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能形容(用功了但是現在沒有成果的)意思的成語.
徒勞無功
❷ 學習沒有成就的成語
不學無識 [bù xué wú shí]
基本釋義
指沒有學問,缺乏見識。
出 處
宋·葉適《故樞密參政汪公墓誌銘》:「大理少卿朱斐對上,指大理寺為詔獄。公論『斐不自知職業何事,不學無識』,竟罷斐。
❸ 形容沒有結果 的成語
徒勞無益、徒勞無功、一無所成、水中撈月、枉費心機
一、徒勞無益 [ tú láo wú yì ]
【解釋】:白費勁,沒有一點用處。
【出自】:清·林則徐《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采折》:「倘實系硐產全枯,徒勞無益,則名是實非之廠。」
【譯文】:如果真的是硐產線全部枯萎,沒有一點用處,那麼它是實際上就不是廠了。
二、徒勞無功 [ tú láo wú gōng ]
【解釋】: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效。
【出自】:戰國 莊子《莊子·天運》:「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
【譯文】:在陸地上推船前進,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效。
三、一無所成 [ yī wú suǒ chéng ]
【解釋】:一點沒有成就。
【出自】:清·黃遵楷《跋》:「讀先兄病篤之書,謂平生懷抱,一無所成,惟近古體詩能自立耳。」
【譯文】:讀之前哥哥病重時候的書,對他的平生懷抱,一個件是成功的,只有近古體詩能夠說道了。
四、水中撈月 [ shuǐ zhōng lāo yuè ]
【解釋】: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
【出自】:宋·黃庭堅《沁園春》詞:「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
【譯文】:鏡子里拿花,到水中去撈月亮,覬覦著卻沒有機會靠近你。
五、枉費心機 [ wǎng fèi xīn jī ]
【解釋】:枉:白白地,徒然。白費心思。
【出自】: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你使這般科段,敢可也枉用心機。」
【譯文】:你使這樣子的心機手段,也敢說是白費心思。
❹ 表示沒有結果的成語
這樣的成語就是:徒勞無功,無疾而終。
❺ 沒有結果的成語
徒勞無功túláowúgōng
[釋義] 徒:徒然;白白地;功:成就。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功效。
[語出] 宋·朱熹《詩集傳》:「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
[辨形] 功;不能寫作「公」。
[近義] 勞而無功 徒勞往返
[反義] 大功告成 不勞而獲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作一定要周密考慮;合理布局;否則會~。
[英譯] makemuchadoaboutnothing
❻ 表示什麼成果都沒有的成語
空手而歸
一無所知
❼ 沒有結果 的成語
不了了之bùliǎoliǎozhī
[釋義]
了:完結;了結;不了:不結束;不過問。用不了結的辦法去了結它。指對沒辦完的或需解決的問題、事情不過問;拖延敷衍過去就算完事。
[語出]
宋·高濂《遵生八箋》:「或問吾人處世;思前慮後;有許多勾當;未免為慮;奈何?心齋先生曰:『何不以不了了之?』」
[正音]
了;不能讀作「le」。
[辨形]
之;不能寫作「知」。
[近義]
束之高閣
置之不理
[反義]
一了百了
[用法]
含貶義。指處理問題一味拖拉;能拖過去就算完事。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這件事情群眾意見很大;恐怕不會~。
❽ 沒有結果用什麼成語是什麼
徒勞無益
tú láo wú yì
【解釋】白費勁,沒有一點用處。
【出處】清·林則徐《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采折》:「倘實系硐產全枯,徒勞無益,則名是實非之廠。」
【近義詞】徒勞無功
【反義詞】不勞而獲
勞而無功
láo ér wú gōng
【解釋】花費了力氣,卻沒有收到成效。
【出處】《管子·形勢篇》:「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近義詞】水中撈月、枉費心機
【反義詞】坐享其成、不勞而獲
❾ 沒有什麼成就的成語
【不成一事】:連一樣事情也沒有做成。指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無成就。
【老大無成】:老大:年老。年紀已老,無所成就。
【碌碌終身】:碌碌:平庸。一輩子庸庸碌碌,沒有成就。
【馬齒加長】: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虛度年華,沒有成就。
【馬齒徒增】: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年歲白白地增加了,學業或事業卻沒有什麼成就。
【馬齒徒長】:謙稱自己虛度年華,沒有成就。
【一事未成】:連一樣事情也沒有做成。指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無成就。
【一事無成】:連一樣事情也沒有做成。指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無成就。
【一無所成】:一點沒有成就。
❿ 形容「努力後卻沒有收獲」的成語有哪些
明珠暗投
【拼音】:míng zhū àn tóu
【解釋】:指誤入歧途,進入錯誤的地方
【出處】:唐 李白 《留別賈舍人至》詩之一:「遠客謝主人,明珠難暗投。」
2.勞而無功
【拼音】:láo ér wú gōng
【解釋】:意思是指花費了力氣,卻沒有收到成效。
【出處】:出自《管子·形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