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名誉侵权案中侵权人触犯刑法犯诽谤罪是否需另外起诉
如果是简单的民事案件中涉及刑事案件,且是自诉案件,这个是不需要另行起诉,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诉求,法院会按照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来审理。
② 求一些比较有名的名誉侵权案件
1.张钰上诉“捍卫”名誉权。这是06年的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6/27/content_6297588.htm
2.博客侵犯名誉权典型案例 。也是06年的
http://tieba..com/f?kz=203576013
3."丈夫虐妻遭众人殴打"引来名誉权纠纷。这是昨天的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5/12/300806.shtml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③ 田朴珺名誉侵权案是到底是什么回事
您好,2016年备受媒体热议的田朴珺起诉“兽楼处”微信公众号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告胜诉,随即二审在紧张的进行中,在热衷炮制假新闻的浪潮中,面对这些扑面而来的谣言和诽谤,言论的正义是否再次会还给田朴珺一个公道,此案件终审结果近日做出裁决。
网络造谣者终将出局 言论自由并不意味可以肆意妄言
事件回顾,作为自媒体公众号“兽楼处”从2016年6月陆续发表多篇文章恶意捏造事实,对田朴珺本人的人品和诚信进行无端诋毁,内容构成名誉侵权,一审结果要求微信公号注册人王女士删除文章,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同时索赔精神损失、经济损失、律师及公证费。该案件历时一年后,于近日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二审判决,根据判决结果法院认定王女士侵权,维持原判,判决王女士删除侵权文章,并发布致歉声明。判决生效七日内在微信公众号“兽楼处”首页和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连续发布致歉声明十五天,并赔偿田朴珺经济损失。
一个问号,可以轻易的抹杀一个女孩子的努力付出,尽管一直被裹在漩涡中,终于拨开乌云见月明,田朴珺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妄言,超出一定限度就要承担侵权责任。法律也终究会站在正义的一方,还给了田朴珺一个公道。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④ 王宝强起诉马蓉弟弟名誉侵权案宣判,他维权成功了吗
王宝强起诉马蓉弟弟名誉侵权案宣判,他维权成功了。
王宝强与前妻马蓉已经离婚多年,但仍然有一些声音在毁坏王宝强的名誉,为此王宝强决定起诉对方,并且维权成功了。很多人都以为此案与马蓉无关,但涉案男子与马蓉关系特别好,是马蓉弟弟。2021年5月9日,北京法院对外宣布针对王宝强的名誉侵权案件,法院最终判定被告侵权,除了向当事人王宝强道歉外,还需要赔偿对方损失费4万余元。
这次王宝强能够维权成功,也再一次让大家看到了马蓉的丑陋。虽然马蓉和王宝强已经离婚多年,但大家仍然不能原谅马蓉的所作所为,她当年不珍惜自己的幸福,出轨王宝强的经纪人,最对不起的还是她与王宝强的孩子。
⑤ 国美诉前董事会主席陈晓名誉侵权案终审败诉吗
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国美诉陈晓名誉侵权索赔4900万元一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日前作出终审判决。
国美称前董事会主席陈晓离职后向媒体发布有损国美品牌形象的不实言论,在以合同违约为由起诉讨回了1000万元后,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和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再诉陈晓,索赔经济损失4900万元,并要求陈晓通过媒体道歉三次。
2017年12月20日,法院最终驳回了国美的诉求。
国美:
陈晓不实言论损品牌形象
国美两公司诉称,2011年5月至6月,《21世纪经济报》和《商界》杂志分别发表了《国美事件再露面 陈晓大爆国美财务漏洞》及《陈晓是与非》的报道,其中陈晓披露了大量有损国美品牌形象的不实甚至诽谤言论,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此外,据公开报道,陈晓在离职时曾与国美签订了一份《协议》,承诺不会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发表或公开其他国美电器股东董事及高管没有公开的资料,包括集团任何成员经营策略资料等,不对任何人发表任何不利于其他董事、公司高管及公司的不利言论和评论等。
为此,国美向陈晓支付了1000万元税后对价款。
2016年12月3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称陈晓违反了《协议》的承诺,向他人披露了国美的相关资料,依据《协议》约定,陈晓应向国美全额退还1000万元。
焦点围绕俩文章是否侵权
北京市三中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两篇文章是否侵害北京国美公司、国美电器公司名誉权问题。
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国美事件再露面 陈晓大爆国美财务漏洞》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那么,陈晓是否属于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源?这个问题成为本案的焦点。
据悉,是否构成被动采访应考虑被动采访提供新闻材料和未经提供者同意而擅自公开两个因素。而现有证据材料上能够认定,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记者郎某在与陈晓面谈过程中谈论过涉及国美内容的客观事实,但北京国美公司、国美电器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面谈内容的发表系征求陈晓本人意见,且陈晓对此予以否认。
此外,根据郎某在微博记述的内容,陈晓在报道的当晚通过网络所发表的否认接受采访的声明及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将电子版撤稿的事实,能够认定陈晓所提出文章中的内容未经其同意发表的主张具有较高的盖然性。
终审法院因此认为,一审法院根据现有证据不支持北京国美公司、国美电器公司的主张并无不当。
而对于《商界》杂志的文章《陈晓是与非》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的问题,法院则认为,法律并不禁止某人对其他人的人格、品行、思想、道德、作风等有所评价,但评价人的言论必须在合理的限度内,不得使用侮辱、诽谤的方式造成他人的人格贬损。
对于国美方提出的《陈晓是与非》一文中存在捏造事实的侵权行为的主张,法院经审理认为,文章中确实存在对柜长等工作人员收取灰色利益的描述,但结合整段文字的文义分析,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应是整个行业现象而非有针对性地指向北京国美公司、国美电器公司这两家公司。
终审法院认为,文章内容本身也并非为贬低特定人,不具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且相关描述均系个人观点的阐述,属于个人观点、态度和评论的范畴,且用语未超出正常评论的界限,亦不属于贬损人格的侮辱性用词,并不足以影响他人对北京国美公司、国美电器公司的自我判断。
2017年12月20日,北京市三中院判决驳回北京国美公司、国美电器公司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⑥ 名誉侵权案庭审过程,本人打算不请律师,自己为自己辩护
1,你认为侵权了吗。2,对方主张的你侵权的具体情况。
⑦ 李易峰名誉侵权案件一审获得胜诉,为何许多明星都会面临名誉侵权案
其实我们都知道树大招风,如果我们不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行为的话,我们很可能会让自己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且我们也很可能会让自己受到一些人的诋毁。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比较出名的话,是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知名度的,并且能够让自己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
对于明星来说,他们是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多的关注的,并且他们也能够让自己有更高的知名度。很多时候他们可能会让自己做很多比较好的行为,并且他们也能够让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李易峰名誉侵权案件一审获得胜诉,为何许多明星都会面临名誉侵权案?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明星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实我觉得明星之所以会面临名誉侵权案,就是为明星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明星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去关注自己面前,也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明星太过于耀眼,所以可能会想要去侵权。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⑧ 名誉侵权案件中,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如何举证
第一被告顾某,因其丈夫杜某向其提出离婚,而认为这是由原告车某插足造成,于2006年5月23日找到原告车某的工作单位找其论理,要求车某将丈夫还给她,双方发生争吵并相互扭打。顾某因此事被市公安局派出所处罚。第二天,顾某到丈夫杜某的办公室处向其诉苦反被杜某打伤。同月28日,顾某向第二被告区妇联求救,在妇联的帮助下,顾某到第三被告某晚报社,向记者提供了车某写给杜某的信、杜某写给儿子的便条、顾某与杜某感情和家庭生活情况、顾某向区法院提交的离婚答辩状。同年7月1日,第三被告某晚报社的记者根据第一被告顾某提供的上述材料和第二被告区妇联提供的有关材料,采写了题为《狠心丈夫欲娶二奶抛贤妻》的新闻报道,刊登于《××晚报》。主要内容是以化名披露丈夫杜某某与二奶车某某同居达5年之久,二奶不愿打胎以死相逼时,丈夫才向一直蒙在鼓里的妻子顾某吐露真情并逼其离婚。原告车某认为由于第一被告顾某捏造事实,造谣中伤和第二被告区妇联的错误反映以及第三被告某晚报社的新闻报道严重失实,极大地侵害了其名誉权,要求三被告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害费30万元。
依法分析
本案的焦点就在于本案是否构成名誉侵权,以及受害人是否应对名誉损害事实承担举证责任,现就本案所涉及的这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1.第三被告文章有无侮辱他人人格,宣扬他人隐私的内容。侵权作品损害特定人名誉,一般是通过对特定人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社会表现的不当描述造成,所刊载的内容必须有特定的指向,这种指向并不限于指名道姓,如侵权作品中所用的称呼或陈述的方式,或任何其他特征和背景情况足以使一般人合理推知其所指为某一特定人时即可构成特定指向。文章《狠心丈夫欲娶二奶抛贤妻》中,虽未使用“车某”本人的真实姓名,采用姓相同名相近的化名“车某某”来描述,所描述的情节正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人物,使熟悉原告的读者一看便知这个叫车某某的人物是影射原告。那种认为没有摆出真实姓名的描述就不构成特定指向,而是受害人自己对号入座的观点是错误的。本案中第三被告某晚报社所登载的这篇文章,其素材来源是第一被告顾某及第二被告振东区妇联的口述及一些书面材料,文章内容提到丈夫和二奶同居5年,二奶不愿打胎以死相逼等等,这些字眼和内容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不能认为,只要说的、写的都是真实的,就不构成名誉侵权。内容的虚假与否,不是名誉侵权的必要前提。关键在于所陈述的内容是否是法律所禁止的,是否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如果内容明显违法,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涉及的事实起初也可能构成名誉侵权,甚至这种言论所涉及的事实越真实,越会侵权,损害后果可能越大。第三被告某晚报社的记者依据第一被告顾某与第二被告区妇联提供的素材撰写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有侮辱的故意,且所涉及的内容正是最容易引起关注的个人隐私。故此,第三被告某晚报社因审查不严,发表了涉及他人隐私的文章,造成他人名誉受损,构成名誉侵权。
2.第一被告、第二被告是新闻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第三被告发表的这篇文章性质上属于新闻。第一被告顾某与第二被告区妇联主动向被三被告提供的新闻材料,是明知、自觉的,是希望通过某晚报发表传播出去的,因而对由此造成后果应当承担责任。一审法院判决第一、二被告承担名誉侵权的责任是正确的。
3.原告名誉受损害的举证责任问题及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一般包括名誉损害、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名誉损害是因侵害名誉权行为造成的特定人正当的社会评价的降低。这种损害事实不因特定人主观精神痛苦的有无而独立存在。名誉侵权案依其特殊性质,考虑到受害人承担名誉侵权损害事实举证困难,不能按照民事责任的一般原理损害事实由受害人负举证责任,而应免除受害人对名誉损害事实发生的举证责任,采用推定的方法确认损害事实的发生。对于自然人来说,只要侵权报道发表,就表明损害事实已经发生,而不用再提出侵权造成损害的其他事实与证据。某晚报刊登的该篇内容具有侮辱、宣扬隐私的文章已为多数人所知,且受害人车某本人更难以具体证明自己名誉受损的事实,所以更应推定损害结果的发生,不能因为车某不能提供这些具体证明,而否定名誉损害事实的存在。作为三位被告顾某、区妇联及某晚报社,只能以该篇文章内容未刊出、内容未指向原告以及内容不具侮辱f生顷和隐私作为反证。
技巧提示
精神损害赔偿如何计算?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但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法律高手》
⑨ 开山集团曹克坚哪里人
地球人
⑩ 一名誉侵权案件,原告再审申请被驳回,法院完全回避证据,含糊其辞,妄下结论,该如何继续维权
1、向发生效力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2、向发生效力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请求检察院发起抗诉。
这种再审的案子本来就不好弄,只能多申请几次了,或者上访,找媒体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