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沙大學附屬中學的教學成果
學校教師每年均有近百項教育、教學、教研成果在省市獲獎;近四年學生高考上線率均為100%,本一、本二上線率均達同類學校領先水平;中考合格率居同類學校前列。2013年,胡雪萍老師所帶的理科實驗班本科二批以上上線率65.4%,本科上線率100%;2014年,在長沙市教育局、長沙市郵政局舉辦的「美麗星城、和諧家園」第九屆中小學生書信文化大賽中,我校有7名學生獲市級特等獎,18人獲市級一等獎;學校也被評為「最佳組織單位獎」,位列54所獲此獎項的學校之首!2015年,在長沙市教育局組織的大課間操比賽中,我校再次榮獲一等獎;參加全國中學生語文素養大賽獲團隊展示節目一等獎;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大賽獲高中組團體第四名的好成績;參加全國中學生數理化能力展示活動,一等獎28人、二等獎86人、三等獎132人,以上三個項目我校表現突出,均獲評「優秀組織獎」。
學校秉承「謙、悟、健、行」校訓,教職工愛崗敬業,勵精圖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力提高教學質量,校紀嚴明,校風優良,社會聲譽不斷高漲,辦學品位顯著提升。目前,學校呈現出人心齊、士氣旺、事業興的良好局面,一所嶄新的長大附中正崛起於長沙北城。 中文名: 長沙大學附屬中學 英文名: The 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Changsha University 簡稱: 長大附中 類別: 公立中學 校訓: 謙、悟、健、行 現任校長: 陸佳賓 創辦時間: 1963 所屬地區: 中國湖南長沙開福區
⑵ 高校教師應具有怎樣的科研工作理念和思路
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教育和培養人的神聖使命。近年來,我國高校中青年教師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這些青年教師所特有的年輕、精神、自信、充滿朝氣,與學生之間有較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能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服務,加之多擁有博士、碩士學位,這些因素已經為我國高校的師資隊伍增添了無窮的活力。我們也為高校教學工作後繼有人而欣慰。要當好一名高等學校的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質呢?除了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素質外,作者覺得一般還應該具備如下基本素質: 1. 本學科的基本素質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青年教師都具備博士學位(少數具有碩士學位),應該說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已具備了很好的基礎條件。但是要教好書,真正做到教書育人,能夠擔負起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塑造合格的人才,則還需要具備更加優秀的基本素質。 筆者覺得青年教師要多讀一些本學科範圍內的名著或經典著作,並積極參與本學科的科學研究工作。這是打基礎的事情,猶如一棵樹,要讓其長得高,根子就要扎得深,讀名著就是打基礎,是長根的事情。有了這深深的根,再去搞科研,就是長枝葉了,樹才會越長越高。以前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這里我們再演繹一下:這一缸水還必須是「活水」,這「活水」就是來自於你的科學研究,所以讀名著和搞科研就是打好基本功,增強教師基本素質的事情。以力學教師為例,這里推薦幾本變形體力學的名著或經典著作(因篇幅所限僅列舉幾本): Love的《數學彈性理論》,Timoshenko的《材料力學史》、《材料力學》、《彈性力學》、《結構分析》、《板殼理論》、《彈性穩定理論》、《工程中的振動問題》,Hill的《塑性數學理論》,Sokolnikoff的《彈性數學理論》,Donnell的《梁、板和殼》,Prandtl的《流體力學引論》,錢偉長和葉開沅的《彈性力學》等。通讀名著,可以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史,了解學科發展的脈絡,了解本學科歷史上里程碑性的工作都是些什麼等,這些內容在今後的授課和科研中是非常有用的。 高校教師一定要進行科學研究,並注重積累,要以科研工作帶動教學工作,並以教學實踐促進科研工作。19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曾經強調:「科研與教學的統一(Einheit von Forschung und Lehre)」。因此要當好一名教師,科研與教學兩手都要硬,否則在高校是站不住腳的。其實科研工作每次搞一點,積少成多,日積月累,就能做出成果,這就是積累的作用。積累很重要,有了積累別人就趕不上你。因此認准方向,堅持不懈地幹下去,堅持數年必有成效。有了積累,教師在授課時就可以處處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心得體會,講出自己的看法、觀點和思想,才會對講授課程的內容入木三分,這樣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只有當一名教師在科研與教學有了很好的統一之後,從而才會有高水平的科研與高質量的教學,才會去思索本學科發展前沿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從而對此有所建樹並做出貢獻。如果從教學方法論上講,這里也可以總結為「科研與教學統一的方法」。 2. 相關學科知識基本素質 高校教師不僅會教授本學科的學生,時常還會教授其他學科的學生,有時還會進行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例如很多講授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往往工作在某一工程或應用學科領域或院系。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盡可能懂得其所在或所授課的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而且是多多益善。例如,若你是一名力學教師,但可能在土木工程院系工作,那麼你就需要懂得土木工程專業的相關知識,這樣你就能夠很好地將力學與土木工程進行結合,並發揮出力學教師力學基礎強的優勢來。這樣的教學時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來,因為通過強的力學基礎理論和土木工程學科的專業相結合,能夠充分發揮出復合型人才的優勢和特色。從教學方法論上講,我們也可以將其總結為「學科與學科交叉的方法」。 3. 高等教育學理論基本素質 既然是當一名教師,你就必須懂得教育學理論,尤其是高等教育學的理論,應該盡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教育學專家。否則,就會出現滿肚子的知識,不知如何教給學生的尷尬局面:即,有滿滿的「一缸活水」,就是倒不出和倒不好學生需要的「水」來。因此,高校教師要懂得高等教育學理論,要去鑽研高等教育學理論,這樣就會懂得高等教育規律,更加懂得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規律。這個懂與不懂是不同的,這一切就會凝結與落實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之中,你就會根據教育規律來開展教學活動,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教學方法等等。以前大家所說的教學法研究,實際上有點這個味道。同時,教師參與教育科學中有關問題的研究,又是當好一名高校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通過對高等教育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你就會更好地把握方向,把握規律,使你終身受益。所以從教學方法論上總結講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 例如,大學的理想是什麼?英國教育學家紐曼(Newman)說過:「大學(University)是傳授普遍(Universal)知識的地方。」他認為大學的真正使命是「培養良好的公民並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多麼崇高的使命!我們的高校還遠遠未達到這個境界。因此只有認識清楚了,才會有正確的辦學目標和教育教學改革方向。 4. 人文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素質 人文科學知識是理工科教師最容易忽略的方面,而自然科學知識又是人文學科教師最缺乏的方面。作為教師,要懂得並會運用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其實這是更高層次的基本素質和基本功。可能有人會覺得,對於搞理工科的,這些知識又有什麼用呢?這些知識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在思維方式、思想方法上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是方法論、認識論上的功底,有時還是新思想和創新的源泉。歷史上眾多的科學家,不僅僅是本學科的專家,而且是一個「大家」。如,我國著名科學家、力學家、社會活動家錢偉長院士就是如此,當年他以語文和歷史兩個一百分的滿分成績考取清華大學,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一名自然科學家。 我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其一,材料力學中有個「彎曲正應力問題」,為什麼先講述正應力後論述剪應力呢?在哲學上講就是先抓住主要矛盾,略去次要矛盾來討論問題。待主要矛盾研究清楚或初步解決後,再計入次要矛盾進行深入研究,這就是逐步逼近真實情況的方法論,也是哲學上相對真理概念在自然科學中的具體應用。有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文化底蘊,教師在講課時就能講出自然科學課程的文化,這樣就不怕沒人聽、學生不歡迎。事實上,武戲重要(數學或定量語言表達),文戲更難(人文學科或文字語言表達)。 其二,美國宇航員曾說在太空上看到了中國的長城,這是全中國人都知道的事情,我國小學的教科書上將此內容編入了教科書。但是,隨著神州五號的成功發射,我們中國的宇航員楊利偉也進入了太空,可是他卻說在太空中沒有看到長城。於是乎,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關於在太空究竟能不能看到長城的爭論。隨後歐洲宇航局又來湊熱鬧,使得這場爭論更是高潮迭起,而且至今也還爭論不休。其實,在太空看不看得到長城,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定論,對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也不可能有答案,因為看見或者看不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根本不是你說看見就看見,他說看不見就看不見的問題。但是,我們的思路只能接受一個所謂「正確」的說法,要麼看見,要麼看不見,如果看得見的話,那麼楊利偉肯定錯了;如果楊利偉對的話,那麼美國宇航員就錯了。關鍵問題就出在這里,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的學生,任何事情都可以講得很美好,非常完美。所以,教育的關鍵是要把事實告訴學生,而且這個事實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成立的東西。告訴小學生,美國宇航員說看見了長城,中國的宇航員說沒有看見長城,就是要把這兩個都是事實的事實擺開。這就反映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帶有太多的政治色彩而陷入了「非對即錯」這樣一個判斷是非的怪圈當中。總之,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極端化了,片面地追求一個絕對正確的結果,要麼完全正確,要麼完全錯誤,而問題就恰恰出在這里。 其三,即如何完整看地球的問題。我們通常見到的地圖是經線地圖。實際上還應該有緯線地圖。若飛機從北京飛紐約,當取最近路線飛行時,則從經線地圖看與從緯線地圖看的結果是不同的,究竟哪一個是應該採取的路線呢?那麼當我們從地球儀上看後發現,從緯線地圖上看是合理的。所以這里就有一個東西南北完整看地球的問題,也就是不能片面地看問題。因此,我們要建立科學的思維與思想方法。一般地講,理工學科教育有意無意之中更強調收斂性,多屬於邏輯思維;人文學科教育有意無意之中更強調發散性,多屬於形象緝弧光舊叱攪癸些含氓思維。我們講文理科交叉,有時還要加上個人的藝術修養等,以完整的思維方式來為教學、學習和研究服務(並懂得總有問題存在,相對真理的概念)。懂得和運用哲學,就是要在自然科學的范疇內去理解哲學,在各類課程的教學中去理解和運用哲學。懂得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升華;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認識論的螺旋式上升和提高;而對立統一論規律是辯證法的思想和方法的精髓。在教學方法論上講我們可以將其總結為「科技與人文結合的方法」。 5. 教育方法或技術等基本素質 (1)教案問題。教案是講課的基本素材和資源。教案應該是最充分和完整的,內容要比書本和講課內容要多得多,如一道習題的多種解法等,它不是書上內容的簡單搬家。教案中一般要體現Why?Who?When?Where?How?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沒有解決等。這樣的教案才是一份好的教案。 (2)教材問題。高水平的教師既要會選擇授課教材,同時也要會自編自寫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與開展對國內外同類學科教材的研究。那麼研究教材什麼呢?筆者覺得有如下內容可以進行:① 在內容和體系方面可以開展對教材的基本內容、組成體系等方面的研究。② 在教材中的概念和方法方面可以開展對教材的論述觀點、方法應用等方面的研究。③ 在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方面可以去創建全新的例題和習題等工作。④在教材的版式和插圖方面可以以全新的、以學生為本的教材版式和插圖等,並注重相關知識產權方面的研究。⑤ 在教材採用的技術方面可以開展對現代計算技術、表達技術等如何服務於教材內容的研究。⑥ 在教材的思想和哲學方面可以開展對其教學思想、理念、方法論、哲學體系等的研究。只有這樣,方能形成並出版具有特色的課程新教材,並經歷千錘百煉形成精品教材或經典教材 採納!
⑶ 張德明的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為通信信號處理及通信系統中的演算法研究。近年來講授的本科生課程有:《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數字通信原理與SDH技術》等;同時從事研究生《信號分析》課程的教學工作。現為重慶市首批精品課程《電路分析基礎》、重慶市首批特色專業「通信工程」專業和重慶市首批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從1993年以來已培養碩士研究生數十名,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研究人員先後完成了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和教改項目,發表論文八十餘篇,出版著作和教材十部。曾獲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郵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重慶市優秀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先後獲「四川省優秀青年教師」、「郵電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郵電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師德先進個人」、「重慶市優秀教師」、「重慶市名師獎」等榮譽稱號。
近5年來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 :1)國家特色專業「通信工程」建設項目(TS10485),教育部、財政部,2008-2011; 2)信息化環境下通信技術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和改革(0634166),重慶市教委,2007-2009; 3)研究生優質課程「信號分析」建設項目,重慶市教委,2009-2010 ;4)精品教材項目「現代通信系統與信息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6。
近幾年來編寫的教材/專著 :1)胡慶、謝顯中、張德民等,電信傳輸原理,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8; 2)胡慶、張德民等,通信光纜與電纜工程,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2 ;3)鮮繼清、張德民等,現代通信系統與信息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4)張德民、胡慶,信號與系統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5)何方白、張德民等,《數字信號處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近幾年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 :1)多模式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工程技術人才探索,全國高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論文集,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12 ;2)紐西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調查報告,全國高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論文集,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12 ;3)愛爾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調查報告,全國高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論文集,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12
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 表彰/獎勵情況本人排名頒獎單位頒獎時間 重慶市名師重慶市政府2005.09 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2重慶市政府2005.11 教學成果一等獎1重慶市政府2009.02
近幾年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1)LDPC碼解碼器的模擬VLSI實現研究,重慶市教委,2003-2005,⑵; 2)基於蜂窩網反射信號的超低空目標無源探測和定位新方法研究,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2008-2011,⑵
近幾年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1)基於高階累積量的空間特徵估計方法及其應用,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06.03; 2)相干多徑環境下自適應陣列的性能改進,電波科學學報,2007.06 ;3)相干環境下LCMV自適應陣列抗干擾問題研究,電子與信息學報,2007.07 ;4)相干多徑環境下信號空間特徵及波達方向估計,電波科學學報,2007.08
⑷ 教學成果獎申報書成果簡介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怎麼寫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評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對於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問題生」轉化事例,我們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啟發。評析同時也是筆者對案例所揭示問題的詮釋與研究,是一個聯系實際的提升過程。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對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讀。通過詮釋,挖掘這些矛盾背後的內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規律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結構形式: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
1、變式結構: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過程--案例反思
3、案例--問題--分析
4、主題背景--情境描述--問題討論--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寫中,五個基本要素並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細節與反思(評析)不可少。如果沒有這些因素,就不能說是案例。
⑸ 沈陽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的教學成果
化學工程學院的畢業生,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贊譽,在各行各業中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化學工程學院教學、科研設施日臻完善,已經形成了以流體混合與反應過程、清潔生產工藝、新型化工分離過程、催化與石油化學品開發、化工過程安全、化學葯品合成及生物過程制葯等為代表的相對穩定且富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方向,在學科發展、科技進步和國家及地方經濟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優秀成果
一、省級教學成果獎
1) 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5年6月
項目名稱:「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完成人 : 李文秀、王國勝、郭瓦力、申延明、於三三
2) 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5年6月
項目名稱:「化工原理精品課程建設」
完成人 : 劉雲義、孫懷宇、王國勝、裴世紅、王祝敏
3)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三等獎,2005年6月
項目名稱:「大力開展CAI教學,提高化工原理實踐環節教學水平」
完成人 : 孫懷宇、王國勝、王祝敏、裴世紅、高楓
4)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999年6月
項目名稱:「大力開展化工原理實驗CAI工作,全面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
完成人 : 譚學富
5) 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997年12月
項目名稱:「化工原理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完成人 : 譚學富、孔桂琴、田振勇、薛惠芳、李平
二、遼寧省高校教師多媒體課件大賽,三等獎,2005年8月
課件名稱:「化工原理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完成人 : 高楓
三、校級教學成果獎
1) 沈陽化工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0年12月
項目名稱: 「大力開展CAI教學,提高化工原理實踐環節教學水平」
完成人 : 孫懷宇、王國勝、王祝敏、裴世紅、高楓
2) 沈陽化工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0年12月
項目名稱: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完成人 :王國勝、申延明、於三三、劉東斌、李文秀
3)沈陽化工學院教學成果獎,三等獎。2000年12月
項目名稱: 「化工熱力學教學改革」
完成人 :於萍、李文秀、於三三、劉東斌
省級重點學科
學科名稱:化學工藝
學位授權:碩士
單位名稱:沈陽化工大學
學科歷史沿革:本學科始建於1958年,當時只開設有機化工專業,1960年增設了無機化工專業,80年代後又陸續增設了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石油加工、工業分析、生物工程(生物化工)等專業,從而基本覆蓋了化學工藝的主要方向。本學科於97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92年起與國內外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現有在校碩士生74人、本科生1545餘人,工程碩士研究生31人。先後有三名青年教師在國內外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二人在日本、五人在國內攻讀博士學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人員已佔中青年教師總數的90%,合理的師資結構為教學、科研及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相關教研室以外,本學科下設應用化工研究所(原部級),精細化學品及工程技術研究室,化工新技術開發研究室。實驗室面積3000餘平方米。本學科擁有的催化劑單管試驗裝置和從日本Milton Roy公司購進的超臨界萃取裝置居國內領先水平。近幾年來學院投入本學科建設經費達150餘萬元,學科獲各種科研進款500餘萬元,14項成果得到推廣應用,為企業新增產值累計約3億元,創利稅累計約5千萬元。本學科努力跟蹤化工技術的發展。
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及發展前景:清潔生產工藝過程的開發、開發節能工藝和技術、催化與石油化學品開發
⑹ 北京林業大學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成果是怎樣的
北京林業大學有教職工1806人,其中專任教師1180人,包括教授238人、副教授525人;有博士生導師229人,碩士生導師65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千人計劃」人選1人,有長江學者3人,國家傑青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6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9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0人,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2支。有1人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人獲國際環境突出貢獻獎,1人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人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4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人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師稱號,其他獲各類省部級以上獎勵200餘人次。
2006-2014年,該校學生在國際及亞太地區大學生風景園林設計大賽中,獲10個一等獎,13個二等獎。
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有15人獲特等獎,55人獲一等獎。
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中,有9人獲全國一等獎,24人獲全國二等獎。
學校有7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學位專業和1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18個省部級重點學科。
⑺ 安徽大學法學院的教學成果
法學院教師積極參加科研工作。學院教師發表專業學術論文521篇,其中有較多論文發表在《中國法學》、《政法論壇》、《法學評論》、《法律科學》、《法商研究》、《現代法學》等重要期刊;獨著和合著30多部;主編和參編教材30多部。學院教師科研成果獲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二等、三等獎以及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獎等20多項。學院教師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餘項,另主持教育部、司法部、國家發改委、民政部、中國法學會、安徽省社科規劃辦、安徽省科技廳、安徽省教育廳項目等數十項。
法學院在培養人才中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曾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以及安徽省優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學院教師現主持安徽省教育廳重點、一般教學研究項目多項。
法學院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之餘,積極服務國家和地方法制建設。學院教師中現擔任《高等教育法》修訂專家組成員、省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省市政府法律顧問、省市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等十多人。
二十多年來,法學院共畢業碩士研究生近千名、全日制本科生2000餘名。畢業生分布全國各地。許多畢業生在國內著名高等政法院校、科研機構和法律實務部門發揮骨幹作用,為我國的法學教育事業以及民主和法制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⑻ 教學還是科研:大學教師該怎樣做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們組織歷史文化學院的離退休老教師到洋浦校區去與本科學生座談。在座談中,一位同學問道:大學教師與中學教師上課有什麼區別?一位老教師回答說:中學老師主要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大學老師在上課中則是將自己的研究融在教學之中。應該說,這位同學的問題並不是憑空而發,而是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來的。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這些年來筆者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同學的提問更引起了筆者對這個問題的注意。現在就將自己的理解談一談,雖然其中可能有失偏頗,卻是自己的一番切身感受。
在展開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談的主要是針對專業課的教學而言。至於公共課的教學,則情況與此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在高校的教學中,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應該說是一個永恆的問題。然而,總結這些年我們的教學工作,其中有兩種傾向頗值得注意。一種是一部分教師因各種原因,長期忙於教學,承擔著大量的課程,但多年沒有寫過一篇相關的研究論文。雖然沒有發表過文章並不能完全就說這個教師沒有在思考,沒有進行相關的研究,但也確實存在沒有有效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試想,如果教師長期沒有自己的研究,而僅僅限於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那樣的教學與中學的教學究竟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我們常說,大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那就難以有效地達到大學教育的目的。只有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不斷融入知識的傳授中,我們才可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對知識和科學的興趣。
假如以上所說有道理的話,那麼,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而且必須融入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專業課和專題課必須這樣,即使是通史課的教學,也應該盡力朝這個方向發展。王家范先生在他的《中國歷史通論》導言中說,教師即使是上通史課,他所講授的也應該是他自己所理解的中國通史,而不僅是書本上的中國通史。對於這個看法,筆者比較贊同。筆者在不同場合聽到有的教師講,如果大學老師還只是照本宣科地講書本上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那隻是一種低層次的教學。這話聽起來可能會使不少人感到難以接受,但其中也不無道理。
近年,教育部多次強調教授要在教學第一線承擔本科生的課程,並且教學評估中還專門要考察每個高校教授為本科生開出課程的比例,這是有目的的。依個人的看法,強調教授到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開課,就是強調要在教學中不斷融入教師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因為,教授是應該有他自己獨到的研究的。換言之,要求教授為本科生開課是表象,實質則是要讓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從而有效地保障教學質量。
當前,我們正經歷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如果教師僅是介紹和講授書本上已有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貫穿其中,我們怎麼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呢?怎麼能夠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教會同學們去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呢?因此,大學教師不能僅滿足於上課,還必須持之以恆地開展自己的科學研究。近來有一種看法頗為流行,認為這些年各個高校太看重科研,而輕視教學。評職稱、評獎勵只講科研而很不注意教師的教學(他們所說的教學,主要指上了幾門課)。而愚見以為,作為老師,上課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問題的關鍵是要看你是如何上課的,你有沒有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地融入教學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不重科研那又重什麼呢?
以上所說並不是指有了科研就有了教學。科研和教學畢竟是有區別的,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工作。大學教師取得了科研成果後,還有一個如何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有機地融入教學的問題。而在我們近幾年的教學中,另一種傾向就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的教師,雖然承擔的課程冠以「中國XX」、「世界XX」,但他所講授的內容,始終局限於自己研究的某幾個問題上,而沒有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開來,拓展出去。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內容缺乏系統的了解,造成學生的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這樣,由於學生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難以有效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達不到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因此,大學教師應該是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而不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在這個融入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用自己的科學研究將相關知識貫穿起來,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
說到這里,可以將我的基本看法作一個簡要的歸納。那就是:在大學的教學中,沒有科研是不行的;但是,以科研簡單地代替教學,這種做法也是不妥的。
事實上,如果一個教師真正能夠始終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有機地融入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對教師本人的研究也是極為有益的。在教師將自己的研究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出於教學的需要,教師必然會去吸收和系統地整理相關的知識,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能夠因知識的補充和溫故知新而產生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觀點,這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我們這一點做好了,就能夠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