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乐版权不应搞独家授权,网易云音乐会成功翻身吗
应该比没有这个政策好过很多~
② 音乐人签订音乐版权授权独家合作协议后自己是否可以在其他新媒体平台使用
在中国音乐正版化进程中,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数字音乐平台青睐独家购买版权内容形成版权库,再通过分销的方式将内容转授权给第三方平台,即“独家版权+转授权”的中国转授权模式。
10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段玉萍接受采访的内容“音乐版权不应搞独家授权”引起热议。
国家版权局提出网络音乐作品应全面授权、避免采购独家版权,是为了中国网络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着眼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独家”。
如何看待“独家版权+转授权”的中国版权模式?
与欧美音乐市场成熟的行业环境不同,中国音乐行业长期处于不完善不健全的版权环境下,比如监管缺位、用户版权意识不强,意味着中国难以像欧美那样采取全平台授权方式,实际上,几年前中国音乐市场某种程度上正处在这种方式下,然而尴尬的是,“每个平台所有的歌都能听,但很多却是无授权的盗版音乐”。
因此,在中国音乐正版化进程中,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数字音乐平台青睐独家购买版权内容形成版权库,再通过分销的方式将内容转授权给第三方平台,即“独家版权+转授权”的中国转授权模式。
一方面,独家版权模式,解决了音乐权利人授权和收取版权费用渠道分散的问题,通过授权一家信誉较好、市场影响力较大的平台独家使用、进而通过该平台的分销渠道来扩大市场,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有助于提高权利人获得版权费用的可能性,授权主体唯一让其维权更加容易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另一方面,良性的竞争能够促进音乐市场的有序发展,独家版权+转授权模式使各音乐平台自身竞争力不断提高,优质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用户得到高品质的音乐享受,付费习惯慢慢养成,音乐人也有了如今的价值体现。
在中国数字音乐行业,如今转授权已经是行业常态,获得优质音乐作品独家授权的平台,往往都会考虑通过合理价格向其他平台开放授权,而不是只会紧紧攥在自己手中,也没有任何一家版权公司希望自己辛苦打造的音乐内容封闭在某单一平台中,分享、传播才是最好的结果。自从2015年QQ音乐与网易云音乐达成版权转授之后,已经有多起行业转授案例,比如今年初滚石唱片的版权也转授给了网络音乐、以及9月份腾讯音乐与阿里音乐的相互转授权。另外,虽然没有新闻,但网易云音乐、太合音乐的独家音乐内容也都有转授。
在阿里应用分发平台的调查中,96.7%的用户会因为尊重音乐版权而愿意付费下载版权音乐。国内音乐市场逐渐形成良性发展趋势,音乐付费时代已经来临。在“独家版权+转授权”模式的推动下,开启了中国音乐版权开放共享的新时代。
③ 如何评价腾讯独家版权+转授权的音乐版权模式
您好, 公众似乎已经对约谈事项有所预见,腾讯与阿里巴巴在经历了漫长的谈判后,就在国家版权局约谈网络音乐服务商的同一天,突然宣布“双方达成版权转授权合作”。
根据媒体报道,国家版权局建议网络音乐服务商:
第一,全面授权广泛传播音乐作品;
第二,遵循公平合理原则、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
第三,不得哄抬价格、恶性竞价;
第四,避免采购独家版权;
第五,不得以任何形式从事音乐版权集体管理活动。
独家非独占,而是以转授权为前提的,腾讯的独家版权实则为独家代理,但会开放版权分销,就是转授权。目前,腾讯音乐集团已经与十余家平台达成音乐版权转授权合作,对旗下的录音版权和词曲版权也进行开放化合作,成为国内最开放的音乐平台,也反应了国内网络音乐行业版权运营在不断进步。
除腾讯音乐之外,拥有独家版权的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都采取了“独家代理+转授权”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①尊重和保护正版权益;②通过多方合作分销,共同承担版权费用;③对优质音乐资源进行合理分发和配置,解决一些音乐平台的内容供应问题;④各平台又可以依靠自身的产品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⑤音乐产业的分工得到优化和升级;⑥实现音乐版权内容效益最大化。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④ 腾讯音乐人独家授权的歌曲可以在其它平台发表吗
只要这个上面有这个歌曲的话,那其他平台上面也是可以进行发表的,只要有这种全就可以
⑤ 已在一个网站签约了独家授权的独立音乐人若在其他网站申请了独家授权会怎样
没事的不会法律诉讼
小编告诉你音乐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有多久。音乐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有多久著作权保护期限自国家版权局2015年开展网络音乐版权专项整治以来,我国网络音乐的版权秩序明显改善,盗版问题基本得到遏制,网络音乐正版化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最近网络音乐版权市场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网络音乐服务商纷纷采购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有的甚至哄抬版权授权费用抢夺独家版权,有的未经许可侵权使用音乐作品。我们认为,网络音乐服务商抢夺独家版权、哄抬授权价格,这不利于音乐作品的广泛传播,不利于广大网民和听众对音乐的使用,不利于本土音乐的创新创造,也不利于网络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独家授权的模式还可能导致盗版的反弹,会破坏来之不易的网络音乐版权良好秩序。实际上,独家授权这种模式并不是国际网络音乐行业的惯例,在国外唱片公司很少出现将整个曲库授权给一家音乐平台独家使用的情况,即使某张专辑在某个时段存在独家授权,一般时间也较短,像中国这样整个曲库的独家授权是不正常的。著作权法规定的音乐著作权的保护期指的是音乐作品的词曲作者、改编、翻译等创作者对其创作的音乐作品享有专有权的保护期限。保护期限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过了保护期的音乐作品可以免费使用,但作者的署名权、保护作品的完整权、修改权等人身权永远受保护。
⑦ 如何评价“国家版权局负责人:音乐版权不应搞独家授权
先看一下那个证书是什么单位登记的,非软件作品都可以在当地的版权局登记回著作权的,软件答作品全国统一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登记。版权保护中心和地方的版权数据库没有共享,不能像商标查询那样可以自行在网上查到,你可以到登记的单位去申请查询。
⑧ 如何正确看待音乐独家版权
在中国音乐正版化进程中,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数字音乐平台青睐独家购买版权内容形成版权库,再通过分销的方式将内容转授权给第三方平台,即“独家版权+转授权”的中国转授权模式。
10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段玉萍接受采访的内容“音乐版权不应搞独家授权”引起热议。
国家版权局提出网络音乐作品应全面授权、避免采购独家版权,是为了中国网络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着眼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独家”。
如何看待“独家版权+转授权”的中国版权模式?
与欧美音乐市场成熟的行业环境不同,中国音乐行业长期处于不完善不健全的版权环境下,比如监管缺位、用户版权意识不强,意味着中国难以像欧美那样采取全平台授权方式,实际上,几年前中国音乐市场某种程度上正处在这种方式下,然而尴尬的是,“每个平台所有的歌都能听,但很多却是无授权的盗版音乐”。
因此,在中国音乐正版化进程中,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数字音乐平台青睐独家购买版权内容形成版权库,再通过分销的方式将内容转授权给第三方平台,即“独家版权+转授权”的中国转授权模式。
一方面,独家版权模式,解决了音乐权利人授权和收取版权费用渠道分散的问题,通过授权一家信誉较好、市场影响力较大的平台独家使用、进而通过该平台的分销渠道来扩大市场,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有助于提高权利人获得版权费用的可能性,授权主体唯一让其维权更加容易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另一方面,良性的竞争能够促进音乐市场的有序发展,独家版权+转授权模式使各音乐平台自身竞争力不断提高,优质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用户得到高品质的音乐享受,付费习惯慢慢养成,音乐人也有了如今的价值体现。
在中国数字音乐行业,如今转授权已经是行业常态,获得优质音乐作品独家授权的平台,往往都会考虑通过合理价格向其他平台开放授权,而不是只会紧紧攥在自己手中,也没有任何一家版权公司希望自己辛苦打造的音乐内容封闭在某单一平台中,分享、传播才是最好的结果。自从2015年QQ音乐与网易云音乐达成版权转授之后,已经有多起行业转授案例,比如今年初滚石唱片的版权也转授给了网络音乐、以及9月份腾讯音乐与阿里音乐的相互转授权。另外,虽然没有新闻,但网易云音乐、太合音乐的独家音乐内容也都有转授。
在阿里应用分发平台的调查中,96.7%的用户会因为尊重音乐版权而愿意付费下载版权音乐。国内音乐市场逐渐形成良性发展趋势,音乐付费时代已经来临。在“独家版权+转授权”模式的推动下,开启了中国音乐版权开放共享的新时代。
⑨ 为何要提出网络音乐平台避免采购独家版权
据报道,近日,国家版权局约谈境内外音乐公司及国内几大网络音乐服务商,要求对网络音乐作品应全面授权、避免独家授权。
但是网络音乐服务商抢夺独家版权、哄抬授权价格,这不利于音乐作品的广泛传播,不利于广大网民和听众对音乐的使用,不利于本土音乐的创新创造,也不利于网络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独家授权的模式还可能导致盗版的反弹,会破坏来之不易的网络音乐版权良好秩序。
分析人士称,家授权这种模式并不是国际网络音乐行业的惯例,在国外唱片公司很少出现将整个曲库授权给一家音乐平台独家使用的情况,即使某张专辑在某个时段存在独家授权,一般时间也较短,像中国这样整个曲库的独家授权是不正常的。
音乐是大家的,希望保护正版的同时考虑消费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