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个很有意思的有关幼儿园的纠纷,应当如何处理
随着二胎开放,幼儿园又红火了起来,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了一个比较靠谱的幼儿园,如果发生纠纷可怎么办?广大家长朋友们先不要慌张,可以先试试以下几种办法。
如果是小孩子之间发生了口角之争甚至是互相打架,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毕竟每个小孩子在家里都是小霸王,突然多出了一个和自己对着干的角色必然不会想让对方得逞。双方家长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让孩子向对方道歉。大多数纠纷都属于这种,也很好处理。
如果你是一家幼儿园的负责人,每天都会遇到不少纠纷,但是很多纠纷完全可以在早期避免,比如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或不定期检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
❷ 如何处理幼儿间的矛盾纠纷
老师,他打我。”在幼儿园里,类似的告状声常常不绝于耳,幼儿之间大大小小的矛盾与纠纷(摩擦)接连不断,经常有孩子泪眼汪汪的跑到老师面前寻求帮助,可是经过了解,无非是幼儿之间玩耍时一些轻轻的碰撞和一些随意的比划而已,很多泪眼汪汪的孩子只不过是看到旁边的幼儿对自己用手比划或者被轻轻地碰了一下就委屈有加,真...正意义上的殴打其实很少。特别是小班幼儿,这种情况就更多。 一、注意观察了解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小的孩子,因为他们年龄小,特别是小班的孩子,还不能明辨是非,经常人云亦云,甚至会把想象与真实相混淆。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例1:户外活动准备排队时,李海昊和聂子涵互相抱在一起玩,越抱越紧,摔倒在地,子涵大哭起来向老师告状说李海昊打他,海昊一脸惊慌赶紧向我声明:“我是不小心的!不小心的!……”我先扶起子涵并检查他没有摔伤后对他说:“你们是自己互相玩耍不小心摔的,海昊没有打你,而且你没有摔痛就哭,男孩子能这么娇气吗?”子涵点点头不哭了,我进一步以柔和的声音引导海昊说:“老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但你把子涵压倒了,应该说‘对不起’”,海昊见老师没有责备他不再惊慌并认真地向子涵说:“对不起”,子涵赶紧说:“没关系”,俩个人又成了好朋友。 例2:这两天,班上最乖的小女孩刘贝雨多次哭着告班上最乖的小男孩饶弘的状:“老师,饶红打我。”其他幼儿都跟着喊:“饶弘打刘贝雨。”并跑过去要扭饶弘到老师面前,我很纳闷,饶弘从来不跟人打架,怎么也开始欺侮人了,而且是欺侮班上最乖的刘贝雨,但是因为没有注意到事情的经过,只好一边安慰贝雨一边批评饶红并提醒他以后不敢再欺侮人,可是饶弘却极力辩白:“我没有打贝雨。”“没有打那贝雨怎么会哭呢?”我不相信,但饶弘却一脸不服气地说:“我没有碰到她,我就用手比了一下。”带着纳闷,我开始认真注意他们两个的表现情况,原来饶弘有时会模仿电视上的武打动作,对着同桌贝雨比划,虽然没有真的打到贝雨身上,但是娇气的贝雨却委屈得泪流满面。明白真相后,我找来饶弘和贝雨,进行了相应的教育引导,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及时解决问题 幼儿以暂时记忆为主,如果发生的事情没有及时解决,过后幼儿容易忘记事情的经过, 就会失去最好的教育依据,从而失去教育意义,甚至造成冤假错案。 如班上有个最好动的幼儿吴嘉豪,经常磕磕碰碰弄伤自己。一天早接待时,他的妈妈指着儿子鼻子下面的一条条红斑向我告状:“我孩子的皮肤被刘畅(嘉豪的同桌)抓破了,老师帮忙教育一下。”我耐心地开始询问事情的经过,嘉豪小朋友一下子点头一下子摇头,自己也搞不清事实真相,他的妈妈站在旁边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里问了儿子,他说是刘畅抓的,应该没错。”我正想找来刘畅进行教育,旁边的生活老师提醒我:“看样子不象被人抓的,如果是被小朋友抓的,伤痕一般是从上往下,而他的红斑大部分从左往右,还有一些不同方向没有规则。”我觉得有道理,就理智地找来昨天的当班老师了解事情真相,原来是绘画活动时,嘉豪小朋友自己用水彩笔在嘴巴旁边画画,是水彩笔的笔尖划伤了他的皮肤,刘畅并没有抓他。事实清楚了,在老师的启发和提醒下,嘉豪小朋友也渐渐记清了事情经过。我差一点就冤枉刘畅了。 三、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幼儿年龄小,他们幼小的心灵还很脆弱也缺乏经验,对成人的依赖特别强,碰到问题时无法自己解决,常常依赖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但我们老师可以尽可能地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即可以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在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时,还可以同时结合礼貌行为教育,引导他们之间互相道歉互相原谅,学习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四、进行“坚强”、“勇敢”、“宽容”等心理品质教育 很多幼儿动不动就流泪,容忍精神和挫折感非常薄弱,经不起一点点磕碰。针对幼儿脆弱、娇气等心理弱点,应该进行“坚强”、“勇敢”、“宽容”等心理品质教育,及培养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 如前面讲到的刘贝雨小朋友,就是个娇气十足的女孩。每次她流泪时,我都先鼓励她:“别哭!贝雨很坚强的!把眼泪擦干!老师喜欢坚强的孩子!”等她擦干眼泪后我再引导她:“好朋友一起玩,轻轻地碰一下是没关系的,你说对吗?”渐渐的她不再动不动就哭了,而且看到其他幼儿难过时,她也学着老师的口气说:“轻轻地碰一下是没关系的。”坚强的品质和宽容的精神慢慢地走进她的心田.
❸ 幼儿园民事纠纷!急~~~~~
一、主班将衣服互换的做法不妥,但是也不构成违纪或者违法,只能说处理略显不当。 二、院长赔偿一件新衣合情合理,应该得到支持。 三、如果没有其他伤害,此事件应以学校赔给一件新衣而终结。 四、家长要求退还本学期学费的要求,既不符合情理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要求退学退费另当别论) 五、主班没有其他责任,最多接受学校批评即可。 六、该家长如果仅以孩子衣服被撕破为由起诉,在幼儿园已经赔偿新衣的情况下,其其他请求不会得到法院支持。
❹ 如何解决幼儿之间的纠纷
一、保护孩子不是“护犊子”
反观整个事件,小林的家长之所以反应这么激烈,无非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被人抢了玩具还推倒在地,脑袋上磕了一个大包。想要保护孩子是每个做父母的天性,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
可是,两个孩子年龄相仿,身材各方面都相仿,玩的过程中有争执,也是正常的。孩子需要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正是这样的小争执才给了他学习处理争端的好机会。反之,如果是两个孩子年龄差异比较大,或者是体型差异比较大,明显地恃强凌弱时,那就强烈建议家长出面协助解决。
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已经踏出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也应该试着自己去处理一些简单的人际关系了,小江的家长想保护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首先要分清楚孩子的事情是不是属于霸凌事件,况且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小江的家长是否把握好了一个度呢?一旦越过那个度,自己反而成了他嘴里口口声声说的“霸凌者”。
后来这件事在家长中传开之后,班里很多家长都跟老师交代不要让自己孩子跟小林在一起玩,有的家长甚至说“我家没有钱,万一我家孩子碰到小林了,我可赔不起”。
这个家长本以为自己用这种方式保护孩子不受欺负,却没想到这之后,孩子在班里受到了孤立。没有人陪他玩儿,也没人跟他做朋友,估计连老师都要敬而远之了吧!听老师说最近一段时间孩子都有病请假在家,放了寒假之后就准备转学了。不难想象,这个孩子经历了怎样的孤独和寂寞!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二、孩子有没有能力处理好争端矛盾
前段时间我带三岁多的儿子出去,走到一个要下三层台阶的地方,台阶下面站着一个大概五六岁的孩子,我儿子刚下了一个台阶,这样刚好跟台阶下那个男孩目光平视,本来是友好地想去跟那个大哥哥玩的,没想到大哥哥看到他过来,使劲推了他一把,他一屁股坐在了台阶上。
我正想上前拉起他,没想到他动作灵敏地一骨碌爬起来,毫不示弱反击似地使劲推了那个大哥哥一把,那个男孩被他一推往后踉跄了几步。我生怕小男孩反手打他,但又想静观一下事态发展,看他们最终会怎么样。没想到短暂的沉默之后,两人竟然对视一笑,愉快地聊起天来了。
我们的孩子渐渐在长大,逐渐会建立自己的社会小圈子,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之间更是如此。孩子的纠纷是由他们的天性所决定,而不是好孩子坏孩子的标准来决定,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积极性。他们在矛盾中掌握了集体生活方式,并且学会了磨炼和成长。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三、幼儿产生纠纷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1、 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的孩子因其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很低。但幼儿从很小就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与人交往,却又害怕被人拒绝,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认识常常脱节,不懂得如何去与人合作,便容易产生矛盾。
比如当别人坐在自己的位置时,孩子便觉得那是自己的位置,一声不响地去拉,而坐在凳子上的孩子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再或者孩子喜欢某种玩具,而那种玩具刚好别的孩子在玩,就可能直接去抢,从而发生纠纷。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2、 周围的环境因素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甚至有的家庭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由着孩子,家人对孩子的爱和付出是不求回报的,这就让很多孩子把别人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关心,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而来到幼儿园之后,幼儿园里的一切都需要跟别的小朋友共同分享,虽然也有固定属于自己的物品,但玩具之类的公共物品还是不能据为己有,孩子自然心里不平衡,这就容易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
3、 孩子的个体差异因素
由于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也不相同,有的孩子性格温顺,有的孩子则相对急躁,有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孩子则喜欢一个人玩,但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只要在集体中生活,就避免不了与人发生争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的孩子可能自身不好斗,但是在跟孩子交往过程中被抢玩具或者吃了亏,家长知道后可能就会教给孩子用暴力解决纠纷,慢慢地由于外界环境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四、孩子发生纠纷家长应该怎么办
1、 家长不要随意充当裁判
在不了解事情经过的情况下,家长不要轻易地判断对错,也不要盲目介入。
事实上幼儿之间的矛盾基本上没有太多利害关系,幼儿都可以自己解决好,我们作为家长只需要大胆放手,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如果遇到别人欺负自己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与他协商,协商无效时再请求大人帮助。
如果别人不小心碰到自己,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和原谅,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多说礼貌用语,比如说“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等。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2、 让孩子自然体验与人交往的规则
平时我们都会告诉孩子遇到纠纷时该怎么做,也会给孩子灌输与人友好和自我保护意识,但是一旦与人发生争执时,孩子也会受其情绪控制而将平时的叮嘱抛于脑后。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仅仅要告诉他发生矛盾后该怎么做,还应告诉他实际发生纠纷时可能对他的情绪和行为造成的影响,并指导孩子去实践、练习如何用理智和恰当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3、 家长应以身作则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面对与人交往的矛盾,我们也要尽量做到不与人发生过激争执,采用平和的方式解决争端。尤其是看到孩子吃亏的时候,首先要分清事实,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威胁恐吓对方。一旦发生这样的事,一方面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了“依靠”,凡事都可肆意妄为。另一方面也有损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我们都终将成为家长,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是个孩子,所以我们都应该知道,孩子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都是成长的一种必然,是我们作为群体生活的人所无法避免的生存方式。我们作为家长,适当的时候也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与人交往的各种矛盾,我们只需要正确引导孩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相信一定能收获一个健康、乐观的好孩子!
❺ 如何处理家长与幼儿园的纠纷
幼儿园中的孩子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教师、家长意料外的状况出现。今天从网络中摘录一个小章节,希望对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处理成长中的纠纷有所帮助。
一、做家长的首先要冷静,了解事情起因、过程。
对于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其他孩子产生的纠纷,家长首先要冷静,先问问自己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怎么样,结果如何。然后再可以通过老师问问班级中知道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说的一样,然后再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找对策。这其中的方寸家长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那就明确指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如若是别的孩子错了,家长也应该本着善良诚恳的态度,教孩孩子会原谅他人。
二、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不要舍不得。
孩子在幼儿园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往往因自己胆小而不敢告诉老师,而是回家跟父母哭诉,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张正义,讨回公道。这时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静,仔细听孩子述说。不要看见孩子哭就心里不好受,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马上就要为孩子出头;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计较,去度量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很简单,根本不用家长提心吊胆,更不用家长亲自上阵,非要决定胜负。应该让孩子受点挫折,受点委屈,受点挑战是必要的,家长不要不舍得,要放宽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再合适的度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
三、当家长的不要因为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在幼儿园生活,众多孩子生活在一个集体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确的对待,较为公正的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会很快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如果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与某个孩子闹了不愉快,就横加阻拦,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那样只会激化矛盾,只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长大的,是要走上社会的,它需要承担它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一味躲避只会对社会形成不信任感,终究一事无成。孩子自己会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家长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孩子就是在和伙伴的打打闹闹中长大的,不能因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断定别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不可以用成人的狭隘眼光评判和限制。
四、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长不要枉下结论。
孩子们之间的纠纷没有利益冲突,更没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们之间只是一些听上去像小孩子们玩的过家家游戏。不是这个碰了那个,就是那个撩了这个,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况我们这些局外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最好不要无端的评价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到底谁对谁错,更不要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责别人的孩子,这样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许家长很在乎谁对谁错的时候,孩子们却已经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为朋友了。
五、家长不要就事论事,替孩子处理事情。
当家长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时,不是要教孩子怎么还手,或者帮孩子处理事情,而是要教会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长的这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既能给予孩子心灵的安慰,又能给孩子精神上的帮助,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宽容、博学、正直、勇敢去吸引别人,影响别人,这样做就会让身边的好朋友多起来,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壮大了,这就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权威。
在孩子间纠纷的处理上,既要科学的引导,又要有亲情式的疏导,做为家长切不可简单教孩子“以暴制暴”,也不能一味的让孩子避让。这个话题,不仅对父母来言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事情,对于老师来言也是一项不断研究的课题。
❻ 如何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众所周知,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一群懵懂的幼儿来说,矛盾冲突就更不可能避免。幼儿园在应对幼儿的矛盾冲突时必须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正确处理幼儿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在幼儿园具体会遇到哪些矛盾冲突呢?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冲突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龙江幼儿园的刘丽玲园长介绍说:幼儿因年龄小、控制力、是非判断能力差,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经常会发生矛盾冲突。幼儿间常见的矛盾冲突大致可分三种情况:
1.无意性冲突 这种冲突一般是由一方无意或不小心干扰了另一方正在从事的活动引起对方不良情绪而产生的。如甲小朋友在走路时或拿玩具时不小心碰到了乙小朋友或他正在操作的玩具,引起乙小朋友不快,从而发生冲突。此类冲突本质上不是故意制造的,只是一种无意而为。
2.争抢性冲突 由于争抢同一玩具或游戏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是幼儿园常见现象。这类冲突发生时双方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冲突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因争抢而喊叫、哭闹甚至大打出手。
3.攻击性冲突 这类冲突发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幼儿不会表达和与人交往,又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通过打人、咬人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达成一定的目的,从而引发攻击性冲突。由于攻击性冲突本身具有一定的伤害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
江苏省扬州市邵伯镇中心幼儿园王敏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叫遥遥(化名)的小朋友的故事以及他们幼儿园的处理办法。
遥遥小朋友活泼、好动,不受纪律约束,自由散漫,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争抢,不懂得谦让。因此,他经常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针对上述情况,我对遥遥实施了跟踪调查、记录分析、对症下药等教育措施,终于使“皮皮”变成了文明活泼的优秀儿童,同时也融洽了他与其他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
家园配合,对症下药
我在向遥遥的父母仔细了解情况后得知:遥遥睡午觉时喜欢翻来覆去、找人讲话,是因为每天晚上睡眠时间长导致中午睡不着;遥遥喜欢说脏话、乱扔垃圾是受太奶奶的影响;遥遥不会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是因为爸爸妈妈在家就从来不做家务,都是外婆一手包办……针对这种种情况,我多次与家长沟通交流,商定对策:
首先,我要求遥遥家人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即父母平时要多抽出时间陪幼儿,并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
其次,我要求遥遥家人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逐步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再者,遇到问题时,我就利用早接待、晚离园的时间及时与他们交流,一起研究、探讨孩子的教养问题。如遥遥在园抢别人的玩具玩,我就请其父母与我配合教育,教会他一些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技能技巧。想玩别人的球,要先对同伴说一句有礼貌的话:“把你的球借给我玩一下好吗?”同时请爸爸妈妈为他准备一些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满足其心理需求,并引导他学会与别人分享。
最后,我还要求遥遥的家人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此,对遥遥施加正面影响,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他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逐渐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惯。
2.捕捉契机,增强自信 区域活动时,遥遥总是一下子窜到这组,一下子窜到那一组地瞎捣乱。有一天他却有些反常,显得很安静。我很好奇,轻轻走过去一看,原来他正在看李陶晋小朋友画画呢。李陶晋画了一条很漂亮的领带,上面还有小圆点呢!他看了一会儿,也聚精会神地照画起来。看到他认真的举动,我摸摸他的头,轻声地对他说:“你也想画和李陶晋一样漂亮的领带,送给你的爸爸吗?”他点点头,我又继续鼓励他:“那你就把领带的颜色涂满了,再画上小圆点,就更漂亮了。”在我的鼓励引导下,他终于完成了作品,看着爸爸的漂亮领带,他开心极了!活动中,看到孩子模仿的积极表现欲望时,我及时地抓住教育的契机,在鼓励的同时,对他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其自信,从而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3.提供平台,体验成功 教师能以平和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是培养他们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我在平时的活动中给了遥遥更多的关注,为他提供了各种表现的机会。如:当我选小组长来发操作材料,带领大家活动时,大家都是一脸期待,而遥遥却无动于衷,当我选中他时,他诧异的表情中还带了一些惊喜,接下来自然是很高兴而且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当我再次选小组长时,他的表情不再那么漠然,多了一些紧张和期待。
江苏省无锡市水秀实验幼儿园的朱玲老师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她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条解决幼儿矛盾冲突的方法,具体如下:
观察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不动声色地观察幼儿的行为。一方面,关注幼儿冲突产生的过程,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另一方面,关注幼儿处理矛盾冲突的过程。不急于介入和干预,试着让幼儿自己去处理。做到既关注幼儿的冲突,又尽量不进行干预。如果幼儿自己解决了问题,教师可以询问一下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的,然后在同伴面前对他们的方法进行介绍和表扬。幼儿年龄越小,处理冲突的方式就单一,模仿同伴是他们学习处理冲突、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
2.倾听 当幼儿无法自主解决矛盾冲突时,教师要适时介入。作为一位“倾听者”了解冲突双方的想法,帮助幼儿释放不良情绪和幼儿用积极的态度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倾听当事人双方的叙述和理由,也要听听旁观者的说法,以便全面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过程以及双方自主处理失败的原因。教师还要能够通过倾听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幼儿在叙述的过程中,再现了冲突发生的全过程,把同伴冲突带来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释放出来,从而消除哭闹、扭打、退缩、冷战等消极做法,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冲突并尝试解决。
3.引导 通过“观察”和“倾听”,幼儿之间的冲突是如何发生的,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的,教师基本上已经心中有数。这时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冲突,引导幼儿去思考和解决矛盾,掌握解决冲突的策略。一是角色互换法。先让幼儿说说他们各自的理由,再让幼儿互换角色想一想,如果你是对方,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从中引导幼儿理解对方,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也要体察别人的态度和情感。二是比较法。让幼儿把自己的行为同某一行为准则或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进行比较,让幼儿自己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对还是错,找出解决的方法。三是规则决定法。一些简单的,是非难辨的冲突,如两名幼儿同时看上一张小椅子,引发椅子大战。这时,可以引导幼儿用一些他们集体认同的规则来解决,如剪刀石头布、轮流、主动放弃利益补偿等等,小年龄的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方法往往更能让他们信服。
4.演练 教师设计不同的冲突情景,引导幼儿讨论,该怎么办?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幼儿开动脑筋,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后由幼儿自己分角色进行冲突游戏的演练。在这样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既体验了冲突游戏带来的乐趣,又学习、掌握了处理矛盾冲突的
❼ 关于幼儿园孩子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怎么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们为了争一件玩具而弄得面红耳赤,甚至是满脸泪水这样的情况,家长见了,有大声训斥的,有出面调停的。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在家长眼里,争吵历来是不被认可的、影响友好关系的事情。但事实上,幼儿之间出现纠纷是自然的现象,并非都是坏事,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着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首先,我认为孩子间产生纠纷,是孩子体验宽容、谦让的好时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玩具都是他一个人玩,大人也会让着他,没有人会去争抢。到了幼儿园,同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走到一起,出现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情,同伴间对事件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可以使孩子懂得和同伴友好相处,学会互相谦让。
其次,孩子间的纠纷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课程。理论上讲,孩子之间的纠纷是他们在最初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在应对纠纷中,他们逐步学会观察和思考,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处理纠纷的机会,当幼儿处理得当时,应给予肯定、鼓励。但又不能听之任之,应适时加以引导。当孩子处理不当时,应抓住机会,帮助孩子分辨是非。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学会了怎样协调与别人的关系。这种技能的掌握,对孩子们而言将终身受益。
除此之外,孩子间的纠纷,还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之间出现纠纷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应持冷静观察的态度,而给孩子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出现处理困难时,家长也不一定要马上出面,可以提几点建议供孩子选择,让孩子懂得,自己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这样,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一个正在向独立、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与别人保持一致,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想作为家长,对待孩子间的纠纷,不必大惊小怪,而应冷静对待、正确引导,这样才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教师案例:镜头一游戏活动:赶小猪
老师:“她推我。”老师:“他也推了我。”两个情绪激动的孩子,跑到我面前相互指责着对方的不是。经过了解得知:原来是在游戏时,排在后面的萌萌插队到淘淘前面,于是淘淘就推了萌萌一下,萌萌也回推了淘淘一下。
镜头二
案例分析
一、环境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由于成人的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任性、粗暴、行为无约束。生活上的优越环境和过分地照顾,使幼儿产生了“自我中心”的毛病。
二、年龄因素: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年幼的孩子由于对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上背道而驰,易于与他人发生纠纷。
三、个体差异因素:
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以及遗传因素而使幼儿心理发展的情况也有各种差别。在不同环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性格。
综上述原因,我认为对幼儿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产生纠纷时,教育者应明辨是非,处理公平;方法灵活,使人信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反思:
对幼儿不正确行为要认真了解,分析发生的原因、动机和后果,具体地向幼儿解释、说明,指出错误的行为及后果,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抑制或制止其错误行为。不能简单粗暴的解决了事。孩子发生纠纷固然上破坏了教学秩序给老师增添了负担,但孩子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是他们在集体中学习交往,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
(一)、分析
幼儿之间的纠纷是困扰父母和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成人都希望幼儿之间能友好相处,能够避免矛盾和冲突,因此往往更加关注幼儿之间因游戏、玩耍而产生的争执和不愉快。父母和教师会认为幼儿太小,不会解决纠纷,同时又怕幼儿吃亏,形成什么心理阴影。所以常常想利用成人的权威和优势,采取及时制止和干预的方式。事实上矛盾和冲突不仅有助于认知的发展,而且有有助于提高个体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过多的干涉反而会阻碍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或失败。
(二)、策略
1、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身心放松,促进幼儿之间融合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
2、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加强幼儿的常规训练,使幼儿避免一些纠纷。并尝试自己解决。
3、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发生纠纷的教育活动,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在情景设计中尝试解决纠纷,教师进行随机教育,引导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4、事实上幼儿的矛盾来的快去的也快,这也是此阶段幼儿“自我调节机制”发展的一个特点。幼儿之间的纠纷现象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形式。对幼儿来讲,他们正是通过交往中的“纠纷”来明辨是非、调整自己,寻找与同伴交往的适宜方法,并逐步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与合作,学会一些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准则。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三)、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会解决纠纷,同时又怕幼儿吃亏,形成什么心理阴影,所以常常会利用成人的权威和优势,采取及时的制止和干预,更甚者会要求孩子受到欺负了,就要“报复”回来。
❽ 幼儿园教育随笔:如何处理幼儿间的矛盾纠纷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 “老师,他打我。”在幼儿园里,类似的告状声常常不绝于耳,幼儿之间大大小小的矛盾与纠纷(摩擦)接连不断,经常有孩子泪眼汪汪的跑到老师面前寻求帮助,可是经过了解,无非是幼儿之间玩耍时一些轻轻的碰撞和一些随意的比划而已,很多泪眼汪汪的孩子只不过是看到旁边的幼儿对自己用手比划或者被轻轻地碰了一下就委屈有加,真正意义上的殴打其实很少。特别是小班幼儿,这种情况就更多。 一、注意观察了解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小的孩子,因为他们年龄小,特别是小班的孩子,还不能明辨是非,经常人云亦云,甚至会把想象与真实相混淆。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例1:户外活动准备排队时,李海昊和聂子涵互相抱在一起玩,越抱越紧,摔倒在地,子涵大哭起来向老师告状说李海昊打他,海昊一脸惊慌赶紧向我声明:“我是不小心的!不小心的!……”我先扶起子涵并检查他没有摔伤后对他说:“你们是自己互相玩耍不小心摔的,海昊没有打你,而且你没有摔痛就哭,男孩子能这么娇气吗?”子涵点点头不哭了,我进一步以柔和的声音引导海昊说:“老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但你把子涵压倒了,应该说‘对不起’”,海昊见老师没有责备他不再惊慌并认真地向子涵说:“对不起”,子涵赶紧说:“没关系”,俩个人又成了好朋友。 例2:这两天,班上最乖的小女孩刘贝雨多次哭着告班上最乖的小男孩饶弘的状:“老师,饶红打我。”其他幼儿都跟着喊:“饶弘打刘贝雨。”并跑过去要扭饶弘到老师面前,我很纳闷,饶弘从来不跟人打架,怎么也开始欺侮人了,而且是欺侮班上最乖的刘贝雨,但是因为没有注意到事情的经过,只好一边安慰贝雨一边批评饶红并提醒他以后不敢再欺侮人,可是饶弘却极力辩白:“我没有打贝雨。”“没有打那贝雨怎么会哭呢?”我不相信,但饶弘却一脸不服气地说:“我没有碰到她,我就用手比了一下。”带着纳闷,我开始认真注意他们两个的表现情况,原来饶弘有时会模仿电视上的武打动作,对着同桌贝雨比划,虽然没有真的打到贝雨身上,但是娇气的贝雨却委屈得泪流满面。明白真相后,我找来饶弘和贝雨,进行了相应的教育引导,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及时解决问题 幼儿以暂时记忆为主,如果发生的事情没有及时解决,过后幼儿容易忘记事情的经过, 就会失去最好的教育依据,从而失去教育意义,甚至造成冤假错案。 如班上有个最好动的幼儿吴嘉豪,经常磕磕碰碰弄伤自己。一天早接待时,他的妈妈指着儿子鼻子下面的一条条红斑向我告状:“我孩子的皮肤被刘畅(嘉豪的同桌)抓破了,老师帮忙教育一下。”我耐心地开始询问事情的经过,嘉豪小朋友一下子点头一下子摇头,自己也搞不清事实真相,他的妈妈站在旁边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里问了儿子,他说是刘畅抓的,应该没错。”我正想找来刘畅进行教育,旁边的生活老师提醒我:“看样子不象被人抓的,如果是被小朋友抓的,伤痕一般是从上往下,而他的红斑大部分从左往右,还有一些不同方向没有规则。”我觉得有道理,就理智地找来昨天的当班老师了解事情真相,原来是绘画活动时,嘉豪小朋友自己用水彩笔在嘴巴旁边画画,是水彩笔的笔尖划伤了他的皮肤,刘畅并没有抓他。事实清楚了,在老师的启发和提醒下,嘉豪小朋友也渐渐记清了事情经过。我差一点就冤枉刘畅了。 三、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幼儿年龄小,他们幼小的心灵还很脆弱也缺乏经验,对成人的依赖特别强,碰到问题时无法自己解决,常常依赖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但我们老师可以尽可能地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即可以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在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时,还可以同时结合礼貌行为教育,引导他们之间互相道歉互相原谅,学习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四、进行“坚强”、“勇敢”、“宽容”等心理品质教育很多幼儿动不动就流泪,容忍精神和挫折感非常薄弱,经不起一点点磕碰。针对幼儿脆弱、娇气等心理弱点,应该进行“坚强”、“勇敢”、“宽容”等心理品质教育,及培养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 如前面讲到的刘贝雨小朋友,就是个娇气十足的女孩。每次她流泪时,我都先鼓励她:“别哭!贝雨很坚强的!把眼泪擦干!老师喜欢坚强的孩子!”等她擦干眼泪后我再引导她:“好朋友一起玩,轻轻地碰一下是没关系的,你说对吗?”渐渐的她不再动不动就哭了,而且看到其他幼儿难过时,她也学着老师的口气说:“轻轻地碰一下是没关系的。”坚强的品质和宽容的精神慢慢地走进她的心田。文 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