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文庫2016

成果文庫2016

發布時間:2021-08-12 10:07:38

A.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中國三階教史怎麼樣,國家

總結抄之作。細地探討了自北襲朝至隋代三階教創立與初禁的史實,分析了唐代三階教屢禁屢起的現象和原因。其間,糾正了一些前人研究中的訛誤,補充了許多新發現的史料,提出了不少富有啟發性的作者的獨到見解,有些對當今佛教的發展也具有借鑒的意義。

B. 高鴻鈞的學術成果

(一)著作(含編著)
1. 《現代法治的出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伊斯蘭法——傳統與現代化》(修訂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 《法治:理念與制度》(合著第一作者),中國政法大學,2002。(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4. 《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公民權利發展研究》,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2000修訂版。
5. 《外國法制史》(合著,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商談法哲學與民主法治國》(第一作者),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7.《社會理論之法:解讀與評析》(第一編者),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8.《法理學閱讀文獻》(第一編者),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9.《比較法學讀本》(第一編者),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10.《英美法原論》(上、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11.《法律全球化:中國與世界》(與魯楠、余盛峰合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2.《新編外國法制史》(上、下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3.《新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兩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4.《全球視野的比較法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5.《新寄治邦——法理學論集》,法律出版社,2015。
16.《新編外國法制史》(上下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7. 《新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兩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8.《法律文化讀本》(第一編者),,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19.《清華法治論衡》(1~24輯),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2016。
(二)譯著
1.《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增訂版),主編之一,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合譯),清華大學初版社,2002年中文版。
3.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4.茨威格特、克茨:《比較法總論》(合譯),法律出版社,2002。
5.格蘭頓等:《比較法律傳統》(合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6.達維:《英國法與法國法》(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 奈爾肯(編):《比較法律文化論》(合譯),清華大學出版,2003。
8.弗里德曼:《選擇的共和國:法律、權威與文化》(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9. 奈爾肯、菲斯特(編):《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0.馬修·德夫林(編):《哈貝馬斯、現代性與法》(獨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1.《歐洲法律之路——歐洲法律社會學視角》(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12.奧斯汀·薩拉特(編):《布萊克維爾法律與社會指南》(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3.貢塔·托依布納:《魔陣·剝削·異化—托依布納法律社會學文集》(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14. 詹姆斯·J.赫克曼等:《全球視野下的法治》(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三)主要論文
1.「論西方兩大法系對伊斯蘭法的影響」,《西亞·非洲》,1984年第6期。
2.「伊斯蘭法及其當代影響」,《西亞·非洲》,1985年第4期。
3. 「伊斯蘭法的主要特徵及伊斯蘭法系的現狀與前景」,《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 期。
4.「當代西方兩大法系主要淵源比較研究」(合作),《比較法研究,》1987年第3期。
5.「英國法的域外移植——兼論普通法法系形成的特點及原因」,《比較法研究》,1990年第3期。
6.「英國法的主要特徵——一個比較觀察」,《比較法研究》,1991年第4期。
7.「論法系劃分的方法與標准」,《外國法譯評》,1993年第2期。
8.「論伊斯蘭法復興」,《外國法譯評》,1994年第1期。
9.「伊斯蘭憲政理論與實踐」,《外國法譯評》,1995年第1期。
10.「伊斯蘭人權觀」,《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11.「發展中國家與基本經濟權利」(英文),載賽義德主編《基本經濟權利》,巴基斯坦弗倫茲出版社,1995年英文版。
12.「伊斯蘭法學及主要流派」,《外國法譯評》,1996年第1期。
13.「法治與公共權力制約」,載《清華法律評論》,1999年第2輯。
14. 「現代西方法治沖突與整合」,載《清華法治論衡》,第1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15. 「市場經濟、糾紛解決與理性法律:變化中中國集權社團」(合作),載《公法》第2卷。
16. 「21世紀中國法治瞻望」,《清華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17. 「沖突與抉擇:伊斯蘭世界法律現代化」,《比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18. 「法範式與合法性:哈貝馬斯法現代性理論評析」,《中外法學》,2002年第6期。
19. 「現代法治的困境與出路」,《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0. 「先秦和秦朝法治的現代省思》,《中國法學》,2003年第5期。
21. 「法律成長的精神向度」,《環球法律評論》,2003年第6期。
22. 「法治背景下的民權」(合作),《清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23. 「法治與憲政四題」,《美中法律評論》,2005年8月號。
24. 「關於傳統法研究的幾點思考」,《法學家》2007年第5期。
25.「法學研究的大視野——社會理論之法」,載高鴻鈞、馬劍銀編:《社會理論之法:解讀與評析》,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6.「無話可說與有話可說之間——評張偉仁先生的《中國傳統的司法和法學》,《政法論壇》,2006年第5期。
27.《中國文化復興宣言》,《清華法治論衡》第7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8. 「通過民主和法治獲得解放」,《政法論壇》,2007年第5期。
29. 「法律文化的語義、語境及其中國問題」,《中國法學》4期。
30. 「法律移植:隱喻、範式與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向」,《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31. 「走向交往理性的政治哲學與法學理論》((上下),《政法論壇》,2008年第5、6 期。
32. 「法律文化與法律移植:中西古今之間」,《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33.「文化與法律移植:理論之爭與範式重構」,《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5期。
34.「權利源於主體間商談」,《清華法學》2008年第2期。
35. 「美國法律文化的自由及其限制」,《清華法學》,2009年第1期。
36. 「比較法研究的反思:當代挑戰與範式轉換」,《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37.「法理學研究:法律的多棱鏡」,載高鴻鈞等編:《法理學閱讀文獻》,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8.「美國法全球化:典型例證與法理分析」,《中國法學》,2011年第1期。
39.「英國法的主要特徵—與大陸法相比較」(上、中、下), 《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3、4、5期。
40. 「比較法律文化視域中的英美法」, 《中外法學》2012.3。
41.「規制與解放之間讀《邁向新法律常識—法律、全球化和解放》」, 《政法論壇》2012.4,《人大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1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42. 「中國與WTO:全球化視野的回顧與展望」(與魯楠合作,第二作者),《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43.「古代印度法的主要內容與特徵——以《摩奴法論》為視角」,《法律科學》,2013.5。
44.「法律全球化的理論與實踐」,《求是學刊》2014.3(《高校文摘》,2014.4),2014.3.
45.「德沃金法律思想評析」,《清華法學》,2015.2。
46. 「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與中國法律解釋」,《政法論壇》2015年第2期。
(四)主要譯文
1.[英] 約瑟夫·莎赫:「伊斯蘭法的性質」,《比較法研究》,1989.3-4。
2. [美]梅里曼:「『法律與發展研究』的特徵」,《比較法研究》,1990.2。
3. [美]本傑明·史華茲:「論中國的法律觀」,《中外法學》1991.3。
4. [英]奧·凱恩-弗倫德:「作為一個學術科目的比較法」,《比較法研究》,1991.3。
5. [美]T. M.本迪特:「論先例原則」,《法學譯叢》,1991.3。
6. [美]H. J.伯爾曼:「西方法律傳統的主要特徵」,《法學譯叢》,1991.4。
7. [美]阿蘭·沃森:「作為一個學科的比較法」,《法學譯叢》,1991.5。
8. ,[美]B. G.拉姆查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權的國際保護戰略」,《法學譯叢》,1991.6。
9. [美]高道蘊:「中國早期法治比較觀」,《法學譯叢》,1992.1。
10. [意]D.奈爾肯:「法律適應的社會學探討」,載《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1. [日]棚瀨孝雄:「日本法律話語中的現代性缺位」(與李敬合譯),載《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2. [英]A. 哈丁:「東南亞的比較法與法律移植:「習俗雜音」的意蘊」,載《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3. [英]J.弗拉德:「兀鷲東飛:不良債務市場的創設與全球化」,載《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4. [德]貢特爾·托依布納:「『全球是布科維納』:世界社會的法律多元主義」,《清華法治論衡》,第12輯。
15. [美]鄧肯·肯尼迪:「法律與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00-2000」,《清華法治論衡》,第10輯。

C. 中國人民大學世界排名

根據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人民大學排名第586位。

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人民大學排名世界第601-700位。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國人民大學位列世界第501–600位。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人民大學排名世界第581-590位。

2020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中國人民大學位列世界第624名。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人大」,是教育部直屬高校,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為世界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京港大學聯盟成員;

入選國家「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科研成果

2016年,學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9項;[49]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5項,其中重點項目8項、一般項目25項、青年項目12項,立項總數自2003年以來第11次位居中國高校榜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7項、獲資助金額(直接經費)為3221.2萬元。

自2004至2014年,學校論文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數量連續11年保持中國高校第一位。自2010年起,學校共有32部學術專著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位居中國高校第一。

2016年,學校教授撰寫的《社會偏好理論與社會合作機制研究》、《金融分析的制度範式——制度金融學導論》、《後鄉土中國》等3部學術專著入選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總數在中國高校中排名第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人民大學

D. 郭慶旺的學術成果

1990,《稅收支出簡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2,《稅收支出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3,《財政赤字經濟分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3,《現代西方財政政策概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4,《當代西方稅收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5,《稅收與經濟發展》,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5,《現代經濟增長模型比較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6,《公司稅制國際比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7,《財政政策導論》,(台灣)五南出版公司
1999,《財政理論與政策:當前若乾重大問題探討》,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9,《公共經濟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1,《世界稅制改革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科教興國的財政政策選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積極財政政策及其與貨幣政策配合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積極財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全球經濟調整中的中國經濟增長與財政政策定位》(第二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中國地方政府規模和結構優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譯著:
1996,《稅收歸宿── 一般均衡方法》(凱樂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8,《資本所得課稅與資源配置》(斯恩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8.《尋求發展的稅收》(小劉易斯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0,《公共部門經濟學前沿問題》(傑克遜主編),中國稅務出版社
2000,《經濟增長與財政政策》(格雷納著),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0,2003,2007,《社會問題經濟學》(夏普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經濟政策原理》(阿克塞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美國稅制改革的經濟影響》(艾倫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2005,2007,《經濟學》(斯羅曼著),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5,《公共部門經濟學》(斯蒂格利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世界宏觀經濟學》(弗蘭克爾等著),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5,《貨幣經濟學》(漢達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財政學》(羅森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宏觀經濟學》(威廉森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政治經濟學網路全書》(奧哈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國家級教材
2002,《財政學》(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財政理論與政策》(教育部研究生推薦教材),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6,《公共經濟學》(普通高教「十五」、「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1983年至今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其中主要論文有:
1986,《試論我國稅制的目標模式問題》,《財經問題研究》第4期
1988,《無償性仍是社會主義財政分配的基本特徵》,《財經問題研究》第1期
1988,《西方國家個人所得稅制的問題及其改革》,《外國經濟管理》第2期
1988,《關於外部沖擊的財政對策思考》,《經濟縱橫》第11期
1989,《附加福利及其課稅》,《財政研究》第1期
1989,《稅收支出及其控制》,《外國經濟管理》第4期
1989,《日本財政投融資制度初探》,《現代日本經濟》第6期
1990,《卡爾多經濟增長模型述評》,《財經問題研究》第2期
1990,《日本的預算制度初探》,《現代日本經濟》第4期
1991,《論稅收支出的特性》,《財經問題研究》第2期
1991,《促進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分析》,《當代經濟科學》第5期
1992,《污染課稅問題初探》,《當代經濟科學》第5期
1992,《試論財政不平衡的客觀性》,《財政研究》第9期
1993,《排擠效應理論述評》,《經濟學動態》第2期
1993,《論間接稅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財經問題研究》第5期
1993,《財政赤字學說述評》,《經濟學動態》第8期
1993,《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制改革》,《財貿經濟》第10期
1993,《論財政赤字對資本形成的影響》,《經濟研究》第11期
1994,《實現最優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論》,《財政研究》第4期
1994,《減稅、搞活國有企業與提高財政收入比重》,《財經問題研究》第6 期
1994,《論財政赤字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經濟研究》第10期
1994,《論稅收與收入分配公平》,《財經問題研究》第12期
1995,《最適課稅論:所得課稅與商品課稅的比較》,《財經問題研究》第7期
1995,《最適所得課稅》,《財經問題研究》第8期
1996,《論公債對總需求的影響》,《財政研究》第4期
1997,《論公債融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財貿經濟》第2期
1997,《最適商品課稅》,《財經問題研究》第6期
1997, China:Tax Sharing Reform and Its Impacts,
Asia-Pacific Tax Bulletin(IBFD),No.7.
1998,《李嘉圖對等定理的分析》,《財政研究》第5期
1998,《內生增長理論與財政政策》,《財貿經濟》第11期
1998,《公共財政論質疑》,《財政研究》第11期
1998,《論財政支出規模的增長趨勢》,《財貿經濟》第12期
1999,《論我國財政赤字的拉動效應》,《財貿經濟》第6期
1999,《政府儲蓄的經濟分析》,《管理世界》第6期
1999,《促進經濟穩定與長期增長的財政政策》,《財政研究》第8期
1999,《公共財政論再質疑》,《財政研究》第12期
2000,《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財貿經濟》第3期
2000,《現行稅制如何應對入世的挑戰》,《稅務研究》第10期
2000,《論公債管理政策》,《財貿經濟》第12期
2001,《世界性稅制改革的現實思路》(上、下),《涉外稅務》第2、3期
2001,《最適課稅理論及對我國稅制建設的啟示》,《財政研究》第5期
2002,《中國財政赤字的規模與作用》,《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2期
2002,《我國的稅收收入規模研究》,《稅務研究》第3期
2002,《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深層次思考》,《稅務研究》第10期
2003,《我國的財政赤字「過大」嗎?》,《財貿經濟》第8期
2003,《李嘉圖等價定理的實證分析:協整方法》,《財政研究》第9期
2003,《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11期
2004,《中國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的估算》,《經濟研究》第5期
2004,《中國周期性赤字和結構性赤字的估算》,《財貿經濟》第6期
2004,《中國經濟波動的解釋:投資沖擊與全要素生產率沖擊》,《管理世界》第7期
2004,《積極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財政研究》第8期
2004,《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調整對稅收增長的影響》,《涉外稅務》第9期
2004,《十年來稅制運行的基本特徵分析》,《稅務研究》第11期
2005,《論宏觀經濟穩定政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3期
2005,《財政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實證分析》,《財貿經濟》第4期
2005,《中國省份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分析》,《世界經濟》第5期
2005,《中國全要素增長率的估算:1979-2004》,《經濟研究》第6期
2005,《積極財政政策對區域經濟增長與差異的影響》,《中國軟科學》第7期
2005,《中國省份經濟周期的動態因素分析》,《管理世界》第11期
2006,《中國區域經濟趨同與差異的因素貢獻分析》,《財貿經濟》第2期
2006,《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3期
2006,《地方政府行為、投資沖動與宏觀經濟穩定》,《管理世界》第5期
2006,《穩健財政政策的非凱恩斯效應及其可持續性》,《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
2006,《政府公共資本投資的長期經濟增長效應分析》,《經濟研究》第7期
2006,《資本性支出分權、公共資本投資構成與經濟增長》(第二作者),《經濟研究》第12期
2007,《中國經濟周期運行特點及捌點識別分析》,《財貿經濟》第6期
2007,《財政政策與宏觀經濟穩定:情勢轉換視角》,《管理世界》第5期
2007,《中國傳統文化信念、人力資本積累與家庭養老保障機制》,《經濟研究》第8期
2007,《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動態融合》(第三作者),《經濟研究》第11期
,《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與地方公共服務提供》,《世界經濟》第9期
2008,《政府間財政收支責任安排的地區增長效應》(第二作者),《經濟研究》第6期
2009,《公共教育政策、經濟增長與人力資本溢價》,《經濟研究》第10期
2009,《地方政府間策略互動行為、財政支出競爭與地區經濟增長》,《管理世界》第10期
2009,《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與地區經濟增長》,《世界經濟》第12期
2010,《財政分權、政府組織結構與地方政府支出規模》,《經濟研究》第11期
2010,《市場權力、財政支出結構與最優財政貨幣政策》(第二作者),《經濟研究》第4期
2010,《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激勵效應與地區間財政支出競爭》,《財貿經濟》第11期
2011,《中國稅收高速增長的源泉:稅收能力和稅收努力框架下的解釋》,《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
2011,《論稅收對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經濟研究》第6期
2011,《財政規則、經濟增長與政府債務規模》,《世界經濟》第1期
2011,《傳統文化信念、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世界經濟》第8期
2011,《財政分權、政府治理結構和縣級地方政府財政解困》,《管理世界》第1期
2011,Mix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Rules and inflation Dynamics in China,Journal of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19. No.5. 47-66 .
2012,《論要素收入分配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第12期
2012,《中國要素收入分配的測算》,《經濟研究》第10期
2012,《地方政府投資競爭與經濟周期波動》,《世界經濟》第5期
2012,《財政支出類型、財政政策作用機理與最優財政貨幣政策規則》,《世界經濟》第11期
2012,《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的周期特徵及其制度根源》,《管理世界》第2期
2012,《有關稅收公平收入分配的幾個深層次問題》,《財貿經濟》第8期 1994,《財政赤字經濟分析》,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4,《實現最優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論》,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5,《當代西方稅收學》,國家稅務總局第一屆稅收類優秀教材中青年獎
1998,《稅收與經濟發展》,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
1998,《論公債融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0,《公共經濟學大辭典》,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2,《財政理論與政策》,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2008,《積極財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9,《積極財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2,《公共教育政策、經濟增長與人力資本溢價》,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論文獎
2012,《中國地方政府規模和結構優化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成果文庫》
2012,《政府間財政收支責任的地區經濟增長效應》,中國財政學會第五次全國優秀財政理論研究成果二等獎

E. 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哪個好

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三所學校綜合實力差不多,下面多角度進行二者對比:

一、學校榮譽對比

1、青島大學:該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山東省首批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單位,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設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國家華文教育基地。

2、青島科技大學:該校入選國家「111計劃」,是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高校。

曾先後隸屬國家輕工業部、國家化學工業部,現為山東省屬重點建設的大學和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評估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和「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3、山東師范大學:是中國教育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該校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培計劃」、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111計劃」。

是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山東省首批重點建設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山東省屬重點大學。



二、師資力量對比

1、青島大學:截至2019年10月,學校有教職工3897人。其中,專任教師2633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28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

發達國家院士9人,國家「萬人計劃」傑出人才3人,教育部學者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

專職院士:張嗣瀛(中國科學院院士)、謝立信(中國工程院院士)、高祖華(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李長明(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葛樹志(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趙春華(歐洲科學院院士)、申有青(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2、青島科技大學:截至2021年5月,有教職工2800餘人,其中院士2人、雙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教學名師)2人。

學者1人,國家傑青3人,國家優青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全國優秀教師1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6人,「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團隊領軍人才」2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教授)、海外特聘專家和青年專家43人。

省級教學名師17人,山東省重點學科(實驗室)「首席專家」4人,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3人,山東省傑青1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8人。

3、山東師范大學:現有專任教師199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010人,正高級職稱361人、副高級職稱712人,博士生導師195人。有6名雙聘院士。

雙聘院士:徐至展、郭柏靈、佟振合、朱健康、曹進德、張勇民。

國家「萬人計劃」:商志曉、萬光俠、唐波、張春陽、魏建、徐繼存、呂文明。

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吳義勤、張文新、劉希玉、馮獻忠、董育斌、王敦友、於天龍、胡斌、張磊、馬長樂、鄭元傑、王傳奎、江林昌、何洪彬、徐繼存、李平。

三、學術研究對比

1、青島大學:截至2019年4月,學校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示範性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國家「111」計劃),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山東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0餘個。

「十三五」以來至2019年4月,學校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443項。

其中, 2017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36項,列全國高校第74位;2018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5項,列全國高校第56位。發表SCI收錄論文5300餘篇,其中2017年發表SCI論文1878篇,列全國高校第69位,增長率列全國高校第5位;2018年已發表SCI論文2400篇。

ESI高被引論文120篇。獲國家科技獎二等獎1項(合作)、省部級以上獎勵84項、2項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授權專利1179件。

在2019USNews最佳大學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國高校第82位,在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國高校第80位。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連續五年位列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百強,從入圍百強到2018年的第69位,成為山東省上升勢頭最為顯著的一家醫院。

2018年,學校獲5項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獲有5項成果獲得2017年度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5項成果獲山東省第三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其中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

2、青島科技大學:據2016年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4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科技廳),7個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實驗室(教育廳),2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發改委),5個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山東省協同創新中心,10個青島市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據官網2016年8月顯示,該校先後獲得1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杜邦科技創新獎,2011年以來科研經費連續5年過億元,累計達到9億元。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而上市的公司已經達到了7個。

分別是軟控股份有限公司、煙台萬華集團有限公司、賽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金王集團、青島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島高校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該校於2009年、2011年在山東省產學研工作會議上,連續兩次被評為「山東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高校」,「青科大模式」,並被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以典型經驗和做法進行報道。

3、山東師范大學:2018年,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項目71項,36項成果獲山東省第三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學技術獎4項。

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科生共發表475篇,其中2017-2018學年有200篇,多篇論文發表在高水平SCI期刊和國際頂級期刊。

據2019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1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引智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6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山東省工程實驗室、5個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山東省理論建設重點研究基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青島大學、網路——青島科技大學、網路——山東師范大學

F. 成都大學在四川的排名

學校印象雖不是名牌大學,卻更貼近社會現實。度過了緊張,充實的校園生活。進大一就開始去參加去企業實習,更早的融入,了解中國的實際社會現狀。進人社會後,放棄了去國企安穩日子,選擇私企打拚,而後自主創業,都是在母校養成的習慣,」逼上樑山」
專業評價算是西南地區較早的市場營銷專業,也深人企業管理,實習,了解了中國的實際企業市場競爭狀態,及應對方法,是你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毛主席僅是北大的一個圖書管理員,那麼多北大,黃埔軍校等名校畢業生,並出國留洋,但最後在長征中紅軍生死存亡時力挽狂瀾,以弱勝強,改變中國命運的卻是他。因為他比那些名校畢業生更懂中國的國情和人民的疾苦我覺得我們學校潛力是大大的,我們學校最近新建了很多樓,基本把舊的樓全部翻新了,地面鋪裝也換了些,重點是新建了圖書館,比以前的圖書館真的豪華很多,越來越有學習的氛圍了。
專業評價電子信息工程感覺這個專業的女生好少啊,當然作為女生的我,在我們專業里就成了珍稀動物,希望多點小姐姐來我們專業啊。我們學校的硬體設施和軟體設施都非常不錯。而且我們學校的寢室分為四人間和六人間,四人間是上床下桌,六人間是上下鋪和上床下桌。我們學校所有的寢室都有獨立的衛生間和空調。宿舍條件可以說是比較不錯的了。
專業評價這個專業可能有很多人不清楚,其實這個專業是指人們在空閑時間通過休閑體育來增加身心健康的一種體育活動,一般都是在學校或者是健身館,體育局這些地方進行工作,不算太好。成都大學是一所綜合型大學,重在培養學生們的動手動腦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積極進取思想,我認為她致力於把我們培養成為革命的一匹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
專業評價本專業著重培養了學生們的動手動腦能力,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多方面全方位發展,在本專業方面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又不局限於本專業,其他相關領域和均有一定了解和接觸。同學們善於獨立思考又能很快適應相關工作

G. 何宗美的學術成就

明代文學研究多有開拓,特別是明代文人結社研究著力尤夥,填補了學術空白,推動了明代及清初文學的相關研究。公安派研究在前人基礎上獲得新的突破,將明代這一重要文學流派的研究推上了新階段。在學術方法上,將以考據為特色的實學方法運用於文學研究,從文人結社的角度切入明代至清初政治、思想、學術和文學等研究,建立了獨特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個性,其中明代文人結社、復社與文學、公安派、清初遺民與流人文學、《四庫總目》明代文學批評等研究領域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果,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著有《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公安派結社考論》(重慶出版社2004)、《古代文學散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中華書局2006)、《袁宏道詩文系年考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上下編(人民出版社2011),並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光明日報》、《社會科學戰線》、《南開學報》、《國學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多篇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光明日報》《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文摘報》《文藝理論文摘卡》《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等轉載、轉摘或收錄。學術代表作《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受到學界高度評價,認為「提出了一系列精闢的見解,補充和修正了一些文學史以及思想史、政治史上的傳統觀點,很有價值」,「允為一篇學術價值甚高的經意論作」,是「當前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研究上的一個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所具有的開創性,對明末清初的文學研究、政治研究和思想研究都具有啟示作用和促進作用」,「二十世紀以來還從未有學者作過如此全面系統的研究,更無論著有過這樣深入而又富於新意的闡析。這對深化我國社會史、思想史、文學史的研究,必將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論文在學術上的開拓之功,是不言而喻的」。百餘萬字的新著《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包括上編《明代文人結社現象與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研究》和下編《明代文人結社編年輯考》)入選「代表當前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水平,體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學術創造力」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為全國首批入選該文庫的六十二項成果之一。國內專家高度評價該著是「迄今所見有關明代文人社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明代文人結社的研究推進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以其鮮明的創新思維,豐厚的研究成果和扎實的文獻考辨,為這兩個領域(文學史與文化史)的研究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碩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構成一個切實的研究範式,具有典範意義和理論價值」,而且「由於該成果在文獻考辨與研究範式兩方面的創新」,「便足以破除陳見,獨創新意,得出一系列卓有建樹的學術見解,推進了明代文學與明代文化的研究」,「其分析認識能觸及深刻的社會根源,並非一般考辨事實者可比」,「為後來者鋪平了一條客觀、科學地研究明代文人結社的道路」,「對於研究明代史乃至中國文化史,都很有參考價值」。

H. 雲南大學是985 或者211嗎

是211,不是985。

雲南大學屬中國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之一,是列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教育部與雲南省「部省合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211工程、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入選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雲南大學是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成員、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牽頭單位,具有自主招生資格,設有研究生院。是以民族學、生物學、特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及邊疆問題和東南亞、南亞國際問題研究為優勢特色,學科較為齊全的綜合性大學。

(8)成果文庫2016擴展閱讀:

截止2020年2月15日,雲南大學下設27個學院、14個研究機構、1個公共課教學部及2個獨立學院,1個附屬醫院,設有研究生院。

雲南大學有本科專業76個,國家特色專業12個,6個專業「菁英班」,10個專業「卓越班」,擁有民族學、生態學、專門史、微生物學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52個省級重點學科;有2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4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2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

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有30個學科進入全國前70%,其中,A類學科2個(民族學為A+,生態學為A-),B類學科14個。化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進入全球ESI前1%。

學校形成了以民族學、生態學、生物學、特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及邊疆問題和東南亞、南亞國際問題研究為優勢特色,學科較為齊全,人才密集的綜合性大學。

I.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資助額度是多少

你好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申請賬號方法介紹 國內大部分高校都會購買中國知網的服務,因此在校園內,使用學校IP地址一般可以免費下載

閱讀全文

與成果文庫201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