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調研成果顯

調研成果顯

發布時間:2021-08-12 06:38:51

『壹』 「調研成果去向」是什麼意思

調研成果去向有預計去向和最終去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在國內國外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為自己同行的研究者提供非常重要的研究參考;

三、為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相關部門提供參考和借鑒。

『貳』 十二年地質大調查成果回顧「十二五」期間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思路及重點工作部署建議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

一、十二年地質大調查成果回顧

1999年國土資源大調查實施以來,水工環地質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獲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取得了一批豐碩成果,廣泛服務於國土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

1.水文地質調查

完成了全國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按省區評價了地下水資源量和質量狀況,為國家水資源綜合規劃和宏觀決策提供了依據。在鄂爾多斯盆地、華北平原、松嫩平原等我國北方11個主要平原(盆地)開展了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進一步查明了含水層結構和地下水循環規律,初步掌握了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以及環境效應,為我國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和含水層保護提供了科學的技術平台。

基本查明了西南8省(區、市)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特徵及石漠化狀況,完成了1:5萬重點岩溶流域水文地質調查15萬平方千米,建立了380處地下水開發和石漠化綜合整治示範工程,解決了30餘萬人飲用水、20餘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問題,為2010年西南抗旱提供了地下水開發基礎資料和示範經驗,為國家實施西南岩溶石漠化綜合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圖1)。

啟動了全國首輪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初步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淮河流域平原區、華北平原區及下遼河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面積約43萬平方千米,基本查明了調查區的區域地下水質量與污染狀況,為制定《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開展西部乾旱區、西南紅層區嚴重缺水地區和地方病嚴重地區地下水勘查,在西部乾旱和地方病嚴重地區成井470眼,為330萬人解決了飲水困難問題,通過省部合作,在四川紅層丘陵山區實施小口徑淺井180萬眼,解決了700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圖1 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調壓壅水開發示範工程

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區、市)、地(市)三級地下水監測網路。目前共有各類地下水監測點23800餘個,其中國家級點1422個,控制國土面積近100萬平方千米,在北京、濟南、烏魯木齊等地下水監測示範區和華北平原共有300餘個地下水監測點實現了自動監測、無線傳輸與網上發布。近年來,通過中國地下水信息網每年向社會公開發布地下水監測信息,為地下水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地質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提供了基礎資料。

2.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

完成了1640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覆蓋面積約650萬平方千米,涉及人口約7.9億,調查並確定地質災害及地質災害隱患點10餘萬處,基本摸清了我國山區丘陵區地質災害及隱患點發育分布現狀;針對查出的重要隱患點,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責任制的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系,為國家防災減災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黃土高原區、秦巴山區、川滇山地區、湘鄂桂山地區、新疆伊犁谷地等地質災害高發區完成127個縣近40萬平方千米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初步建立了四川雅安、重慶巫山、雲南哀牢山等8個代表不同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的監測預警示範區,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示範。

初步完成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點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10萬平方千米,基本建立以基岩標、分層標和GPS、水準測量為主的區域地面沉降立體監測網路,為我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提供了基礎依據。

全國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成效顯著。2003年以來,成功避讓地質災害近5000起,安全轉移20餘萬人,避免財產損失近30億元。

3.環境地質調查

完成全國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要調查內容的環境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我國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的分布以及危害程度,進行了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易發區的分區,獲得了區域環境地質基礎資料,為國土資源宏觀規劃管理提供了技術資料。

開展了環渤海、東南沿海等沿海地區環境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區域地殼穩定性、海岸侵蝕和淤積、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狀況,並對重點港口和城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進行了專項調查,為制定該地區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規劃提供了地質依據。

開展了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初步查明上游源區生態地質環境變化狀況和中下游地區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為我國大江大河源區生態環境治理和中下游地區水患和地質災害治理提供了基礎資料。完成了181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基本摸清了這些城市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分布狀況,對造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進行了評估,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措施,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完成了全國以省(區、市)為單元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共調查礦山11萬余個,調查礦山面積580餘萬公頃,初步摸清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基本查明了我國主要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為國家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宏觀決策提供了基本依據。開展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區活動斷裂調查和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為國家重大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安全運營提供了重要的地質依據。

4.應急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

近年來,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和極端乾旱頻繁發生,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領導下,廣大地質工作者積極參加搶險救災和打井找水工作。

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發生後,全國地質系統迅速開展航空遙感解譯、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及評估、災後重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積極服務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在重慶武隆、貴州關嶺、甘肅舟曲等特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後,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搶險救災、災害排查評估、應急處置等。

2010年春夏,雲南、貴州、廣西部分地區遭受百年罕見乾旱,國土資源系統緊急動員抗旱找水打井人員上萬名,鑽機上千台,物探設備上百套。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完成勘探鑽孔2703口,成井2348口,總出水量36萬立方米/日,解決了520餘萬人的飲水困難。

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全面估算了我國地熱資源潛力,分析了開發利用前景,完成了北京、天津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和開發利用規劃,全面啟動全國省會城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工作。全國陸域沉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估算初步完成,鄂爾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進展順利。與神華集團合作在鄂爾多斯能源基地成功實施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建設,首次在中國建立了深部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監測體系。地質碳匯調查研究得出新的岩溶和礦物碳匯能力估算數據。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取得新認識。編制完成了中國國土資源領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報告,為中國政府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供了基礎資料。

二、「十二五」期間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密圍繞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按照「夯實基礎,強化應用,著力構建以服務為導向的水工環地質工作新格局」的基本要求,統籌部署國家水文地質、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調查工作,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綜合研究,構建區域地質環境綜合信息平台,進一步增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和提高地質環境開發利用與保護水平,為國土資源規劃和管理提供決策支撐服務。主要工作目標如下:

(1)重點加強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區、地下水主要開發利用區、重要經濟區等地區中比例尺基礎水工環地質調查,顯著提高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程度;

(2)積極推進城市地質、地熱資源調查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響應研究,進一步拓展水工環地質服務領域;

(3)完善國家地下水和地質災害監測網路,綜合集成水工環地質調查和監測資料,構建數字地質環境信息平台,進一步提升水工環地質工作對國土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重點工作部署建議

1.重點地區基礎水文地質調查

在我國主要平原(盆地)、岩溶石山地區和國家大型能源基地,開展區域水文地質基礎調查,查明區域含水層系統的空間分布與結構及地下水補徑排條件,提出含水層保護建議,構建區域水文地質基礎資料信息平台,為國土資源規劃以及含水層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決策支撐服務。

2.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

在我國東部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完成中西部和東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查明平原(盆地)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狀況,綜合評價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程度及變化趨勢,為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資源保護以及保障飲水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3.嚴重缺水和劣質水地區水文地質勘查示範

在以往嚴重缺水地區水文地質勘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北方缺水區、飲水型地方病區、南方紅層缺水區及水污染區水文地質勘查示範,解決450萬~55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為不同缺水類型地區提供找水方向與勘查經驗,探索地質環境與地方病關系,提出解決缺水區人畜飲用地下水開發利用區劃,為推進解決群眾安全飲水問題提供技術支持。

4.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

基本建成較完善的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網、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動態評價體系和國家地下水監測試驗與科學研究基地,有效提升國家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滿足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對地下水環境的要求,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提供支撐。

5.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在我國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開展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查清滑坡、崩塌、泥石流發生的基礎地質條件,闡明其發育、分布規律及形成機理,評價和預測其發展趨勢;結合防災規劃,推薦應急搬遷避讓新址,並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和建設適宜性初步評估;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地質災害分區評價,圈定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和完善的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預警體系。

6.全國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調查

繼續進行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監測,完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強化InSAR監測技術應用,優化基岩標、分層標和地下水分層監測孔等設施。開展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等地區地面沉降調查。開展高速鐵路沿線地面沉降與地裂縫詳細調查與監測。繼續開展武漢、廣州等重點地區岩溶地面塌陷調查和監測示範。

7.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研發與預警示範區建設

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儀器研發和防治關鍵技術研發工作,選擇遼東南中低山泥石流區、浙東南低山丘陵滑坡泥石流區、隴中黃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區、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區、滇南哀牢山滑坡泥石流區、新疆伊犁河谷滑坡泥石流區,藏東南高山峽谷區開展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建設。

8.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

選擇我國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開展環境地質調查,查明區域構造格架和地殼穩定性以及城市群核心區斷裂帶活動性、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進行重點城市環境地質安全評價,開展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專題調查研究,提出對策建議,建立環境地質可視化信息平台,為我國主要城市群規劃、建設和安全運行等提供決策支持。

9.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開展我國重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和潛在的礦業基地或重要成礦區(帶)的礦山地質環境詳細調查與評價,開展重點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範,監測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以及閉坑後所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建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信息系統,為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

10.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響應研究

繼續實施地熱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工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與示範工程、地質碳匯潛力評價與固碳示範工程和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摸清國土資源領域節能減排潛力,提高氣候變化規律認識,提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服務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戰略。

『叄』 調研報告和調查報告有什麼區別

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調查研究後,將所得的材料和結論加以整理而寫成的書面報告。調查報告的使用范圍很廣,制定方針政策,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廣典型經驗,都離不開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反映具有普遍意義或帶有關鍵性問題的情況,內容比較復雜,深度廣度的要求比較高。廣義上說,所有的調查報告都或多或少帶有某種研究性質,都是調研報告。而狹義的調研報告指的是以研究為目的寫出的調查報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況、介紹工作經驗、揭露特殊問題的專題報告,但它又包含這幾方面的內容
調研報告的寫作要抓好三個主要環節:調查、研究、報告。這三個環節中,調查是基礎,研究是關鍵,調研報告的寫作是把調查獲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觀點,通過布局安排、語言調遣組織成文章。這里,調查與研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之間不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而且相互貫通。調查的目的,在於掌握大量、真實、全面的客觀事實和具體數據,對基本情況有一個系統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對已經獲取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報告則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用書面形式說明結果。因此,可以說「調查」是「研究」的事實基礎,「研究」是「報告」的理論依據,「報告」是調查、研究的具體體現。
說調查報告與一般的調研報告並不一樣,主要原因在於調查報告與調研報告的側重點不同。調查報告側重調查過程,而調研報告側重於研究與結果,是以調查為前提,以研究為目的,研究始終處於主導的、能動的地位,它是調查與研究的辯證統一,充分反映調查研究的結果。以前的應用寫作只講調查報告,調研報告成為應用寫作的專門體裁和熱門話題,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進入21世紀,我國各項事業突飛猛進,不僅黨政機關需要大量的調研報告,企業集團為了適應激烈競爭的形勢,也需要更多的調研報告,因此,調研報告在應用寫作中佔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肆』 如何寫調研成果 報告

調研報告=我來了,調研成果=我有了,調研成果如何寫就是調研中通過什麼數據什麼事實說明了什麼,證明了什麼,就是我有了的有了哪些東西

『伍』 如何讓調研報告口吻顯得更加專業官方

調研報告口吻顯得更加專業官方的方法為:可以引用一些比較官方的數據和方法為,引用時要說「根據權威數據表明」,「由誰誰誰的研究結果可知」,而且在調查報告中盡量少出現比較白話的內容,等主觀意識太強的詞語。
調研報告不同於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災情)才去作調查,然後寫出報告。調研報告的寫作者必須自覺以研究為目的,根據社會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調研計劃,即將被動的適應變為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寫作實踐,從明確的追求出發,經常深入到社會第一線,不斷了解新情況、新問題,有意識地探索和研究,寫出有價值的調研報告。

『陸』 調研成果去向什麼意思

調研成果去向有預計去向和最終去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
二是為同行研究者提供研究參考;
三是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借鑒。

『柒』 調研報告怎麼寫

提高黨員隊伍素質能力的調研報告

黨總支現有黨員 人,其中:工人技師 人;高級工 人;中級工 人。按照段黨委調研工作的要求,黨總支深入黨支部、黨員中,採取召開座談會、下發調查問卷、個別談話、現場實作調考等形式,對全體黨員進行了詳細調查摸底,掌握了黨員的基本情況。

一、黨員的技術業務素質明顯提高。黨總支通過開展「四過硬」活動,(思想素質過硬、技術業務過硬、執行標准過硬、自身作用過硬),組織黨員開展技術業務學習,加強業務培訓,尤其針對年青黨員技術薄弱的現狀,加大了技術培訓力度,組織黨員上好技術黨課和抓好日常的技術學習。結合車間各個時期的工作重點,有針對性開展了各種學技、練功活動。如:冬季重點加強了無縫線路的「三折」處理方法,確保黨員的崗位技術明顯提高,處理問題能力得到增強,現場作用發揮的到位。

二、黨員的崗位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日常作業和施工中,黨支部要求每名黨員是一面旗幟作為工作標准,保證了黨員自身無「兩違」、身邊無事故,並對後進人員實施了一對一、多幫一的包保,幫助後進黨員的轉化,處處體現了黨員的先進性,針對車間的施工、夏修生產廣大黨員身先士卒,充分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

三、黨員的安全責任意識明顯增強。針對車間的安全生產的實際,不斷深化了黨支部的安全屏障工程活動。結合「4.28」事故組織黨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反思活動,黨員的安全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積極作好了黨內的隱患整改,促進了黨員的安全責任的落實。黨支部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安全教育,加強了黨員的安全第一思想、遵章守紀教育。並注重抓好了黨支部安全措施與現場作業的結合、黨員的卡控重點與現場控制關鍵的結合,明確支部的安全重點,切實落實了黨員的安全責任,消除現場的盲區十死角,築牢了黨員保安全的屏障。

四、黨員的先鋒崗作用更加突出。黨總支通過對黨員崗區安全情況的全面查擺,合理調整設置了崗區,用先鋒崗的模範作用帶動黨員和激勵職工,做到了關鍵崗位由黨員把關,關鍵設備由黨員包保,關鍵環節由黨員卡控,確保了崗區安全管理的目標落實。在黨支部中實行了月檢查、季評定、半年分析,要求黨員每月對個人的工作、學習、思想和發揮作用等情況進行一次自評、黨小組進行互評、黨支部進行考核認定,並把考核結果與工區的經濟考核掛鉤,廣大黨員帶頭執行標准化作業,帶頭搞好安全聯控,黨員安全生產中的先鋒模範作用更加突出。

通過調研和黨員的座談車間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在不斷提高,車間生產中發揮的作用十分巨大,在車間各項工作中黨員都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但,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個別黨員技術不過硬。一些年輕的黨員對技術業務學習熱情不高,崗位標准掌握不準,有些作業的程序不了解,技術能力還不適應崗位的要求,技術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有一定的欠缺。

二、個別黨員安全意識不強。現場作業中自我要求不嚴,安全程序落實不到位,工作標准執行不嚴,對黨內的卡控措施不了解,個別黨員還有『兩違』發生。

三、個別黨員崗位互控不到位。個別黨員作用發揮不突出,不能對身邊的兩違進行有效控制,個別卡控措施流於形式,保安全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黨員素質高低決定車間安全生產的好壞,也影響著黨員隊伍的整體建設。因此,必須在提高素質、強化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必須在在黨員隊伍素質建設上動真功。加強思想引領、注重能力培養、強化技術培訓,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內活動,促進黨員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

二是必須在黨員的安全管理上求深化。加強黨員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融入到黨總支整體工作當中,在安全屏障工程中求深化、崗區活動中求深化、黨內的主題活動中求深化,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形成規范的考核。

三是必須在考核運作機制上抓落實。提高黨員的素質,關鍵抓好過程管理,逐步完善工作機制,建立相關的制度。如:黨員寫實制度、考核制度等,重點應在獎懲機制上加大力度。

閱讀全文

與調研成果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