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可轉讓信用證和不可轉讓信用證
可轉讓信用證是受益人可自己使用也可把信用證金額轉讓給他人使用的信用證,不可轉讓信用證是信用證金額只能受益人自己使用的信用證。在信用證中40A中有transferable字樣的就是可轉讓信用證,沒有這個單詞的信用證就是不可轉讓的信用證。
㈡ 如何處理可轉讓信用證有關PB問題
所謂PB就是履約保函,是一種保證履約而作出的擔保,即一旦保證方違約,則將該保函項下的價款賠付給對方作為違約賠償。
由此可知,誰簽訂帶有PB條款的合同,誰有責任開立PB。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簽訂帶有PB條款的簽約人,不承擔開立PB的責任。
對於本案來說,如果作為中間商的香港公司對外方買家簽訂的合同中帶有PB條款,而與內地實際供貨商的合同中沒有PB條款,那麼,將由港方公司對外方買家開立PB,而內地供貨商無需開立PB。
如果港方中間商與內地供貨商簽訂的合同也帶有PB條款,那麼,內地供貨商也需要對港方中間商開立PB。
㈢ 可轉讓信用證和不可轉讓信用證哪一個風險更大呢有實質意義上的不同嗎
無論是對信用證開證申請人來講,還是對信用證第二受益人來說,可轉讓信用證的風險都要大於不可轉讓信用證。
對於開證申請人來講,他對於第二受益人不了解,甚至是完全不了解,完全是基於對第一受益人的信譽,如果第二受益人惡意欺騙或者提供質量不佳的產品,對於開證申請人的維權是比較困難的。
對於第二受益人來說,他同樣對開證申請人不了解,也完全基於對第一受益人的信譽。另外,第一受益人在轉開信用證時經常會發生相應的條款沒有修改完整,對第二受益人的制單帶來麻煩;第一受益人也可能在替換INV和DRAFT是發生差錯,最終也會影響收款。
對於第一受益人,轉讓信用證可以節省資金和費用,加快自己的資金流轉。同時,可以避免開證申請人和第二受益人直接接觸,保證自己的利潤空間。當然對於他來講,風險要小些,即使發生問題,最多也就是白忙一場,經濟上的損失可能不會很大。
㈣ 什麼是可轉讓的信用證 什麼是不可轉讓的信用證 二者區別
可轉讓信用證必須規定「該信用證可以轉讓」,如果沒有可以轉讓的條款,該信用證即為不可轉讓信用證。
㈤ 可轉讓信用證條款
已轉讓信用證須准確轉載原證條款,包括保兌,但以下項目除外:
1.信用證金額
2.規定回的任何單價
3.效期
4.交單期答限,或
5.最遲發運日或發運期間
以上任何一項或全部均可減少或縮短
必須投保的保險比例可以增加,以達到原信用證或UCP600規定的保險金額。
可用第一受益人的名稱替換原信用證的開證申請人名稱。
所以,除了這些,其他的條款都必須准確轉載。
㈥ 可轉讓信用證有什麼風險
在可轉讓信用證業務中,由於第二受益人僅僅獲得有嚴格限制的向開證行主張款項的權利,使得信用證法律關系在可轉讓信用證業務中出現一定的特殊性:
第二受益人盡管是受益人,但他作為受益人可以向銀行主張的權利,是受讓於第一受益人。一旦第一受益人保留任何權利,第二受益人的權利便受到各種限制。
如果信用證沒有特別授權,相對於第二受益人而言,不存在對他辦理付款、承兌或議付的中介銀行。
轉讓行與第二受益人之間僅僅存在因核實信用證真實性而產生的法律關系,除此以外,轉讓行與第二受益人並無法律關系存在。
轉讓行與第一受益人之間,存在多重關系。既有辦理信用證轉讓而產生的法律關系,也有辦理付款、承兌或議付而產生的其他法律關系。
在可轉讓信用證實際運作中,對第二受益人的法律保障只是理論上的,且只在例外情形下才存在。第二受益人收款權利並不能受到信用證的充分保護。
㈦ 可轉讓信用證操作步驟
步驟如下:
1、中間商申請轉讓來
2、轉讓行辦理信用證轉讓並通知實際供貨人
3、實際供貨人發貨並提示單據、指定銀行(轉讓行)審單付款或承兌或議付。
4、轉讓行通知中間商替換發票和匯票、中間商替換發票和匯票,轉讓行將二者差額支付給自中間商
5、轉讓行向開證行寄單索償。可轉讓信用證的業務是在一般信用證業務流程之中,加進了上述1-4的環節。
(7)可轉讓信用證有擴展閱讀:
可轉讓信用證適用的貿易方式
1、若進出口商簽約成交的訂單,系商品規格化,包裝標准化,檢驗程序化,而且批量多,金額大,貨源來自分散的異地,亦就是一份訂單的貨源須從不同地方的港口予以出口。這種貿易方式為了使合同貨物(Contract procts)與計價貨幣(Price Currency)相對換,作到簡便、易辦、順利裝貨和安全結匯,可採用可轉讓信用證(Transferable Credit)。
2、若進口商派員到國外采購所需商品,或委託國外代理商采購商品,進口商可開具以貨源地的代理商為受益人的可轉讓信用證。國外代理商可向一地或異地的各供應商為第二受益人予以分割轉讓其信用證的全部或部分金額。可轉讓的信用證系由國外的通知銀行承擔轉讓銀行的職責。
㈧ 可轉讓信用證
的定義包含了如下幾層意思: 一、適用於中間貿易。適用於以賣方作為中間商人,向買方成交的交易,賣方再去尋找供貨人將已成交的貨物發給買方,這里,賣方是第一受益人,供貨人是第二受益人。 二、只有被明確註明「可轉讓」(Transferable)字樣的信用證才可以被轉讓。 三、只能轉讓一次。但是第二受益人將信用證轉回第一受益人不在禁止之列。 四、信用證的受益人有權要求轉讓。 五、辦理轉讓的銀行是信用證指定的轉讓行。第一受益人必須通過轉讓行辦理信用證轉讓業務,不能由第一受益人自行轉讓信用證給第二受益人。 六、轉讓的金額可以是部分的,也可以是全部的。 七、轉讓的對象可以是一個或幾個。能否分割轉讓給幾個第二受益人,應視信用證是否允許分批裝運。若允許分批裝運,便可以分割轉讓給數個第二受益人,且每個第二受益人仍然可以辦理分批裝運。 八、除少數條款,信用證只能按照原證規定的條款轉讓。 九、根據UCP500規定,即使信用證未表明可轉讓,並不影響受益人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將信用證項下應得的款項讓渡給他人的權利。但僅是款項的讓渡,而不是信用證項下執行權力的讓渡。 從受益人對信用證權利可否轉讓來劃分與不可能轉讓信用證 (1)(TransferableCredit)是指受益人有權將議付來證的全部或部分金額轉讓給另一個或兩個以上的第三者(即第二受益人)使用的信用證。 按照國際商會《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第400號出版物)第54條的解釋,「只有開證行明確指出『可轉讓』的信用證才能轉讓」(b款);還規定,「除非另有規定,有關轉讓的銀行費用應由第一受益人交付」(d款);還指出,只能轉讓一次,如信用證不禁止分批裝運,得分別數部分辦理轉讓(總和不得超過信用證金額),該轉讓的總和將被認為只構成信用證的一次轉讓(e款)。 的受益人往往是中間商,分將信用證轉讓給實際出口人辦理裝運交貨,以便從中賺取差價和利潤。我國有些出口商品由外貿總公司統一對外成交,分由各口岸分公司交貨,即可在合同中規定國外進口人給我總公司開來,再由總公司轉讓給有關分公司就地裝運交貨,就地議付結匯。
㈨ 可轉讓信用證和背對背信用證有何分別
可轉讓信用證和背對背信用證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明確標明可轉讓的信用證版,即這權種信用證的受益人可以由原受益人(第一受益人)通過銀行,將該信用證的全部或部分轉讓給一個或若干第二受益人。而非可轉讓信用證則不可以有上述轉讓行為。而後者是中間商同時操作的兩個信用證,即實際買家以中間商為受益人開立一個信用證,然後,中間商據此以自己為開證申請人,以實際賣家為受益人開立一個信用證。
換句話說,前者是一個信用證,而後者是兩個信用證,這是二者的主要區別。
㈩ 可轉讓信用證可以接嗎 多謝各位前輩賜教
可轉讓信用證比較少涉及,也相對復雜,建議你直接去咨詢銀行的專業人士,這里懂這個的人還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