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张爱玲那么清高 小资的人 又有和大众不一样的生活为什么她的文章能引起别人共鸣。 能被很多人接受
会这么说的人肯定没有仔细看过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的散文确实是小资情调,但她的小说完全不是那样好吗?在夏志清之前,张爱玲写的小说都是被认为是通俗小说,批评家眼里她就是"不登大雅之堂"。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传奇》的扉页写到:“书名叫做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所以,其实张爱玲的小说里面描写的其实都是普通人,都是些俗人、俗事,所以能得到普通人的共鸣。
❷ 张爱玲属于现代作家还是当代作家
张爱玲属于现代作家。
一般来说,近代是指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现代指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当代指新中国成立至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有:近代的梁启超、王国维,现代的鲁迅、张爱玲,当代的贾平凹、韩寒。不是以他的生活年代为限,而是以他的主要作品发表的时间为限。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凤凰网)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
❸ 张爱玲为什么没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里
80年代以后写的文学史一般都会用张爱玲,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给予张极高的评价(夏志清认为张应与鲁迅并列)后,大陆学者开始重新发现、重新评价张爱玲。
80年代之前的文学史一般不会提到张爱玲,因为政治原因。
另:现当代文学界限以1949年为界,标志事件是1949年7月的第一次文代会。
❹ 如果没有了夏志清这位人物,还有人会读张爱玲吗
会,我读过张爱玲的小说,我觉得他写的真的很好,已经勾起了我对张爱玲的兴趣,而夏志清我虽然不是很了解,我感觉夏志清对张爱玲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
即使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只要坚持了自己的一项事业,我们就要把它坚持到底。其实没有夏志清,张爱玲也很有可能坚持不了一辈子,很有可能还没等出名就自暴自弃,放弃了这一行业,也就不会有张爱玲了我也们读不到她的书了。
❺ 紧急求一份各位当代名家对张爱玲的客观评价(最好是看好她的那种)
看过一篇论文,是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评论张爱玲的,夏志清认为:张爱玲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别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观察和透彻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
❻ 夏志清:除了曹雪芹 有几人的艺术成就可同张爱玲比
夏志清:我讲的很多人,说他们的书好或者不好,都是有道理的。我认为,中国从来有没有像张爱玲这样的作家,我看了《金锁记》感动得一塌糊涂。我是为了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才开始看张爱玲的,因为以前不读中文书,到了美国读书和工作,为了写书才看中文小说,之前只看一点点周作人、沈从文,一些鲁迅,其他不太看的。我说张爱玲好,果然是好,你看大家到现在都还在看。在我看来,《金锁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小说,但是人家不敢讲这样的话。中国人就是喜欢客气,什么都要讲之一,好就好,有什么之一!
❼ 张爱玲晚年频频搬家,拒绝与他人接触,她的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
她直到临死前,都在不断搬家,几乎每周搬家一次,短短三年半之间,搬家次数多达180多次。让人难以理解。那时的她,虽住在美国大都市,但类同隐士,离群索居,基本不接电话、不看报、懒写信,犹如“活死人墓”中人。当1995年9月8日那天,纽约警察接到报警推开她的公寓时,发现她已经孤身死去一周,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她对这世界,似乎是彻底厌倦,也是真正的忘情了。
在这些信件中,张爱玲几乎都提到她要不断搬家的困扰:即为了“躲虫子”——一种她自己推测认为来自南美、小的肉眼几乎看不见、可生命力极强的跳蚤。为此,她基本每周搬家,用尽洪荒之力艰苦卓绝地与虱子做斗争,漂泊辗转于一个又一个的Motel,为了方便,丢弃了所有值钱家当,只留一双皮质穆勒鞋、几件中式长裙,她说,为了可以随时走,身外之物能丢则丢的好。
从张爱玲文章中,我们知道,她早年就一直有洁癖,但何以到了晚年如此恐惧所谓的“跳蚤”,显然不仅只是洁癖了。夏志清的夫人王洞女士推测她可能患上了一种皮肤病,但她并无任何证据,只是想当然。
❽ 张爱玲遗嘱里的宋琪是谁
林以亮
宋淇的笔名。宋淇(1919年—1996年),原名宋奇,又名宋悌芬,笔名林以亮,浙江吴兴人。任职文化界和电影界。对文学批评、翻译、红楼梦均有心得。
生平
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1949年,移居香港,专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与夏志清、张爱玲、钱钟书等人有深交,夏志清最初读张爱玲、钱钟书的作品是宋淇所推荐的。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公寓去世,遗物则交由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宋淇一生著译极富,有《昨日今日》、《更上一层楼》、《林以亮诗话》、《林以亮论翻译》、《〈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文学与翻译》。其中《更上一层楼》是宋淇生前最后一部文集,里头提到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的事业。
1952年,张爱玲从上海去了香港,寄住女青年会一间小房间里,和宋琪夫人宋邝文美一起,为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新闻处提供计件翻译服务,维持日常生活
一旦离世,所有财产将赠予宋琪夫妇,并指定遗嘱有林式同执行。海葬以后,林式同将十四只装满了张爱玲的遗物的箱子寄给了宋琪夫妇。收到遗物后,宋琪夫妇经过整理,将十一箱交给了与张爱玲有几十年合作关系皇冠出版社保管,而把六百封他们四十多年来与张爱玲的来往书信,合计三箱留在家中。1997年,旅美学者张错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了“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那时,宋琪刚去世,宋琪的妻子邝文美送去了两箱张爱玲的遗稿,其中包括了《海上花》的英译初稿。
❾ 张爱玲晚年频繁搬家,摆脱不了虱子缠身,到底真相如何
在中国民国历史上有很多才女,像林徽因,冰心,张爱玲,都是各有各的特点。张爱玲的词身,张爱玲的话语词句深深的打动每个人的内心柔软的地方,张爱玲是一个十分细腻精致的女性。张爱玲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就像张爱玲晚年平凡的搬家,看起来是摆脱不了虱子的缠身,这虱子不只是动物,这小虱子也是她精神上的虱子,这些虱子深深困扰着她,无穷无尽的折磨。
生活环境的恶劣也会带来一些真正的虱子
张爱玲生活很精致,很优雅,十分喜欢穿旗袍。当时,民国的房子不像现在这样干净明亮。对张爱玲落魄的人来说,她所居住的房子都不是很好地。有潮湿很多虱子出现,虱子经常肯是张爱玲的旗袍。张爱玲多次搬家,是为了躲避真正虱子对她旗袍的啃食。张爱玲对虱子可是恨之入骨,同时对生命给她留下伤害的人也非常的痛恨。张爱玲晚年一直在逃避,妄想症,这样她搬了多很多次的家。
❿ 张爱玲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一、张爱玲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二、人物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三、人物评价: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凤凰网)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