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古人收徒證書

古人收徒證書

發布時間:2021-08-12 19:49:33

A. 請問出家當道士需要什麼條件,哪個道觀的收徒條件較寬松一點的

加入道教有兩種形式:一是成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為道教居士。成版為正式的道士,也有兩種情況權,一是成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為正一派道士。二者均須履行拜師手續,但前者必須到道教宮觀出家,後者則不需出家。要成為道教居士,只要到道教宮觀辦理皈依證即可。
做一名道士,只要履行以下手續即可:
(一):一份本人的自願出家書,表示非他人、外力所迫,本人自願出家;
(二):一份家屬的同意書,即主要家庭成員不反對;
(三):一份無刑事、或其他嚴重的犯罪紀錄證明書(如果你是本地出家,當地居委會、街道、村組織就可證明;如果你是異地出家,需要當地派出所或公安部門證明。)
其他事宜由你所出家的具體宮觀決定。
有了以上三份證明後,其次就是看你能否適應道觀生活,即考驗期和觀察期。一般1--2年。如果你經受住了考驗,也覺得自己能適應道教生活。則可在考驗期後,正式出家,蓄發、冠巾,學習道教禮儀、文化。

B. 中醫師承拜師收徒需要什麼條件啊

中醫師承需要拜師公正及在衛計委備案舉辦拜師儀式。跟師學習滿五年後可參加考核,考核合格者,由省級中醫葯主管部門頒發的《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證書》。取得《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證書》之後,應當向其擬執業機構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中醫葯主管部門提出注冊申請,經過注冊後取得《中醫(專長)醫師執業證書》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的,申請參加醫師資格考核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連續跟師學習中醫滿5年,掌握獨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經指導老師評議合格;
(二)由至少2名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其指導老師除外)推薦。
申請參加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的,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申請表》;
(二)本人有效身份證明;
(三)中醫醫術專長綜述(包括醫術的基本內容及特點描述、適應症或者適用范圍、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說明等)和能夠證明醫術專長確有療效的相關資料;
(四)至少2名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的推薦材料;
(五)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的,還應當提供經公證機構公證的跟師學習合同、自公證之日起連續跟師學習中醫滿5年的證明材料(包括師承人員學習筆記、臨床實踐記錄等)、指導老師出具的跟師學習情況書面評價意見及出師結論;經多年中醫醫術實踐的,還應當提供醫術淵源的相關證明材料、從事中醫醫術實踐活動滿5年證明(由所在區域縣級以上中醫葯主管部門或者所在居委會、村委會出具)或者一定數量患者的推薦證明。

C. 古人拜師要不要收學費

古人拜師當然要收學費的有些事給老師一些吃的有些是給老師錢有些則是替老師家幹活好老師不是以收費不收費為標准得而是以有沒有努力教你為標準的

D. 收徒怎麼寫 證書嗎

你可以打開360安全瀏覽器菜單上的文件,選擇小號/無痕窗口,這樣就可以正常打開。
如果覺得答案解決了你的問題,請採納,謝謝,如還有問題可繼續追問,如未回答追問,可能是不在哦。

E. 古人拜師送哪六樣禮

古人上學真講究!沒這六樣禮物還拜不了師

尊師重道,是從古至今的優良傳統,在周代就崇尚釋奠尊師之禮。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行拜師禮的嗎?

孔子與弟子

古人非常注重品行修養,學師德,謝師恩。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於父子關系,俗諺中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投師如投胎」,古訓中也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於父子關系。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父管教,父母無權干預。

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禮記•內則》就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入學府,都要行拜師禮。

古代的拜師禮,過程比較繁復,由此也可見古人對拜師的重視和尊重。從現在來看,拜師禮大致分為這五個步驟——

正衣冠
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因此,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

入學時,學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後,「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孔子授禮

盥洗禮
第二步,學生會在先生的帶領之下,行盥洗禮,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洗凈。

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這也是表示對拜師的誠意和尊重。

叩首禮
據《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

學生舉行拜師禮之前,要先跪拜至聖先師孔子先生,雙膝跪地,九叩首。其次是拜先生,雙膝跪地,三叩首,獻上投師帖子。

這是對於先師和先生的敬重,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贈送六禮束脩
在行完叩首禮之後,古代的拜師禮之中,學生還需要贈禮,以表心意。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孔夫子就曾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意思為弟子拿著肉作為見面禮來拜見師父,自己也一定會傳授知識的,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六禮束脩」,即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

F. 關於第二次師徒認證

拜師和收徒抄:
1、玩家等級大襲於20級,右鍵單擊一個等級小於15且無師傅的玩家,彈出的菜單中點擊「幫助」選項,此時,對方將會看到系統提示並確認是否同意接受幫助。
2、如玩家接受幫助,則兩人正式組成隊伍並結成了師徒關系,此時師徒親密度為1。在雙方的師徒列表中加入對方的名字。
3、建立師徒關系之後,師傅可以繼續招收徒弟,並組成師徒關系。
4、每個玩家招收徒弟的人數沒有限制,但是不能超出交流面板中可以添加的人數(100人)。
出師:
當徒弟關系達到15級之後,即視徒弟為出師。之後徒弟等級提升,師傅不再獲得「新手指導證書」,但師徒關系的等級仍可提升,師徒雙方仍能獲得親密度提升後的獎勵。

G. 哪裡有寺廟收徒弟嗎 當和尚有證書嗎

俗家弟子只有皈依證,要想當入室弟子或者當和尚還有看有沒有緣份,六根是不是清凈,不是想當就能當的。俺照佛教規矩,幾乎所有寺廟都是一直收弟子的。

H. 古人如何拜師的

跟你說說梨園拜師學藝的規矩 舊時,拜師學藝有四種方式:即科班學藝、做手把徒弟、請家中傳藝和票友學藝等。 科班學藝,學員入科後,必須按科班排名順序,另起新名,並以名字中的某一個字作為標志,顯示科班的特點或學藝的先後。學員多是貧寒子弟,入科班目的是學習技藝,以謀衣食。凡進科班,都要履行入科手續,立「關書」(即學員家長與科班訂的契約字據)。學藝時間多是7年,有的還外加幫助科班1或2年。科班負責學員的吃穿,但「天災人禍、車軋馬踏、投河覓井、懸梁自盡,各聽天命,不與班社相干」。若學生逃走或半路退學,家長與中保人還要賠償科班7年的損失。科班裡教學時採用「打戲」的方式,即「不打不出功」,這是祖師爺傳下來的規矩。在科班中,學員最怕的是「打通堂」(即一人犯錯,全體挨打)。由於挨打時趴在板凳上,故科班演員都自稱「啃板凳出身」。老藝人常將學員的七年學藝稱為「七年大獄」。 做手把徒弟,即演員在家中收徒進行的個別傳藝。學藝時間、拜師立字據與科班相似。生老病死,老師亦不負責。學藝期間,可任老師打罵。演出收入歸師。學藝之餘還要幫老師做家務。手把徒弟要想搭班演出還要另拜老師,叫「帶道師」,否則,同行不予承認。 請家中傳藝,由於出錢請老師教戲,學生一般不太受罪,老師教授也較仔細。一般家道殷富的梨園人家方能做到。這種學藝與手把徒弟一樣,都要借台練藝,即搭科班進行演出練習,早晚仍在家中學戲。 票友學藝,票友的家庭條件一般較好,可出錢請老師教戲。他們若以唱戲為生(即「下海」),也需要拜「帶道師」,否則將受到同行的歧視。 舊時,拜師學藝有一套程序。尤其是拜著名演員為師,拜師儀式更為隆重。拜師要有引薦人,即「引薦師」,徵得老師同意後,方可擇定吉日,正式拜師。 拜師儀式一般在飯庄舉行,學生負責所需費用。儀式開始,學生先向祖師爺磕頭,然後分別向師傅、引薦師、師伯、師叔磕頭認師。再拜見各位師兄。行禮完畢,設宴款待。宴席結束後,新徒隨師回家,拜見師娘、師兄、師嫂等,一一呈上見面禮。師傅也要給徒弟回禮,稱為「衣包借牒」。從此,此徒便成了該老師的入室弟子。按傳統,這種師徒關系如父子,即「一日為師,終生若父」。

I. 古人的"皈依證」什麼樣

凈空法師---三皈依,皈依三寶講解


佛教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發五戒證書的。為什麼?這是儀式,佛教重實質。

今天我們在此地舉行三皈傳授的儀式,首先我們要明瞭「三皈」的真實意義。學佛,我們對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才發心來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作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多錯誤的行為。這是皈依正確的動機,或是說皈依正確的發心。如果我們對於佛教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看到別人皈依,我們也跟去皈依,這是錯誤的,這叫盲從,這是迷信,決定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功德利益。

佛法這一樁事情,正如同過去新加坡總統納丹先生所說的。我跟他第一次見面,他告訴我,他在所有宗教裡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這個話很驚訝,他是內行人,他不外行,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甚至在佛門里能說得出來的出家法師也不多。

看看寺院道場大殿上所供奉的佛像,你就知道它代表實質。通常供養佛象是供一佛二菩薩。佛像代表本體,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所以佛沒有言說,心性沒有話說的。從體起用就能現相,就能說法。現相、說法再多,總不出兩大類,一個是智慧(解),一個是慈悲(行)。「行」是慈悲,「解」是智慧。解行是一,解行不二。這就是佛像代表的意義。

細心觀察這個地方,佛教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發五戒證書的。為什麼?這是儀式,佛教重實質。

你有沒有真心皈?「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諸位要記住,皈依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如果你們大家今天到此地來,說「我皈依凈空法師了」,錯了,只要有這一個錯誤、這一個罪名就要墮地獄。你不來受皈依不會造這個罪業,因為你來受皈依,你造的這個罪業將來要墮惡道。我們皈依誰?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樣才對了。我們是三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當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可是佛教流傳的時間長久,這當中免不了發生訛錯,愈傳愈訛。於是現前造成什麼形勢?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問題嚴重。皈依某一個法師就成了「破和合僧」。謗佛、謗法、謗僧、破和合僧。這一個罪條就是阿鼻地獄,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佛法傳到中國唐朝將近一千年,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學生傳授三皈,已經不是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這把佛法僧的意義明顯的跟我們說出來。然後說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於是我們就知道從那裡回頭,依靠什麼。

「覺」的反面是迷惑。我們今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在生活、工作、應酬之中,常常犯過錯。你問說「為什麼會犯過錯?」因為不了解彼此的關系跟事實真相,所以犯了許多錯誤。佛菩薩是明白人,佛菩薩了解其中的關系,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菩薩的生活沒有錯誤,佛菩薩做工作沒有錯誤,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都沒有錯誤,這確實可以做我們的榜樣。所以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佛菩薩代表自性,我們要依佛菩薩的大覺。

我們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頭,從邪知邪見回頭,我們依靠佛菩薩所代表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我們的心地被污染,我們的精神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見解,乃至於肉體都被污染。被什麼污染?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污染。今天起,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染污回頭,依清凈,諸佛菩薩代表「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我們這才明白,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凈而不染」。真正了解三皈的意義,我們才是如來真實弟子,才是如來第一弟子。我們要真學佛,我們要真正明瞭三皈傳授的神聖。

我們拜老師,老師是佛陀,不是普通人。我在此地代表僧團為諸位講解三皈的大意。決定不是皈依凈空法師,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不是皈依凈宗學會,這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論是我們修學的依靠;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僧團。你這就真的皈依了。這樣發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經上講,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

佛法,就如同夏蓮居老居士常常教導我們的,要「真干」。我學佛將近五十年,在講台上講經也講了四十年。這么長的歲月,我總結佛法的教學,做成一副對聯。上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諸佛如來教我要這樣存心。這是佛心,這就是經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須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凈心,決定沒有絲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清凈,決定沒有污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後,要用清凈心、平等心對一切人、事、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佛家怕眾生誤會,所以用「慈悲」,不講「愛」。「愛」帶著情執。愛心裏面具足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佛的存心,學佛的用心,你就是真的回頭,真的皈依。諸佛如來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生。

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如何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寫在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就圓滿了。上聯是教我存心,下聯是教我修行。什麼是「看破」?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這叫「看破」。「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能與不同的國家、族群、文化、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真正做到舍己為人,這是把下聯真正落實了。你所得的果報是佛家講的「得大自在」。

我們不必做皈依的儀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義,任何法師都可以為你做皈依儀式。你不找法師,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皈依也可以。跟諸位說,這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用真誠心求受,有效。只有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傳授,否則不能得戒,這是佛在經上說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們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薩面前受。當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會發皈依證給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師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證印得再漂亮,黃金做的皈依證,諸佛菩薩不承認,鬼神也不護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你是皈依某個法師,皈依某個道場,你搞錯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是實質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要舍棄,真實的要提起。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真干,不是真實的統統放下,這就正確。

皈依誓詞:「阿闍梨存念,我弟子」,我們現在的法名都用「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兩足」,「足」是圓滿、滿足,「兩」是智慧、福德。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智慧、福德當中最尊貴的,這是佛。學佛就學福慧雙修,希望也能達到像佛一樣福慧圓滿。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這一條非常重要。「達摩」是「法」,「欲」是七情五欲。凡夫種種慾望,只要有慾望就出不了三界。不但三界出不了,三界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慾望出不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分,你說多可憐!所以佛教導我們的一切教誨,都是教我們「離欲」,永遠脫離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定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決定不可以有一念為自己,這是「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僧伽」是學佛人的團體。佛家講的「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團。所有一切社團中,佛教社團最值得尊敬。為什麼?它是智慧的社團,和合的社團,這個社團可以做世間所有一切社團的模範。

真正皈依的人,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你冒充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

J. 古代收徒證書內容是怎麼樣的各位幫忙提供下,謝謝

沒聽說有這東西。

古代收徒都是要行拜師禮的,收徒的一方會請幾個有名氣或者在業內受到認可的人做見證,做徒弟的要敬拜師茶,行叩拜禮,由大家見證,以後徒弟要事師如父,收徒的要帶徒如子。

閱讀全文

與古人收徒證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