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张问曰:“今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 解析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也?”子曰:“忠矣l”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I”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您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
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
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
出自《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圣贤智慧】
子文和陈文子都是孔子以前的贤人,孔子还是不轻易许其为“仁”。令尹子文多次出任令尹、多次被黜罢官都没有露出喜悦和不满的情绪,而是认认真真把自己的工作交代给继任者,孔子称许他忠于职守。陈文子在崔杼杀齐庄公以后.舍弃了自己的四十匹马不要,逃往他国。每到一国,先看其执政者。
他经常感慨地叹息:“这里的执政者真像崔杼啊。”便马上离开该国。孔子认为陈文子的品质清白正直,不屑与乱臣贼子为伍。在孔子心目中,“仁”不是某种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是所有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为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清白正直和忠于职守是今天为政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的品质。“清”从先秦开始就是士大夫十分推崇的品德。伯夷不吃周粟,被孟子称为“圣之清者也”,是说他是清白正直的圣人。
东汉以后,士大夫中有了“清流”和“浊流”的严格区分。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歌颂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白品质。“清洁如水,坚稳如石”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座右铭。人生短短不过百年,犹如雷电之划空,白驹之过隙,何不活出个好人格给后人着呢?
(1)南通三仕纠纷扩展阅读
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升十先哲位,淮阳县祀文庙东庑。
子张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他的特长是明显的,学业也是有成就的,因而影响也是不小的。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首先,子张的性格开朗,为人豁达,且有善于广交朋友等的特点,这对后世是有一定影响的。如《后汉书》云:“盖孔子称‘上交不诌,下交不默’,又曰:‘晏平仲善与人交,子夏之门人亦问交于子张。……古之善交者详矣”。这里对孔子、晏子、子张在交朋友方面,一块肯定为“有之善交者”。可见子张在这方面是有好的影响的。
其次,子张问行时,孔子就大谈忠、信思想品德的重要性,随之子张就把它记下来。师徒之间关于忠、信的这段谈话,对后世也有影响。如东汉时人们就借着这段话来发挥感想,“而忠信笃敬,蛮貂行焉者,诚以德之感物厚矣。故赵孟怀忠,匹夫成其仁,杜林行义,烈士假其命。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诬矣。”由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对后世的影响。
子张给后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有文献材料,而且还有实物资料。如在山东嘉祥县武氏祠文物馆,收集到的东汉的画像石中,有孔子见老子图,图中跟随孔子的弟子很多,但只注名了子张、子路、子贡等人,可见在东汉人的心目中,子张是孔子的个重要弟子。
甚至直到三国时代人们还称“子张、子路、子贡等七十之徒”有“亚圣之德”。这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代封建政府,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稳固其统治地位,无不宣扬儒家学说和推崇孔子,而在这个过程中,也给子张以很高的地位。据《后汉书·明帝纪》载,东汉明帝十五年东巡狩,“三月……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
从这以后孔门弟子—包括子张,也不断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另外,历代政府也不断对子张追加溢号,唐代尊为“陈伯”,宋代时又增溢为宛邱侯,以后又尊之为“陈公”。由上可见,历代帝王对他一直是很推崇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子张
2. 寻陶渊明三仕三出故事,快啊。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在《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中,诗人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作了描写,“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天杂言,但道桑麻长。”“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癸“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8]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诗》(已选入8年级语文版课文)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3.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三级士官转业情况
转业报道的时候 安置办会给你一份安置办法 你看看就知道了
4. 子张问曰:“今尹子文三仕为令尹......焉得仁”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
子张问:“楚国的令尹子文多次做令尹,没有露出喜悦的神色;多次被罢免,没有露出怨恨的颜色。每次都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新任尹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说是尽忠于国家了。”子张说:“他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5. 致敬王绩:三仕三隐,初唐诗歌江湖里遗世独立的酒徒怪客吗
1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那是个文学的春天。
才登基两年的杨广摩拳擦掌准备要做一番赶超秦皇汉武的事业。文治武功乃千秋之大业也,所以他特别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于是,杨广一上位宫里顿时改头换面。比如,曾经被先帝杨坚驱除的宫廷俗乐仪仗队被杨广召回来了,同时召回来的还有一帮文人。
因为杨广爱写诗。
6. 三仕大夫是现在的什么官职
先秦官名,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比卿低一等。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吧
7. 为什么王绩三仕三隐,还说她是不折不扣的隐士
陶渊明也曾经多次官场沉浮,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是因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拥有一颗不坠于世俗的隐士之心。
8. 通州普渡寺的陆辛庄三士庙争议
此庙名为“三士”,并非因供祀佛教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而名。庙为道教庙宇,至今尚在村中流传道教音乐,每有四乡丧葬者,犹请此村善道教音乐者前去送亡灵乐奏。研究庙名,应从道教思考。道教宗黄(帝)老(子)之学,崇大道之理,扬大道之义,尊黄帝为始祖,以老子为道祖。老子《道德经》为道教广传,不管世间上士、中士、下士,皆可到此庙闻道且祈祷太上老君保佑,故名三士庙。
但据文字记载,本寺曾于道光十五年得以重修。后来的一段时期,这里的百姓将其称之为“三士庙”-----因以供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而得名。
二零零八年上怡下僧法师住锡通州,因是观音道场,慈航普渡,故取名普渡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