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杯弓蛇影的主人公是誰
杯弓蛇影的主人公是樂廣。
樂廣曾經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樂廣問朋友不來的原因,友人回答說:「前些日子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給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看見杯中有一條蛇,心裡十分害怕,喝了那杯酒後,就得了重病。」
當時,樂廣家牆壁上掛著一張角弓,用漆在弓上畫了蛇。樂廣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對朋友說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見了什麼東西?」
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於是樂廣就告訴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開朗,疑團突然解開,長久而嚴重的病頓時治好了。
樂廣的故事:
冀州刺史楊凖的兩個兒子楊喬和楊髦,都是幼年時就成名的。楊凖和裴頠、樂廣兩人很友好,就打發兩個兒子去見他們。裴頠稟性寬宏正直,所以喜歡楊喬那種高雅的風度,他對楊凖說:「楊喬將會趕上你,楊髦稍差一點。」
樂廣稟性清廉淳厚,所以喜歡楊髦那種高貴的品德,他對楊凖說:「楊喬自然能趕上你,可是楊髦更會高出一頭。」楊凖笑道:「我兩個兒子的長處和短處,就是裴頠、樂廣的長處和短處。」
評論的人討論這兩人的看法,認為楊喬雖然風度高雅,可是品德修養還不夠完美,還是樂廣的話說對了。不過兩個孩子都是後起之秀。
Ⅱ 漆畫製作過程中調漆的比例,一般用哪兩種漆混合效果好
天然生漆對顏料摻入的要求很挑剔,因為天然生漆含有漆酸,而各種鹽基性顏料均系金屬化合物,凡含鋅、鋇、鉛、銅、鐵、鈣、鈉、鉀等金屬的顏料,一與天然生漆調合就同漆酸起化學作用,色澤變暗甚至變黑,故不能使用。只有不與漆酸起化學作用的貴重金屬如金、銀、欽、汞等,才能入漆。近代從煉焦油中提取的有機顏料,非金屬性,且耐酸耐鹼,則宜於入漆。古代多用礦物鹽基性金屬化合物顏料,如銀朱、赭石、石黃、石青、石綠、鉛粉、煤煙等。其實其中除銀朱、石黃、煤煙之外,多不宜入漆,故古代漆色較暗。「綠沉漆」之由來即因石綠入漆後顏色灰暗而起。入漆顏料基本上有銀朱 、立索爾紅(西洋紅)、鎘黃 、鈦白 、酞菁藍 、酞菁綠 等。由於鈦白和酞菁藍、酞菁綠等顏料的出現,漆色能調配出多種色彩,再加上運用泥銀
、泥金 ,漆藝色彩就更加豐富了。
以上各種顏料,均為干色粉,與漆調合為漆彩,方可用。調制方法是:將顏料置於調漆板上,加入少許廣油,用石杵分批研磨,並不時地翻動清理,務必研細,這與色彩的鮮明度很有關系。研細之後,再調入透明漆或紅推光漆。一般來說,入漆量不得少於50%,入漆太少,彩漆不夠堅牢,入漆過多,則會影響色彩的鮮明度。顏料和漆調合後的彩漆,干後一般較原來的暗。不過,經過一定的時間(數月甚至更長),又會恢復到調制時的色彩,可稱還原,但如果漆的含量過大,色彩便不會完全還原。
金屬材料
金即黃金。金可以看成黃色顏料,有金箔 、金箔粉 、金泥 、金九粉等。
銀是白銀,可以看成是白色顏料。也有銀箔 、銀箔粉、銀泥,銀丸粉等。
鋁其作用與銀相近,也可看成是白色顏料,也有鋁箔 、鋁箔粉 、鋁泥之分。
鑲嵌材料漆藝中可用的鑲嵌材料很多。只要有一定的硬度,耐打磨,能持久的均可取。
貝殼種類繁多,貴重的有夜光螺 、鮑魚貝 (石決明)、珍珠貝 等。
在漆藝中通稱為螺鈿。我國南方湖泊中稱亮耳子的白色蚌殼,裙邊有漂亮的色彩,也可用。加工辦法是先將貝殼外皮去掉,然後在砂輪上打磨成片。厚薄根據需要而定。韓國漆藝以螺鈿著稱。加工技術比較先進,先用機器把貝殼分離剖解為薄片,薄片又可以切割成寬窄不等的細條,不僅使用方便,貝殼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螺鈿也可加工成顆粒如砂,可以灑粘於畫面。
蛋殼通常使用的有雞蛋殼 、鴨蛋殼 、鵪鶉蛋殼 。雞蛋殼的色彩有
紅白之分,鴨蛋殼又有呈綠色的。鴨蛋殼因略有透明,粘合蛋殼的底漆能襯托於表面,故較雞蛋殼暗。鵪鶉蛋殼比雞、鴨蛋殼薄,適用干鑲嵌面積小而又精密的部分。蛋殼也可以碾碎成顆粒,灑粘於畫面。
金屬 金銀加工成薄片,可嵌於漆面上。
金銀以外,尚有錫、銅、鉛、鋁等。
嵌片以外,尚可嵌線。
角骨 牛角 、牛骨 、駝骨 等,均可用於鑲嵌。獸骨的加工方法是,
先將其破成兩片,加石灰與石鹼放在鍋里蒸煮,以去其油分,再加工為薄片,即可使用。龜殼、玳瑁也可用。
木石 黃楊木、紫檀木、壽山石、青田石、葉臘石、珊瑚、綠松
石等,不分貴賤,只要合宜,均可用於鑲嵌。
研磨材料研磨材料有水砂紙、磨石、人造磨石、木炭等。
水砂紙的粗細有多種型號。國產的有280#、320#、360#、400
#、600#等,號愈大愈細。帆船牌(天津產)、鑽石牌(上海產)的水砂紙較耐用。日本、韓國的水砂紙型號更多,更細,也更耐用。有800#、1000#、 1200#、 2000#等,現在均有進口。
磨石 青理石、紅理石,是天然磨石,質堅而細,無砂質,系鑿岩石而得。
人造磨石有各種形狀、各種型號,有400#、600#、800#等,
也可磨刀用,又叫油石,五金化工店有售。
研炭 松、梧桐、山櫸、椿等的木炭較為適用,細度相當於 1200
#水砂紙。日本漆藝用木炭極其講究,因粗細而有多種,有的用於初磨,有的用於細磨,有的可以修成針狀如筆以磨細部紋樣。
推光、揩清用料
灰即細瓦灰,用於推光。鈦白粉亦可用。
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豆油等。推光用。
發團 女人發團,蘸水拌瓦灰可擦去漆面之磨痕,等干是一次細磨。
脫脂棉作揩清用,蘸生漆薄擦於漆面。脫脂棉也用於過濾漆。
稀釋劑、洗滌劑
樟腦油樟腦油從樟樹中提取,揮發性慢,入漆可平刷痕,是最理
想的稀釋劑。但用量過多會影響漆的燥性。
松節油從松樹中提取。揮發較樟腦油快,也適宜於作稀釋劑。油畫也用。
酒精又稱乙醇,揮發快,不宜於作稀釋劑,而宜於作洗滌劑,用來擦手。
汽油揮發快,宜於作洗滌劑,有時(如作變塗紋樣)也作稀釋劑。
煤油揮發慢,也可作洗滌劑,有時利用其使漆慢干,作裝飾花紋用。
植物油可做洗滌劑,清洗漆刷、漆畫筆。也可清洗粘在手上的漆。
桐油是一種乾性用油,其油膜乾燥迅速,耐水、耐鹼、耐大氣腐蝕。自古以來,桐油廣泛地應用於傢具、建築、油布、雨傘和漆藝。
桐油以清澈透明、色嫩黃或帶綠相者為佳,深黃帶棕色者為次。一般地說,新油比陳油好。生桐油薄膜缺乏韌性,光澤也差,因此必須將生桐油加工成熟桐油,方可使用。漆藝用桐油分廣油、明油兩種,前者稀,後者稠。
輔助材料
絲棉在貼金、暈金時用於敷擦金、銀粉。
皮紙過濾少量漆用。
綢布、細紗布、化纖布可過濾漆時用。
漆粉 用漆調配成各種彩漆,塗在玻璃板上2至3遍,干後刮下,搗碎過篩,分出粗細,即成漆粉。用腰果漆調色塗於塑料布上,易脫落,較為方便。蒔繪用。
炭粉 將木炭研細過篩,堆漆用。
硫酸紙封密性好,蓋漆、包漆用。
復寫紙 用棉花蘸欽白粉擦在高麗紙上,便自製成復寫紙。也可買現成的紅色復寫紙或藍色復寫紙。拷貝設計稿用。
肥皂 脫胎時用作脫離劑。
在葫蘆漆畫工藝上採用塗、繪、勾、刻、填、雕、鏤、磨、鑲、嵌等多種手法,具有平、亮、細、勻、艷、雅的藝術表現效果。工藝種類有雕漆嵌玉、平磨螺鈿、點螺、純雕漆、骨石鑲嵌、刻漆、雕填、彩繪、磨漆畫、彩漆平嵌等十大類。
葫蘆漆畫的主要技法有:
薄料:用金膠漆在平漆地子上薄塗,待漆在將於未乾之際,貼上金箔或銀箔,色彩鮮艷而雅緻,在漆畫中多表現天空,河水等效果.
研磨彩繪:根據畫面的需要,先用底漆繪出紋樣,然後在上面撒上各種金銀粉,鋁粉(金屬粉)或漆粉,待干後,罩漆將粉狀固定,干後打磨推光,這種技法在日本也被稱為"蒔繪",是葫蘆漆畫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表現手法.通過粉屑顆粒的大小,灑播的疏密,質地的不同,罩漆的薄厚,打磨的多與少,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層次和肌理變化.
填漆:在漆面上造出低陷的圖案,然後填上彩漆,或貼上金銀箔,干後罩透明漆.將錫片貼在漆板上,焰刻花紋,然後揭去花紋以外的錫片,再全面罩漆,打磨,推光,這種手法在葫蘆漆畫中應用也是比較多的,適合用於裝飾性的葫蘆漆畫.
變塗:也稱為潑彩填漆,在葫蘆上潑下稠漆,然後灑或滴稀釋劑,漆被驅散,流動,融合,留下凹凸不平,如灑水則留下低凹的水跡樣.也可以藉助於樹葉,稻子,各種豆子或用刷子,蘸子等工具造成漆表面不平,取得自然的紋理,再填漆.也可根據畫的需要,局部使用.
刻漆:大體上分為三類.
刻灰,進刀較深,露出推光漆層下的灰地,或陽或陰文大片鏟除漆面,然後填入色漆.工藝簡便,有一種同木刻畫一樣的鋒利尖銳,單刀直入的美感.
淺刻,也被日本稱為"沈金",不作深度刻鏟,而多用刀具刮刻表皮,以各種不同的線和點來表達畫面中物體的結構.它的特點是,細致入微,立體感強,整體感強,裝飾性強.在劃槽內填入金粉,則被稱為"戧金",填入銀粉則為"戧銀",填入彩漆,則為"戧彩".
針刻,在推好光的漆面上,用鋼針鐫刻圖案,刻紋輕而淡,適宜細線紋樣,但不宜遠距離觀賞.
鑲嵌,在葫蘆漆畫中,鑲嵌蛋殼的工藝用的多,先將蛋殼內的薄膜去掉,漆做粘合劑,將蛋殼貼在畫面上並按碎,就會出現自然裂紋,呈碎瓷哥窯狀的自然裂紋,因蛋皮的色澤不同,粘貼的疏密不同,以及打磨的輕重不同,而呈現出豐富的肌理和由深至淺的素描關系.還有鑲嵌螺鈿把五彩的螺鈿(薄片),切成畫面所需要的樣子,然後貼在葫蘆上,再罩漆打磨.螺鈿本身就是五色斑斕,在黑色大漆的襯托下,更顯得霞光熠熠。下面為各種色彩技法的說明圖
Ⅲ 國家一級美術師名單
四大富豪畫家:黃澤金、崔如琢、范曾、韓美林。
Ⅳ 風箏的起源與它最初的用途
但是,追溯風箏的由來,風箏的發明者製作風箏最初並不是為了讓人們來玩兒的,而是為了軍事目的。據說,風箏是春秋時期魯國著名的工匠公輸般發明的。當時,強大的楚國准備進攻宋國,公輸般為楚國製作了雲梯用來攻城,發明了風箏用來了解偵察宋城的全貌。只不過公輸般當時製作的風箏不是用細竹扎架,再糊上薄紙的那種,而是用簿木片製成的。所以叫木鳶。這種「木鳶」,可以說是風箏的前身。據有關史籍記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於台城,就是通過風箏把求援信送出城外的;宋朝時,為了突然對敵人發動襲擊,在風箏上裝上火葯,導火線上縛上一段燃著的香火,將風箏放到敵上空,燃燒爆炸,造成混亂,然後趁機出擊,打敗敵軍,……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大約在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變為娛樂的玩具。五代時期的李鄴,就特別喜好放風箏玩,他常常帶著許多人在宮中玩紙鳶。在那時玩風箏的還只限於一些皇宮貴族和有錢人家的子弟。五代時玩風箏比較盛行,有人便不滿足風箏鴉雀無聲地在空中飛行,獨出心裁地在風箏上系一個竹哨,在空中風入竹哨,發出象古箏鳴響那樣的聲音,十分動聽,人們從此形象地稱之為「風箏」。在此之前,風箏叫「竹鳶」、「紙鳶」、「鷂子」、「紙鷂」等。
紙料的風箏直至北宋以後才漸漸增多,從此它才從有錢人玩的玩
Ⅳ 歐洲文藝復興式的木工藝主要體現在哪裡
歐洲文藝復興式的木工藝主要體現在各類傢具的設計製作上,最早興盛於15世紀後半期的義大利,並在其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風靡法國、英國、德國和尼德蘭等國。在這些國家裡,同時期的傢具設計和製作工藝也各具特色。
婚禮用木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木工藝的3大中心地是佛羅倫薩、羅馬和威尼斯。
佛羅倫薩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城市,這里的木工藝在當時的義大利也是首屈一指的。佛羅倫薩製作的胡桃木櫃子名聞遐邇,這種櫃子正面呈長方形,帶有高高的底座,四角櫃架常採用半附柱或螺旋形支柱的形式,頂蓋有檐板。正面常繪飾或雕刻著神話傳說、寓言故事、風俗活動和祝福等情景。
文藝復興盛期時佛羅倫薩的扶手靠椅相當流行,它常由四根平直方腿組成,前腿正面和椅背刻有華美的圖案,有的甚至用天鵝絨或皮革加以裝襯。其實,自16世紀中期以後,佛羅倫薩的傢具設計已基本上失去了早期簡潔單純的特徵,而日趨豪華精美。當然,普通市民所用的傢具還仍然不失原有的風格。
鑲有黃金與寶石的櫃子羅馬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另一個木工藝中心。這里是教廷的所在地,同時又是人文主義者活躍的場所,但僅從傢具的裝飾工藝上可看出教皇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教皇當時倡導羅馬的傢具裝飾應模仿古代大理石雕刻和浮雕藝術,結果是羅馬的傢具裝飾大多成了古代雕刻藝術的復製品,這與佛羅倫薩傢具注重材料特性,結構性能和形式的多樣化相比,顯然是未能獲得充分的發展。
威尼斯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一個富足的商業和手工業城市,威尼斯人的享樂主義傾向在工藝美術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木工藝也同樣如此,就總的樣式而言,它是哥特式窗格裝飾與文藝復興式裝飾的結合,而其特色則是各種裝飾手法的廣泛運用。常見的有石膏浮雕、貼金、漆繪、骨片和象牙的鑲嵌、嵌木細工,以及天鵝絨襯墊等等,從而形成了一種豪華精美的風格。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木工藝的中心是巴黎,在這里,傢具設計和製作工藝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僅以巴黎的碗櫥為例,這種碗櫥盡管在造型上還保持著舊式雙門結構的某些特點,但在裝飾手法和形式上卻是新穎的。櫥面常以線條簡潔的半附柱分割,頂端雕有檐板、帶飾和下垂狀的花草紋樣,櫥門上則以淺浮雕的手法表現寓言人物和神話故事。尤其是後期製作的胡桃木的碗櫥還採用了大理石鑲嵌的裝飾手法,石膏浮雕的紋飾也大多貼金,從而顯得華貴精巧。
文藝復興晚期法國的木工藝也像義大利似的流於裝飾的繁縟瑣碎,早期簡潔而典雅的裝飾紋樣已為女像柱或扭曲半附柱的裝飾所替代,似乎已預示著巴洛克式傢具的出現。
英國文藝復興式的木工藝裝飾更多的是表現了一種該民族固有的單純而明快、剛勁而嚴謹的風格特徵,即使是伊麗莎白(Elizabeth)王宮或貴族邸宅里的傢具裝飾也基本如此。這種風格較為明顯地反映在碗櫥、長桌、四柱床和供桌等傢具中。桌子和床多採用方基柱頭和回欄式的支柱,有的還採用巨型瓶狀的支柱,柱體通常刻有漕紋和茛苕葉圖案,腰部造型略嫌臃腫。帶有旋腿、高背的座椅同樣給人以粗拙和厚實的感覺,尤其是一些追求純粹直線造型的櫥櫃,完全體現了英國文藝復興式木工藝的特徵。不過,到了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斯圖亞特(Stuart)王室和查理一世宮廷的傢具裝飾已日趨豪華,帶有天鵝絨坐墊和帷蓋的大椅子、四柱床已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風格特徵。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國文藝復興式木工藝風格的多樣性。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木工藝的中心是紐倫堡。這里的木工藝早期接受義大利影響比較明顯,如在半附柱和檐板等裝飾手法適用十分廣泛,一般碗櫥的正面常採用一組、兩組或三組的柱頭裝飾,有的還在頂柱部位的山牆形中嵌以小型壁龕,以至成為一個建築物的縮景。這類碗櫥以樅木為主要材料,多以木紋細膩的木岑木(白蠟木)作貼飾,兼或也以菩提木和橡木作雕刻裝飾。紐倫堡傢具裝飾晚期趨於精巧繁復,所謂的耳形裝飾和渦卷花飾都足以證明。
除紐倫堡以外,德國木工藝的繁盛地還有法蘭克福、巴賽爾和奧格斯堡(Augsburg)等城市。這些城市的大型碗櫥、供桌、座椅和雕壁裝飾等相當出色,其中尤以奧格斯堡的裝飾櫥櫃最為著名。這種裝飾櫥櫃是由傳統的珍品櫥和箱形的台座組合而成的。櫥櫃的正面和台座分別飾以精美的圓柱和生動的人物,全身遍布黃楊木雕刻和鑲飾,另外如象牙、大理石和金屬鑲嵌,銅質浮雕,鍍金人像、漆畫和玻璃背面鍍銀等工藝手法都在這件作品上發揮得盡善盡美。
「尼德蘭」(Netherland)意即低凹之地,相當於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的部分地區。早在中世紀時這里就是北歐主要的國際貿易中心之一,文藝復興式木工藝的發展要比德國北部的某些地區更為先進。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和里格是文藝復興早期木工藝的三大中心,它們以高超的雕刻技藝和葉簇裝飾的形式形成獨特的風格,並曾影響過德國北部的傢具裝飾。
鑲有黃金與寶石的櫃子
Ⅵ 介紹一件藝術品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雖然人們從窯洞搬到樓房,從鄉村搬到城市,從單一裝飾到相對的點綴,從低檔手工紙到高檔時尚材料,我們還是保存了它的基本面貌和基本功能。而祭祀、求神和一些現行政策相悖(如多子多福的觀念),還有一些不符合衛生(如糖人、面花等)的剪紙漸漸消失,而另一些過去實用的剪紙,如鞋花、衣飾花、坑圍花、禮品花逐步淡出,出現了新興的類型,如報刊刊頭、插圖、影視片飾、舞台背景、請柬、廣告、郵票、商標、藏書票、掛歷、壁掛、場景布置等。剪紙圖案從原來的藍印花布、皮影的使用發展到更為廣闊的門類,如陶瓷、木雕、建築、漆畫、鐵藝、現代材料、電腦刻繪圖案裝飾等;剪紙本身也從單一畫面發展成套畫、組畫、連環畫剪紙、動畫、兒童圖畫等。
剪紙的裝飾框畫大量使用已成為現代家庭裝飾的一個有機部分。由於剪紙不易張貼、保存和清潔,我們把剪紙製成精美的裝飾框畫,用不同的風格營造高檔、雅緻的文化環境,主要用於商場、賓館、酒店、茶館、民俗文化村、文化娛樂場所、家庭住宅等。住宅還分成客廳、卧室、書房、樓梯等不同部位的裝飾。這里我們特別強調協調,不同的場所飾以不同的風格、不同流派的剪紙,如古典的、現代的、民俗的、歐式的、抽象的,等等。
禮品剪紙目前使用比較普遍,按照使用目的的不同,我們可以分成婚慶、賀壽、喬遷、交往等不同的內容。禮品剪紙的包裝也顯得重要一般有單幅、冊頁包裝、書本裝幀、框畫包裝等,其特點高檔、漂亮和易於攜帶。
剪紙有較強的表演性。由於剪紙藝術具有吉祥、喜慶、熱鬧等特點,所以它在製作過程中就顯得極具民俗表演性。在一些喜慶、典禮活動中,常出現現場剪紙表演,剪紙的展覽也很受大家的關注和歡迎。
剪紙作為中國一個古老民間藝術品種,在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外國友人看到我國民間藝人的表演和作品,他們都認為不可思議,盛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美。
由於古老民間工藝的逐步稀少,手工製作越來越珍貴,加之剪紙材質的緣故,好的剪紙保存下來的不是很多。因此,精品剪紙具有較強的收藏價值,我們把剪紙比作「軟黃金」,不少國內外藝術藏館和個人都會加以收藏。
民間剪紙的歷史悠久,分布地域廣闊,有著不同的人文特點和歷史的烙印。它的發展本身就是一本豐富的歷史教科書。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從博物館、民俗館、檔案館、藝術館、研究所等場所,看到原汁原味的傳統剪紙。我們還可以從在世的老輩藝人手中拋搜集整理、學習傳承一些純粹的民間民俗剪紙。
Ⅶ 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漆畫畢業生有什麼人,要是廈工藝漆畫專業畢業的,而且這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我們漆畫的就是蘇國偉老師(有漆畫的公司),楊國舫老師(有自己的工作室吧),還有就是饒碧鳳學姐,王鳳娟學姐,陳湘學姐都拿過很多漆畫的大獎
Ⅷ 急求!中國工筆畫的發展史
工筆,就是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又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來描繪對象,不塗顏色。白描本來大抵是用來打草稿的,宋代畫家李公麟把它發展成獨立的畫種,他的白描如行雲流水,變化無窮豐富,有很強的表現力。他畫的《五馬圖》,人和馬都用單線勾出,比例准確,肌肉骨骼的結構清楚,甚至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澤也細致地表現出來,動態極為生動,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筆重彩,就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畫。在中國繪畫的早期,工筆重彩佔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畫、都是道地的工筆重彩,特別是軑妃墓的T形「非衣」,構圖巧妙,線描精細,設色絢麗,顯示了當時工筆重彩達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繪畫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綠之類的重彩顏料,因此稱繪畫為「丹青」,由此可見工筆重彩在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了。學習、練習方法都能學好的~照著樣子臨摹就是了~當然一些基本功還是要學會的,在畫工筆之前要先畫一些白描的作業,練習一下手感和筆觸,剛開始畫白描的時候,最好挑一些名家的花卉白描稿,比如《芥子園畫譜》,把畫畫用的宣紙蒙在上面,也用鉛筆描摹,注意,用鉛筆描摹也是對線條的練習,不可以馬虎,而且要一次描好,因為宣紙是不能擦的。描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用紅豆之類的勾線筆沾墨汁勾了。多加練習之後,就可以直接用勾線筆描摹了。等白描練習一陣子之後,就可以臨摹一些工筆畫作品了,最好先挑選一些簡單的花卉開始,然後是花鳥魚蟲,最後人物。當然不能一味的練習,其實閱覽一些書還是有幫助的,很多工筆的書裡面都會教授一些畫畫的特殊技法,很有意思的,我以前就是這樣看學會這些技法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技法,只有博採眾長才能學到更多。至於一些基本的東西,我想石榴石頭已經說的挺具體了:買熟宣紙,開始是拿頁筋筆勾線,然後是手握住2隻筆,一隻小紅毛筆,一隻大白雲,小紅毛上色,大白雲是白水,勻染使,然後買本書臨摹。還要補充一點,也是我自己的心得,再暈染的時候,寧可先淡一點,如果不夠深度,可以再染,若是一下子染太深,就不能漸淡了~特別是一些花卉和人物的臉。說了這么多,其實都是紙上談兵而已,關鍵還是要實踐,多畫畫一定行的。以前我們班級很多人都不會畫的,手也很抖,不過1個月下來就能出成果了,只要靜心。畫工筆就是要靜心。另外,臨摹了一陣子之後,就可以去寫生一些東西,回家自己創作了!(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也是最為復雜的畫種,內部分類則更是復雜。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其根據筆墨技法可分為工筆畫、大寫意畫和小寫意畫(即兼工帶寫),根據設色又可分為白描畫、水墨畫、著色畫三類,按功能和用途,可分為寺觀殿堂壁畫、架上繪畫、民間繪畫、工藝裝飾畫幾類;依作品的主題思想分為釋道畫、風俗畫、歷史畫、民間年畫、文人畫等;按工具材料分為白描、著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題材內容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山水畫簡稱「山水」。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人物畫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造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花鳥畫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技法形式有工筆、寫意、勾勒、設色、水墨等技法,設色又可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勾、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國畫發展史六朝前:水墨與重彩畫法之萌芽 中國繪畫的最早遺跡,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的岩畫和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裝飾紋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繪是以天然礦物質在陶坯上描繪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等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的高度統一,達到美化裝飾效果。商周戰國及春秋時期繪畫已有相當的進步。除壁畫的流行外,這時繪畫技巧的發展也可從青銅器及玉器的裝飾紋樣、戰國漆畫上看出已達到相當水平。特別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帛畫成為這一時期繪畫技法發展的傑出代表。此時繪畫已逐漸脫離附屬於工藝美術品的裝飾地位而獨立,成為後世卷軸畫的先聲。秦漢繪畫技法發展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的情況除求諸石、畫像磚外,各地出土的帛畫對了解當時繪畫技法發了最有力的資料。戰國展的狀況提供帛畫「跡簡意淡」,突出線條作用的水墨畫法和西漢以高純度裝飾性色彩依線描塗染的勾勒著色畫法,奠定了後來卷軸畫的兩種基本畫法風貌。六朝:勾線漸趨成熟與凹凸法之出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繪畫技法發展中的重要階段。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知名畫家,畫史上第一批為後世崇奉的百代宗師和第一批有摹本流傳的巨跡都產生於這一時期,並產生了第一批論畫名著。人物畫法從完成變略為精,由「跡簡意淡而雅正」走向「細密精緻而臻麗」之後又出現「筆不周而意周」的疏體,鮮明顯示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時代風貌。源於人物畫背景和古地圖的山水畫在這一時期開始獨立登上歷史舞台。大約在東晉劉宋時代,已有獨立的山水畫。這時期已有為數不少的善畫花鳥的畫家出現,也有獨幅作品的記載,但未流傳下來。隋唐:線描、水墨的高度發展與金碧設色的完善 隋唐時代的繪畫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在表現技法上取得高度成就。人物畫在隋唐仍居主要地位,在繼承本土漢魏傳統以外,也吸收西域畫法,藝術上的發展更加成熟。隋唐山水畫日漸成熟,有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和墨分五色的水墨山水等,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一時期的青綠山水日益走向成熟與興盛。其畫法風格,也像人物畫一樣屬於勾勒設色,所不同者在於形象勾勒的簡括和賦色的強烈濃麗。使用的顏色以青、綠、赭石、白粉等石色(覆蓋色)為主,甚至輔以金粉,鮮明奪目,純度極高,頗有金碧輝煌之感,宋人稱之為「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這種以裝飾手法進行寫實的著色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最早的風格形態。水墨山水畫的出現,主要是在中晚唐以後。在青綠山水至盛唐發展成熟之際,水墨山水的前身「破墨山水」開始萌生。中晚唐以來,山水畫的題材范圍進一步擴大。技法上更出現「不依墨蹤」的狂放畫風。這時,部分畫家在盛唐的破墨技法之外,又發展了「潑墨」。中晚唐的山水畫家,由講求用筆進而又重視了用墨,而用墨方法的豐富變異,回過頭來又解放了筆法。水墨作用引起了廣泛注意,為五代水墨山水畫的勃興創造了條件。唐代也出現了一批花鳥畫名家。花鳥畫題材多流行於宮廷及上流社會,用以裝飾環境及欣賞需要,大都以工筆設色的畫法,寫生逼真。五代:雙鉤填彩與落墨畫法之定格 五代十國的繪畫,無論中原、西蜀還是南唐,也無論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在繼承唐代傳統的同時有新的發展。在山水畫方面,這時突出發展了唐人水墨風格。「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及南北兩大山水畫派的出現,成為山水畫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兩派畫家筆下,用以呈現山水紋理質感與結構的「皴法」得到很大發展,墨法豐富起來,有筆有墨成了畫家的自覺要求,水墨及水墨淡著色山水畫至此已發展成熟。花鳥畫領域五代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技法風格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花鳥畫走向成熟。五代,勾勒設色的青綠山水仍在延續。兩宋:工筆的極致與兼工帶寫的初創及章法的突破 宋代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風格形制日趨多樣,技法更加完備。文人畫的興起與宮廷繪畫的繁盛成為這一時期的新特徵。在藝術上自覺追求有別於畫工的「文人畫」是在北宋中葉興起的。風俗畫、歷史故事與現實題材的人物畫都成為畫家感興趣的題材並有傑作出現。北宋畫壇上,山水畫成就最為突出,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畫史所稱「宋人格法」主要指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南宋山水畫的主流是水墨蒼勁筆法所顯示的精奇而抒情的風貌。這一時期隨著卷軸畫的大量產生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宗教畫開始退出畫壇的主要位置,畫家與畫工明顯分開來。宋代花鳥畫在藝術技巧上大大超過了唐代。繼五代之後,北宋初期的花鳥畫隨著朝野需要的變化而蓬勃發展,躍居於人物畫之上,與山水畫並駕齊驅。宋代花鳥畫家觀察的精細入微和描繪的一絲不苟使他們的寫生刻畫水平已經達到「和生者逼肖」的程度。元代:筆法墨法的拓展與豐富 元代繪畫在繼承唐宋五代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其顯著特點是文人畫的盛興,人物畫相對減少,山水、花鳥畫成為主要題材。繪畫藝術上強調有「士氣」和「古意」,反對有「作家氣」,擯棄南宋院體傳統,主張師法唐、五代、北宋。創作上遺貌求神,尚主觀意興抒發,講變化而輕刻畫,喜平淡而棄絢爛,紙本上運用干筆皴擦的水墨技法得到極大發展。元代繪畫以山水最盛。在花鳥畫中,隨著墨竹與木石的盛行,墨蘭、墨梅也同時並舉。元代墨卉墨戲盛行,在工筆花鳥畫中也出現了全部以墨代色的現象。中國花鳥畫技法經過宋代全面發展後,元代又向著水墨領域深入。明代:水墨大寫意的繁興 明代繪畫風格迭變、畫派繁興。山水、人物、花鳥均有發展,畫法方面以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的勃興,成就最為顯著。明代繪畫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明早期宮廷繪畫與浙派盛行於畫壇,形成以繼承和發揚南宋院體作風的時代風尚。正德後在蘇州地區崛起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傳統,波瀾日壯,成為畫壇主流,明代中期以後,有成就的花鳥畫家主要是在野的文人畫家。萬曆以後的晚期繪畫出現新轉機,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另闢蹊徑,力倡南北宗論,影響很大,成為畫壇主導。除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外,晚明還出現不少地區性山水畫派。花鳥畫領域青藤、白陽的水墨寫意畫法,人物畫領域南陳北崔的變形人物畫法,均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人物畫技法多樣,有質朴典雅的白描,也有濃麗細密的院體工筆,有粗放豪邁的水墨寫意,也有變形奇古饒有裝飾意味的人物畫新體。清代:水墨寫意畫法之盛及與西法之初融 清代繪畫繼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康、乾時期宮廷繪畫有新的發展並出現中西融會的畫法。技法上總體講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早期畫壇因畫家不同的追求而在文人畫領域出現以「四王」、吳惲(吳歷、惲壽平)為代表的崇古和以「四僧」等為代表的創新兩種趨向。清代早期的山水畫,畫家更追求筆情墨趣,風格技巧爭奇斗艷。在西畫影響下,中國山水畫傳統技法的新探索。清代人物畫雖在藝術性上並未有多大的提高,但比明代繁榮,在寫意人物畫方面有所開拓。清代畫院盛於康、乾兩朝,院畫家與文人布衣畫家的技法區別十分明顯,工整重彩是宮廷院畫家之能事,然意境較平乏。在野的文人布衣畫家以水墨寫意為主,亦兼帶工筆人物,比較善於追求筆墨意境。清初畫壇興起一種用手指代替毛筆在宣紙、絹上作畫的「指畫」技法。清代的花鳥畫在技法上,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沒骨法均有大家,既承傳統,又創新意。清代宮廷花鳥畫以康、乾兩朝最為興盛,花鳥畫主要用於裝飾。 20世紀:金石書法入畫與中體西用 將書法篆刻的筆法章法融入畫中,具有金石味。在色彩的運用上突破古人的傳統,並且吸收民間用色的特點,色彩鮮麗,對比強烈。現代中國畫是在近百年來西方美術潮流沖擊的文化環境中發展的,受西方美術的影響和沖擊,中國畫技法突破傳統模式,出現新的局面。按照繪畫主張的不同,技法探索基本沿著兩條路進行:一是「借古以開今」的傳統型道路,較少受西方影響,從傳統自身求變革。突破文人畫的局限,擴大師承面,從金石碑版、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實現現代中國畫在傳統技法圖式基礎上的復興與開拓。這類畫家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最為傑出。另一條是在西方美術影響下形成的結合中西型道路,以高劍父、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李可染為代表。)
Ⅸ 有沒有高手免費幫我設計個藝術簽名 姓名「楊成果」
LZ網上好!
我是網路空間安達·鄧
楊成果的簽名
請看以下簽名請放大看
Ⅹ 國家一級美術師目前全國共有多少人
根據1987-2015年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美術師資料庫》名單 ,國家一級美術師目前全國共有140人,他們分別是:
北京市
曲毓琦(書法)、韓美林(國畫)、沈鵬(書法)、孫長傑(國畫)、楊曉陽(國畫)
湖北省
丁竹君(國畫)、周韶華(國畫)、冷軍(國畫)、 蔣昌忠(國畫)、楊坤炳(書法)
河南省
張清渠(國畫)、趙家貴(國畫)、張海(書法)、李自強(國畫)、楊百亮(國畫)
安徽省
陳玉先(國畫)、柏龍華(水彩)、王濤(國畫)、程宏月(國畫)、朱寶善(國畫)
湖南省
劉雲(油畫)、雷雙(油畫)、劉大明(書法)、王政(書法)、莫克展(國畫)
河北省
康連順(油畫)、李秀鋒(國畫)、張濟海(書法)、趙振川(國畫)、胡曄明(書法)
吉林省
王雲鵬(油畫)、孫維國(國畫)、孫雲天(國畫)、路燕斌(國畫)、朱嘉凡(油畫)
陝西省
崔振寬(國畫)、郭全忠(國畫)、江文湛(國畫)、張文祥(國畫)、王天任(雕塑)
四川省
郭汝愚(國畫)、汪天壽(國畫)、楊曉亮(國畫)、錢坤(油畫)、羅中建(書法)
山東省
孔維克(國畫)、呂建德(書法)、岳本貴(國畫)、趙文成(國畫)、劉國明(書法)
貴州省
魯風(國畫)、楊凡(書法)、王系松(國畫)、陳國梁(工美)、沈寧波(國畫)
內蒙古自治區
孫海晨(國畫)、范建春(國畫)、康文磊(書法)、靳文藝(國畫)、楊凌春(書法)
山西省
李元茂(書法)、陳巨鎖(書法)、趙貴明(國畫)、胡曉明(國畫)、亢銀中(書法)
江蘇省
喻繼高(國畫)、言恭達(書法)、陳太明(國畫)、孫曉雲(書法)、蔣義海(國畫)
寧夏自治區
劉正謙(書法)、胡正(國畫)、趙忠字(國畫)、王枰(國畫)、吳善璋(書法)
海南省
陳茂葉(國畫)、朱東曉(國畫)、吳東民(書法)、游小林(書法)、陳銀平(國畫)
江西省
黃若澄(工美)、俞新民(國畫)、馮林(工美)、張元華(書法)、賀梓金(書畫)
天津市
高振遠(國畫)、張兆年(油畫)、高曉笛(國畫)、史玉(工筆)、戴玉萍(工筆)
浙江省
姜寶林(國畫)、張洪慶(書法)、戴宏海(國畫)、徐竹初(雕刻)、曹明華(國畫)
廣東省
龐國華(彩繪)、唐大禧(雕塑)、陳永鏘(國畫)、徐子屏(書法)、周信雄(油畫)
福建省
曾賢謀(國畫)、陳立德(漆畫)、陳奮武(書法)、卓成化(工美)、鄧根法(油畫)
遼寧省
白國文(國畫)、蕭玉田(國畫)、曹廣福(國畫)、崔瑛(書畫)、史永志(國畫)
甘肅省
劉鳶(國畫)、伯鳳麟(國畫)、周振東(國畫)、王潔(書法)、牟水元(工美)
廣西省
續晉榮(國畫)、張超文(水彩)、趙榮昌(國畫)、覃紹殷(國畫)、謝中平(國畫)
雲南省
傅小冰(書法)、李文獻(書法)、向進興(國畫)、楊照昌(國畫)、黃河(國畫)
青海省
楊明(國畫)、趙君元(書法)、鍾萬明(書法)、徐喜榮(國畫)、王太平(書法)
黑龍江省
姜作傑(國畫)、王革濱(油畫)、王譽添(書法)、高君(國畫)、范喜倫(國畫)
上海市
蔡超(國畫)、丁觀加(國畫)、張森(書法)、羅昌(國畫)、李建(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