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服的歷史發展
漢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的簡稱,漢服自商周至明朝,幾千年式樣從未中斷,但清朝建立後強行剃發易服,漢人服飾從此消失。清朝滅亡後,近代也有人倡議恢復漢服但由於國情時代背景等因素只停留在口頭。2001年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漢服復興成為可能。2002年2月14日陝西網友「華夏血脈」(趙軍強)在新浪歷史論壇發表了《失落的文明-漢族民族服飾》(圖)一帖,是中國當代第一次以「漢民族服飾」為主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漢民族服飾的起源、特性和剃發易服歷史。此文被轉載到海內外多家網站和論壇上,三年存續期內點擊量超過30萬,喚醒了一大批有識之士投身於民間漢服復興,該文為漢服運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是漢服運動的理論基石,該文標志著中國現代漢服運動的開始。今天漢服這個叫法就是「華夏血脈」首先提出的,漢服就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的簡稱。
20
評論
分享
舉報
『貳』 漢服的發展歷程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
2.後世發展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志的...
3.剃發易服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 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頒布...
4.留存復興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
『叄』 漢服帶給人的精神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從中國和世界文明興衰沉浮歷史的角度來看,漢服在中國的復興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凡世界文明國家,無不尊重國民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竭力保護本民族獨創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傳承且發揚優秀的文化成果,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漢民族綿延數千年,辛勤勞作,所貢獻無數精神和物質財富。唯有尊重保護這些思想和物質遺產,可以不愧華夏祖先,更可以有今世奮發圖強,亦為對後世子孫之責任。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裝,也是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一,其天人合一風格為華夏先民鍾愛,正為中華民族傳統精髓之一。直面令人辛酸漢服消亡歷史,如今恢復和穿著漢服,惟其意義在於,首先代表著對做出貢獻的華夏先輩的尊敬,更代表對五千年中華文明輝煌成就的尊敬和促進,更可以覺醒和團結華夏子孫,然後中華民族團結振興勢不可擋,中國必強大
二、在世界上有凝聚力的國家,人民都熱愛自己獨特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飾`民族音樂`民族藝術,其人民在享受共同的美感中,學會相互尊敬,社會和睦,彼此感情不斷的加深,民族的親和力也不斷地加強。華夏民族曾經是一個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各國的民族,華夏民族的先輩在創造光輝燦爛的文明時,正是有這樣強烈的民族親和力在背後起著巨大的作用。這其中,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又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們恢復漢服正是為了增加這種親和力,促進中國的文藝復興。
三、漢民族傳統服飾是華夏先輩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能的結晶,可以說是幾千年以來,是社會成員彼此融洽相處的媒介,也是華夏民族共同辛勤勞動`發明創造`享受天倫之樂的環境。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的魅力,曾經讓全世界所傾倒。恢復漢服不僅僅為世界服飾文化增加一種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對華夏文明延續的延續。重建同胞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幫助同胞對學習世界文明有一個正常的心態,避免在自卑和自狂中惡性循環。
四、漢服是在幾千萬中國同胞被屠殺的同時,在暴力的威脅下斷送的。漢服的消失是滿清政權用來作為中華文明向野蠻邪惡勢力屈服的標致。漢服的消失伴隨著中國從世界最發達的國家、逐漸淪落成為半殖民地的全部過程。漢服一天不恢復,就標致著中國人民對過去暴力邪惡勢力的低頭和屈服沒有改變。漢服不恢復,代表著中國思想中崇拜暴力,嚴重缺乏對同胞的生命和尊嚴尊重的意識。實際上,這種意識的缺乏,是阻礙中華民族恢復過去文明成就的最大障礙。
終上所述,恢復漢服不僅僅是恢復中華文化一個美麗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中國社會將改變不尊敬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群體的弊端,改變不尊敬無辜受害者的生命、不尊敬同胞尊嚴的丑惡現象。這意味著,中國社會成員之間將從彼此相互斗爭,變成彼此相互認同、相互尊敬、相互關心愛護。這意味這中國社會的凝聚力將大大提高。而這些是任何國家走向世界文明行列的必要條件。
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恢復漢服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肆』 穿漢服是復古還是復興
漢服運動早期提出的口號是「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意思是以漢服去帶動華夏文化的復興。其實把復古和復興對立起來是個很奇怪的事情,復古和復興並沒有根本的矛盾。復古是復原古時的(服飾裝扮),復興則是復+興,在復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興盛起來,或者說原本一度衰弱衰微的如今再將其興起來。長期以來,復興一直被許多人作為瞎搞的遮羞布在漢服運動中使用,若沒有復,那興的又是什麼東西。要說復興與復古的區別,復興是在復古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或者說不局限於復古,而更應該把復原出來的成果推廣出去,讓漢服為更多人接受,那才是興。
『伍』 漢服市場爆發,穿漢服有何意義
漢服是現代青年人的一個彬彬有禮的情緒宣洩口。
首先它和民族文化本來就是一體,現在的新世代青年們,從90後開始對國家和華夏文化有發自內心的自信和仰慕。快節奏的社會註定了要找到一個顯眼的切入口太難了,而漢服是一個最好的標志,老實說做的好的漢服高貴華美,確實足以展現獨屬於華夏文化的魅力。
漢服的意義主要在於它和“禮”的密不可分,而在現在對這些繁文縟節沒有必要太在意。對當代國人來說,穿漢服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之一。
『陸』 漢服象徵什麼
漢服象徵著華夏禮儀文明,漢服的文化體系傳承幾千年的時間,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制度、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等,漢服服飾的樣式、形式、用處的不同都側面反映儒家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同時還能用來區分尊卑貴賤、昭名分、辨等威等。
最典型的漢服是上衣下裳體現了華夏文明崇尚天人合一、包羅萬象的精神,身穿漢服體現了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6)穿漢服的成果擴展閱讀
漢服的起源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衣裳制和深衣制。
『柒』 漢服運動這十幾年,發展到現在,有成果嗎
漢服運動肯定有一定的成果,比如說現在穿漢服出門不會有那麼多怪異的眼光了,但這只是表面的,漢服運動沒有從根本上「解放」人的思想,而且,漢服的考證上有越來越多的紛爭。
『捌』 我們國家以後還有望恢復穿漢服的傳統嗎有這個必要嗎
我國是會繼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非物質遺產等等,但是我們真正每天穿漢服可能還只是在少數人手裡,因為漢服在現代人看來還是有些許的不便之處,首先就是它穿著非常的復雜沒有穿過漢服的人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還有就是穿好之後行動也沒有這么方便。
對我國歷史成果的繼承與發揚中,我們應該端正好華夏兒女的態度。學會批判性的繼承;學會選擇性的發揚;學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相信只要我們立志打造我們的華夏文化,我們一定會走的更遠、更廣。
『玖』 現代漢服的四代漢服發展
漢服運動以來,聲音眾多,流派繁雜,橫向的各種價值觀多數網友已有了解,不再論述,縱向的來看,即從漢服運動發展史來看,可以分為四代漢服者。
2001年以前,已有極少數人提倡漢服,並穿起漢服,但只是個體現象,沒有形成社會現象,故不列入漢服運動發展史,但可以視其為先驅。
第一代漢服者誕生於2001年,主導2001年至2003年初的漢服界,彼時的漢服並未走入現實社會,或可稱為網路漢服,當時的漢服處境是挖苦諷刺、冷嘲熱諷、拚命摸黑,惡意中傷,鮮有支持者。第一代漢服者的歷史貢獻是提出了漢服復興的概念,但並未形成系統性的理論,對現代漢服的定位未能作出准確論述。
第二代漢服者誕生於2003年,主導2003年初至2005年的漢服界,這時漢服已經走入現實生活,漢服的處境開始改善,雖然否定、詆毀漢服的聲音依然眾多,但已出現數量可觀的支持者。第二代漢服者的歷史貢獻是解決了漢服融入現代社會可行的理論問題,建立了比較系統的漢服運動理論,漢服界開始分化出比較溫和的派別,無論較極端的民族主義派和溫和派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理論,但漢服如何走入主流社會難度依然很明顯,故積極的媒體報道也並不多見。
第三代漢服者是指06年初以來至今天的漢服界,當然包括不少新人。通過前兩代漢服者的艱難重重的拼搏努力,通過前兩代漢服者處於冷嘲熱諷中的漢服活動,和硬為漢服打下的一片天地,於是在繼承以往成果的基礎上,06年初以來漢服逐漸呈現出燎原之勢,迅速出現在大江南北,甚至港台南洋歐美華人社區,雖然存在著眾多誤解,但漢服已成為廣為人知的概念,積極的媒體報道大量出現。第三代漢服者的理論基本延續第二代,不論民族主義派還是溫和派都是如此,在理論上基本沒有大的建樹,無非是繼續堅持並深化。第三代漢服者的歷史貢獻主要在於傳播,身體力行地讓漢服概念開始走入主流社會。
第四代漢服者尚未誕生,故第三代漢服者延續到何時仍然無法確定,但可以判定,不論民族主義派還是溫和派,第三代漢服者所秉持的理論和策略將要走入窮途末路,單純的漢服推廣越來越難,如果在國家大型活動中融入漢服仍然不能突破現在的難題,也就等於宣告了第三代漢服者將要成為歷史。在此背景下,溫和的派別不是呈現出暮氣,就是感覺乏力,故民族主義重新趁機復起,即便是重新振興的民族主義派也只是無整合的增長。種種跡象顯示,歷史在呼籲第四代漢服的出現。第四代漢服者需要去做什麼?大體上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一,在漢服制式上需要擺脫混亂的狀態,這需要專業設計人士來突破;二,在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上,不能再牽強附會,需要建立深刻的漢服運動理論,也就是漢服運動需要從定位為復興文化載體的衣冠切實可行的引入經史等傳統形態,這一點做好了後,極端派的空間將逐漸縮小;三,漢服如何與生活結合上,需要更多的摸索和建設,也就是漢服生活方式的問題,否則,漢服運動的大眾性優勢將難以繼續發揮。這三個問題我已在《談談目前漢服發展的幾個瓶頸問題》中淺論過,但需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可以說,誰建立了第四代漢服漢服者的理論,誰就是至少未來一段時間內漢服界的主流。
『拾』 穿漢服的意義
漢服,乃漢族人的民族服裝。和藏服,蒙古服一樣,不應受歧視。漢服是一種文化,穿上漢服就代
1.漢服文化象徵意義非凡——中國「衣冠上國」的體現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代衣冠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
2.漢服文化象徵意義非凡——中國傑出工藝和美學的體現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
3.漢服文化象徵意義非凡——中國禮儀之邦的體現 漢服文化是反映儒教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
4.漢服文化象徵意義非凡——天人合一理念的體現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它的...
表穿上了一份責任,代表的就是你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