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諾獎級或諾貝爾獎級科學成就
在網路里搜一下就好了(輸入」諾貝爾獎「),太多了,詳細內容你可以自己去查。
⑵ 中國還有哪些「諾獎級別」科技成果
中華來人民共和國國籍獲得源者
2015年 屠呦呦
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
呦。她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中國葯學家屠呦呦2015年10月5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成為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2年 莫言
北京時間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⑶ 為什麼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成績,都是二十年前的成就
近日,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
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獎以來,累計已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2000年前拿到的,只佔三分之一。而從2001到2018年,平均一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日本新世紀以來屢次斬獲科學類諾獎,奇怪嗎?當然不奇怪,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幾十年裡,仍然會有多位日本科學家問鼎該獎項。可以說,日本未獲獎的諾獎級成果兩只手也不見得能數的過來。
但是,我認為真正應該奇怪的,是國人,特別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以及媒體人對日本屢屢得獎背後原因的解讀。在他們的觀念里,日本人能夠獲得諾獎主要是民族性格中的踏實勤勉,言下之意當然就是中國人浮躁功利,註定無法誕生諾獎成就。
⑷ 中國科學家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稱這一發現是諾貝爾獎級的成果.如圖所示,厚度為h,寬度為d的
A、根據左手定則,知自由電子向上偏轉,則上表面帶負電,下表面帶正電,下表面的電勢高於上表面.故A錯誤;
B、C、根據evB=e
U |
h |
U |
h |
⑸ 中國有哪些研究成果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
實現量子反常霍復爾效應
清華大制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這就好比一輛高級跑車,常態下是在擁擠的農貿市場上前進,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下,則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路上前進。」
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非常強的磁場,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美妙之處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
⑹ 愛因斯坦究竟有多厲害,至少有多少個諾獎級成就呢
愛因斯坦絕對是人類歷史中,最富天才的科學家,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只有牛頓一人!如果按照成就來看,愛因斯坦至少能獲得七次諾貝爾獎,這么輝煌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在人類歷史上,科學界出現過兩次大的轉折,稱做“奇跡年”,第一個是1666年的牛頓奇跡年,第二個就是1905年的愛因斯坦奇跡年。
這些獲得諾獎的科學研究,都和愛因斯坦的貢獻分不開,可以說,愛因斯坦給整個人類留下來極為寶貴的財富;甚至愛因斯坦還有一些科學預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得到證實,比如蟲洞等等。
⑺ 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前,科學家做出世界級的成果,都有什麼獎可以拿
可能在其之前的話,獲得世界級成果都是發在自己領域的專項報紙上。
⑻ 中國式的「諾獎級成果「究竟能意淫多久
也許中國人還夠自信,迫切需要世界和中國人民的承認與認可。
明知諾獎的評選,是有其話語權體系的。
公知們對於中國所取得的一切進步,都持虛無主義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