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樂玩越樂證書

樂玩越樂證書

發布時間:2021-10-17 22:44:21

『壹』 有關快樂的作文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樂

文 梁文道

想悅己,你得先弄清楚究竟「誰」是你自己:

也許你和我一樣有過這種經驗:一件起初看來會讓自己開心的事,最後卻反而讓自己痛苦。比方現在大家都在熱議ipad和iphone4,假設我想我也可以擁有一件,必定會很快樂。於是我高高興興地跑去排隊購買,結果排隊時被人插隊,踩到腳,日曬雨淋,終於輪到我了,卻說賣完了。我可能因此變得好生氣。好憤怒,原本想要悅己的事,結果變成虐己。

「我還認識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得很難過,總是記得十年前某某人欺騙他傷害他,或是某些童年陰影讓他很不快樂。其實他仇恨的那些人,有的說不定早就不在人間了,剩下的也早就不再來往,發生的事早都變成歷史。真正讓這些事過不去的,其實是這個人自己放不下。這時這個」自己「就變成封鎖自己的牢籠。他被關在那些難過的記憶裡面,太在乎自己要求的正義沒有獲得,補償沒有實現。他想用怨恨來補償快樂,卻離快樂越來越遠。

」你看,我們變得和追求快樂的目的背道而馳,往往是因為沒搞清楚,那個想要取悅的「自己,究竟是誰?他是哪些部分構成?或是糊里糊塗把父母、老師、朋友,甚至大眾傳媒告訴你的需要,不假思索的當成自己的需要;或是固執地認為應該堅守一個理論上不應該改變的自我,把自己變成」自我「的囚徒。

「所以我常覺得,放棄自己這個概念時,說不定會快樂很多,輕松得多。

和」自己「保持距離,才能找到你自己

我們常常要透過別人這面鏡子,才能了解自己。但既然是鏡子,就有可能變形或扭曲。這時,我們要靠自己敏銳感覺看清楚自己。每當你覺得快樂或不快樂,滿足或不滿足時,你都清楚地跳出來看一下自己,這時被刺激被滿足的究竟是什麼?我需要這樣的滿足嗎?人的確很難認清自己。唯有常常問自己問題,離自己有點距離,你才能清楚看到那個狀態下的自己是什麼。

拿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來說吧。上個月,我倒北京工作,剛到第一天,正在准備第二天一場千人的盛大活動,家人忽然來電話告訴我,我從上大學起養了17年的貓,小吉,忽然死了。那一刻,我腦中一片空白,毫無意識的猛然站起來。小吉像我的女兒一樣,跟我很親,從小就會爬到我的毯子上來睡,我一直看著他長大。

我連著好幾天都擺脫不了那種空白,不可抑制的想像他最後倒在地上的那一刻。他可能拼盡力氣的發出最後的哀鳴?抑或疲憊已極的沉沉睡去?生命究竟是什麼?那具躺卧的軀體分明就有小吉的樣子,但它比起之前還爬得起來的活物到底少了些什麼,或者多了什麼呢?

我很難過,就像失去一位親人,慢慢,我開始思考,我究竟在為什麼難過?也許我難過的只是從此失去某種習慣:比方我以後再也不能回到家的時候,用一種特有的聲調呼喚她的名字,期待他的出現;晚上睡覺時,也再不能期待她跳到我的枕頭上,用它的小腦袋頂我的頭;沒辦法再在我的衣服上找到她的毛……這些東西我知道以後不會再有了。

我發現,難過的其實並不是失去這個伴侶,而是失去了我自己身上的某種習慣。為有什麼事情你從此不會在做了而難過,就是一種很強烈的執著會讓你不快樂。

快樂不快樂都是背後有一隻手在推你

我們常常會為失去的東西難過,但最好玩的是,東西還沒到手,我們往往就已經開始擔心會失去它。其實你沒得到的東西,本來就不是你的;失去的東西也不是你的。用佛語講就是」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像我的貓它離開了,它就不再是我的了;我未來會得到什麼,它也還不是我的,我幹嘛那麼揪心他?

人最痛苦,好像都在為」已失去「和」未得到「糾結。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樂

對現代人來說,愛情也常常是喜憂參半。我們聽過太多女人為男人而心碎的故事,也聽過太多男人為什麼會花心、好色的理由,甚至有人對此提出生物學理論,但我想說的是:人並不是自然的囚徒,人有能力擺脫本能的束縛。我們今天所有的道德規范,都來自對自然本能的約束和否定。

我承認,在花心這個問題上,男人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甚至有客觀理論支持,但這些都不表示可以成為一個借口或必須發生的事。在愛情世界裡,男人對女人的誤解,女人對男人迷思,也許的確有很多客觀事實依據,但我相信,都是有能力去改變這些東西的。

在愛情中,往往越沒有自己,越快樂。太強調對自己的滿足,是欲,不是愛。慾望這個東西可怕在,它永遠滿足不了。好比買車,有了勞斯萊斯,還希望有布加迪,還需要純個人訂造;搭飛機,搭頭等艙,不如買私人飛機……你會發現,這個過程永遠無法滿足。在愛情里也是這樣,如果你總想滿足自己,你就永遠不會得到終極滿足。當你越能放下自己,投入象冒險一樣的過程裡面,你才開始快樂。

越不期待目的,越能得到意外驚喜

我們常說:生有涯而知無涯。於是常常有人要我開書單,希望能在有限時間里多讀有用的書。可我總覺得,讀書到底有用沒用我沒辦法幫別人回答。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一些起初看來很沒用的書,有時卻會變得很有用,這個有用是超出你原先想像設定范圍的。

我這輩子到現在,擁有的或者獲得的最巧妙的想法,恰恰都來自讀之前沒想到它會給我帶來這種用處的書。

我們總希望做的每件事、度過的每一顆都要有用,於是不再留時間散步了,不願意坐在窗下發呆了,換句話說我們不閑了,這樣其實少了很多孕育靈感的機會。當我們失去這些機會,人就不太會有大變化,很難挑出原有的格局。

為什麼?你看「用」是什麼意思?它就是你已設想好的目的。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既定目標,你就沒辦法發現在這個目標范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麼。所以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美文欣賞:快樂的方法

快樂的方法

也許,快樂對人類真的太重要了,所以有許多熱心人在幫助我們得到快樂。澳大利亞的Edeiman博士就是這樣一個熱心人,她專門寫了本名為《思維改變生活》的書,為我們推薦了一種快樂的方法。
這種方法叫做CBT——認知行為療法。所謂療法其實是一種保健類的魔法,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即使我們不是憂鬱症患者,只要你渴望快樂,都可以試一試。
據ED博士介紹,CBT的最重要的觀點是:我們之所以不快樂,問題就出在我們的思維上——就像哈姆雷特說的那樣「世事並無好壞,全看我們怎麼想」。你為什麼被誤解要憤怒?為什麼做錯事要內疚?為什麼沒有加薪要沮喪?為什麼要焦慮?為什麼要恐懼?……所有這一切,並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麼可怕,而是因為你想錯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想錯呢?心理學家說了,不是某一個人會想錯,只要是人類都會想錯。因為,人類的大腦不是一個完美的東西,我們的思維有先天的缺陷。要說這些缺陷可真不少:非黑即白(他不喜歡我一定就是恨我),以偏概全(她從來都沒有對我溫柔過),貼標簽(那傢伙一定是一個弱智),還有自找罪受,自怨自艾,自我挫敗……這些缺陷,有些我們知道,有些我們不知道。
所有這些都是不合理的信條,是不快樂的罪魁禍首。這裡面最可惡的就是「應該情結」。朋友應該對我好!兒子應該考上大學!老闆應該公平!火車應該准時!我應該每次都做正確的事!我的生活應該無憂無慮!
但事實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麼應該不應該。老子很早就提醒過我們:天地以萬物為芻狗。一點不錯,世界不是無情,它是冷漠,它根本不在乎你怎麼想。但我們總是一相情願地以為,有些事應該發生,有些事不應該發生。憑什麼他聰明我愚蠢?憑什麼他富有我貧窮?憑什麼他陞官我失業?憑什麼他撞大運我撞汽車?——不憑什麼!確實,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很不應該,但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應該情結」還有一個可惡的幫凶是「恐懼定式」。我們喜歡誇大事情的消極後果,自己嚇唬自己。如果我們覺得「應該」的事沒有如願發生,我們就會覺得很恐怖。我應該把事情幹得完美無缺——出錯真是太可怕了!我必須保持苗條——肥胖簡直太恐怖了!我應該考上名牌大學——落榜那就不堪設想了!
其實不太聰明,有點肥胖,偶爾出錯,沒有考上大學,甚至遭遇車禍,被心愛的人拋棄……這些事每天都在發生,都不是世界末日。EB博士在書中對此提出了兩條規則,我們真的應該(哈,我也有「應該情結」)記住:1,我們擔心的事情90%最終都沒有發生。不信你可以自己做個統計。2,即使發生了,後果也沒有我們預想的那麼嚴重。我曾經以為如果十年之內還不能搞個一把手乾乾,我就活不下去了!其實呢?二十年都過去了,我不是活得還挺滋潤的嗎?壞事很可怕,但絕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更何況有時候還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樣的意外驚喜呢!
除了「應該」「恐懼」這兩個雌雄大盜,我還要加上一個書上沒有提到的惡棍:「比較心態」。我們最喜歡比較。不管我們已經多麼好,只要看到有人比我們好,我們就受不了!不僅喜歡比,而且還喜歡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我們總是和闊佬比錢財,和美女比容貌,和天才比智慧,和權貴比運氣,和壽星比誰活得長……聽上去,這很可笑,但我們就是這么乾的!你敢賭咒你不是?
為什麼我們會干這樣的蠢事?因為我們不喜歡自己。表面上,我們自尊自愛又自強,其實不然。如果我們真喜歡自己,那就不會那麼討厭自己那條短短的腿,那麼肥肥的腰身。我們忘記了,再短的腿也比別人的長腿好,再肥的腰身也比別人的纖腰好。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空袋子,如果沒有證書,沒有職務,沒有存摺,沒有金卡……沒有這些身外之物把袋子撐的鼓鼓的,我們就什麼都不是。我們已經擁有的所有東西都是狗屎,只有我們得不到的東西才價值連城。
停一停,請務必捫心自問一下,你是不是也曾這么想過?如果你也曾如此,那麼你應該相信,確實是不合理的想法導致了你的不快樂!心理學家研究證實:上述這三種錯誤思維造成了80%以上的不快樂。剩下的20%要怪只好怪老天爺沒眼。畢竟,你不能要求一個得絕症的人強作歡顏啊。
病症查出來了,葯方是什麼?CBT認為,既然是我們的想法決定了我們的情緒,那麼我們快樂的第一步就是要端正想法。這本書英文原名就叫做《Change Your Thinking》——改變你的思維。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也不能改變境遇,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這種葯方,乍聽上去讓人覺得可疑,似乎有點江湖郎中的味道,這也太唯心了吧?
且慢下結論,讓我們看看CBT開出的是什麼靈丹妙葯?葯有兩味,一味叫做「認知」——質疑那些不合理的認知;一味叫做「行為」——改變那些不適當的行為。據我判斷,這兩味葯和那些勵志寶典兜售的「我能,我最棒」之類十全大補丸還是有些區別的。最重要的區別在於,CBT並不聲稱包治百病,葯到病除。它提倡的是這樣一種策略:如果有辦法,就採取行為把問題解決掉;如果沒有辦法,就依靠認知想開點。
如果要想開一點,自欺欺人肯定不是好辦法,閉著眼睛說我不在乎沒有用。心理學家說,錯誤的思維往往是無意識的假定。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我們自然而然就那麼想,很少進行審查。只要略加懷疑,就會發現這些假定漏洞百出,但我們一般都不去懷疑。因此,第一步就是要辯駁,重新審查那些貌似正確的假定,找出其中的錯誤。其中一種辯駁的方式就是假裝自己是蘇格拉底,不斷拷問自己。當你為別人不喜歡你而憤憤不平的時候,你要這樣反問自己:哪裡有明文規定別人一定要喜歡你?有什麼理由證明你必須討人喜歡?別人不喜歡你真的這么重要嗎?
當然,想開點不是要你做聖人,不是要四大皆空,無嗔無喜,而是要把情緒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如果有人當眾詆毀你,你當然應該憤怒;但不要保持憤怒——我們憤怒的時候往往本能地喜歡保持憤怒,不願善罷甘休。CTB的忠告是:情緒適度。自尊並沒有錯,當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喜歡我,就錯了;完美也沒有錯,當我們認為每件事都必須做對的時候,就錯了。快樂更沒有錯,當我們認為世界上不能有任何不幸,就錯了。
不管我們怎麼想,我們總有想不開的時候,這時候我們還需要按時吞下第二付葯:行為。之所以叫做「認知行為療法」,它不僅僅光要你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倡修正自己的行為來獲得快樂。有的錯誤思維我們確實不知道,但我們也知道很多,麻煩在於,我們知道做不到。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我知道健康最重要,可我寧願抽煙。我寫這篇東西至少抽了一包煙。在這本厚厚的書中,作者熱心推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一分鍾,在憤怒的時候從一數到十……都是好辦法,有興趣的人可以買一本書,慢慢研習。
但我覺得,如果你還不是憂鬱症患者,不需要那麼麻煩,記住這一點就夠了:我們不快樂,確實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想錯了。這也是這本書的作者最想告訴我們的忠告。我以自己為例:以前我總是這么想,當我發財的時候,我一定開心一些;當我陞官的時候,我一定高興一些;當我搬家的時候,我一定愉快一點……等到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之後,我一定會幸福;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自己想錯了,我這一生永遠也等不到問題完全解決的那一天,即使到了臨死的時候可能還有很多問題比我更長壽。生活不是綵排,它是演出,而且是現場直播,沒有延時裝置,不許從頭再來。你想快樂,你就從這一秒開始!
最後,我還想提醒那些尋找快樂的人們,CBT確實是一個妙辦法,但也是一個老辦法了。最新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思維與生俱來,難以改變。而且最和行為學家看法不一樣的還是,認知不一定能控制情緒,在很多情況下,倒是情緒在主宰一切。當然,究竟是誰說的對,誰也不知道。科學就是在這種吵吵鬧鬧中向前發展的。不過,至少有一種看法科學家們是一致的,那就是:人追求快樂是天經地義的事,每個人都有義務讓自己更加快樂起來!

閱讀全文

與樂玩越樂證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