,严格办案程序,加大劳资纠纷处理工作的法制宣传,增加劳资纠纷处理工作的透明度,拓宽仲裁监督的多种渠道。
9、完善《劳动法》体系,使劳动关系协调和处理有法可依
随着加入WTO后,《劳动法》的修改首先应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接轨,将我国已批准或应批准的国际公约的重要内容在《劳动法》中体现出来,把以不当解雇和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权的保护问题作为修改的核心内容,增强《劳动法》的强制性和适用性。同时还应尽早形成《劳动法》体系,在立法层面解决诸如事实劳动关系、多重劳动关系等新出现的问题,使劳动关系协调和劳资纠纷的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法可依。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我国企业的劳资纠纷日益突显,案件的数量越来越多,案情越来越复杂,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劳资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预防和有效处理,将对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工资引发各类刑事案件,对企业主进行人身攻击、群体性暴力事件、游行示威、阻碍公共交通等行为会引起一定范围的社会恐慌或社会波动,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社会秩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劳资纠纷对社会的影响,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协力作用,为解决我国企业的劳资纠纷献计献策,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企业劳资关系。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统一协调,既要对企业实行有效的监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有效解决劳动纠纷,又要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劳资双方互利共赢。
⑷ 湖南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若干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发生冲突怎么办
大部分能。事业单位毕竟属于国家,加班都有加班费的。 1、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编制的员工,适用《公务员法》,而不是《劳动法》; 2、《劳动法》规定了加班的需要支付加班费,而《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也就是说,公务员加班的,应当补休,而不是发放加班费; 3、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 4、法律依据《公务员法》第七十六条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提高 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第一百零六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劳动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
⑸ 湖南企业的劳资纠纷可以在外省仲裁吗
不能,除非:
1、劳动合同履行地在外省。
2、该单位在外省的分支机构所聘员工发生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