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都取得哪些成效
群眾期盼和社會評價高度聚焦,要確保整改成效讓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大多數人滿意,確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導力強、能長期管用,確保整個活動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必須繼續努力,一鼓作氣抓好各項收尾工作。正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並且創造性地貫徹於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貫徹於我們黨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動中,我們黨才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真誠擁護。活動開展以來,緊緊圍繞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黨深入開展。目前,首批參加活動單位積極革除「四風」,努力踐行為民務 實清廉的價值追求,取得了幹部受教育、問題得解決、作風大改善、形象再提升、人民更滿意的效果。要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思想、宗旨、作風紀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把教育實踐活動與正在做的事情結合起來、與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協同推進,互相促進。乘著「創先爭優」活動的勢頭和東風,通過系列辦法舉措,讓黨員幹部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知道「我是誰」;藉助鮮活有效的活動載體,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明確「依靠誰」;加強制度建、作風建設,一切為了群眾著想,弄懂「為了誰」。提高各部門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相信群眾、發動群眾、凝聚群眾、依靠群眾,團結帶領人民群眾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貳』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哪些成效
一、黨員、幹部的黨性得到鍛煉,群眾觀點進一步強化。
二、黨員、幹部組內織紀律性增強工作作風進一容步改進。
三、黨員、幹部自覺厲行節約 過緊日子的意識進一步增強。
四、黨員、幹部規范行為 規章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
『叄』 中共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版和治理能權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肆』 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看到了哪些方面的成效
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從轉變作風抓起,按照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內題、什麼問題突容出就著重解決什麼問題的原則,切實解決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優良作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努力達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現在,一些黨員幹部不會做群眾工作,不願意和群眾打交道,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貫徹群眾路線的一個突出問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不強,既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形勢更趨復雜等客觀原因,更主要的是群眾觀點、群眾立場、群眾感情上有問題。不深入群眾、不聯系群眾,就不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不為群眾辦實事、干好事、解難事,就得不到群眾的信任,在群眾中沒有威信,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也就無從談起。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把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下大氣力解決黨員幹部思想上、感情上、作風上存在的問題,引導黨員幹部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努力在聯系和服務群眾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幹。
『伍』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結怎麼寫
核心要點: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專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屬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對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不能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影響活動健康發展。
■從中央到部門和地方主要領導親自抓、負全責、作表率,是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大鮮明特色和成功經驗。
■要真正解決問題,就要有拋開面子、揭短亮醜的勇氣,有動真碰硬、敢於交鋒的精神,有深挖根源、觸動靈魂的態度。
■始終綳緊作風建設這根弦,做得好的,要不驕不躁,繼續做下去;做得不到位的,要不怕陣痛,痛改前非,而且不要再復發。
『陸』 學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通過教育實踐活動,該院黨員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在堅持民主集中制、改進工作作風、嚴格黨內生活、堅持黨性原則基礎上的團結等方面的體會更加深刻;廣大黨員幹部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強化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的認識更加明確;對改進工作作風,抓緊整改「四風」方面突出問題的有關工作要求把握得更加准確;服務教學、服務科研、服務師生觀念深入人心;在使用「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防身治病的良葯,堅持「照鏡正容、洗澡除塵、醒腦治病」要求上認識更加系統,為立身、立業、立言、立德,提升黨性修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風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開展,該院狠抓作風建設和八項規定的落實,加強整改落實和制度建設,下基層調研多了,浮誇漂浮作風少了;為師生員工解難題多了,推諉扯皮少了;「三公」經費下降了,群眾意識增強了;嚴格公車使用,堅決杜絕公車私用;公務接待在職工食堂用餐都得到很好地執行等。幹部作風的大轉變,進一步密切了與師生的聯系,受到了廣大師生員工的一致好評。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風氣逐漸形成。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尤其是高質量專題民主生活會的召開,該院班子成員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提高政治素養,加強黨性修養,提高品格涵養的好機會。本著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本著對同志高度負責的精神,當面坦誠直言,敢於觸及思想,堅決做到講黨性不講私情,講原則不講關系,講事實不留情面。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得到進一步弘揚。
——學校發展的目標定位和思路更加明晰。通過教育實踐活動,該院發展的目標定位和思路更加明晰,進一步理清了學校建設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的「三步走」思路。即:第一步,建設具有特色與優勢的地方師范高校;第二步,建設一流的地方師范高校;第三步,建設高水平的地方師范高校。
黨風正則人心齊,人心齊則事業興。如今該院上下呈現出風清氣正、心齊勁足的良好局面,聚集起加快學校發展,趕超跨越的正能量。該院在加快發展、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上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柒』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一直深入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經逐漸取得了明顯的實際效益和成果。
為了使這一教育實踐活動能夠得到長期有效的運行,建立教育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是很有必要的一項基本策略。
與此同時,要嚴抓廉政建設工作,及時反對和糾正不良風氣的存在,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
兩手都要硬的基本觀點不放鬆,教育實踐活動長效機制的提出,是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和深入群眾的基本路線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後,群眾路線教育就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實踐活動。
這是以為民服務、清廉建設為主題的一項教育實踐活動,以深入群眾、聯系群眾為導向,切實做到要改善和落實黨和群眾關系的工作,這對我黨來說,也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
中共中央必須堅持一切從人民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惠民、利民、便民為宗旨,深入實際的做到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黨政建設之間能夠緊密聯系起來。
為保證黨的群眾教育路線能夠長期有效的得以運行,就需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這種制度的實行,必將切實真正地做到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良好互動。
實現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不是簡單的落實了十八大的會議精神就可以的,它需要在以人民利益至上的核心基礎上,積極的促進黨政幹部和人民群眾的互動。
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深入黨的群眾根基,夯實黨的群眾基礎,在充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基礎上實現黨和人民群眾的友好互動。
在發揚我黨優良作風的同時還要顧及到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所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真正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來源:大陸橋視野·下 (2015年08期)
『捌』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回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答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