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们问了问奥地利人,为什么他们这么不友好
跟奥地利的历史有关,奥地利人是德意志民族,常年担任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回所以奥地利人几乎都带答有一种自豪感,虽然最终败于普鲁士被踢出了德意志,但之后成立的奥匈帝国也算是欧洲最强之一,所以奥地利人比较排斥外族人,特别是德国人。
㈡ 奥地利人与德国人是同一个民族吗
我们的“民族”一词是一个错误的翻译。实际上,西方有人族、种族、国族、文族等多个概念。我们翻译的民族,只能叫做“文族”。德意志人与奥地利人是一个大文族~小日耳曼文族(其实就是德意志族)分离而成的两个分裂国族(严格说瑞士大部分也是德意志文族)。如果从语言和历史来说,丹麦人、卢森堡人以及荷兰人、比利时人的大部分,也是德意志文族,只不过分裂得早一些罢了。
一般来说,文族由原始农牧部族融合发展而成,最后部族与文族建立原始国家,发展成熟的国家由一个或多个文族构成,比如爱尔兰国族就是爱尔兰文族构成(西凯尔特人),泰华国族由六十多个文族构成(我国又近十个文族还没有最后确认)。本来欧罗巴地区原来只有六七个文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芬兰-乌戈人、拉丁人、古希腊人和色雷斯人,欧罗巴应该只有七个甚至四个国家。最初欧罗巴和我们泰东大陆一样部族林立,但是泰东大陆各部族融合了一个大文族~夏族或汉族,夏族与其它文族在泰东大陆长期共存,最终融合成为以夏族为主体的华族~泰华国族或神华国族。但是欧罗巴人早期流行强盗思想,都是不讲共同优好的融合,没有创立统一治平思想,不但多个文族不能统一建立国家,而且统一文族也要分裂为多个分裂国家。近代科技革命后,大家都拥有先进武器,分裂势力更加难以统一。最后,就发展成为一个文族分裂为多个国族的非正常局势。日耳曼文族分为西、北、中、南等分文族,其中英格兰人是西日耳曼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尼德兰人是中日耳曼人,瑞典人、挪威人是北日耳曼人,德意志人与奥地利人是东日耳曼人,法兰西人、伊比利亚人、意大利人都是南日耳曼人与拉丁人及阿拉伯人的混血人。所以,德意志人与奥地利人本质上是一个文族的两大分支。
㈢ 为什么百度百科里的说明前后矛盾关于奥地利民族
您好!首先,得告诉您,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全称叫奥地利共和国( Republik Österreich)通称奥地利(德语:Österreich),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与多国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维也纳,人口超过170万,国土面积83855平方千米。奥地利曾是统治中欧65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奥地利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 奥地利是当今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330美元。其人类发展指数在2011年排世界第19位。同时自1955年以来就是欧盟成员,是OECD的创始国之一。1955年宣布永久中立,1995年签订申根公约,1999年接受欧元。奥地利曾先后被古罗马人、匈奴人、伦巴第人、东哥特人、巴伐利亚人和法兰克人占据。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在巴本贝格王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正因为奥地利的历史比较复杂,没一位网友也都不是全能的,每个人根据不同的知识来源,收集的有关奥地利的知识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网络里有关奥地利的民族构成也不完全一样。这样一解释,相信您一定就明白了。谢谢阅读!您对知识的探索谨慎而细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祝您健康快乐每一天!
㈣ 奥地利为什么没被纳入德国版图他们不是同一个民族吗
德国在中世纪分裂复成若制干小国。其中奥地利的统治者在名义上是德国皇帝,但在实际中,并没有什么权力。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德国众多小国中较大的一个。当时奥地利更大一些,因此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提到德意志,往往是指奥地利。奥地利通过向东南扩张,收复被土耳其占领的土地,而称为欧洲强国,但这导致奥地利内部民族众多,德意志人只占很少的部分。
普鲁士是以扩张为国策的,但奥地利由于内部民族矛盾复杂,无法顾忌向其他德国地区扩张。
因此,在十九世纪,普鲁士逐步吞并了其他德意志小国,而奥地利则丧失了对其他小国的影响。普鲁士吞并其他德意志小国后建立德意志帝国,称为欧洲强国。
一战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结盟,向四处扩张。被其他国家打败。奥地利帝国解体。
二战时期,德国在奥地利人的默许下,吞并奥地利,基本实现德国的统一。二战后,奥地利再次独立。
㈤ 德国为什么没被纳入奥地利版图他们不是同一个民族吗
德国在中世纪分裂成若干小国。其中奥地利的统治者在名义上是德国皇帝,但在实际中回,并没有什答么权力。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德国众多小国中较大的一个。当时奥地利更大一些,因此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提到德意志,往往是指奥地利。奥地利通过向东南扩张,收复被土耳其占领的土地,而称为欧洲强国,但这导致奥地利内部民族众多,德意志人只占很少的部分。
普鲁士是以扩张为国策的,但奥地利由于内部民族矛盾复杂,无法顾忌向其他德国地区扩张。
因此,在十九世纪,普鲁士逐步吞并了其他德意志小国,而奥地利则丧失了对其他小国的影响。普鲁士吞并其他德意志小国后建立德意志帝国,称为欧洲强国。
一战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结盟,向四处扩张。被其他国家打败。奥地利帝国解体。
二战时期,德国在奥地利人的默许下,吞并奥地利,基本实现德国的统一。二战后,奥地利再次独立。
㈥ 奥地利和德国在民族构成上有什么共同吗
大概来就是各个小国打起来最终自统一德国的时候没打过奥地利,所以才变成两个国家的
在很久以前奥地利和拜仁萨克森等都是同一级别的
他们都说德语,都说日耳曼民族
所以音乐讨论时候也是说德奥系,因为以前是分不开的
小胡子也是奥地利人的
㈦ 奥地利为什么不能担负起统一德国的重大责任
众所周知,1871年德意志民族在普鲁士王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之下通过与丹麦、奥地利、法国三场铁血战争,才完成了对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原先的德意志只是个模糊的概念,如今,德意志成为了有血有肉的国家实体。在德意志帝国统一过程中,同为日尔曼民族的奥地利则被普鲁士强行排除在了德意志帝国范围之外,导致了如今的德国和奥地利虽然同根同源,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原先在哈布斯堡王朝整合下的德意志帝国是众多民族联合组成的松散结合体,随着19世纪中后期民族独立和沙文主义思想的崛起,德意志急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大帝国,而不是跟在英法美大国后面的小跟班。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拥有过大的领土面积,过多的人口,过于复杂的宗教民族问题使其难以完成德意志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这便为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帝国建立的领导者创造了条件。
㈧ 奥地利帝国民族问题
就你说的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过犹不及。
奥地利的这么多民族问题,恰恰正是他们太过于注重民族平等了。我们就从奥地利帝国颁布语言令、优惠非德意志民族、结果导致民族冲突激化的相关部分。
事实上,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就曾努力做到各民族平等,例如1867年公布的法律,第19条就保证了民族平等。具体条款如下:
1,奥地利所有的民族一律平等。所有的民族,拥有维护、发展该民族的特性和语言的权利。
2,教育、行政以及公共场所,在该地域所使用的语言的平等性,由国家保证。
3,复数民族居住的州,公共教育机关必须采取措施,保证不让任何民族被强制地去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
奥地利帝国也同样规定了奥地利帝国领土神圣不可分离。
由德意志人当皇帝的奥地利帝国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避免民族矛盾、甚至还压制自己民族,即德意志民族。
奥地利政府颁布语言令,在捷克人和德意志人杂居的波黑米亚地区,规定在录取公务员时,优先录取会双语(捷克语和德语)的人,结果使当地很多德意志人失去了成为官吏、晋升、就业的机会,很多德意志人的收入也因此下降。捷克人不但在经济方面,在政治、政府内部也开始挑战德意志人。德意志人对此深感不满,奥地利内的德意志民族也因此开始排斥其他民族。
可是,哈布斯堡王朝仍继续推行削弱德意志民族力量的政策。由波兰贵族,时任首相的巴德尼为了在议会形成强有力的多数派,于1897年4月,以内阁令发布了语言改革法。规定:一,波黑米亚、莫拉维亚两州内,不但一般行政官厅、法院,不但商业、财务、农业官厅,必须用来咨询的人的语言回答,且各官厅(各政府部门)内部用语,也必须实现德语和捷克语的完全平等。二,自1907年7月以後,在任命两州的全部官吏时,必须要以是否能读写两种语言为官吏任命标准。在此期限之前,会双语者优先采用。
如果这项语言令实施的话,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德意志民族的官吏将丢掉工作。于是,奥地利国内的德意志各民族集团,为阻止该政策的实施而一致团结起来,拼死进行了包括议会暴力抗争的大规模的、猛烈的抗议运动。奥地利国会众议院定员425人中,德意志人议员也只有186人,只是少数派,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身体来阻止该法令的通过。但被闻讯赶来的警察们暴力排除。而另一方面,德意志人涌上维也纳街头,一边高喊反对巴德里的口号,一边包围议会,并向市政府、内务部进行游行示威。不久,整个维也纳陷入反乱状态。皇帝为了避免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不得不让巴德尼辞职。但这回又引起了捷克人的不满。他们不但冲上布拉格街头示威,还袭击“新德意志剧场”等中心地带各地区的德意志系公共建筑物,德意志人的住宅、商店、警察署等。德意志女子高中也被捣毁而无法上课。波黑米亚总督为了不让德意志人进一步刺激捷克人,还禁止德意志大学生们佩戴徽章,举旗行进。对这样的禁止命令,不但波黑米亚的德意志民族的大学生,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甚至各地的教师也站起来用罢课、辞职等各种方式表示强烈的反对。很多大学被强行关闭。
仅仅一个语言法,就引发了如此大的民族骚乱。
又因奥地利帝国的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使得捷克人大量充斥政府部门(捷克人占了波黑米亚州政府官吏的百分之九十),有了统治该地方的经验,当哈布斯堡王朝一战战败,捷克独立时,这些人很容易就成了管理和统治新生国家捷克的主要力量。新生国家捷克很顺利地就走上自立国家的道路。
此外,为了保障民族平等,不让各民族之间产生相互歧视、摩擦,或者不让各民族的人们感到歧视,甚至奥地利帝国的军队也尽量让同一民族的军人组成连队,由该民族的军人担任连队长。结果军令都无法畅通。又因为不可能让每个连队都只是同一民族的成员,不是自己民族的人当连队长的士兵们当然就会不满,甚至还听不懂连队长的号令。这样一来,军队当然就没有了战斗力,就成了装饰民族团结门面的花架子。
然而,奥地利帝国的这些做法,不但起不到加强“国家观念”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引发了民族间的仇恨和冲突。就连军队也没有了战斗力,结果在第一次大战期间表现极差。战败後,各民族便纷纷独立,奥地利帝国从此烟消云散,连奥地利内部德意志人占多数的领土也被分割到其他新型的独立国家或者其他国家,而奥地利要求按照民族自决的方式并入同一民族德国的愿望也不被采纳。这就是不以主体民族主义为基础的下场。
可见,一个国家如果缺乏一个在人口、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占绝对优势、因而对这个国家有着强烈认同感,因此能维护国家统一的主体民族;或者即使有个主体民族,但以主体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会引发非主体民族的不满、不利于国家统一为由,压制、削弱主体民族的地位,打击、分裂主体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或者以大家都是该国家的公民、各民族平等发展才能增强非主体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等理由去扶植非主体民族,从而使得主体民族也失去了身为该国主体民族的优越感,因此失去了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但是非常脆弱的,而且是在为将来的分裂创造条件。
在现今的人类社会情况下,过分专制或过分民主都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情况。
㈨ 德国和奥地利分离的原因是什么奥地利有哪些民族
德国(当时称普鲁士)跟奥地利原本属于同一个国家——德意志邦联治下的专两个邦国,奥属地利在德意志邦联里站主导地位,普鲁士日益强大,并于1866年发动战争——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
奥地利人口881万,绝大多数人为德意志-奥地利裔,其余大约10%的奥地利人口为非奥地利裔。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官方语言德语。
㈩ 奥匈帝国瓦解与那些国家独立有关为什么(高手来解)
长期以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一直在明争暗斗。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战败,被迫与普鲁士签订《布拉格和约》,解散德意志联邦,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为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普奥战争后,奥地利国力衰竭;1867年,奥地利政府更迭,匈牙利人要求自治,奥地利皇帝被迫妥协,同年12月允许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获得自治,匈牙利与奥地利建立奥匈二元君主国,奥皇兼任匈牙利国王;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有独立的立法机关,帝国政府掌管外交、军事和财政。奥匈之间确定的贸易、税收和开支等协定每隔10年重订一次;奥匈帝国的版图包括的里雅斯特、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加里西来、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以及现在的匈牙利和奥地利,成为欧洲第二大国。 这一帝国从建立伊始就困扰于国内的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君主国,尽管对于境内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匈牙利人在君主国内的地位仅次于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但匈牙利人要求独立的愿望却最强烈,这种情绪影响了其他民族,导致帝国内部民族起义此起彼伏,并最终爆发了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作为假想敌,激起塞尔维亚人民的不满;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公爵夫妇在萨市大街上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死,奥匈帝国借此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德、奥、意“同盟国”为一方和以英、法、俄“协约国”为另一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军作战失利,境内各民族纷纷独立,导致帝国崩溃;1918年11月11日,年轻的卡尔皇帝在帝国夏宫美泉宫的“中国厅”内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绵延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统治。翌日,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共和国诞生,这就是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之一,奥地利被剥夺了所属的非德语地区,在那里建立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三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一部分加入了独立的波兰,同时,奥地利还失去了讲德语的南蒂罗尔,这一地区后来被划归意大利;第一共和国时代的奥地利从一个世界大帝国变成了中欧的一个小国,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难,奥地利与周边国家的边界被封锁,原料的进口和工业品的出口受到这些国家关税壁垒的阻碍,经济处于瘫痪状态;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国内政治动乱几乎导致内战,奥地利转向德国求援助,为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提供了借口。1938年3月11日,德国法西斯以“维护奥地利秩序”为名,派兵进占奥地利,奥地利变成了德国的一个省,从地图上消失了17年之久;一年半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3月11日成为奥地利的国耻纪念日,每年这一天,奥地利各界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争期间,奥地利虽然是法西斯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扮演了纳粹德国的帮凶角色,成千上万的奥地利人对希特勒的到来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且法西斯纳粹最残忍的刽子手中有许多有奥地利人,仅在奥地利就有65000名犹太人惨遭杀害,战争后期,奥地利本土也成为战场,损失惨重。国内各大城市都被盟军的飞机炸成废墟,仅维也纳就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珍贵的古典建筑毁于炮火。1945年3月,盟军占领了奥地利全境。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