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社會革命成果

社會革命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13 10:15:13

㈠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成就

三大改造完成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
大慶油田的建成
1965年研製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雜交水稻
兩彈一星
計算機等等

㈡ 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就是什麼

斯大林大清洗時,烏共總書記柯秀爾受盡嚴刑拷打,但不認罪,肅反人員就當著他的面把他女兒強奸了!柯精神終於崩潰,簽字交代"罪行",他女兒回去以後就卧軌自殺了。普京說:這樣的悲劇在人類歷史上曾反復上演,其原因是那些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於人類的基本價值觀——珍視生命、人權和自由之上。

㈢ 十月革命的成果是什麼

十月革命的成果
1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傳遍世界,極大的震撼了資本主義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嶄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它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消滅剝削和壓迫的不平等社會,第一次嘗試建設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美好社會。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極大的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

4 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毛澤東在1949年寫了一段這樣的論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㈣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一)提出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任務。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毛澤東就向全黨提出,要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走出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提出要「以蘇為鑒」,探索自己的道路。毛澤東明確指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二)《論十大關系》的講話。
1956年4月,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圍繞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深刻論述了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講話提出的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鑒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
(三)《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強調了要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特別是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提出了從全體人民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工業化方針。同年8月,毛澤東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思想。此外,毛澤東還提出了許多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對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對黨的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

㈤ 如何看待二十世紀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就和經驗

二十世紀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就和經驗

1、馬克思主義從本質上闡述了人類社會關系發展中的根本性規律,說明了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經濟、政治、歷史以及社會制度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本質特徵。它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基礎和總體綱領,它深入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未來的發展走向,是一個綱領性的指導思想原則,也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

2、馬克思主義本身教給我們的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讓我們憑借這些方法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這個世界。馬克思主義只有在政治活動中,與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結合以後,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政治影響力。

3、馬克思主義作為開放式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指導思想,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體系,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4、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歷史地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它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完全正確的,它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價值目標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5、個別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暫時受挫並不等於馬克思主義的失敗,有些是人類實踐本身難以避免的曲折,有些則是偏離甚至背叛馬克思主義的惡果。我們堅信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可以預言,顛撲不破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依然是21世紀人們開辟正義事業的強大思想武器。

6、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蘇東巨變以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開始進入低潮。面對一些人的恐慌和倒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斬釘截鐵地說:「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他大聲向全世界宣稱:「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㈥ 社會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社會革命是新舊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是社會運動藉以為自己開辟道路並摧毀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2、革命的歷史作用在於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解放社會生產力。

3、革命可以激發人民群眾的革命意識、革命熱情和創造才能,鼓舞他們投身於創造歷史的偉大事業。

(6)社會革命成果擴展閱讀:

當生產關系由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變成束縛生產力的桎梏時,必然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從而導致社會革命的到來。革命解決新生產力和舊生產關系間的矛盾,消滅舊的生產關系,建立和發展新的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開辟道路。

在階級社會里,由於代表生產關系的統治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所以社會革命必然要集中地表現為奪取國家政權的斗爭。無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最徹底的革命,它將消滅任何形式的剝削制度,消滅一切階級。

㈦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

1、開創性地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體系。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及其政權組織系統作出了明確規定,建立了全新的國家制度。

1954年9月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制度。

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礎。

2、重建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任何一場劇烈的社會革命運動,要實現其預定目標,不僅要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政治與法律制度的本質與結構,而且要建立一種新的政治與法律制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穩定的社會與法律秩序。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年裡,國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實現國家制度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重建社會與法律秩序。

這一時期先後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貫徹婚姻法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司法改革運動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眾運動方式推進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展開較大規模的法律創制活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加強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注重運用法律與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治理國家與社會,藉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1949年到1956年間,新中國的法律創制工作大致經歷了兩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的法律創制,其特點是運用立法手段,鞏固革命勝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秩序,保障各項社會民主改革運動的順利進行。

第二個階段則是以「五四憲法」為基礎,加快國家立法進程,推動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基礎,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立法亦開始啟動。

4、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入了一個革命性變革的歷史新時期。

這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在法治領域的集中體現,就在於實現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歷史變革,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持續推進了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5、把依法治國確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是與民主政治密切聯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權威高於任何個人的權威,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手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的歷史性任務突出地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6、把依法執政確定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且長期執政的黨。隨著這一巨大而深刻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面臨新的重大課題。

7、形成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黨的十五大在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同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二〇一〇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歷史性任務。

設定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具體時間表,這充分反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性自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的不懈努力,當代中國的立法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㈧ 社會主義建設主要成就

一)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國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二)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三)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找到了正確道路和理論指導。 (四)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鞏固了國家的獨立,實現了國家的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團結。五)建立了獨立的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六)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3億中國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七)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國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新中國的國家形象逐步形成。八)鍛造了一支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九)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對外開放,為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的崇高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滿意請採納

㈨ 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是什麼

社會主義革命成果: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 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為國家政權鞏固奠定了經濟基礎 新民主主義革命成果:推翻了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 三座大山,人民翻身當家作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得了民族獨立 擺脫了殖民統治

㈩ 1956年至1976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取得的成就和探索成果

1、培育了良好社會風氣,社會進步舉世矚目。

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滌盪了舊社會遺留下的污泥濁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在懲治貪腐、反對封建迷信、掃除文盲、發揚社會主義新道德、計劃生育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

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比中國晚了整整35年。

2、在外交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區別不同國家對我國的不同態度,同世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國家封鎖中國的鏈條。

1971年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促使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到1976年,在當時世界上獨立的130多個國家中,同我國建交的達到110個。在國際上樹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尊嚴形象,贏得了朋友,贏得了聲譽。

3、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到1966年,建成並投產的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1198項,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興建了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我國的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原子能工業等,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的,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

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

4、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初見規模,效果明顯。

農業技術改造的積極開展,為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打下了基礎。在糧食、棉花增長幅度較大的同時,經濟作物也獲得一定的增長。這期間依靠農村集體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灌溉、發電、攔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重建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任何一場劇烈的社會革命運動,要實現其預定目標,不僅要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政治與法律制度的本質與結構,而且要建立一種新的政治與法律制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穩定的社會與法律秩序。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年裡,國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實現國家制度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重建社會與法律秩序。

這一時期先後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貫徹婚姻法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司法改革運動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眾運動方式推進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展開較大規模的法律創制活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加強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注重運用法律與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治理國家與社會,藉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1949年到1956年間,新中國的法律創制工作大致經歷了兩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的法律創制,其特點是運用立法手段,鞏固革命勝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秩序,保障各項社會民主改革運動的順利進行。

第二個階段則是以「五四憲法」為基礎,加快國家立法進程,推動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基礎,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立法亦開始啟動。

閱讀全文

與社會革命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