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船员劳动合同纠纷的管辖是怎么规定的
关于船员劳务合同纠纷和船员劳动争议案件管辖问题
一、《案由规定》第七章规定的应由海事法院受理的“船员劳务合同纠纷”是指船员就在船工作或服务,与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经营人之间发生的劳务合同纠纷。
二、一般情况下,上述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间仅为劳务合同关系,且一方为船员、另一方为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经营人。
上款所称船员,包括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和服务的其他人员,如随船医生、厨师等。
三、上述案件当事人争议一般主要涉及的是船员在船工作或服务期间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以及在船期间发生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等。
四、上述案件所指的船舶应符合下列条件:
(1)航行于海上或通海水域(长江、黄浦江中下游);
(2)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
(3)20总吨以上。
五、如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经营人同时又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的,船员为其在船上工作期间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给付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船员同时提出船舶优先权请求的,海事法院可以受理。
海事法院受理的上述案件中,如船员提出的诉讼请求还包含上述四项请求外的金钱给付请求的,海事法院可一并处理。但涉及其他劳动权利,应告知其按劳动争议程序向相关部门申请解决。
六、除上述规定的“船员劳务合同纠纷”外,其余涉及船员的劳动争议案件或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均由基层法院依法受理。
七、船员因不服劳动仲裁裁决向基层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受理法院不得以船员享有船舶优先权为由移送海事法院。
⑵ 船员劳务纠纷,到底该由哪个法院管辖
劳务纠纷
先仲裁
劳动纠纷
可以直接起诉
⑶ 公司拖欠船员的工资可以直接到海事法院起诉吗到有结果最短需要多少天船员耗不起呀!
船员的工资问题可以归为海员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属于海事法院管辖范围,可以到海事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拖欠工资同时属于劳务纠纷,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是仲裁前置的,也就是说需要先找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再找海事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关于海事法院受案范围的规定》
海商全国案件14种。主要有:水上运输合同纠纷案件,水上旅客和行李运输合同纠纷案件,海员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海上救助、打捞合同纠纷案件,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⑷ 船员怎样维护合法权益
一、未签订书面船员劳务合同情况下船员合法权益的保护
众所周知,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国际、国内贸易发展缓慢,航运市场起步乏力,船员当属弱势群体。加之目前国内,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很多船员在未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务合同前就上船工作。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才发现很多自己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很多待遇无法兑现,很多内容没有书面的劳务合同作为证据证明。此时,囿于自身的处境,船员往往哑巴吃黄连。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船员劳务合同纠纷即在船人员履行以在船工作或服务为内容的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引发的纠纷。包含着船员因履行劳动合同和因履行劳务合同而产生的两类纠纷。就此情况,笔者在此初步整理如下几点拙见,供船员朋友参考:
1及时提出诉讼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争议的解决无非就是诉讼或非诉讼,鉴于船员劳务合同纠纷属于海事法院专属管辖,且无需仲裁前置。诉讼的方式,即为向海事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打官司的方式主张自己的权益保护。非诉讼方式,主要即为协商谈判、调解两种方式,一般为在第三方的主持下达成和解。
协商谈判和调解的方式,比较容易操作。解决问题的成本较低,便利性也较好,效率也最高。建议船员朋友们,首先考虑用此方式解决自己合法权益的受损。协商和和解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明前期各类证据资料的收集,比如拖欠工资的证据资料,自己工资标准的证明资料,尚欠假期的证明资料等等证据。如此方能做到,有的放矢的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解决问题。
2保存好工作过程中能证明存在事实劳务关系的证据
船员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需要通过证据来实现。船员虽然没有同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务合同,但如果能拿出有关的书面资料证明船员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事实劳务合同关系。船员可以通过证明与用人单位见存在事实劳务合同关系,从而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诉讼或非诉讼机制解决此纠纷。
书面的工资单、工资卡转账流水、工作服、船员服务簿、上下船记录、社保缴纳记录、公积金缴纳记录、甚至一同工作同事的证人证言等等内容都可以证明船员与用人单位间存在事实劳务合同关系。
证明了船员与用人单位间存在事实劳务合同关系,就是船员作出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步骤。
二、船员劳动报酬追索
一旦发生拖欠工资的劳务合同纠纷或有发生拖欠工资劳务合同纠纷的趋势,建议谨慎处置,同时做好如下证据资料,为协商或诉讼解决纠纷做好应对准备:
1必须在用人单位拖欠的开始
就定期连续不断的向用人单位主张拖欠的工资,并保留主张的书面证明文件。比如,用人出具的书面盖章的拖欠单、发给用人单位的邮件、微信、短信、快递、挂号信等材料。
2整理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记录和工资标准证明文件
银行流水、工资条等内容;
3搜集好船员与用人单位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的证据资料
比如,书面劳务合同、工资支付凭证、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欠条、社保公积金缴纳记录、船员服务簿、相关上下船交接记录等内容;
4 在船工作时间证明资料。
上下船的记录、船员服务簿等内容;
上述证据资料为初步的材料,可能需要根据个案的要求作出相应调整。上述资料是为了诉讼提前做的准备,并不代表一定会通过诉讼的途径解决拖欠工资纠纷。当然,上述提到的谈判、协商解决此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⑸ 船员劳务合同纠纷 可否在原告所在地起诉
船员劳资纠纷
不适用仲裁前置
可以在
合同签订地点
雇主注册地点
雇员居住地点
三选一
直接起诉
⑹ 船员劳动合同与船员劳务合同有何区别
合同的性质不同,劳动合同是指员工直接和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享受劳动法律的保护。而劳务合同是指两个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员工的劳动关系并不在用工单位,员工和用工单位没有劳动关系。
⑺ 船员劳务合同
1、对方属于公来司,其行为属于用自工,不能用劳务合同隐藏实质的法律关系,你们的法律关系应该属于劳动合同关系。
2、这种说法不会,解除劳动关系,应该先到劳动仲裁委员会,不服的再到法院起诉解决。
3、公司的培训属于普通培训行为,不是针对某个学员进行的专项培训,公司应该支付培训费,你们在离职时无须支付违约金。
4、他们的行为侵犯了学院依法获得证书的权利,是无效的。
5、公司收取管理费的行为是违法的,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的规定,你们可以据此要求解除劳动合同,要求公司支付补偿金,工作每满一年赔偿你们一个月的工资。
⑻ 船员的劳动纠纷案件必须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吗
一般情况下,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先经过劳动仲裁,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最高法院法释[1998]24号作了明确规定。但对于船员这类特殊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而言,却存在例外的情况。
根据《海商法》第22条的规定,船员的(1)工资、(2)其他劳动报酬、(3)遣返费用、(4)社会保险费用属于第一顺序的船舶优先权请求;同时,这类案件是极具专业特点的海事案件。因此,当船员由于以上四项内容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纠纷的,可以直接向海事法院起诉,而不受最高法院法释[1998]24号规定的劳动案件必须先经过仲裁程序的限制。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内船员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是否应劳动仲裁前置的请示的复函》(2002年6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予以明文确认。
那么,当船员发生劳动纠纷的情况下,是选择直接去海事法院起诉,还是先进行劳动仲裁呢?这个问题主要从下面三方面来分析:
1.诉讼成本
先向劳动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为宜。以10万元的诉讼标的为例,如果向劳动仲裁委提起仲裁,不需要交诉讼费;如果直接向海事法院提起诉讼,则需要预交诉讼费2300元。
2.诉讼进程
直接向海事法院起诉为宜。如果先进行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基层法院起诉,对基层法院的判决不服的还可以向中级法院上诉,一共可以进行三个阶段,耗时较长。而相比之下,直接向海事法院起诉的话,对结果不服的只能向高级法院上诉,这样在进程上会快一些。
3.管辖
如果选择先向劳动仲裁委提起仲裁的话,根据现行法律只能向单位注册地或实际工作地的劳动仲裁委提起。我们知道,船员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随船迁移,其实际工作地漂泊不定,单位的注册地则很可能是在外地或外国;这样一来,如果选择向劳动仲裁委起诉的话,则会带来诸多不便。
如果选择向海事法院起诉的话,这个问题就变得方便很多。根据《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6条第2款第(五)项的规定,船员因劳务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原告住所地、合同签订地、船员登船港或者离船港所在地、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管辖。可见,向海事法院起诉的话,在管辖法院的选择上有更多的选项,特别是可以向原告住所地的海事法院起诉,这对于船员劳动维权而言带来的很大的便利。
综上,当船员发生劳动纠纷后,如何选择自己的维权途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选择对自己最合适的维权方案。
⑼ 船员劳动合同和船员雇佣合同区别,与船员劳务
一、船员劳动合同和船员雇佣合同区别
雇佣合同是受雇人向雇佣人提供劳务,雇佣人支付报酬的合同。船员雇佣合同是船员作为雇员与作为雇主的航运公司或个体船民等之间签订的雇佣合同。在船员劳务外派情况下,与船员签订船员雇佣合同的有可能是船员服务中介机构。船员提供船上服务的劳务,雇主则向船员支付工资和其他劳务报酬。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劳动合同和雇佣合同存在以下区别:
1、主体不同。
这是劳动合同和雇佣合同产生差别的根本原因。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雇用合同的主体是雇主和受雇人,而且雇用合同的雇主只能是自然人。接受劳动一方的不同是构成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主要区别所在。
2、受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雇佣合同更多的体现是当事人的双方的合意,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结果,国家干预的程度较小;而劳动合同更多的体现了国家对当事人合同的干预,对合同的订立程序、用人单位的义务、工作条件、劳动保护、最低、合同的解除等都作了特别规定,主要侧重于对劳动者的特别保护。
3、适用法律不同。劳动合同由劳动法调整;雇佣合同应属于民法调整。目前,我国合同法尚没有对其做出明确规定,适用民法及合同法的一般原理规制。
4、解决纠纷的程序不同。劳动合同纠纷采用仲裁前置程序,即劳动合同纠纷不经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雇用合同是民事合同,审理机关是人民法院,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无须经过仲裁,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鉴于劳动合同和雇佣合同的区别,不少船员用人单位要求与船员签订船员雇佣合同来规避法律义务。
船员外派劳务合同有其特殊性。船员外派这种提供劳务的形式,不同于我国的劳动者通过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务,也不同于传统的雇员通过直接与雇主签订雇佣合同向雇主提供劳务。胡燕来认为船员劳务外派是指具有船员劳务外派资格的派遣单位将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船员派遣到外国水路运输经营者所经营的船舶上从事具体船员岗位工作,在船员派遣的过程中,必须订立三个前后相关联的合同,牵涉到三个当事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即船员派遣单位、派遣船员、我国水路运输经营者或外国水路运输经营者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一份合同,即船员派遣单位与派遣船员间的劳动合同。根据《劳动》,这份合同是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派遣船员之间形成。第二份合同,即船员派遣单位与我国水路运输经营者、或外国水路运输经营者之间签订的合同,是我国水路运输经营者或外国水路运输经营者为了租用船员派遣企业的船员,相互明确责任和权限,依法维护各自利益而签订的。这个合同是一份以提供劳动服务为目的的合同,因此是一个劳务合同。第三份合同是派遣船员与我国水路运输经营者或外国水路运输经营者之间签订的合同。
从上述三种不同的合同可以看出,在船员劳务外派用工方式下,船员与船员派遣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而与外国水路运输经营者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⑽ 船员劳务合同纠纷
如不能协商,可向海事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