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底的发现是什么
2000多年来,柏拉图的叙述一直吸引人们去努力探索大西洲的秘密。人们一直想弄明白,世界上究竟存在过大西洲吗?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大西洲在一夜之间沉入海底?
世界上究竟存在过大西洲吗?
对于这一点,一些科学家坚信不疑。
1882年,美国科学家依内提乌斯·唐纳利在一本名叫《大西洲:大洪水前的世界》的书中写道,大西洲确实存在,它是大西洋上的一个海岛,是世界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唐纳利对欧洲和美洲的动植物以及化石作了大量比较,发现在大西洋两岸均出现了骆驼、穴熊、猛犸和麝牛的化石;埃及的金字塔和墨西哥、秘鲁的金字塔极其相似;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和南美的玛雅人都是鹰钩鼻,而且所使用的松土泥锹也一模一样……凡此种种,证明了世界上曾经有过一个联系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大陆。
继唐纳利之后,不少科学家也得出了与之相同的结论。比如,科学家在考察了欧洲鳗鱼的洄游习惯以后,发现欧洲鳗鱼在洄游时从马尾藻海出发,远涉重洋到欧洲,然后再重返马尾藻海产卵繁殖。鳗鱼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兜那么大一个圈子,然后回到出发地点再产卵呢?科学家解释,这是因为当时大西洲离马尾藻海最近,岛上的淡水河流为鳗鱼提供了免遭敌害袭击的场所,于是它们纷纷游到岛上去避难。天长日久,形成习惯。当大西洲沉没之后,鳗鱼仍像往常一样顺着墨西哥湾去寻找大西洲,不知不觉游到了欧洲。
1898年,人们在铺设欧美海底电缆时,又在亚速尔群岛周围海域发现了一块海底高地,高地的大小、形状都十分像柏拉图笔下的大西洲。勘探人员取出了一些岩石,送到科研中心鉴定,证明这一带海域10000年之前确实是一片陆地。
1968年,人们在巴哈马一带海域的水面下发现了1600米长的城墙和底边300米、高200米的金字塔。1974年,前苏联的一艘海洋考察船又在这一带拍摄到许多海底照片。照片上清晰显示有许多古代建筑的断墙残垣以及从墙缝中长出的海藻。
这一切都似乎证实了大西洲的真实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大西洲,那又是什么力量使之一夜沉没呢?
Ⅱ 《海底两万里》中提到的南冰洋是什么
南冰洋(Southern Ocean),也叫“南极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却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极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视为南极海,但因为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学术界依旧有人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极洋这一称谓。
环绕南极大陆,北边无陆界的独特水域。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围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因北边缺乏陆块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界限,某些科学家不予承认。但由于这些水域在气候方面的均一性,以及在沟通三大洋使三大洋深层和底层保持含氧的低温环境方面有重要作用,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把这些水域合为一个整体便于研究。海洋学家们则考虑该水体的物理特性及其中供养的同一动物区系,把它们划为一个独立的海域。曾有南极洋、南极海、南冰洋等多种称呼,其北界划定也有分歧。近期有关文献多采用“南大洋”名称,并以“副热带辐合线”为其北界。副热带辐合线是一条海水等温线密集带,几乎连续不断地环绕南极大陆,表层水温12~15°C,呈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因是水文界线,平均地理位置随季节不同而变化于南纬38°~42°之间,故南大洋的面积也不固定,约为77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22%左右。
Ⅲ 美国南加州海底疑现2.5万桶剧毒物,这些剧毒物哪来的
4月26日,美媒报道了美国南加州海底有大概2.5万桶剧毒的物品,这些物品是借助水下监测设备拍摄到的,这些物品坐落在圣卡塔利娜岛与洛杉矶海岸之间的146平方公里海底。这其实对于很多美国民众来说并不出奇,当地媒体也多次报道过这类事情,南加州这边有不少企业违规向这边水域倾倒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含有滴滴涕(DDT),滴滴涕(DDT)这类有毒物质会影响海洋的生态环境还有海洋生物的健康,不少媒体也报道了这边海域中生活的虾类及水生动物都因为这些有毒物质而患病。
也正是因为这一处海域的生物发生可疑疾病,才会有专家团队在3月10日至24日期间考察这片水域。结果发现这么惊人的物质,没想到这一处海域已经被有害物质污染成这个样子,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Ⅳ 怎么投诉海底小众队学英语最有效
你觉得他最有效,为什么还要投诉????
Ⅳ 美军舰机对东海南海底近争查,就等美军近入中国了吗
美国此等危险行径,是炫耀武力的表现。只会令中国加强在南海建设的步伐。美国必将碰得一鼻子灰。
Ⅵ 南大洋的海底结构是什么
和世界各大洋一样,南大洋的海底地形也是千变万化、十分复杂的。大体上来说,南大洋的海底地形可以分成下列几类:陆缘和海底高原、深海平原和深海盆地以及边缘深沟和洋中脊。
陆缘区本身可分为3个特征完全不同的区域: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
在南大洋,其陆架区的坡度变化非常小,它与海岩相接,水深一般为100~150米。但是南极大陆架的水深要比这大得多,达400~600米。大陆架向海一侧的边界是大陆坡。大陆坡是高差极大的陡坡,偶尔会被陡峭的水下深沟所切割。大陆坡一直延伸到大约3000米水深处,与较为平缓的大陆隆起相接。
大陆隆起覆盖的大陆碎屑沉积物,厚度常常超过1000米,而大陆隆起斜坡下端与非常平坦的深海平原的结合部,沉积物却是厚度仅有50多米的薄层沉积物,大多数的深海盆地的深度都处于4000~6000米,那里有许多大洋隆起和深海丘陵,它们的起伏程度取决于覆盖在上面的沉积物的状态,除深海丘陵外,深海盆地沉积物的厚度一般都大于200米。在边缘区,起伏很大的洋底可能出现狭窄的陆缘海沟。
在南大洋的陆缘海沟里,南桑威奇群岛东侧的南桑威奇海沟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了,其最大深度可达9000米。从大洋盆地耸起的海底高原,水深均小于2000米,形成相当平坦的海底区域,有些海底高原的水深还不到200米,并常常覆盖着较厚的海洋沉积物。
洋中脊的所在地是大洋盆地的中心所在,洋中脊从很深的海底一直升到水深小于4000米的地方,另外,洋中脊顶部,有宽为10~20千米、深达500米的曲折断谷。
对人类来说,南极的大陆架和海底高原非常的重要,因为那里水不太深,常覆盖着很厚的沉积物,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烃类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气则可能埋藏其中。南极洲周围的大陆架,只有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处较宽,其次是艾默里冰架外的陆架区,其余地方的陆架区都相当窄,仅有十几千米宽。正如前面所说,南极大陆架的深度一般在400~600米,比其他地区的大陆架深得多。另外,人们认为,现在由海水覆盖着的、极深的南极深水大陆架,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由于冰盖重压而造成南极大陆下沉的结果。南极大陆架之所以达到如此深度,很可能是由于最后一次冰期最盛时期的南极冰盖的规模相当大,外流冰的刻蚀加大了陆架的深度。
在南大洋中的海底高原或海脊中,规模最大的是坎贝尔高原,也有称其为新西兰高原的。它是由新西兰以东延伸到坎贝尔岛以南。马阔里海脊是这一高原的一条支脉,向南一直延伸到马阔里岛以南,以两个小海沟为界。福克兰高原是从南美洲的东边到福克兰群岛的一个范围很广的海脊区,与从南乔治亚附近到南极半岛陆架的一些规模较小的高原相接。凯尔盖朗—高斯伯格高原是另一个重要的海脊系,它从凯尔盖朗岛、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等火山岛,一直延伸到东南极洲的威廉二世地上最近才停止火山活动的高斯伯格山。在马达加斯加正南方的克罗泽群岛周围有一个规模较小,但很重要的海底高原。
南极大陆是一块非常特殊的大陆,潜伏在南极辐合带之下的洋中脊体系紧紧地将它包围着。印度洋洋中脊的南延部分直达澳大利亚以南,并成为太平洋至南极海脊或东太平洋海脊的南延部分。这一海脊的分支沿智利海脊伸向南美洲海岸,在那里,它与安第斯山系的巨大褶皱带的关系就变得模糊不清了。这一海脊在南美洲南端以南海域又重新出现,称为沙克尔顿破裂带,再向南桑威奇群岛以西延伸,由此成为大西洋洋中脊南端的西南分支。从克罗泽高原以北通过的大西洋洋中脊的一个东南向分支,最终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连结在一起。
由此可见,南大洋的海底地貌单元比较齐全,但是,其大部分是相邻海洋中的延伸体,很少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另外,南大洋的复杂组合,也造成了海水及其中海流系统的复杂性。这里的中层水,其范围在海深500~1200米,具有低温、低盐度以至较低密度的特征,测定的数值:海水温度为4.8℃、平均盐度值为33.8‰、海水密度只有1.0272。由于辐合带的极热沉现象所产生的恒温器作用,使这里的海水远处于低温状态,海洋表层的南极洲西风飘流环流,在从西向东环绕南极洲流动中,其宽度和流向也变化不定,没有规则。
Ⅶ 南麋岛海域海底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南麂岛在大山西麓有个大岩洞,两条青-白岩脉各从洞中潜出,逶迤如大蛇伸向海滩,于是人们联想到《白蛇传》中两条美丽而善良的仙蛇,美此景点为“白蛇与小青”。三盘尾是岛上景点较为集中的区域,绿草如茵,顽石钟灵,碧海长天,组成麂岛的部分景区。
这个岛上的贝类大约有412种,藻类有174种,其中19种藻类为国内首次发现,22种藻类被列为稀有种。
Ⅷ 南大洋的海底结构是怎样的
和世界各大洋一样,南大洋的海底地形也是千变万化、十分复杂的。大体上来说,南大洋的海底地形可以分成下列几类:陆缘和海底高原、深海平原和深海盆地以及边缘深沟和洋中脊。
陆缘区本身可分为3个特征完全不同的区域: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
在南大洋,其陆架区的坡度变化非常小,它与海岩相接,水深一般为100~150米。但是南极大陆架的水深要比这大得多,达400~600米。大陆架向海一侧的边界是大陆坡。大陆坡是高差极大的陡坡,偶尔会被陡峭的水下深沟所切割。大陆坡一直延伸到大约3000米水深处,与较为平缓的大陆隆起相接。
大陆隆起覆盖的大陆碎屑沉积物,厚度常常超过1000米,而大陆隆起斜坡下端与非常平坦的深海平原的结合部,沉积物却是厚度仅有50多米的薄层沉积物,大多数的深海盆地的深度都处于4000~6000米,那里有许多大洋隆起和深海丘陵,它们的起伏程度取决于覆盖在上面的沉积物的状态,除深海丘陵外,深海盆地沉积物的厚度一般都大于200米。在边缘区,起伏很大的洋底可能出现狭窄的陆缘海沟。
在南大洋的陆缘海沟里,南桑威奇群岛东侧的南桑威奇海沟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了,其最大深度可达9000米。从大洋盆地耸起的海底高原,水深均小于2000米,形成相当平坦的海底区域,有些海底高原的水深还不到200米,并常常覆盖着较厚的海洋沉积物。
洋中脊的所在地是大洋盆地的中心所在,洋中脊从很深的海底一直升到水深小于4000米的地方,另外,洋中脊顶部,有宽为10~20千米、深达500米的曲折断谷。
对人类来说,南极的大陆架和海底高原非常的重要,因为那里水不太深,常覆盖着很厚的沉积物,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烃类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气则可能埋藏其中。南极洲周围的大陆架,只有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处较宽,其次是艾默里冰架外的陆架区,其余地方的陆架区都相当窄,仅有十几千米宽。正如前面所说,南极大陆架的深度一般在400~600米,比其他地区的大陆架深得多。另外,人们认为,现在由海水覆盖着的、极深的南极深水大陆架,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由于冰盖重压而造成南极大陆下沉的结果。南极大陆架之所以达到如此深度,很可能是由于最后一次冰期最盛时期的南极冰盖的规模相当大,外流冰的刻蚀加大了陆架的深度。
在南大洋中的海底高原或海脊中,规模最大的是坎贝尔高原,也有称其为新西兰高原的。它是由新西兰以东延伸到坎贝尔岛以南。马阔里海脊是这一高原的一条支脉,向南一直延伸到马阔里岛以南,以两个小海沟为界。福克兰高原是从南美洲的东边到福克兰群岛的一个范围很广的海脊区,与从南乔治亚附近到南极半岛陆架的一些规模较小的高原相接。凯尔盖朗—高斯伯格高原是另一个重要的海脊系,它从凯尔盖朗岛、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等火山岛,一直延伸到东南极洲的威廉二世地上最近才停止火山活动的高斯伯格山。在马达加斯加正南方的克罗泽群岛周围有一个规模较小,但很重要的海底高原。
南极大陆是一块非常特殊的大陆,潜伏在南极辐合带之下的洋中脊体系紧紧地将它包围着。印度洋洋中脊的南延部分直达澳大利亚以南,并成为太平洋至南极海脊或东太平洋海脊的南延部分。这一海脊的分支沿智利海脊伸向南美洲海岸,在那里,它与安第斯山系的巨大褶皱带的关系就变得模糊不清了。这一海脊在南美洲南端以南海域又重新出现,称为沙克尔顿破裂带,再向南桑威奇群岛以西延伸,由此成为大西洋洋中脊南端的西南分支。从克罗泽高原以北通过的大西洋洋中脊的一个东南向分支,最终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连结在一起。
由此可见,南大洋的海底地貌单元比较齐全,但是,其大部分是相邻海洋中的延伸体,很少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另外,南大洋的复杂组合,也造成了海水及其中海流系统的复杂性。这里的中层水,其范围在海深500~1200米,具有低温、低盐度以至较低密度的特征,测定的数值:海水温度为48℃、平均盐度值为338‰、海水密度只有10272。由于辐合带的极热沉现象所产生的恒温器作用,使这里的海水远处于低温状态,海洋表层的南极洲西风飘流环流,在从西向东环绕南极洲流动中,其宽度和流向也变化不定,没有规则。
Ⅸ 南方探索有限公司是新西兰的游船公司,怎么还有大巴车呢那个海底观测馆也是他们的吗
这家公司全名叫新西兰南方探索公司,是新西兰的游船公司没错,大巴车是米尔福德峡湾一日游的项目中包含的,从皇后镇或蒂阿瑙乘大巴车到峡湾,在峡湾码头换乘游船巡游,整体是大巴+船的模式。海底观测馆在米尔福德峡湾里,目前是南方探索独家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