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哪些進展
大陸近百所學校與台灣高校簽約 很多台灣大學教授來到大陸授課 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文化交流 使台灣學生更加了解中國文化 更有歸屬感
2. 當前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繼續加強。目前,大陸近百所高校與台灣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議,兩岸高校教師互訪、講學、任教不斷增多,一些台灣知名學者還受聘到大陸高校長期任教。兩岸基礎、職業教育交流不斷取得新進展。大陸推出惠及台生新措施後,台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更為踴躍。
兩岸文化交流高潮迭起,兩岸文化界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打造了一批兩岸文化交流精品。閩南、客家、媽祖等特色文化項目及大陸優秀劇目、珍貴文物、當代文藝精品相繼入島,多場特色文藝節目、民間藝術和美食文化交流活動在兩岸間舉辦,受到兩岸民眾熱烈歡迎。通過舉辦各式活動,兩岸文化界的交流聯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兩岸科技交流繼續向專業領域發展。上半年,兩岸電子、通訊、納米、生物等專業領域的科技專家交流及學術研討活動持續不斷,兩岸高校、科研機構及人員的合作研究繼續升溫。兩岸科技交流合作的蓬勃發展,有力地增強了兩岸科研實力,推動了兩岸產業發展,增進了兩岸學者感情。
兩岸衛生交流及信息傳遞渠道暢通。大陸醫葯衛生主管部門在推動擴大兩岸醫學教育、醫學技術、醫葯團體交流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台灣同胞衛生健康問題的照顧。衛生部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台灣「疾病管制局」建立的疫情信息溝通渠道,先後數十次傳遞疫情信息。衛生部頒布規定,開放台灣居民參加大陸醫師資格考試。為方便台胞就醫,衛生部門還在各省市全面展開建立台胞定點醫院行動。
3. 兩岸合作不斷深入有何重要意義
答案如下:
有利於早日實現祖國中的統一大業
有利於增進兩岸人民的感情
有利於促進兩岸經擠、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有利於推動兩岸共同發展
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
(答出一點得1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得分,共3分)
4. 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進行了哪些交流合作
90年代初,台灣投全資或擔當最大投資方的兩岸合拍片較多。而1995年以來,兩岸電影正逐步走向多層面、多方位、多元化的全面性的合作。兩岸的電影交流與合作是改革開放以來華語電影的重大成果,對大陸和台灣電影的產業格局、美學風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拓展了華語電影的生存空間,推動了華語電影圈的人才整合、市場整合和資源優化配置,提升了華語片在全球電影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但目前,兩岸的電影交流與合作在規模、效益及數量、質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建議大陸有關部門盡快制定「關於加強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電影業合作、管理的實施細則」之類的法規,以進一步促進兩岸的電影交流與合作。
中國大陸電影,台灣電影,兩岸合拍片,電影交流與合作
福建省與台灣一水之隔,自改革開放以來,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建設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合作先行區,成為對台經濟合作的前沿。
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合作先行區
閩台之間具有「五緣」的優勢,福建省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在台灣都有廣泛的影響。自古以來,台灣歸福建省管轄,閩台之間存在著獨特淵源關系和密切的現實聯系,兩地商貿往來十分密切,即使在兩岸被一道人為蕃籬隔絕的情況下,也從未間斷。
基於「五緣」優勢,在承接第一波台灣地區產業轉移中,福建省領先全國走在前面,但在隨後的第二波產業轉移中,福建省被以江蘇和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超越了。為保持領選地位,福建省政府提出「立足福建省,立足對台」,把福建省建設成為對台經貿合作的前沿平台,並出台了「綱要」,優先建設海峽西岸信息產業支撐體系,有利於承接台灣產業轉移,完善產業鏈,促進福建省信息產業升級。
隨著台灣地區高技術進入大陸的政策逐漸放寬,作為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合作先行區的福建省,信息產業廳組成一個小組在專門進行跟蹤研究,如何在第一時間進行「對接」,並把現有的台資產業鏈完善起來,特別是吸引更多的台灣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入閩,以加快產業升級換代。
近幾年來,福建省信息產業發展迅速,並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今年首季全省信息產品製造業完成銷售收入453.9億元,同比增長28.4%;軟體業完成銷售收入70億元,同比增長36%;通信業完成銷售收入79.3億元,同比增長12.5%;信息產品出口額達42億美元,同比增長55.8%。且信息產業發展顯示出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福建省信息產業主要集中在沿福廈走廊,福州、廈門、漳州、泉州、莆田5個設區市信息產品製造業實現銷售收入約佔全省信息產品製造業的90.8%,福州與廈門兩地軟體業更是佔到90%;二是三資企業貢獻佔到88%,其中台資佔30%,軟體企業以本土為主;三是大企業對產值的貢獻較大,戴爾、冠捷等企業的銷售收入佔全行業的40%到50%。
研發本土化進程提升閩信息產業競爭能力
近幾年來,台資企業入閩後不斷加快了研發的本土化進程,並且在閩研發中心不斷增多,研發本土化進程提升了福建信息產業的競爭能力。閩台合資的冠捷在閩就有300多人的研發團隊,在研發的帶動下,福建省信息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進入全國排名序列的骨幹企業不斷增加。
與此同時,福建省企業研發能力也取得了迅速突破。冠捷科技被評為「中國科技100強」,在2007全球華商高科技500強名單中排名第三。福建省有3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有14家企業入選首批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有10家企業列入「中國科技名牌500強」名單。高清晰度數字工業電視機、GSM(全球通)移動手機、路由交換機、繼電器以及集成電路晶元、動漫遊戲、行業應用軟體、管理信息系統軟體、信息安全軟體等領域的研發水平處於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自主研發促進了福建省信息產業產品不斷獲得升級換代,液晶顯示器、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LED(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電池、軟體等新興優勢產品產量增長迅速,高端產品逐漸成為拉動行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加強閩台兩地集成電路產業對接
集成電路產業也是信息產業領域的核心基礎產業,它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性強,還處於起步階段的福建集成電路產業,只有充分利用台灣在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領先優勢,加強閩台兩地對接,才能具有更大作為。
福建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邵玉龍認為,台灣的集成電路產業起飛於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從起步、繁榮到躋身於「世界三強」,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灣的晶元製造專業代工量連續數年排名全球第一,承攬了全球70%左右的晶圓代工訂單,台積電、聯電是全球第一、第二大的晶圓製造公司,其製造技術居世界先進地位;封裝測試業居世界首位,產量佔全球的30%左右,日月光、矽品科技分別是全球第一、第三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廠;IC設計業居全球第二位,2005年有8家公司名列全球前30大,其中龍頭企業聯發科技以14億美元的銷售收入位居全球第九位。
而福建省目前僅有3家集成電路製造企業(2條4英寸和1條6英寸生產線),30多家IC設計企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據測算,福建省內每年數百億元的集成電路市場需求,絕大多數要依靠進口或從省外采購。為此,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緩解產業空「芯」化問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是福建省信息產業「十一五」發展的重點。
邵玉龍表示,福建省確定的閩台對接目標,包括加快閩台IC產業的合作、分工和集聚,爭取吸引台灣較有實力的IC設計公司入駐福建省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和廈門軟體園二期集成電路集中區,同時爭取台灣集成電路生產、封裝等項目落地,解決產業「空芯化」問題。
現階段,閩台IC產業對接應該採取「先易後難」的方式進行,充分發揮福州、廈門兩個集成電路設計中心(ICC)的平台作用,先「兩頭」後「中間」,加強與台灣IC設計業、封裝業對接,再積極爭取IC製造業(8英寸以上集成電路生產線)的對接,尤其是近期要把IC設計作為閩台IC產業對接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