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板欠我的劳务费可以在施工所在地区法院起诉吗
1、找拖欠你们工资的人谈,尽量录音,套话,谈的好就拿钱吧。
2、人员团结点吧,去业主那里闹,不要伤人即可,这个需要一点时间和大家的团结。
3、到工程所在地的劳动局找监察,理清你们在哪做什么工作,谁欠你们多少钱,具体到每个人,一般劳动局会管的。这个最好不要闹事,记住接待你们的人和负责的科室即可。
4、去地方政府反应,千万不要闹。(不到最后一步不要用这个办法)
记得过程中拍照,还有你们的相关证据和文件,比如你们做事的项目,从事的工种,待遇,有照片收集一下,还有欠你们的工资,需要证明你们是这个项目的,是做这个工作的,是存在欠你们工资的事实。
记得挑日子去,快过年的时候去。重大节假日,两会前不要去。
记住,不要动手,尽量不要骂人。
国家有立法保护你们的,地方政府每年都有清理欠薪的工作要求,只要你们情况属实,基本都能解决。
② 劳动纠纷经双方当事人协商可以在居住地仲裁吗
一、劳务合同纠纷管辖地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所以,劳务合同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务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务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二、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1)主体资格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组织,即用人单位,另一方则必须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合同的主体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劳务合同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都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
(2)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间不
仅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服从其安排,遵守其规章制度等,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职工。但劳务合同的双方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彼此之间无从属性,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各自独立、地位平等。
(3)主体的待遇不同。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除获得工资报酬外,还有保险、福利待遇等;而劳务关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获得劳动报酬。
(4)报酬的性质不同。因劳动合同的履行而产生的劳动报酬,具有分配性质,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完全和不直接随市场供求情况变动,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定化为一种持续、定期的工资支付;因劳务合同而取得的劳动报酬,按等价有偿的市场原则支付,完全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是商品价格的一次性支付,商品价格是与市场的变化直接联系的。
(5)用人单位的义务不同。劳动合同的履行贯穿着国家的干预,为了保护劳动者, 《劳动法》给用人单位强制性地规定了许多义务,如必须为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政府规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这些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不得协商变更。劳务合同的雇主一般没有上述义务,当然双方可以约定上述内容,也可以不存在上述内容。
(6)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务合同主要由民法、经济法调整,而劳动合同则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范调整。
(7)受国家干预程度不同。劳动合同的条款及内容,国家常以强制性法律规范来规定。如劳动合同的解除,除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外,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劳动法》规定的条件等。劳务合同受国家干预程度低,除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外,在合同内容的约定上主要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由双方当事人自由协商确定。
(8)违反合同产生的法律责任不同。劳动合同不履行、非法履行所产生的责任不仅有民事上的责任,而且还有行政上的责任,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工资,拒绝支付的,劳动行政部门同时还可以给用人单位警告等行政处分。劳务合同所产生的责任只有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不存在行政责任。
(9)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劳动合同纠纷发生后,应先到劳动机关的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不服的在法定期间内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劳动仲裁是前置程序;但劳务合同纠纷出现后可以诉讼,也可以经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10)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在劳动合同关系中,劳动力的支配权,归掌握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行使,双方形成管理与被管理者的隶属关系;在劳务合同关系中则由劳务提供方自行组织和指挥劳动过程。
③ 被告不当得利欠我劳务费没给跑路了,外省的。微信电话拉黑了,我去外省起诉被告
你好,通过你的描述,对方拖欠你劳务费,你与对方形成的是劳务合同关系,你起诉的案由应当为劳务合同纠纷。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是合同履行地或被告所在地,也就是说你从事劳务所在地的法院可以起诉,也可以在对方户籍地起诉,如果对方离开户籍地并在经常居住地居住超过两年,那么也可以在经常居住地法院提起诉讼。
④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管辖吗
笔者认为,劳动合同不适用约定管辖。 一、劳动合同有着与一般民事合同不同的特质 《劳动法》第16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从形式上看,劳动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实际上,劳动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存在着以下本质的区别:一旦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就要受到劳动纪律、工作时间、被管理与管理、被领导与领导、被监察与监督等诸多不平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本质上劳动者作为劳动合同的一方从签订劳动合同之时,其与用人单位即存在事实上的弱者地位和强者地位的巨大反差,而作为一般民事合同,民事主体的平等地位是始终的,双方仅受合同的约束,人身自由不受相对方的约束;一般民事合同其主要条款如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劳务报酬等,调整的是当然的财产(经济)关系,而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如工作内容、地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劳动报酬等,不仅调整着劳动关系双方的财产关系,还调整着劳动关系双方的人身关系。可见在劳动合同纠纷案件中,适用约定管辖的两个前提已经不存在。 二、法律、行政法规对劳动合同的签订进行强制干预 由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的法律地位处于实质上的弱势地位,为了保护劳动者利益,平衡双方不平等地位,法律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基准、合同内容、违约责任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强制性规定和限制性规定,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劳动者进行倾斜保护,期望达到对劳动者弱势地位的不平等进行实质上的矫正。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1条确立了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的原则,并确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作为申请人申请仲裁发生冲突时应由劳动合同履行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的原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均没有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约定管辖的规定来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约定管辖。可见,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是不赞成劳动争议案件实行约定管辖的。 三、劳动合同实行约定管辖在实践中尚不具备客观基础 我国劳动法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劳动合同法》实施才不足5年,劳动者维权意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虽有提高,但仅体现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向有权部门主张,尚没有在签订合同时即提前预防从而达到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未有大改变。目前的劳动合同大多是格式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管辖的抗衡能力尚不具备,不是劳动者的真实意思表示,这种实质上的单方约定剥夺了劳动者的法定权利,作为执法机关应查明具体情况,依法认定其霸王条款对劳动者没有约束力。劳动合同期满后没有续签劳动合同签字日期不同合同何时生效
⑤ 劳务费起诉法院被告申请了管辖权异议我该怎么办
只有等法院审查了
劳务费\法院,管辖权异议,起诉,被告
只有等法院审查了
⑥ 什么是劳务合同纠纷
劳务合同纠纷是农民工同包工头之间一般就务工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约定,由此在双方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后因纠纷到人民法院诉讼的情况越来越多,其特点也在不断变化,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
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根据您的劳务合同,造成的损失最多按当月工资的20%赔付。对方强行要求赔付,可申请劳动仲裁。
(6)劳务报酬纠纷管辖权扩展阅读
确定该案由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劳务合同中,雇主处于支配地位,雇员则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虽然双方当事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形式上平等,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主体身份是不平等的。
由于劳务合同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未明文规定,劳务合同纠纷适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调整。
在审判实践中,要注意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1)主体资格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即用人单位,另一方则是劳动者个人;劳务合同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都是法人、组织、公民。
(2)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间存在着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服从其安排,遵守其规章制度等,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职工。
但劳务合同的双方主体之间存在经济关系,彼此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各自独立、地位平等。
(3)雇主的义务不同。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给用人单位强制性地规定了许多义务,如必须为劳动者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政府规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这些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不得协商变更。
劳务合同的雇主一般没有上述义务,双方可以自由约定上述内容。
(4)调整的法律不同。劳务合同主要由民法调整,而劳动合同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范调整。
(5)不履行合同的法律责任不同。劳动合同不履行所产生的责任不仅有民事上的责任,而且还有行政上的责任,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行政部门限期用人单位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工资,拒绝支付的,劳动行政部门同时还可以给用人单位警告等行政处分;
劳务合同所产生的责任只有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不存在行政责任。
(6)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两类纠纷的区别注意参考劳动合同纠纷案由部分的内容。
⑦ 劳动合同约定管辖地是否有效
判断劳动争议案件能否由双方约定管辖,在目前法律及司法解释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情况下,应从约定管辖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结合劳动争议案件的具体审判实践进行分析判断。笔者认为,劳动合同不适用约定管辖。
一、劳动合同有着与一般民事合同不同的特质
《劳动法》第16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从形式上看,劳动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实际上,劳动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存在着以下本质的区别:一旦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就要受到劳动纪律、工作时间、被管理与管理、被领导与领导、被监察与监督等诸多不平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本质上劳动者作为劳动合同的一方从签订劳动合同之时,其与用人单位即存在事实上的弱者地位和强者地位的巨大反差,而作为一般民事合同,民事主体的平等地位是始终的,双方仅受合同的约束,人身自由不受相对方的约束;一般民事合同其主要条款如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劳务报酬等,调整的是当然的财产(经济)关系,而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如工作内容、地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劳动报酬等,不仅调整着劳动关系双方的财产关系,还调整着劳动关系双方的人身关系。可见在劳动合同纠纷案件中,适用约定管辖的两个前提已经不存在。
二、法律、行政法规对劳动合同的签订进行强制干预
由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的法律地位处于实质上的弱势地位,为了保护劳动者利益,平衡双方不平等地位,法律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基准、合同内容、违约责任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强制性规定和限制性规定,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劳动者进行倾斜保护,期望达到对劳动者弱势地位的不平等进行实质上的矫正。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1条确立了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的原则,并确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作为申请人申请仲裁发生冲突时应由劳动合同履行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的原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均没有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约定管辖的规定来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约定管辖。可见,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是不赞成劳动争议案件实行约定管辖的。
三、劳动合同实行约定管辖在实践中尚不具备客观基础
我国劳动法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劳动合同法》实施才不足5年,劳动者维权意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虽有提高,但仅体现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向有权部门主张,尚没有在签订合同时即提前预防从而达到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未有大改变。
⑧ 拖欠劳务报酬纠纷中可否由债权人所在地法院管辖
劳务报酬案件适用一般管辖规定,也就是原告就被告原则,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