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叫违约重生
显性债务暗度陈仓转为隐性债务会否导致失控?隐性债务究竟多大盘子,拖成显性债务时各方如何应对?债转股是不是一个化解债务的好办法?
一直以来,中国债务是一个被迷雾笼罩的高频话题。海外评级机构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凸显人们对中国债务危机的担忧。中国债务到底有多少,是否已至临界状态?各方一时众说纷纭,高盛、麦格理、IMF、麦肯锡、社科院等机构则纷纷给出大相径庭的研究数据。
6月15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试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就中国债务问题进行了详解。
吹风会给出如下信息:中国债务危机不会发生但必须警惕防范;化解中国债务不可能哪个部门单兵作战,必须成立跨界的综合部门统筹部署;处置债务就是给过去30多年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长挤水分,要用资产变现为未来中长期发展补窟窿;债转股不能贸然推进,必须行走在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大道上,否则将是一场灾难。
当前对于中国债务通常采用两个指标:债务总规模(即包括政府、实体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债务余额)和负债率(即债务总规模与GDP的比重)。对于债务总规模,各机构都有自己的算法,怎么核算中国独特的地方融资平台,怎么计算海市蜃楼般的隐性债务,各有各的账本。如今影子债务犹如鬼魅比显性债务更可怕,它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关于负债率,目前也颇有争议,到底是负债和GDP比合理,还是与资产比更合理,不同的算法差异颇大。况且,资产犹如冰棍,是个不确定的东西,或许当下能够覆盖对应的债务额,但到变现偿债的时候或许已折价。
值得思考的是,债务下降一定比债务高攀好?究竟债务激增是没管住的问题还是背后的体制机制顽疾?显性债务暗度陈仓转为隐性债务最终会导致失控?而隐性债务究竟多大盘子,拖成显性债务时又将怎样?
债务到底多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利普顿近日发表观点认为,中国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225%左右。其中,政府债务约占GDP的40%。家庭债务约占40%,企业债务则约占GDP的145%。麦肯锡在2015年初给出预测。根据截止到2014年第二季度的数据,麦肯锡认为中国整体债务占GDP比例为282%。高盛在2016年1月预测,中国2015年整体债务占GDP比例为216%(几个月之后,高盛又给出一份独立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整体债务占GDP比例接近270%)。麦格理分析师Viktor Shvets指出,中国整体债务规模为35万亿美元,接近GDP的350%。
尽管不同机构数据口径不同,但都反映出中国债务增速较快,企业债务负担偏重的现实。
李扬表示,“综合跟踪研究,中国政府债务处在可控范围,爆发债务危机是小概率事件。中国有足够的资财来应对债务风险。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从2011年开始编制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至今在资产负债表方面有了近10年数据,在债务率方面已有了连续20年的数据。
NIFD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在结构上,居民部门债务率40%左右,金融部门债务率约为21%,政府部门债务率约为40%,如果考虑到一些融资平台债务及或有债务,政府部门债务率会有较大幅度上升,达到57%,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率高达131%。如果把融资平台债务加进来(这部分与政府债务有所重叠),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高达156%。
截至2015年末,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10.6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9.4%。以更宽的口径估算,政府债务水平达到56.8%,仍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
李扬强调,评估分析中国债务,不应就债务说债务,还应考虑与资产的关系。
NIFD分析显示:按宽口径匡算,2014年中国主权资产总计227.3万亿元,资产净值为103.3万亿元。按窄口径匡算,中国的主权资产为152.5万亿元,资产净值为28.5万亿元。上述分析表明,中国拥有足够的资产来应对债务风险。
通常机构和学者喜欢用债务/GDP比例来反映“宏观债务水平”。这样模式的结论一般是“中国的债务率太高,已进入危险境地”。而按李扬的观点,准确衡量一个国家的宏观杠杆率,应该使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来对照,计算其债务与股权资金两个存量数据的比例。“如果从资产和债务关系分析,中国债务的前景应该比较乐观。”问题是,资产变现时机重要,如何防止价值缩水。
如果分析中国债务结构和历史特点发现:中国是高储蓄国家,而且债务主要是内债,也就是自己人借自己人钱,因此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平滑处理债务。同时,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偿债能力很重要,但中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中国企业的债务对应的是金融机构,流动性很重要。现在的问题是“流动性积压”,大量贷款放出去并没有产生效益,而是被大量债务裹挟,吞噬了流动性。经济学者何志成曾向《财经》记者解释过流动性积压的概念,大量通过金融系统投放到社会的流动性,被非常多的不能流动的项目产业行业占压,而这其中国有企业的吞噬能力值得关注。中国的债务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其中国有企业占比65%。
就债务链而言,国有企业、国有银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这些部门其实是一个债权人,所谓债务不过是左右手互倒,左右口袋互掏,导致债务链掰扯不清。
李扬强调,尽管中国债务风险暂时无忧,但必须警惕,不可任其蔓延。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曾经历过不良债权的迅速上升,人们非常担心处理不良债务可能会使公共债务占GDP比率急剧上升。但由于当时保持了低利息率和较高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很快就摆脱公共债务负担增加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威胁。而现今,中国经济缓慢下滑,如何化解债务,考验宏观对策。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其体制特征,由于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只要不发生大规模资本外逃和外流,银行挤提导致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极低。更大的可能性是由于不良债权上升,银行惜贷、企业惜借,使通货收缩进一步加剧,并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下降。
酝酿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处置债务:谁来处置债务?篱笆墙怎么扎?
“化解债务不能靠哪一个部门单兵作战,而是需要综合的解决方案,统筹安排的专门机构。”李扬表示,只有全国一盘棋,才能统筹考虑,采取移山填海的方式统一解决。
因为债务链条涉及金融改革,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等诸多方面。无论是“一行三会”还是财政部等,哪个部门都无力扛起化解债务的大旗。财政部可以考虑到国企、央企、融资平台等债务问题,但是企业债管理不到,一行三会处理金融机构的相关债务,但并没有掌握全部数据。
IMF副总裁利普顿近日也建议,中国要化解债务问题,需要考虑各方协调,成立专门机构综合各方来解决。
利普顿说,企业债务虽仍可控,但数额庞大且快速增长。为避免今后出现严重问题,解决企业债务问题已经势在必行。需要全面的计划和具体的行动,来硬化预算约束(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对薄弱企业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算,确认和分配损失,处理相关的社会成本,并便利市场准入。鉴于这方面涉及的广泛挑战,建议成立一个人员配备充分、具有清晰职能的工作小组,并以正在实施的煤炭和钢铁行业重组计划为基础,来推动和实施现实可行的国企重组并处理与之相关的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不良债权、不良资产处置,过剩产能和高库存的消弭,僵尸企业的关闭,以及整顿财经纪律的改革和法制化监管体系的完善,这些是全国一盘棋。克服部门之间议而不决,利益部门扯皮,以及信息的遗漏,目前建立综合的管理框架已经达成共识。李扬表示,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统筹机构,但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据悉,现在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已经在协调,下一步决策层将考虑酝酿建构统筹机构。
一些学者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中国债务率可控,资产规模远超债务,正是政府快速推进国企和银行业改革,处置不良贷款、关停僵尸企业、对国企施加硬性预算约束并完善银行贷款流程和金融治理体系的较好机会。这为政府处置不良贷款和债务违约留下较多空间。
余永定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建议,企业去杠杆化应该逐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银行贷款也不应该轻易划入不良。企业部门去杠杆对经济产生的下行压力应该由政府部门加杠杆加以抵消。降低债务对GDP比例的出路,短期在于提高经济增速度,长期则需依靠结构改革,特别是企业制度改革、银行体系治理和监管体系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此外,如何消除过去数年来影子银行金融产品带来的隐患,如何抑制房地产泡沫,预防房地产市场崩盘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冲击等等都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
总之,建立综合管理架构后管什么,怎么管,仍待逐步厘清。不过,就债务说债务,在债务圈子打转,可能转不出来,债务高企的背后是机制的“根”。
打破刚兑标志债市浴火重生
由2014年3月“11超日债”无法按期全额支付利息肇始,中国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态愈演愈烈。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的信用违约风险也在增加,信用违约事件在增加。
对此,李扬表示,与信用违约关联的是“刚性兑付”的概念,在信用违约事件发生之前,整个信用市场,特别是债市,大家都认为中国市场存在着“刚性兑付”。如果都是“刚性兑付”的话没有信用的差别,全中国就只有一个政府信用。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出现评级泡沫问题,全是AAA级。而且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的利率、收益率出现一些扭曲现象。
因此,李扬认为,应当让微观主体的信用摆脱政府信用笼罩,把自己的真实面目显露出来。
信用违约现在在中国市场上越来越多发。违约主体从小的延伸到大的,从民企延伸到国企、央企,从经济落后地区延伸到经济发达地区。针对这些趋势,李扬表示,信用违约恰恰是打破“刚性兑付”的必要手段,其实它标志着中国的信用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企业终于摆脱了对政府的依赖,它用自己的信用在市场上表现出来,投资者开始用它的信用来衡量它,出现问题自己负责,就是自己的投资要自己负责。市场已经开始逐渐用自己的面目来显示,那么市场的法制架构就至关重要。所有的事情要依法进行、依法违约、依法清偿、依法破产。因此,信用违约的出现对中国债市则意味着浴火重生。
对于各方热议的债转股,李扬表示,本轮债转股各方的看法是,必须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近期债转股的进程有所放缓,是因为决策部门要确保其符合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方向,有关部门需要谨慎考虑。
“债转股固然是处置不良债权的办法,但是,如果用不好则意味着一场灾难。”李扬说。
B. 什么叫违约金,
《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所以,违约金具有惩罚性的特征,它不以非违约方遭受损失为前提。
一般来说合同违约金上限是不超过实际损失的30%。但是如果过高或者过低是可以请求法院给予减少或者增加的。
《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适当减少。
但是违约金是当事人双方在订约时对一方违约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一种预先估算,与违约后守约方的实际损失不可能完全相符;故此可交由法官自由裁量。法律规定预定违约金,除了给当事人施加心理压力外,也避免了违约后损失计算的麻烦和当事人证明损失大小的麻烦。
使当事人能迅速确定自己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因此,当事人如需要法院增加违约金额、或者当违约金过分高于损失时,则需承担证明损失大小的责任。
一般认为,现行合同法所确立的违约金制度是不具有惩罚性的违约金制度,而属于赔偿性违约金制度。即使约定的违约金数额高于实际损失,也不能改变这种基本属性。
关于当事人是否可以约定单纯的惩罚性违约金,合同法未作明确规定。通说认为此种约定并非无效,但其性质仍属违约的损害赔偿。
1、依不同标准,违约金可分为:
(1)法定违约金和约定违约金;
(2)惩罚性违约金和补偿性(赔偿性)违约金。合同法施行之前,中国的违约金制度兼容以上各种形态,合同法则做了全新的规定。
2、根据现行合同法的规定,违约金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是在合同中预先约定的(合同条款之一);
(2)是一方违约时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定额损害赔偿金);
(3)是对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约定(不同于一般合同义务)。
(2)何为侵权何为违约扩展阅读:
违约金类型:
1、法定违约金
由法律直接规定的违约金为法定违约金。法定违约金是在一些法规(如《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等)中,明文规定的违约金比例。
合同对违约金作了原则性规定,且有关条例规定了违约金比例,适用法定违约金。在此情况下,由于合同的内容、违约的性质、程度的不同,确定违约金的方法与数额也有所不同。
1)有关条例明确规定了违约金比例的,即可按该比例直接计算出违约金的数额。如《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35条第5项规定,逾期交货的,应比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延期付款的规定,按逾期交货总值计算,向需方偿付逾期交货的违约金。
这里明确规定了延期交货的违约金比例为每日万分之三。再如,《加工承揽合同条例》第21条第4项规定,逾期交付定作物,应当按照合同规定,向定作方偿付违约金。
以酬金计算的,每逾期一天,按逾期交付部分的酬金总额的千分之一偿付违约金。由此可见,延期履行合同的法定违约金的计算标准是固定的。各种滞期费、滞纳金等适用如上规定。
2)有关法规只规定了违约金一定比例范围。这需要通过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或合同仲裁机关确定一定的比率,才能计算出违约金的数额。
如《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35条第1项规定,供方不能交货的,应向需方偿付违约金。通用产品的违约金为不能交货部分货款总值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一般来讲,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法定违约金为一定的比例范围。
2、约定违约金
违约金是由当事人约定的,为约定违约金。约定违约金是一种合同关系,称违约金合同。这种合同属从合同。主合同无效,违约金合同无效。
违约金合同是诺成合同,与定金合同不同,不以预先给付为成立要件。约定违约金又是一种附条件合同,通常,违约行为发生,违约金合同生效;违约行为不发生,违约金合同不生效。
违约的种类繁多,违约金合同则有概括性和具体性之分。概括性违约金合同,指当事人对违约行为不做具体区分,概括约定凡违约即支付违约金。
具体性违约金合同,指当事人针对不同的违约行为所约定的违约金,如约定根本违约违约金、债务不履行违约金、债务部分履行违约金、债务迟延履行违约金。
C. 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有何联系
您好,
一、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有何联系
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尽管是三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但都属于民事责任,都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如下:
1、责任主体具有平等性。三者主体都只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承担责任体资格平等,主体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支配关系,都体现了民事责任的平等性属性。
2、责任形式具有财产性。缔约过失和违约责任都表现为一种财产责任,即都是表现为责任人向对方支付一定的货币或者给付一定的财物,充分体现了民事责任是以财产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的属性。违约责任基本上是一种财产责任,这于合同的基本特征分不开的,现代法上,合同是最为常用的财产流转的法律形式,违约责任作为合同债务的转化形式,与合同债务具有同一性,故而通常表现为财产性。可以看出这三种责任都具有财产性的特征。
3、责任结果具有补充(赔偿)性。由于“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磋商过程中,只存在对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害,故缔约过失责任仅仅寻求一种补偿性的救济。”主体的债务人必须弥补或填补因其缔约过失行为或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损害多少或欠付多少,就应赔偿或补偿多少,这也体现了一般民事责任的对待相应的属性。《合同法》第42条充分体现了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性特点,该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自违约责任最终得以财产责任的形式表现后,赔偿性就成为违约责任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之一。《合同法》第107条、第114条第l款的规定都体现了违约责任的赔偿性特征。侵权责任的责任形式是赔偿损失,这是由侵权法的基本功能在于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所决定的;同时,还有停止侵害、排除防碍、消除危险等民事措施。
4、责任承担具有意定性。即三种责任在最后承担上当事人双方可以就损害赔偿的方式、范围、赔偿额计算的方法、赔偿数额的多少进行依法协商,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酌情减免对方的责任,以非诉讼的和解、调解方式来解决,这些都体现了民事责任是法律允许当事人依法协商议定的法律责任的特性。责任承担的意定性也是合同订立、履行中当事人双方意思自由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有何区别
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中的三种具体责任,三者都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常易混淆,但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三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关系如下:
(一)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由于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订立阶段,它通常适用于合同订立中及合同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因其与合同有关,所以它与合同责任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但这两种责任之间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如下:
1、责任形成条件不同。从责任形成条件上来看,“违约责任是违反有效合同而产生的责任,它以合同关系的存大为前提条件。”而“缔约过失责任则适用于合同订立中及合同不成立、无效和被撤销的情况下。”所以区分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合同关系是否有效成立。如果存在的是有效的合同关系,则应适用违约责任,而不必去考虑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则可以考虑适用缔约过失责任。
2、责任承担形式不同。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责任承担形式,比如约定违约金的数额或比例,也可以约定定金条款,等等。但由于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所以不能由当事人来进行约定,只能由法律来直接进行规定,而且只能是损害赔偿责任。
3、归责原则不同。违约责任主要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例外或补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而缔约过失责任则只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缔约人一方有过错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如果缔约当事入一方在缔约过程中没有过错,是不能让他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
4、赔偿范围不同。违约损害赔偿主要指履行利益的赔偿,要受到可预见规则的限制;而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主要指信赖利益的赔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不受可预见规则的限制。
(二)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基于缔约过失责任而产生的请求权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违反的都是法定的义务,一般都以行为人的过失为必要条件,等等。但这两种责任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其一,这两种责任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不同。缔约过失责任以当事人之间通过接触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为前提,但侵权责任发生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并不需要当事入之间存在任何关系,而且一般与合同无关。只有当侵权行为发生时,当事人之间才产生损害赔偿等法律关系。“所以侵权行为责任不存在缔约过失责任所要求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两种责任的重要区别。”
其二,缔约过失行为与侵权行为所违反的义务性质不同。
其三,这两种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不同。“缔约过失的赔偿范围是信赖利益的损失,此种利益的损失不是现有财产的毁损灭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丧失,而是因为相信合同的有效成立,导致的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现有财产的灭失和可得利益的丧失,而且依法享有所谓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
其四,这两种责任具体承担责任的类型或形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根据法律规定,缔约过失责任形式只能是赔偿损失,没有其他责任类型或形式;但违约责任的承担形式除赔偿损失外,还有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排除防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责任形式。至于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其他区别,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有一些相同之处,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是民事责任体系中的具体分类,三种责任相互独立,互相区别,但又有一定的联系,某些情况下还会发生竟合的问题。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为保护当事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的形成的期待利益、履行利益、固有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对于当事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形成的期待利益、履行利益、固有利益的保护始终处于周延状态。因此,对这三种民事责任作本质上的认识,有利于充分保护缔约当事人及合同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尤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 什么叫违约
1.甲乙双方均应当全面履行本合同的约定,一方违约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甲方未按照已经确认的订单内容发货,应当负责更换或补足;造成交货延迟的,每延迟1日应当支付延迟交货金额万分之五的违约金;延迟__________日以上的,除支付违约金外,乙方有权取消该批次订单;累计__________次迟延交货的,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3.乙方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结算的,每延迟1日,应当按日支付应当结算金额万分之五的违约金;延迟30日以上的,除支付违约金外,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4.由于甲方提供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退货或者乙方受到有关政府部门查处,甲方应当积极参与调查处理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给乙方商誉造成严重损害的,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5.由于乙方保管不当造成的商品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退货或者甲方受到有关政府部门查处,乙方应当积极参与调查处理并赔偿因此给甲方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给甲方商誉造成严重损害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什么叫技术性违约
直观的说公司在向债权人(ie.银行)取得贷款的时候,在与其签订的协议中银行会对回该公司答进行财务约束(Financial Covenant/ Debt Covenant/ Banking Covenant),通常在这些约束中会对公司的一些经营(比如,其他途径举债的限制)或者财务比率(比如,利息保障倍数)做出上下限规定。
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发作阶段时,很可能无法保证这些财务约束,但是还是可以做到按时付息、资金充足的。
这种情况下的违约就叫做技术违约。
F. 什么叫违约救济权
比如合同书写明对方违约要赔偿你100元,到时对方违约了又不肯支付违约金,你就有权利上诉行使违约救济权获得补偿
G. 承担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条件与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条件有何不同
首先要来明确两种责任的自性质是不同的,一种是违约责任,以合同为基础,一种是侵权责任,以发生特定的法定事由为基础。其次,两者存在竞合的情形,就是所谓的责任竞合。第三,违约责任是以违反合同的约定为条件,比如合同约定应当10日履行,而对方到15日还未履行,则你可以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而民事侵权必须以造成损害为条件,比如你把别人的笔记本电脑摔坏了,则侵害了对方的财产权,需要赔偿以弥补对方的损失。第四,违约责任是为了促进社会交易的顺了进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时非违约方的损失很少,但却可以请求你赔偿约定的大额违约金,以保护交易的安全;侵权责任则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贯彻公平原则,比如别人打烂你的笔记本电脑值8000元,你则不可要求对方赔偿10000元。
个人初识,请赐教
H. 什么叫违约之诉
就是追究对方违约责任的诉讼!根据当事人起诉的事实进行审查,如果造成损害的原因是因为当事人一方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造成的,那么应认定为违约之诉!
I. 什么叫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抄是指当事人不袭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J. 什么叫产品质量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
如热水器电到人了,造成伤害或有财产损失。商家和厂家应该为消费版者提供合格的权产品,这是买卖合同中必须的,因此可以追究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违约责任。而人身伤害又涉及的侵权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违约与侵权的竞合。消费者可以选择其一来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