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蘇聯工業成果

蘇聯工業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12 15:47:56

A. 蘇聯的工業化建設為和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首先,蘇聯工業化建設是一種高積累、低消費的發展模式,其工業高速增長是以民眾生活水平不增長,甚至負增長為代價的。
其次,蘇聯工業化建設屬於畸形發展,完全倒向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服務業。
第三,政府刻意提高工業產品價格,壓低農產品價格,形成剪刀差,通過剝削農民來完成原始積累。
第四,俄羅斯通過剝削其他加盟共和國及非俄羅斯族完成原始積累(歐洲議會投資拍攝的《蘇聯往事》有詳細介紹)。
第五,從政治制度上,蘇聯早期的確消滅了資產階級,原先由資產階級佔有的,用於個人奢侈消費的部分剩餘價值也同樣被用於擴大再生產,而官僚階級還未發展壯大,內部消耗較少。
第六,工業結構復雜程度較低,計劃經濟較能發揮作用,此外,工人積極性也較高。
第七,蘇聯本身國土資源非常豐富,依靠出口礦產和農產品(主要是美國)獲取大量外匯。

B. 蘇聯二十年代工業化建設主要成就

①一五計劃:開始時間:1925年12月,標志:聯共(布)「十四大」召開,總方針: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
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
②二五計劃:
1928年起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到1932年。成就:
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第聶伯河水電站;哈爾科夫拖拉機廠和車床廠;高爾基汽車廠;共青城飛機製造廠;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
三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建成——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和札波羅日鋼鐵廠。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烏拉爾、克拉馬托爾斯克、新契爾克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重型機械製造廠。
高爾基和莫斯科兩個汽車製造廠。
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和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庄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中基本確立。而同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僅增長44.3%。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建立了機械化采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

C.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的主要成就和影響

蘇聯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使機器大工業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占優勢地位的過程。1925 年12 月俄共(布)「十四大」通過了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路線,確定把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裝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裝備的國家。1926—1928 年,是蘇聯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在此期間,一方面進行工業建設,另一方面探索工業化的道路,制定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政策問題上,黨內進行了不同意見的爭論,最後確立了斯大林的主張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統一計劃,集中管理,實行高積累、高速度,迅速消滅非社會主義經濟成份。1927 年12 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的指示」的決議,指出計劃應注意消除國民經濟中的不平衡現象,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積累與消費等比例關系,但強調高速發展重工業。根據決議精神,並考慮到某些無法預測的客觀條件,國家計委起草了兩個「一五」計劃(1928—1932)的方案即最高方案(又稱最佳方案)和最低方案(又稱初步方案)。最高方案比最低方案的指標高20%。在領導機關審查討論時,布哈林、李可夫等人贊成最低方案,主張工農業的均衡發展,但遭到斯大林的批判。1929 年4 月,黨的第十六次代表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最高方案,5 月經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批准。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6469500 萬盧布。經過蘇聯人民的艱苦努力,「一五」計劃提前9 個月完成。1932 年工業總產值比1928 年增長了102%,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70.7%,但消費資料生產只完成計劃的73.5%,農業產量下降到歷史上最低水平。從1933 年起開始實施「二五」計劃(1933—1937)。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1375 億盧布,並要完成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考慮到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計劃把發展輕工業放在重要地位。計劃規定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16.5%,其中輕工業為18.5%,重工業為14.5%。「二五」計劃也提前9 個月完成。在「二五」計劃期間有4500 個工業企業投入生產,工業產量比1932 年增加120%。但由於種種原因,輕工業和農業分別只完成計劃的85.4%和76.9%,而重工業完成121.3%,因此農輕重比例失調情況沒有解決。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蘇聯基本上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消滅了工業中的非社會主義成份,使蘇聯的工業總產值由原來的世界第五位和歐洲第四位躍居為世界第二位和歐洲第一位。

D. 蘇聯為了實現工業化先後採取了什麼措施有什麼成就

(2019·黃石)在第二次世果大戰中,蘇聯武器裝備全面更新。蘇制C-2克超過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強擊機等新型武器都有極大地發展,其主要原因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E.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的主要成就

l.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30年代蘇聯主要以外國商號和工程師、專家為媒介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工藝,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蘇聯雜志《為了工業化》上寫道:「美國的商業和科學與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蘇聯政府批准七十多個有關外國技術援助和技術咨詢的協議,其中美國佔55個,為蘇聯接受援助項目的 78%〔2〕(p.207)。1930年執行的 104個技術援助協議中,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1929至1945年間,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約有200個技術援助協議在執行中〔1〕(p.16)。可以說,30年代蘇聯所有的骨幹大型企業都是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經告訴美國人,在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餘的1/3是在德國、法國、英國、瑞典、義大利、捷克、丹麥、芬蘭和日本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

蘇聯的三大鋼鐵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鋼鐵廠和札波羅熱鋼鐵廠都是美國援建的。其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是以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美國鋼鐵公司的格里工廠為模型設計的,而其餘20個原有的鋼鐵廠也在外國的幫助下進行了技術改造。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引進美國技術設備,僱用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是30年代初由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援建的新廠,而莫斯科和雅羅斯拉夫爾這兩個老廠則是得到了擴充,用新的外國工作母機全部重新裝備。這三個廠加上1940年開工的一個較小的莫斯科裝配廠,構成了二戰前蘇聯汽車工業。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整套建於美國,再拆運至蘇聯的,約有80家美國廠商為該廠製造了所有設備,並由美國人及德國人在蘇聯加以組裝。哈爾科夫拖拉機廠也是由外國援建的,設備是德國和美國製造的,並由美國人擔任建設總工程師。在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方面,美國供應蘇聯飛機或飛機附件,並給予技術援助。

蘇聯除了在重工業方面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外,同時在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大量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例如,蘇聯的棉織品的生產是在德國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並由美國大通銀行提供資金輸入美國原棉。後來,蘇聯產棉集中地區土爾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擔任過巴拿馬運河建設顧問和美國農墾局局長的著名灌溉工程師戴維斯的幫助。戴維斯早在1913年就已經勘測過灌溉中亞細亞的「飢餓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並建議俄國當局進行更深入的勘測和設計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請到莫斯科並被告知,他的計劃已在進行。他留下來,擔任蘇聯棉花總管理局的總顧問,負責中亞細亞灌溉計劃的整個工程。

2.引進西方的技術人員和專家。

蘇聯在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亦大量引進西方技術人員和專家。「1936年蘇聯的一個文件報導,1932年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種外國專家約有6800人,另一個蘇聯文件報導,約有1700名美國工程師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約有400-500名美藉芬蘭人在蘇聯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國人在馬格尼托哥爾斯克,有730名美國工程師和專家於不同時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工作過。1933年前英國大都會——維克公司有350名建設人員在蘇聯工作。

3.引進資金,解決資金困難。

在經濟危機發生以前,蘇聯被排斥、孤立,很難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貸款。在1926年以前,蘇聯只從西方得到數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貸款,而且利率高達15%-20%。危機發生以後,1929年英國開始實行對蘇出口的信用保證制度。1930年,義大利提供國家擔保對蘇2億里拉的貸款,1937年又增加至3.5億里拉。德國、瑞典、丹麥、挪威大都提供了這類信貸。1935年,蘇聯從德國獲得它歷史上得到的第一筆財政貸款,期限5年,利率僅6%。1936年英國給予蘇聯的一筆貸款利率又下調為5.5%。1939年8月,納粹德國與蘇聯又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貸款給蘇聯以進口德國的設備。莫洛托夫說:「這種協議對我們有利,因為它的信貸條件(7年期限)使我們能夠訂購到我們迫切需要的、額外的大量設備。」〔1〕(p.3)這些信貸的獲得解決了蘇聯進口設備的資金問題,為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F. 1926~1928年蘇聯工業化的開始階段有何成效

1926年4月,斯大林鄭重宣布:蘇聯「已進入直接工業化時期。」1926~1928年是蘇聯工業化的開始階段。3年裡工業投資額約為33億盧布,主要用於原有設施的改建與擴建,同時開工建設了一些大型工業項目。結果,以1926~1927年度價格計算,蘇聯工業固定資產從55.8億盧布增加到了78.4億盧布,3年中擴大了40%;工業生產增長80%以上,整個工業的年均增長率達32%。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25年的35%上升為1928年的48%,蘇聯的工業化已初見成效。

G. 在斯大林模式下,蘇聯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麼

在斯大林模式下,蘇聯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所示:

1、蘇聯實現了工業化;

2、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二位;

3、建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蘇聯模式是蘇維埃時期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這一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蘇聯領導集團在對該模式進行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偏差,這最終導致了蘇聯社會制度的轉軌。

其採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它的關鍵要害在於樹立個人崇拜。它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

個人崇拜出現於斯大林時期,但赫魯曉夫的改革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官僚主義專政的官僚獨裁的形成,這也成了蘇聯解體的因素之一。


(7)蘇聯工業成果擴展閱讀

所謂蘇聯模式,如果僅就其內涵本身而言,那可以從經濟和政治這兩個方面加以解釋。

首先,從經濟上來看,蘇聯模式表現為一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以國家政權為核心,以黨中央為領導者,以各級黨組織為執行者,以國家工業發展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為經濟政策,以行政手段為運作方式。

總之,這是一個有鮮明特點的經濟體制,它限制商品貨幣關系,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它片面發展重工業,用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達到高積累多投資的目的。

H. 蘇聯崛起的重工業成就

1940年,蘇聯的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I. 蘇聯工業化的成就是什麼

1926年至1927年投入工業的資金為十億盧布,三年後達到五十億盧布。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量比戰前增長了六倍多,工業產值超過英法德,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准備了物質基礎。與20年代末、30年資本主義世界空前的經濟危機相比,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J.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蘇俄放棄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之後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又取消了新經濟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它的出現同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基本適應的。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它曾使蘇聯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
蘇聯真正推進工業化是從192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起步.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l.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2.引進西方的技術人員和專家。
3.引進資金,解決資金困難。
4. 蘇聯政府抓住時機正確決策。
5.蘇聯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第一,成立專門機構,加強領導;第二,自1930年以後,蘇聯將租借外國企業的方式,改為以技術援助為主,購買成套設備或招請外資包建的方式;第三,在外國建立貿易機構和銀行等,以這些機構作為引進技術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第四,請外國公司設計工廠或聘請外國專家作為顧問,進行咨詢或現場指導;第五,廣泛派出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出國考察和學習,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或搜集技術情報;第六,建立情報機關,系統地搜集整理外國的經濟和技術資料.
3.西方國家對商品和資本市場的需求

閱讀全文

與蘇聯工業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