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促進最新科技成果在農業中的推廣應用
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農業的角度,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總體不高可從科專技本身的角度;三.所以我國必屬須加快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有利於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民的角度、有利於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農村的角度等來分析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作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因素,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提高農業整體素質;二。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比過去有較大提高,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② 農業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
【注音】nóngyèkējìchéngguǒ
科技成果的分類是比較復雜的。年10月26日國家科委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到1994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頒布,10月26日國家科委第19號令發布《科技成果鑒定辦法》。對鑒定范圍、鑒定組織、鑒定程序及鑒定管理等都作出規定。《科技成果鑒定辦法》還規定「完成科技成果的單位或者個人竊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鑒定過程中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一經查實,組織鑒定單位應當中止鑒定。已經完成鑒定的,應當予以撤銷。已經給國家、社會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我國對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是十分重視的。1993年7月2日第8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就提出了「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問題,「第十四條 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振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障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示範推廣機構有權自主管理和使用試驗基地和生產資料,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試驗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實行有償服務或者無償服務。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農村群眾性科學技術組織的發展,對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各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綜合配套的社會化科學技術服務。」
③ 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有什麼重要性舉例說明
1、科技創新在農業發展中具有根本的推動作用。
新的世界性農業科技革命正在興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許多國家紛紛採取增加投入、改革體制和組織重大科技行動等措施,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尤其是生物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並迅速產業化,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2、科學技術可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科學技術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業機械設備更加具有智能技術,可有效提高勞作效率,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或通過科技提高鄉鎮企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如畜牧飼養業中,特別是養雞業已進入工廠化連續生產的階段,自動控制小氣候的密閉雞舍是畜牧機械的新發展。
3、科學技術可以促進養殖業的規模化。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可以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的進程。開展畜牧水產優良品種選育、飼料開發、生產設施設備研製、疫病綜合防治等技術研究,加快畜牧水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建立健全畜禽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推動畜牧水產業全面發展,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4、高科技灌溉設備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針對我國水資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費和水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高效用水技術與設備,特別是節水灌溉技術和設備正在廣泛使用,如自動化噴灌設備。
5、科技的發展可以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
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
④ 農業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我國農業科研取得新進展,涌現出一大批新成果並加快示範應用。以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和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為代表的現代育種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
⑤ 新技術對未來農業產生什麼重大影響
21世紀的前30年,我國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將面臨增加產量和提高效益的雙重挑戰。2030年,中國糧食年總產6.4—6.9億噸才能基本實現自給。近幾年,我國的糧食產量穩定在4.9億噸左右。也就是說,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30年內,糧食產量必須提高30%~40%。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發展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產品將面對國際競爭的市場環境,國內目前小麥、玉米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於國際市場價格2-3成,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因此,從保護農民利益和國家穩定的大局著想,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是和提高糧食產量同等重要的事情。靠擴大種植面積和大幅度增加物質投入,實現增加產量和提高效益的雙重目標,從國情和農業生產現狀來看顯然是不現實的,而唯一可行的選擇是依靠科技,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提高科技進步在農業增長中的份額。1997年,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為42%,而發達國家已達到80%,可見,我國在這方面農業生產的潛力還很大。
「八五」和「九五」期間,國內農業科研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雜交水稻、雜交玉米、作物栽培、薄膜覆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許多研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我國在以生物技術為核心的一些農業科研領域已經或即將取得重大突破。基於對國內農業現狀和未來的研究與分析,筆者認為,下列10項農業新技術,將在未來10年內對我國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實現高產高效產生重大影響。
1、轉基因技術培育農作物新品種
80年代後期以來,由於可利用的種質資源有限,開展遠緣雜交又經常遇到種間不親和的障礙,農作物品種改良的速度大大減慢。利用轉基因技術將外源基因導入農作物品種,更加直接有效地改良農作物的豐產性、抗病性、抗蟲性、抗旱耐鹽鹼性等,已成為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的一個新途徑。90年代初,發達國家已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幾年,我國的農業科學家在抗蟲棉花、抗蟲玉米、抗旱抗鹽鹼玉米、抗除草劑水稻、抗稻飛虱水稻、抗蚜蟲油菜、抗衰老番茄、抗黃矮病小麥等諸多方面開展了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進展。抗蟲棉花、抗蟲玉米、抗除草劑水稻、抗衰老番茄等已經或正在進入推廣應用階段。這些品種的不斷推廣應用,可有效地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減輕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擴大農作物的種植范圍,促進農業高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結合。
2、農作物內生工程菌
這項技術是利用轉基因技術重組農作物的內生微生物,使其產生諸如Bt毒蛋白、RYSV核殼蛋白等殺蟲、殺菌、耐鹽鹼、抗旱的物質,並在植物體內傳導,以達到防治病蟲害、增強農作物抗逆能力的目的。該技術使用農作物的內生微生物做載體,不改變農作物的遺傳結構,在食物安全性和品種、區域的適應性方面比使用轉基因農作物品種有更大優勢。由於微生物生長繁殖速度快,微生物轉基因技術較高等植物簡單,所以在外源基因特別是微生物基因的利用上比培育轉基因農作物更加簡便、快捷,成本也較為低廉。再者,在植保方面,它和轉基因農作物一樣有效地克服了生物類農葯有效期短、使用要求嚴格、受環境影響大的缺點,有著比生物類農葯更好的防治效果。目前,中國農業大學在此領域已取得了較大進展,以改善作物體內微生態為目的的「益微」菌已進入推廣階段,以防治棉花害蟲為目的的「棉花抗蟲疫苗」也已進入中試階段。隨著越來越多的不同功能的作物內生工程微生物的開發應用,一個對農業生產有重大影響的新興農業生產資料產業將在中國迅速形成。
3、農作物抗性誘導
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植物體內存在一個對惡劣環境和外來侵襲的自我保護和抵抗系統,這一系統可以通過某些生化制劑的誘導而高效表達。有研究表明,植物受壞死型病原物侵染後,在未侵染部位將產生對隨後病原物侵染的抗性。這種抗性還可以通過一些生化制劑來誘發,如水楊酸(SA)、2,6-二氯異煙酸(INA)、苯丙噻唑類制劑(BTH)等。誘發的抗性具有系統性(可以表現在植株的非誘導因子處理部位)、持久性(抗性可以維持幾周甚至幾個月)、廣譜性(同時對真菌、細菌、病毒所致病害產生抑製作用)。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還表明,切斷棉花的胚軸也可以誘導棉花產生抗性。河北邢台地區農科所用常規方法選育的抗三蟲(玉米螟、蚜蟲、棉鈴蟲)、六病(大斑病、小斑病、粗縮病、青枯病、黑粉病、矮花葉病毒病)、抗旱、抗鹽鹼的邢抗2號玉米雜交種,也從另一角度證明了植物抗性系統的存在。中國農業大學研製的「移栽靈」產品,在水稻旱育秧過程中使用,明顯地增強了水稻的抗鹽鹼能力和對立枯病等病害的抗性,且不用調酸。試驗表明,將「移栽靈」直接作用於立枯病病原菌,對其沒有任何抑製作用。由此可以推論,「移栽靈」是一種可以誘導植物產生系統抗性的物質。國內許多單位都在致力於將抗性誘導物質作為農葯的替代品用干農作物保護的研究。不久的將來,抗性誘導物質—真正的植物疫苗將在中國種植業生產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4、農作物化控技術
使用特殊的化學物質調整改善植物的代謝活動,人為調控農作物的生長和生育進程,達到獲得更高產量和優良品質的目的。各類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化控技術的物化產品。20世紀80年代初,「乙烯利」、「縮節胺」等產品在棉花上大量應用,有效地控制了棉花的徒長,減少了棉花後期的青桃,成為大幅度提高棉花產量的重要配套技術。近周年來,化控技術迅速發展,各種不同目的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廣泛應用於果樹、蔬菜和小麥、水稻等大田作物,如壯豐安、噴施寶、芸薹素等,解決了許多諸如小麥倒伏、蘋果大小年等農業技術難題。特別是壯豐安在控制小麥倒伏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僅此一項,每年可挽回小麥損失5%~20%。1994-1998年,植物生長調節劑已累計使用1300萬公頃,專家預測,今後每年的需求將以10%的速度遞增。同時,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功能和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如廣泛應用於小麥雜交種選育的化學殺雄劑等。
5、轉基因植物反應器
傳統的種植業是以生產糧、棉、油產品為目的的,轉基因技術使通過種植植物低成本生產葯物、疫苗和一些飼料添加劑成為現實,而這些產品傳統上只能從非常昂貴的原料(如血液)中提取。這項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種植業的效益,對調整中國種植業結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中國農科院利用轉基因馬鈴薯生產乙肝疫苗的技術已經成熟,動物和臨床試驗證明,只須將轉基因馬鈴薯製成膠囊口服,即可獲得與注射傳統乙肝疫苗同樣的效果。上海農科院利用轉基因植物反應器生產植酸酶、水蛭素、抗齲齒疫苗和畜禽聯苗的技術已趨成熟。以植酸酶為例;據報道,用此技術生產的產品成本僅為傳統方法生產成本的1%。轉基因植物反應器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形成一個新的農業產業鏈條,在中國城郊農村得到快速發展。
6、高濃度控釋專用復合肥
化肥投入費用大是我國糧食生產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據調查,農民用於化肥的支出已佔農業總支出的50%左右。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化肥使用國和第二大化肥生產國。由於農民素質較低,不能掌握平衡施肥技術,加之肥料品種單一,導致了中國化肥使用效率低(肥糧比2.4)、化肥利用率低(較世界一般水平低15個百分點)、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使糧食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國際競爭力。僅N肥利用率一項,如能達到世界一般水平,就可節約價值近百億元的尿素。因此,依靠高新技術解決我國的化肥問題,是實現降低糧食成本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的許多農業和涉農科研機構都在致力於研製一種包容平衡施肥理論、其養分釋放速度吻合農作物生長需求的新型肥料。湖南農業大學。浙江農科院、鄭州工業大學、沈陽生態研究所等單位在這一領域都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沒有實現控制養分釋放使之符合作物生育期需求的目標。據了解,目前有幾家科研單位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望在2~3年內將真正的高濃度控釋肥投入市場。這種肥料將有效解決化肥利用率、養分平衡、生育期平衡等問題,且作物全生育期只需一次使用。對提高化肥使用效率,降低農產品成本具有重大意義。
7、生物防治技術
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控制病、蟲、草等對農作物的危害,是提高農作物品質、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2000年生物農葯要佔總用葯量的60%,而中國目前還不到1%。近幾年,眾多的農業科技人員在進行生物類農葯的研製開發,取得了極大的進展,一大批活菌制劑、抗生素制劑、毒蛋白晶體制劑將陸續投放市場。同時,還有一些單位在從事植物類農葯的研究,篩選出了許多防病治蟲的有效成分,將成為生物農葯家族的新成員。另外以破壞害蟲代謝、神經系統來殺滅害蟲的無毒信息素類農葯研究也已取得較大進展。
8、節水保水技術
我國是水資源匱乏的國家,節水保水技術是農業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國2/3的耕地在缺水的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如能解決水的問題,將建成我國的又一大糧倉。根本解決農業用水問題,一方面要靠「南水北調」來進一步發展灌溉面積,另一方面要大大研究節水農業技術,通過科學的灌溉方法和先進設施實現節約用水。同時,我們要密切注意一項新的、更簡便、更少投入的農業節水措施,即使用土壤保水劑。它能幫助土壤有效的儲存降水,在乾旱時供農作物使用。目前已有許多此類產品投放市場,但普遍存在價高、保水效果差的問題。一般吸水能力為自身重量的300~500倍。用這種產品解決乾旱半乾旱地區農作物用水問題,成本太高,畝投資約須600元左右。最近有報道說,發現了一種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具有吸收自身重量3000借水分的能力,引起了科學家的濃厚興趣。這種產品一旦研製成功並大量在農田使用,將使我國眾多的處在年降水200-500毫米地區的中低產田擺脫乾旱困擾,成為中高產田。原來的灌溉區使用高效保水劑後,也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中的灌溉費用,使水稻種植區將大幅度北擴,甚至用其改造年降水100毫米左右的沙漠化地區也將成為可能。
9、兩系法雜交稻
該技術是利用光、溫敏不育系和普通水稻品種兩系法雜交生產水稻雜交種的新方法。用兩系法培育水稻雜交種,不需要三系法中的保持系和特定的恢復系,使雜交種的親本來源更加廣泛,有利於豐富雜交種的種質資源,更容易獲得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雜交組合。同時,兩系法還能大幅度降低制種成本,有利於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目前,以培矮64S系列為主導的兩系法雜交稻的推廣應用面積已達1000萬畝以上,一般比三系雜交種增產15%~20%,且品質也有較大的改善。兩系法雜交稻的推廣,將在雜交稻占水稻面積50%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種植雜交稻的比例,使南方稻區的水稻產量和質量都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將對中國糧食生產產生深刻的影響。
10、小麥雜種優勢利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眾多的中國農業科學家運用三系法進行小麥雜交種的選育,受種質資源的限制和其它因素的制約,20多年一直沒有重大突破。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化學殺雄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用兩系法培育小麥雜交種成為現實,一些強優勢組合不斷被選育出來,並進入生產示範。據專家預測,到2005年,雜交小麥的種植面積將達到300-500萬公頃,按增產15%計算,每年將增產小麥20.25-33.75億公斤。目前,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很重視小麥品質育種,一大批優質高產的小麥雜交組合即將進入試驗示範階段,未來3-5年將進入生產領域,對中國廣大麥區的農業生產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⑥ 中國現代農業技術走出去潛力如何
中國雜交小麥的在巴基斯坦的優異表現增強了團隊信心,但是要真正推向市場、造福當地人民,關鍵是實現商業化。
佳德公司種子部門總裁沙魯克·馬立克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公司看到了兩國在農業領域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決心加大投入,將中國優質的雜交小麥帶到巴基斯坦。
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期間,中種公司與佳德公司簽訂為期10年的合作協議,啟動商業化運營。佳德公司總經理穆罕默德·里茲萬·尤尼斯對於未來信心滿滿,他告訴記者:「雜交小麥的試種表現超出預期,我們相信中國技術,爭取在2020年前將中國雜交小麥品種推向巴基斯坦市場,早日造福當地人民。」
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副總裁、中國種子集團公司總經理宋維波說,中化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既是發揮「國家隊」作用的使命,也是滿足市場需求、拓展發展空間的訴求。未來,農業國際合作市場廣闊,中化集團將繼續發揮優勢,培育一批適合中亞、南亞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應用的高產、優質、抗逆農作物新品種,加快雜交小麥在巴基斯坦率先實現產業化,構建亞非歐雜交小麥示範應用網路,加速中國農業先進技術走出去。
⑦ 如何挖掘農業科技成果的技術潛力和經濟潛力
首先要有個平台讓大多數人知道農業科技成果都有啥,並且有什麼價值,然後才能進行推廣應用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⑧ 如何挖掘農業科技成果的技術潛力和經濟潛力
檸檬給你問題解決的暢快感覺!
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最好。
感覺暢快?別忘了點擊採納哦!
⑨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