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安警察能否干涉公司债务纠纷吗
债务纠纷属民事纠纷,以通过法院或私下协商解决,但警察不能干涉!为了防止警察会以当事人涉嫌经济犯罪、一般诈骗等刑事犯罪为幌子,干涉企业间或者公民间的债务纠纷。
对于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公安部曾经发出《公安部关于严禁越权干预经济纠纷的通知》、《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及《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加以规范。其中要求,对于把经济纠纷当成诈骗案件办理的公安机关且不予改正者,要追究主管领导责任,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
法例具体内容如下: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
发文单位:公安部
文号:[89]公治字30号
发布日期:1989-3-15
执行日期:1989-3-15
生效日期:1900-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最近发现一些基层公安机关以查处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为名,直接插手干预一些经济纠纷案件的处理,有的甚至强行收审、扣押一方当事人做人质,替另一方逼索款物;有的还按比例从争议金额中提成取利。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既干扰经济纠纷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侵犯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又损害公安机关的形象,必须坚决加以纠正。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必须划清经济犯罪和经济纠纷的界限,严格依法办事。在当前诈骗、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依法查处按管辖分工应由公安机关管辖的经济犯罪案件,这是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公安机关应当十分重视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以保证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顺利进行。工作中,要注意划清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的界限,决不能把经济纠纷当作诈骗等经济犯罪来处理。一时难以划清的,要慎重从事,经过请示报告,研究清楚后再依法恰当处理,切不可轻易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以致造成被动和难以挽回的后果。
在查处经济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地区之间要相互配合,协商办事,不允许搞地方保护主义,偏袒本地当事人或擅自冻结款项。
二、严禁非法干预经济纠纷问题的处理。对经济纠纷问题,应由有关企事业及其行政主管部门、仲裁机关和人民法院依法处理,公安机关不要去干预。更不允许以查处诈骗等经济犯罪为名,以收审、扣押人质等非法手段去插手经济纠纷问题。否则,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和主管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三、遇有到公安机关投诉的经济纠纷事项,应当告知当事人到有关主管机关去解决,或及时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四、禁止用非法手段提成牟利。有关罚没款提成问题,应严格依照财政部、公安部及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理,不得随意超越职权范围,以查处诈骗罪为名,干预经济纠纷,替当事人追索欠债,从中提成牟利。非法动用强制措施,侵害经济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对借机中饱私囊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
(发布日期:1992年4月2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1989年,公安部下发的《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89〕公(治)字30号)中严令各地公安机关不得插手经济纠纷案件,更不得从中牟利。大多数地方令行禁止,纠正得力,维护了公安机关依法办事为警清廉的形象。但是近来发现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在办案中又重犯此类错误。主要表现在:(一)超越公安机关权限,插手合同、债务等经济纠纷案件;(二)乱用收审手段拘禁企业法人代表和有关经办人作“人质”,强行索还款物;(三)到外地抓人追赃不办法律手续,也不通过当地公安机关,搞“绑架式”行动,非法搜查住宅、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四)对当事人拷打虐待、逼迫“退赃”和承认“诈骗”;(五)有的公安机关袒护本地犯罪分子,对外地来人正常办案不予配合,以种种借口设置障碍,横加阻扰,不让依法拘留逮捕本地的犯罪分子,不让追赃;(六)对明显的诈骗、投机倒把案件,不认真侦察调查,只追赃罚款,甚至与犯罪分子谈判“私了”,“退款放人”;(七)向受害单位和当事人索取“办案费”,要款要物等。必须充分认识上述这些问题,既是严重的不正之风,更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它严重损害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声誉,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引起当事人的不满和愤怨对立情绪,有的甚至引发一些不安定因素。近来,已有些当事人的单位或亲属接连向公安部和一些省、市公安机关打电话,发电报或送控告材料,强烈要求解决扣押“人质”问题和惩治违法违纪的干警,有的甚至申请到北京上访和跨省游行。这些问题已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务请各地公安机关的领导认真重视,采取坚决措施,彻底纠正。
为此,再次重申:
一、各地公安机关承办经济犯罪案件,必须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案件管辖的规定。要正确区分诈骗、投机倒把、走私等经济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准确定性。凡属债务、合同等经济纠纷,公安机关绝对不得介入。
二、严禁滥用收容审查手段。在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对于不符合国务院和公安部规定的收审条件的人,不得使用收审手段。对来华的外国人中犯诈骗罪或有重大经济犯罪嫌疑者,应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不得采用收容审查手段。
三、坚决杜绝强行抓捕收审经济纠纷当事人作“人质”,逼债索要款物,彻底纠正“以收代侦”、“退款放人”的非法做法。
四、各地公安机关不得以任何借口向报案单位和当事人索要办案经费,不准截留缴获的赃款用作办案经费和其他经费,不允许搞“办案提成。”
五、公安机关派人到外地执行办案任务,要依照规定持完备的法律手续,并同当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在其协助下开展工作,严禁超越管辖区,避开外地公安机关自行抓捕案犯。对外地公安机关来本地办案的,要积极支持,热情配合协助;对依法执行调查取证、拘留逮捕案犯和追缴赃款赃物任务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延阻挠。
以上通知,各地公安机关务必严格遵照执行。对于已经发生的干警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要坚决严肃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绳之以法;今后违反本通知的,更要从严处理。
请各地将本通知立即报告当地党委和政府,同时转发至县级公安机关。
公安部关于严禁越权干预经济纠纷的通知
发文单位:公安部
文号:公通字[1995]13号
发布日期:1995-2-25
执行日期:1995-2-2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公安机关在保卫经济建设,打击经济犯罪的斗争中,侦破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重大诈骗案件,惩处了一批诈骗犯罪分子,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止公安机关和民警越权干预经济纠纷,公安部已经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公安机关不得干预经济纠纷,切实纠正办理经济案件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和不正之风。但近来不断发现仍有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和少数民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为了本地方或某部门的经济利益而置国家法律和党纪政纪于不顾,越权办案,把不属公安机关管辖的经济纠纷、债务纠纷立为诈骗案件,为一方当事人追款讨债,有的故意混淆经济纠纷与诈骗案件的界限,谋取私利;有的采取违法收审、扣押人质、非法拘禁等手段强行抓人,长期关押,“还款放人”;个别地方竟以已经检察机关批捕来转嫁责任,应付上级公安机关追查,严重侵犯了公民人身权利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和极坏的社会影响。对这种严重的违法办案、越权办案的事件,各级公安机关负责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坚决查处,要做到对法律负责,坚决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和尊严。
今后侦办诈骗案件及办案中采取强制措施,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和公安部有关规定,完善办理案件的程序。加强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办案协作配合制度,努力提高办案人员的政治素质、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对于继续把经济纠纷当成诈骗案件办理的,上级公安机关应予警告纠正;对不予改正者,要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对因越权干预经济纠纷造成行政或刑事赔偿的,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民警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对未经批准,擅自抓人、扣人或以种种借口拒不执行有关法律和规定,拒不执行上级公安机关依法纠正的指令,严重违法违纪的民警,特别是有关领导,要坚决处理,直至撤销职务;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B. 公安机关对经济纠纷中私扣财产的处罚
1、采取扣押财产的强制措施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其他任何单内位和个人都无权进行。A方私自容扣车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之规定;
2、该案系民事纠纷,公安机关无管辖权,应当由人民法院管辖。A方将B方公司的财产和法人代表个人的财产混为一谈,B方公司法人代表可以个人名义起诉A公司,要求A公司返还财物并赔偿损失。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六条 采取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必须由人民法院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采取非法拘禁他人或者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财产追索债务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予以拘留、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一十七条 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
C. 因经济纠纷,对方扣车是否合法公安机关是否有权管辖
扣车行为属于违法的,公安机关有权管辖。
D. 非法扣押,占有他人财物一定时候违反什么法构成什么罪
非法扣押,占有他人财物一定时候违反《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被侵占期间的收益归所有人所有,造成的损失由侵占方负担。对数额没有要求,界定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其犯罪对象仅限于三种财物: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二是他人的遗忘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
侵占罪与其他侵犯财产犯罪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侵占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行为特征,即合法持有+非法侵吞:行为人将自己业已合法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转归为己有,并且拒不交出、拒不交还的。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明文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他人保管的财物、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拒不退还的是侵占罪。可见除了要占有他人财物之外,还必须具备“拒不退还”的行为才构成侵占罪。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什么是“拒不退还”有着很大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财物所有人发觉财物被侵占后,要求占有人退还而不退还的就是拒不退还。
第二种观点认为,拒不退还是指财物所有人向法院起诉前多次向占有人索要而不退还的行为。
第三种观点主张,拒不退还是指在一审判决做出前,占有人仍不退还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4)纠纷扣押财物追索债务公安立案吗扩展阅读:
非要扣押他人财物追索债务的案件
2017年11月28日,某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管某安排社会人员王某、朱某等5人到某县“收取”一辆分期付款但未按时还贷的白色奥迪Q3越野车,王某、朱某等人找到该车辆后,未对车上人员说明情况。
以推、拉、抬、抱等方式强行将车辆驾驶人饶某宝以及车上乘坐人员饶某从车内赶出。在强行“收车”过程中,饶某宝与饶某两人受轻微伤。当地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以涉嫌寻衅滋事罪立案侦查,并将朱某等人刑事拘留,并提请审查逮捕。
当地检察机关在审查认为当事人之间存在经济纠纷,不构成犯罪,未批准逮捕,并要求当地公安机关撤销案件。该案件中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处理意见不一的情况,其实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处理非法扣押他人财物追索债务案件的现状。
在实务中,没有统一处理标准,有的按民事纠纷处理,有的以违反治安管理进行行政处罚。2017年1月23日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在《人民公安报》第05版实务周刊中刊登了题为“收不回款扣押对方车辆,是债务纠纷还是抢劫?”一文。
文中阐明男子胡某与女子曹某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到了还款日期,曹某却无力偿还,经胡某多次催要后仍以各种理由搪塞,且故意躲避胡某。一次偶然机会,胡某发现曹某在南陵县经济开发区附近驾驶一辆宝马轿车,待曹某停车后,胡某便上车要求曹某还款。
遭拒绝后,胡某明知汽车非曹某所有,却将车钥匙拔走后离开。基于案件事实,本案亦存在两种争议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曹某与胡某之间属于民间借贷纠纷;第二种观点认为胡某的行为涉嫌抢劫罪。
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认为胡某未对曹某施以暴力或威胁手段,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且胡某扣押车辆后未进行处分,故不构成抢劫罪,遂定性为债务纠纷,不予立案。
笔者以为,在我国刑法现行的罪名框架下,胡某的行为虽不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但胡某在明知汽车为他人所有的情形下,无视我国法律规定与社会秩序,依然私自扣押他人车辆,若以存在民事纠纷为由,不予立案,他人合法财产又如何得到有效的保护?
私自扣押他人车辆轻则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重则严重伤害他人身体健康,非法扣押他人财物追索债务的行为显然具有违法性,不应按民事纠纷处理了之。
对于如何处理非法扣押他人财物追索债务的行为,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17)苏06行终503号行政判决中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2016年2月16日王平驾驶一辆奥迪小型越野车与龚某、高某等人在启东市吕四法庭门口发生争执,启东市公安局接到龚某报警后,立即指派民警出警,经调查了解,王平与龚某、高某等人存在经济纠纷,于是当地公安机关以情节轻微,双方互不追究法律责任处理了之。
当晚,龚某等人为防止王平将车开走,将王平停在吕四法庭门口的奥迪小型越野车的轮胎放气。王平发现轮胎气被放后,遂开车至某汽修厂充气,高某、龚某等人知晓后,赶赴该汽修厂,意图阻止王平派去开车的人将车开走。
并在该车辆行驶至水产路时,龚某等人用汽车将王平的车前后围堵,王平的外甥见此情形,立即报警,出警民警以告知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之。次日王平派人去水产路开车时,发现车辆被抢走。
王平便报警,当地公安经调查发现,该车系被高某等人扣押,且车辆后轮被卸掉。当地公安以双方存在经济纠纷,高某等人扣押车辆是为了王平能够出面解决双方的经济纠纷为由,不予立案。当王平再次向启东市公安局提出刑事立案要求时,启东市公安局以双方存在经济纠纷。
高某等人没有犯罪事实为由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由于启东市公安局以双方存在民事纠纷为由不予介入,王平的车辆一直被高某等人扣押,王平遂要求启东市公安局对高某等人的非法扣押行为予以行政处罚,启东市公安局再次以双方存在经济纠纷为由,告知王平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
王平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启东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启东市公安局以存在经济纠纷为由对王平车辆被扣未做处理的行为,构成行政不作为。启东市公安局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法院认为存在民事纠纷并不构成公安机关履行保护公民财产权这一法定职责的障碍。高某等人以私力强占方式实施的自我救济行为,侵犯了王平的财产权,且扣押行为不具有合法性,存在民事纠纷并不成为当事人可以实施违法行为的正当理由。
亦不构成公安机关履行治安管理职责的障碍。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迅速民事化,公安机关对民间纠纷案件有义务从防范公共安全风险和维护民事生活和社会秩序的角度进行及时和必要的干预,以压抑频繁出现的不正当私力救济。
E. 为啥有签合同的债务不还公安机关不受理呢
民间债权债务纠纷不属于公安机关的立案受理范围,同时明文规定公安机关不得越权干预经济纠纷。
公安部曾经发出《公安部关于严禁越权干预经济纠纷的通知》、《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及《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加以规范,明确不得随意超越职权范围,以查处诈骗罪为名,干预经济纠纷,替当事人追索欠债,从中提成牟利。非法动用强制措施,侵害经济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对借机中饱私囊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F. 欠钱不还先报警当警察面扣押物品属违法行为
民事纠纷不属于公安机关受理范围。而且当着警察面扣押物品也不会改变扣押物品的性质,仍然属于违法行为。
对于欠钱不还的,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偿还欠款。提起民事诉讼时需准备:民事起诉状,对方身份证复印件(企业则为营业执照),证据清单和证据材料(即对方欠款的证据)。
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会在七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立案。对于不予受理的,会作出裁定书;若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受理立案后,会安排时间开庭审理。适用普通程序的,人民法院会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的,经批准可以延长,并会出具延期审理通知书。
人民法院在审理结束的,会依法判决并出具民事判决书;判决书中会写明判决结果和作出该判决的理由。
当事人若对判决不服的,可在收到判决书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二十三条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一百四十九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G. 因经济纠纷而引发旳非法扣押财物是否违法犯罪
因经济纠纷复而引发旳非法扣押财物,既制然是非法扣押财物,肯定属于违法行为。
但是,如果扣押财物一方确实是债权人,并且扣押的财物并没有明显超出享有的债权,在没有使用暴力等手段的前提下,公安机关通常没有作为刑事案件处理。
H.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他人财物公安机关又撤销了刑事案件的应该怎么办
去法院立案起诉,法院会冻结相关财产,查封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