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產到戶實行後效果為什麼會很好
因為那時候實行跨越式共產主義,吃飯共產,糧食共產,大家的積極性不夠高,都想著偷懶,所以效率很低,但是包產到戶就不一樣了,那是完全跟自己相關的了,自己努力能看到成果,積極性當然就高了,所以這個很正常的,為自己奮斗當然努力了···
2. 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是什麼意思
包產到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劃、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包用工、包費用、包產量)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
包干到戶:農民享有對土地的經營管理權,但所有權仍歸國家所有,根據雙方簽訂的有關權利、責任和利益的承包合同,由農戶自行安排各項生產活動,產品除向國家交納農業稅、向集體交納積累和其他提留外,完全歸承包者所有。
(2)包產到戶成果擴展閱讀:
包產到戶最初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集體所有土地長期包給各戶農家使用。把農民的責、權、利結合起來,推動中國農業發展。
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包干到戶的體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包干到戶的體制下,雖然土地國有的性質沒有改變,農民只擁有土地的使用權,但在長期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部分生產資料私有化的情況。
其次,雖然生產隊在包干到戶實施的初期依然存在,但其功能已經很大程度上削弱。生產隊不能對農業生產進行統一的計劃和安排,由於土地的分裂,一些大型的農機具和新的增產技術措施也無法推廣,集體勞動協作力的發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 什麼是包產到戶
包產到戶最初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十八個農戶最先開始實行的。包產到戶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的一種生產責任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劃、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由於是以農戶為單位負責完成整個農業生產周期內的全部生產任務,勞動的最終成果和承包戶的經濟利益聯系比較直接,因此有利於改進技術,提高產量,促進生產的發展。包產到戶作為家庭承包經營的一種形式,在全國農村迅速地採用和推廣。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包產到戶逐步演變為包干到戶的形式。
4. 什麼是包產到戶
從七十年代末,中國農村開始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方式不僅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使農民走向了富裕。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曾使中國農民在勞動和分配上都實行絕對的平均主義,甚至有飯都是大夥一塊兒吃。「大鍋飯」的結果是飯越吃越少、人越過越窮。
到了七十年代末,安徽省部分農民冒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危險,偷偷摸摸地把一些麥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裡去種,搞起了「包產到戶」。鳳陽縣小崗村便是這項改革的發源地,這就是當年村幹部和十幾戶農民按手印立下的大包干秘密協議,協議上寫著:如果村幹部坐牢殺頭,其它農戶保證把他們的小孩養到18歲。坐牢殺頭的情況最終沒有發生,而包產到戶的結果卻是加快了生產進度、抓住了季節,這便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雛形。
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當時著名的75號文件,對包產到戶的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由於「包產到戶」從根本上打破了農業生產經營和分配上的「大鍋飯」,使農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權,因此受到中國各地農民的廣泛歡迎。到1981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在中國農村絕大部分地區推廣。
此後,中國政府繼續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5. 「包產到戶」指的是什麼
包產到戶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種形式。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含義
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的由生產任務承擔者對其生產成果負責並按產量或產值計算勞動報酬的一種生產責任制。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期,文化大革命中遭批判禁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恢復並獲得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主要生產資料仍歸集體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集體和家庭有分有合。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擴大了農民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發揮了小規模經營的長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從九五計劃開始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開發「四荒」的承包期可以更長一些,這是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重大政策。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承包形式上有兩種:
①包產到戶。以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前提,以戶為單位承包,包工、包產、包費用。按合同規定在限定的生產費用范圍內完成一定的生產任務,實現承包合同指標受獎,達不到承包指標受罰。
②包干到戶。又稱大包干。承包合同中不規定生產費用限額和產量指標,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產活動,產品除向國家交納農業稅、向集體交納公共提留以外,完全歸承包者所有 。即「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承包內容上也有兩種:
①土地承包。即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農戶人口、勞動力數量,將土地分給農戶自主經營。
②專業承包。即在生產隊統一管理下,將集體所有的農、林、牧、副、漁、工、商各業的生產過程承包到戶或承包到組,由戶或組自主經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而且,隨著承包制的推行,個人付出與收入掛勾,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可以將多餘的糧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場,農民手上的現金大增,農村經濟大為好轉。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間,糧食的增幅達到中共建國以來的最高峰。而農民除了需要上繳的公糧外,對種穀物擁有完全的自主權。農民可以選擇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農民的收入亦因而提升,部分的農戶更躍升為萬元戶。農村出現了一番新境象。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沒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既發揮了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又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是適應我國農業特點和當前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種較好的經濟形式。
6. 什麼事包產到戶
包產到戶最初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十八個農戶最先開始實行的。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的一種生產責任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劃、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包用工、包費用、包產量)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由於是以農戶為單位負責完成整個農業生產周期內的全部生產任務,勞動的最終成果和承包戶的經濟利益聯系比較直接,因此有利於改進技術,提高產量,促進生產的發展。
7. 包產到戶是什麼意思
包產到戶最初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十八個農戶最先開始實行的。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的一種生產責任制度。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劃、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包用工、包費用、包產量)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
由於是以農戶為單位負責完成整個農業生產周期內的全部生產任務,勞動的最終成果和承包戶的經濟利益聯系比較直接,因此有利於改進技術,提高產量,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7)包產到戶成果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而且,隨著承包制的推行,個人付出與收入掛鉤,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農民可以將多餘的糧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場,農民手上的現金大增,農村經濟大為好轉。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間,糧食的增幅達到中共建國以來的最高峰。而農民除了需要上繳的公糧外,對種穀物擁有完全的自主權。
農民可以選擇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農民的收入亦因而提升,部分的農戶更躍升為萬元戶。農村出現了一番新景象。「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普遍實行,為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傳統農業經濟開始朝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
8. 「包產到戶」 與「包干到戶」 有什麼區別
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包干到戶是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形式。農民享有對土地的經營管理權,但所有權仍歸國家所有,根據雙方簽訂的有關權利、責任和利益的承包合同,由農戶自行安排各項生產活動,產品除向國家交納農業稅、向集體交納積累和其他提留外,完全歸承包者所有。
包產到戶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的一種生產責任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劃、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
2、認股權證和股份期權不同
包產到戶等的行權價格低於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時,應當考慮其稀釋性。 計算基本每股收益,作為分子的凈利潤金額不變。
包干到戶分母的調整項目為按照本准則第十條中規定的公式所計算的增加的普通股股數,同時還應考慮時間權數。 當期發行認股權證或股份期權的,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應當自認股權證或股份期權的發行日起計算。
3、核算基礎單位不同
核算基礎不同,包產到戶是以產業活動單位為基本核算單位,而包干到戶是以獨立核算單位作為基本核算單位。
9. 包產到戶簡介
最初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十八個農戶最先開始實行的。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的一種生產責任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劃、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包用工、包費用、包產量)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由於是以農戶為單位負責完成整個農業生產周期內的全部生產任務,勞動的最終成果和承包戶的經濟利益聯系比較直接,因此有利於改進技術,提高產量,促進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