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香港发生的合同纠纷,在大陆起诉,应采用大陆还是香港的法律
看合同中有无约定在发生纠纷时适用法律的条文,如果没有约定,合同双方协商解决。内如果无法达成容协商一致意见,去法院起诉时可以要求法院审查合同的实质,选择适用法律。一般来说,合同纠纷可以选择的合同签定地、履行地、交货地、纠纷发生地等多个地区的法律。
❷ 香港什么部门名责侵权行为
香港海关负责侵权行为
❸ 急!关于香港法,侵权责任!
你可以参考一下法律,具体的香港法律我也不了解。我只能查到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成功.另外你可以到http://vip.chinalawinfo.com查相关规定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适用法律公约
(签订日期1985年10月30日
生效日期1985年10月30日)
第一章 适应范围
本公约各缔约国,期望统一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选择规则,铭记一九八0年四月十一日在维也纳订立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兹协议如下:
第一条 本公约确定适用于货物销售合同的法律:甲、在其营业所设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乙、所有涉及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之间进行选择的其他情况,除非这种选择仅仅是根据当事人对适用法律作出的规定,甚至对法院或仲裁庭也一并作出了选择。
第二条 本公约不适用于:
甲、由于执行而进行的销售或其他依法律授权的销售。
乙、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但适用于根据单据进行的货物销售。
丙、对于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销售;但如果卖方在订立合同时既不知道也没有理由知道这些货物是供这种使用时,应当适用。
第三条 在本公约范围内,“货物”包括:
甲、船舶、船只、小船、气垫船和飞机;
乙、电
第四条
一、供应尚待制造或生产的货物的合同应视为销售合同,除非订购货物的当事人承担供应这种制造或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
二、若提供劳务或其他服务为供货方的主要义务,则这种合同不应视为销售合同。
第五条 本公约不确定下列事项所适用的法律:
甲、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或由于当事人无行为能力而导致合同无效的后果;
乙、关于某一代理人是否能约束某一本人,或某一机构是否能约束某一公司或法人团体或非社团组织的问题;
丙、所有权的转移;但第十二条明确提到的问题应受本公约指定的适用法律管辖;
丁、销售对当事人以外的任何人的效力;
戊、仲裁协议或法院选择协议,尽管这种协议包含在销售合同之中。
第六条 本公约确定的法律,不论是否某一缔约国的法律,均予以适用。
第二章 适用法律
第一节 适用法律的确定
第七条
一、销售合同受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支配。当事人的选择协议必须是明示的或者从合同的规定和当事人的行为整体来看可以明显地推断出来。这种选择可以仅限于合同的某一部分。
二、当事人可在任何时候约定,其销售合同全部或部分适用原来所没规定的法律,而不管原来适用的法律是不是由当事人。销售合同订立后,当事人对适用法律的任何变更不得有损于合同在形式上的有效性或第三人的权利。
第八条
一、在未按照第七条选择销售合同适用法律时,合同应受卖方在订立合同时设有营业所的国家的法律管辖。
二、但是,销售合同应受买方须在订立合同时设有营业所的国家的法律管辖,如果:
甲、谈判在该国家进行,并且参加谈判的各当事人在该国订立了合同;或
乙、合同明确规定卖方在该国履行其交货义务;或
丙、合同主要依买方确定的条件和应向买方投标人发出的投标邀请(招标)而订立。
三、作为例外,如果根据整个情况,例如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任何业务关系,同明显地与本条第1或第2款应适用于合同的法律以外的另一法律有更密切的联系,则合同受该另一法律的管辖。
四、如果在合同订立时,买方和卖方营业所所在国据第21条第1款b项作了保留,则第3款不予适用。
五、如果在合同订立时,买方和卖方在不同国家设有营业所,营业所所在国均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则凡属该公约调整的事项不适用于第3款。
第九条 凡拍卖地国的法律或交易所所在地国法律不禁止选择时,则因拍卖而进行的销售或商品交易所或其他交易所内的销售,受当事人根据第七条选择的法律管辖。若当事人未作出选择,或禁止作出此种选择时,则适用拍卖地国法律或交易所所在地国的法律。
第十条
一、凡选择符合第七条规定的,则有关当事人适用法律选择,这种同意是否存在,是否具有实质上的效力的问题由所选择的法律来确定。如果根据该项法律,选择是无效的,则适用于合同的法律按第八条的规定来确定。
二、销售合同或其任何条款是否存在,是否具有实质上的效力问题由按本公约规定应适用于合同或条款的法律来确定。
三、但是如果依据情况,按照前项所规定的法律确定这个问题不合理时,则为了确定他并没有同意这种法律选择、这个合同或者任何合同条款,当事人可以依据他设有营业所的国家的法律。
第十一条
一、同一国内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销售合同,如果符合了本公约规定的管辖该合同的法律规定,或符合了合同订立地国法律的规定,则在形式上有效。
二、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销售合同,如果符合了本公约规定的管辖该合同的法律规定,或符合那些国家其中之一国的法律规定,则在形式上有效。
三、由代理人订立的销售合同,代理人的行为地国即是上述款项所指的有关国家。
四、拟使已经订立或拟订立的销售合同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若符合了本公约管辖合同的法律规定,或符合了该行为地国的法律规定,则该行为在形式上有效。
五、若合同一方当事人在合同订立时,其营业所所在地国已根据第21条第1款c项的规定作了保留,则本公约不适用于该合同的形式上的效力问题。
第二节 适用法律的范围
第十二条 根据第七条、第八条或第九条,销售合同适用的法律具体地管辖:
甲、合同的解释;
乙、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的履行;
丙、买方有权从货物中取得产品、产物和收入时间;
丁、买方对货物承担风险的时间;
戊、当事人之间保留对货物所有权条款的合法性和效力;
己、不履行合同的后果,包括可取得损害赔偿金的损失类别,但不得影响法院地程序法;
庚、债条及时效的各种消灭方法;
辛、合同无效的后果。
第十三条 若无明示条款作出相反规定,则对检验的方式和程序的规定,运用货物检验地国的法律。......
❹ 急急!关于香港法,侵权责任!
把你的证据搜集全面,比如照片,书面资料等等
联系一间香港的律师事务所,请他们帮忙,会给你很专业的帮助
放心吧,香港法院会给出公正的裁判!
❺ 香港公司商标侵权
回答如下:
1.就算是香港法律保护的合法公司,在大陆被起诉也有应诉义务,其义务与大陆其他法人实体进行民事诉讼时应履行义务没有任何不同。
也就是说,根据现行大陆与香港民事诉讼进行的相关司法解释,香港律政司在大陆法院要求下有协助义务,需要协助送达传票。如果香港公司不应诉,以缺席判决论。
2.香港公司缺席判决不影响判决书的法律效力,仍然必须履行。考虑到大陆公司同时起诉香港公司与内地经销商,所以肯定存在责任分配问题。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涉及港澳台也属于涉外民事诉讼,涉外民事诉讼区别于普通民事诉讼,有较长的答辩期,审限以及执行期限,所以香港公司的履行很可能晚于内地经销商,执行起来所需时间也较长(因为需要香港司法机关的协助),但是不存在不需履行的可能。
3.判决书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事后的名称变更不影响变更前的法律责任追究,因为根据现行公司法,即使变更名称,办公地点,仍然是原来的经营实体,哪怕分立合并这种情况仍然需要承担之前主体存在的法律责任。
同时,大陆公司追讨的本就是他的商标侵权行为,只要损失已经发生而且追讨还在诉讼时效之内,就不以香港公司以后的行为作为转移,
主要问题是香港公司没有任何资产的话,执行就比较困难了,香港的破产法比我们宽松,公司破产了就很难追究了。建议可以在起诉书中要求内地经销商与香港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所谓连带责任,即使香港公司无力履行,大陆经销商也必须履行全部赔偿责任,只享有赔偿后再向香港公司追讨的权利,这样对大陆公司是最有利的,因为经销商资产在内地,执行更容易快捷。
4.如果香港公司不履行判决,股东是否承责不可一概而论。根据现行公司法,如果可以证明公司存在本身就是为了从事非法交易或者根本没有实际资产(所谓皮包公司),那么股东就需要承担全部责任,否则股东以出资为限承责,此时也就是说公司无力承责就破产,股东无额外责任。
股东是哪里的人并不影响上述判断标准,只不过如果股东是外国人将产生适用法律以及涉外诉讼的问题。一般而言,如果无法证明香港公司以诈骗为主业,那么直接起诉股东是不可以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继续就你的提问回答如下:
1、如果有实际证据能够证明公司就是皮包公司,那么可以直接将公司以及公司股东列为共同被告。但是必须在起诉书中说明侵权行为出于股东授意,公司并没有承责能力,甚至设立初衷就是为了诈骗等事实。
如果有证据,起诉不被法官驳回或者要求变更,那么大陆公司的赔偿责任人里面就包括香港公司的股东了。至于股东如何承担责任,取决于判决,一般而言会先以香港公司资产清偿,无法清偿部分才到股东。
2.如果你想由股东全额承担,方法很简单,要求股东和香港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如上所述,连带责任不问责任人之间如何分配,只要求其中一方有偿还能力即可,这样对原告而言最有利。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追究股东责任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要证明不存在实际经营行为,是皮包公司本来就很难。而且不同于公司,个人财产的清查执行起来会更加困难。
但是如果股东在大陆有财产,那么会简单很多,怕他脱逃转移甚至可以申请查封冻结(仅限于大陆的财产,香港那边的财产要经过那边的法律程序,比较复杂)。
PS
国内是可以起诉香港公司的,因为此处是侵权案件,按照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侵权行为发生地以及侵权结果发生地在中国,国内的法院就有管辖权,此时不用适用原告就被告原则去香港起诉,国内也可以起诉,您可以查下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九章。只不过审理的权限一般在中级人民法院,只有少数基层人民法院(例如广州,深圳)可以审理此类案件。
香港适用英美法系,“揭开法人面纱”理论(即跳过空壳公司直接追究股东责任)是英美法系首先倡导的,最早的案例也发生在英国。所以香港法律遵循英国传统也是支持的,但是仍然有严格的限制而已,限制已经如前述,具体你可以找下香港那边的案例就知道了。
杨影律师的意见很中肯,起诉大陆的经销商肯定是最方便的,不过此时必须考虑经销商的承责能力问题。按照我国《商标法》,大陆公司是可以把经销商以及香港公司都起诉的,此时虽然比较麻烦,但是责任的承担和履行比较有保障。当然,如果经销商财产丰厚,此时只起诉他也是可以的。
但是不能忘记的是,经销商被起诉一定会把香港公司拉进来的,因为他们才是授权者,他们有义务保障权力的合法性。此时面临的选择不过是把香港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起诉还是作为第三人而已。此时与一开始起诉二者本质区别不大。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用。
❻ 香港公司侵犯商标权该怎么办
目前存在较多的大陆公司和个人在香港申请主体与大陆地区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名称相同的公司名称,回到大陆地区生产和销售,意图依傍大陆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的良好商誉,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和误认,牟取非法利益。
通过突出使用香港公司字号混淆知名品牌商品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仿冒侵权行为。香港企业注册环境较为宽松,两个香港公司字号只要一字之差或者文字的位置不同,都可同时核准注册。由于香港和大陆的司法体制不同,在香港成立的仿冒公司,如通过大陆的行政或和司法体制,难以根除香港仿冒企业的仿冒行为。
检测侵权行为难度大。一般企业主动检测香港字号侵权难度较大,因为字号侵权有别于普通商标侵权案件,一般企业很少主动检测新申请的香港公司行为,但是近似商标的检测企业做的很到位。
大陆法院商标侵权诉讼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由于香港字号侵权行为,侵权主体在香港,而大陆法院无法撤销或者加责与香港公司,导致侵权主体在被起诉之后能很快找到新的大陆合作对象继续该侵权行为。
诉讼索赔难度大。香港字号侵权行为主体是香港公司,一般会授权大陆个体工商户或关联公司进行仿冒产品的宣传和销售。由于香港公司的财产受香港法律保护,大陆法院无法追偿,因此诉讼赔偿难以认定以及执行。
突出使用香港公司字号侵权的打击方案
(1)维权原则:及时检测,及时维权,先行政后司法。
(2)香港公司字号投诉
对于侵权主体,从注册之日起至今未超过12个月,可以向香港香港公司注册处提出香港公司字号近似投诉,通过行政途径,变更上述主体的仿冒字号。
则处长可由注册时起计12个月内,以书面指示该公司在处长指明的期限内更改公司名称。
(3)香港诉讼维权
对于侵权主体,从注册之日起至今超过12个月,可以向香港地方法院和香港高等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更换香港侵权字号,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案件操作远期目标
(1)定期检测香港公司字号
定期检测,登录香港公司注册处官网,下载新注册公司名单(每周更新)
重点检测,登录香港公司注册处网上查册中心网站,以名称起首查册方式查询当前所有以“某某”为字号的公司信息。
(2)及时投诉侵权主体
尽可能快速及时投诉侵权主体,一方面可以给予侵权个人迎头痛击,另一方也可以减少因为侵权给贵司带来的损失。
(3)一段时期的集中打击可以有效减少类似侵权行为人的基数。
因为突出使用香港公司字号侵权的行为人是一些相对固定群体,如果某个品牌对其打击力度很大,他们会转而仿冒其他品牌。我司在长期对此类案件打击过程中已经总结出规律,基本上以一年为周期的打击方案较为合理,侵权行为人一般在受到一至两个打击周期后不会继续侵权。
❼ 香港公司被侵权如何处理
你好。首先还是要明确几个问题后,才能给出具体法律意见:1,该离职业务员如何利用贵专司的名义销售属产品,是使用空白合同,私刻公章,已无效的授权委托书等;2,香港离岸公司是公司的名称吗?业务员注册的公司如果名称一致,涉嫌侵权,可以起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