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返还原物纠纷一案与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有什么区别
返还原物是物权请求权,而财产损害赔偿是债权请求权。
『贰』 什么是返还原物纠纷
这是物权保护中的返还原物(财产)纠纷。返还财产一般须是原物,原物即可以是特定物,又可以是种类物。
『叁』 侵占财产要求返还什么案由
侵占财产要求返还的,应定案由为返还原物纠纷。但是如果原物已经损坏而要求赔偿的,则案由应该定为财产损害赔偿纠纷。
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的,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在民事上有返还原物的法律义务,所以,如果是要求侵占人返还原物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规定,案由应该定为返还原物纠纷。
《刑法》
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3)张宝才返还财产纠纷一案扩展阅读:
必须是将他人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交还的行为。
所谓占为己有,是指应当将他人交为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当成自己的财物,以所有人自居,擅自加以处分、使用和收益。有的是将财物出售、赠与他人,有的是出租、消费、充抵债务、设定抵押加以使用,但不能包括故意毁坏这种处分。
具有后者这种行为,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治罪科刑。所谓拒不交还,是指依法、依约而当将他人的财物退回而拒不退回,如财物所有人明确提出交还并举有证据证明属及所有,行为人仍视而不见,明确表示不予旧还;
或者虽然表示归还,但事后又擅自处分致使实际无法交还;或者采用诸如谎称财物被盗、丢失等欺骗手段而拒不归还;或者携带财物逃离他乡而拒不归还;或者已经非法处分而拒不追回或者赔偿的等等,
当然,行为人如果最终还是交出或者退还了财物,或者是在他人明确提出主张交还前处理了财物事后已作了或答应赔偿的,甚至是在他人提出主张后还擅自处分财物但又作了赔偿的,等等,就不应以本罪论处。
『肆』 返还原物案件中不能确定财产在哪里法院如何处理
返还原物案件,不能确定财产在哪里,只要能够证明财产被被告侵占,法院就可以判决被告返还。
『伍』 返还原物纠纷案件,到执行厅了,如果还是不返怎么办什么条件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已经到执行庭的话,说明对方已经申请了强制执行。
如果不返还,按照法律规定,对于逾期未履行的,法院将采取查封、冻结、扣押、划拨、拍卖、变卖(单位)财产;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等执行措施。拒不履行的,将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陆』 民事行为的无效或被撤消的法律后果,其一是返还财产。怎样的情况69
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消的法律后果
(1) 财产返还
A. 单方返还:过错方返还给对方,对方不返还,依法处理。
B. 双方返还:双方分别返还给对方。
(2) 赔偿损失
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法第42、43条
“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或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给对方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是我国《合同法》对于《民法通则》有关无效民事行为的一般化后果的具体化规定。缔约过失责任是指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基于其主观过错而违反法定的缔约义务,致使所欲订立的合同未能成立或者无效,并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所应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缔约过失的实质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使缔约过失的行为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是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这样规定是为了使当事人信守合同,为对方当事人提供真实情况。
(3) 追缴财产
『柒』 股东作为原告,起诉被告损害公司利益,请求被告向公司返还财产。依据我国公司法152条第三款的规定,股...
不需要。因为能损害公司利益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一般持有法人章,他是不可能盖法人章,让股东以公司的名义起诉自己的。因此,为维护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司法才有此规定。
『捌』 该案是继承纠纷还是不当得利纠纷
1、本案不应定为返还财产纠纷,因为返还财产纠纷是最高法院原来设立的案由,在2011年新颁布的《案由规定》中已经没有了这一案由,故不应定为返还财产纠纷。
2、本案也不应定为法定继承纠纷,因为本案侵权车主赔偿款不属于李乙的遗产,不存在对这些赔偿款发生继承的情形。所谓遗产,应当是死者生前即已取得的财产,而争议的财产是李甲因车祸死亡而由侵权方向死者近亲属支付的赔偿款,赔偿款发生时李甲已经死亡,所以不能作为遗产处理,也就不能定为法定继承纠纷。
3、本案应定为不当得利纠纷。因为本案中李甲领取并占有了属于李乙父母的财产,是侵犯了其父母的权益,同时李甲取得上述财产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属于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按产生事实上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所产生的不当得利,在这种不当得利中,受益人的所得利益是受损人给予的,也就是说这种不当得利是受损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非因给付所产生的的不当得利,主要包括侵害他人权益不当得利、支出费用不当得利和求偿不当得利。本案中甲的行为是不当得利与侵权的竞合,应当定位不当得利纠纷。
『玖』 返还原物纠纷法律依据
依据是《物权法》。
行使物权请求权中的返还原物请求权,其请求权基础是物权法第三十四条关于无权占有不动产或动产的规定。但由于返还原物请求权系依物权产生的权利,如果物权消灭,则返还原物请求权随之消灭;若原物灭失,则返还物权请求权随之丧失。
一、返还原物纠纷诉讼的法律适用
处理返还原物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物权法》第34条的规定。
二、确定该案由应当注意的问题
适用本案由时要注意,返还原物与返还财产并不完全相同。返还原物是指物的返还,返还财产是指财产的返还,财产的形态既包括物也包括权利。所以,返还财产的范围要大于返还原物的范围。返还原物是指对物质形态的物的返还。
三、返还原物纠纷诉讼的管辖
返还原物纠纷区分返还物属于不动产和动产而分别确定管辖。不动产返还纠纷,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4条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专属管辖。动产返还纠纷,则根据当事人之间产生返还请求权基础法律关系确定管辖,如因合同关系占有动产的,按照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规定处理,如因不当得利返还的,按照一般地域管辖的规定处理。
四、返还原物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这类诉讼是指原告诉请被告返还其占有的动产或不动产的诉讼。在多数国家,这类诉讼的举证责任由不占有财产的一方当事人,即原告负担。不少国家的民法规定,对物的占有具有权利推定的效力。
我国民法通则及民法理论均未承认占有具有权利推定的效力,但从审判实践看,物品的占有者在举证责任问题上也是处于有利地位的。这是由于未占有物品的原告是提起诉讼的一方当事人,他首先必须证明作为诉讼请求根据的事实,即证明对所争执的物品享有合法权利的事实。如证明对该物品享有所有权,享有占有权等。如果原告主张的引起权利发生的法律事实得不到证明,而被告也未能证明对该物享有合法的权利,人民法院通常也会依据被告外观上占有物品的事实,作出有利于被告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