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黎的氣候大會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盡管現狀不太樂觀,但各國如果能在本次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一致,這版將是國際社權會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氣候協議。為了促使世界各國在未來信守承諾,國際社會仍需要從經濟層面展開討論。僅靠理想組建的聯盟固然鬆散,但仍可以通過政治方式鞏固加強。因此,各國即將達成的協議會直面氣候變化危機,同時也會向各大公司及投資者展示充滿希望的前景。如果巴黎氣候大會能促使世界各國形成明確條款,以5年為周期規范各國的減排承諾,這將大大有利於改善全球環境。
2. 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中國的官方report
巴黎(英語:Paris)[1] ,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法國最大城市,歐洲第二大城市,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巴黎是世界四大國際化都市之一,其餘分別為紐約,倫敦,東京。
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4平方公里,人口200多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塞納-聖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2] 七個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de-france),[2] 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幾乎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3]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巴黎香水有「夢幻工業」之稱。巴黎是歷史之城、美食之都和創作重鎮。巴黎是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印象派美術發源地,芭蕾舞的誕生地,歐洲啟蒙思想運動中心,電影的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地。巴黎又是世界公認的文化之都,大量的科學機構、研究院、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劇院、音樂廳分布於全市的各個角落。
3.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大會成果
主要成果:《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一專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屬定》。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從2023年開始,每5年將對全球行動總體進展進行一次盤點,以幫助各國提高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
4. 巴黎氣候大會中國會做出哪些努力
中國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政策和措施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實現到2030年的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行動目標,需要在已採取行動的基礎上,持續不斷地做出努力,在體制機制、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經濟政策、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進一步採取強化政策和措施。
(一)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法制建設。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研究制定長期低碳發展戰略和路線圖。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和省級專項規劃。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格局,發揮碳排放指標的引導作用,分解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健全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制度。
(二)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區域戰略。實施分類指導的應對氣候變化區域政策,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確定差別化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和實現途徑。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加強碳排放強度控制,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農產品主產區要加強開發強度管制,限制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加強中小城鎮規劃建設,鼓勵人口適度集中,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要劃定生態紅線,制定嚴格的產業發展目錄,限制新上高碳項目,對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產業實行退出機制,因地制宜發展低碳特色產業。
(三)構建低碳能源體系。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強煤炭清潔利用,提高煤炭集中高效發電比例,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要降至每千瓦時300克標准煤左右。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到2020年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以上,煤層氣產量力爭達到300億立方米。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水電開發,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大力發展風電,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積極發展地熱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光伏裝機達到1億千瓦左右,地熱能利用規模達到5000萬噸標准煤。加強放空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加強智能電網建設。
(四)形成節能低碳的產業體系。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產業結構,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擴張,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0年,力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推進工業低碳發展,實施《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制定重點行業碳排放控制目標和行動方案,研究制定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標准。通過節能提高能效,有效控制電力、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排放,加強新建項目碳排放管理,積極控制工業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推動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提高資源產出率。逐漸減少二氟一氯甲烷受控用途的生產和使用,到2020年在基準線水平(2010年產量)上產量減少35%、2025年減少67.5%,三氟甲烷排放到2020年得到有效控制。推進農業低碳發展,到2020年努力實現化肥農葯使用量零增長;控制稻田甲烷和農田氧化亞氮排放,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推動秸稈綜合利用、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推進服務業低碳發展,積極發展低碳商業、低碳旅遊、低碳餐飲,大力推動服務業節能降碳。
(五)控制建築和交通領域排放。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優化城鎮體系和城市空間布局,將低碳發展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倡導產城融合的城市形態。強化城市低碳化建設,提高建築能效水平和建築工程質量,延長建築物使用壽命,加大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力度,建設節能低碳的城市基礎設施。促進建築垃圾資源循環利用,強化垃圾填埋場甲烷收集利用。加快城鄉低碳社區建設,推廣綠色建築和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完善社區配套低碳生活設施,探索社區低碳化運營管理模式。到2020年,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佔比達到50%。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優化運輸方式,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資源,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鼓勵開發使用新能源車船等低碳環保交通運輸工具,提升燃油品質,推廣新型替代燃料。到2020年,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30%。推進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倡導綠色出行。加快智慧交通建設,推動綠色貨運發展。
(六)努力增加碳匯。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防護林體系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著力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增加森林碳匯。加大森林災害防控,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減少毀林排放。加大濕地保護與恢復,提高濕地儲碳功能。繼續實施退牧還草,推行草畜平衡,遏制草場退化,恢復草原植被,加強草原災害防治和農田保育,提升土壤儲碳能力。
(七)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加強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全民教育,倡導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全社會形成低碳消費理念。發揮公共機構率先垂範作用,開展節能低碳機關、校園、醫院、場館、軍營等創建活動。引導適度消費,鼓勵使用節能低碳產品,遏制各種鋪張浪費現象。完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處理體系。
(八)全面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高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在氣候變化條件下的安全運營能力。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強中水、淡化海水、雨洪等非傳統水源開發利用。完善農田水利設施配套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培育耐高溫和耐旱作物品種。加強海洋災害防護能力建設和海岸帶綜合管理,提高沿海地區抵禦氣候災害能力。開展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跟蹤監測與評估。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區,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建設,有效保障城市運行的生命線系統安全。研究制定氣候變化影響人群健康應急預案,提升公共衛生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服務水平。加強氣候變化綜合評估和風險管理,完善國家氣候變化監測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在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重大項目規劃設計和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健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加強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九)創新低碳發展模式。深化低碳省區、低碳城市試點,開展低碳城(鎮)試點和低碳產業園區、低碳社區、低碳商業、低碳交通試點,探索各具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研究在不同類型區域和城市控制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促進形成空間布局合理、資源集約利用、生產低碳高效、生活綠色宜居的低碳城市。研究建立碳排放認證制度和低碳榮譽制度,選擇典型產品進行低碳產品認證試點並推廣。
(十)強化科技支撐。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科學研究水平,開展氣候變化監測預測研究,加強氣候變化影響、風險機理與評估方法研究。加強對節能降耗、可再生能源和先進核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示範,推廣利用二氧化碳驅油、驅煤層氣技術。研發極端天氣預報預警技術,開發生物固氮、病蟲害綠色防控、設施農業技術,加強綜合節水、海水淡化等技術研發。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體系,建立政產學研有效結合機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專業人才培養。
(十一)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低碳投融資新機制。落實促進新能源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太陽能發電、風電、水電等定價、上網和采購機制。完善包括低碳節能在內的政府綠色采購政策體系。深化能源、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完善綠色信貸機制,鼓勵和指導金融機構積極開展能效信貸業務,發行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健全氣候變化災害保險政策。
(十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基礎上,穩步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逐步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研究建立碳排放報告核查核證制度,完善碳排放權交易規則,維護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
(十三)健全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健全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廢棄物處理等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制度,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指標體系,加強統計人員培訓,不斷提高數據質量。加強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核算工作,定期編制國家和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建立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制定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標准。積極開展相關能力建設,構建國家、地方、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和核算工作體系。
(十四)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強化企業低碳發展責任,鼓勵企業探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低碳發展模式。強化低碳發展社會監督和公眾參與,繼續利用「全國低碳日」等平台提高全社會低碳發展意識,鼓勵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覺行動。發揮媒體監督和導向作用,加強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學校、社區以及民間組織的作用。
(十五)積極推進國際合作。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進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與國際社會共同促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與發展路徑創新。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推動發達國家切實履行大幅度率先減排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的公約義務,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機會,爭取更多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促進南北合作。同時,中國將主動承擔與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採取不斷強化的減緩和適應行動,並進一步加大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力度,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為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非洲國家等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推進發展中國家互學互鑒、互幫互助、互利共贏。廣泛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對話與交流,加強相關領域政策協調與務實合作,分享有益經驗和做法,推廣氣候友好技術,與各方一道共同建設人類美好家園。
5. 馬拉喀什氣候大會成果文件有哪些
中新社摩洛哥馬拉喀什11月7日電 (記者 李曉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會議7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開幕。作為《巴黎協定》生效後的首次締約國大會,本屆氣候大會將呈四大看點。
看行動:《巴黎協定》未盡事宜怎樣落實?
一分綱領,九分落實。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性文件,《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只是走完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如何落實備受關注。這也是近200個國家代表齊聚馬拉喀什的重要任務。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本屆氣候大會上各方將就《巴黎協定》實施的後續談判做出具體安排,給出「時間表」和「路線圖」,通過一系列機制、制度安排落實《巴黎協定》所有規定。
在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看來,政治信任對落實好多邊協定非常重要,而政治信任的源泉在於實際行動。
目前看,本屆氣候大會的行動力可期。解振華透露,所有參加氣候大會部長級預備會的50多個國家的部長們已達成共識,一定要把馬拉喀什氣候大會「開成一個落實行動的會議」。
看實施: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如何?
此前,各國已做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INDC)。方案實施情況如何,同樣引人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已經採取行動,且成效初顯。普華永道日前發布報告稱,全球主要經濟體近期在脫碳方面取得的進展與各國在巴黎峰會前設定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相一致。其中,中國2015年碳強度下降率達6.8%,力度居G20之首。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已提前完成全年節能降碳目標。
「現在已到了各國領導人將願景轉變為行動的時刻」,世界資源研究所首席執行官安德魯·斯蒂爾稱,通過採取能夠促進可持續增長的戰略行動,人們將迎來更加安全和繁榮的未來。
看承諾:能否打敗資金這只「攔路虎」?
資金問題一直是氣候談判桌上的「老大難」。早在2009年,發達國家就承諾到2020年要給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以支持其應對氣候變化。但近七年來,各方圍繞資金問題明爭暗鬥不斷,始終無實質性進展。
解振華日前透露,馬拉喀什氣候大會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發達國家要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支持的承諾落實到位,讓發展中國家「看得見、摸得著」,知道發達國家提供了多少資金,這些錢「去哪兒了」「做了什麼」「取得了什麼成效」。退一步說,「發達國家即使現在拿不出錢來,也要列出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盡管英國、澳大利亞官員已在部長級預備會上表示信心滿滿,但在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看來,要解決資金問題「仍然比較困難」。
看變數:美國大選會否影響會議「氣候」?
馬拉喀什氣候大會期間適逢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大選會否影響氣候變化進程亦是大會的一個焦點話題。
但實際上,氣候大會結果歷來無關個人「小氣場」,而取決於全球「大氣候」。用解振華的話說,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已成全球潮流。「我相信如果是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他應該知道所有的政策措施應該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如果逆潮流而動,民眾不會答應。
安德魯·斯蒂爾也認為,無論誰當選下屆美國總統,都必須在應對氣候變化已取得的進展基礎上再接再厲,將已有成績繼續發揚光大。
6.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聯合國召開巴黎氣候大會有何意義
此次大會對整個世界而言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015巴黎氣候大會將於幾天後在巴黎舉行,內屆時將有容196個國家的代表團齊聚此次盛會。此次大會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基本框架下舉行的。大會所達成的決議對全世界具有約束力。大部分國家都會派出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出席大會首日議程。每個國家都會為大會出一份力。許多國家為此次大會做出的諸多貢獻也都已經發布出來。法中兩國也剛剛聯合發表了《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在該聲明中,我們確定了兩國希望此次巴黎氣候大會達成的主要目標和願景。此次氣候大會對整個世界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它關繫到全球平衡的維持,也關繫到地球上所有居民的生存。」
7. 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標志圖行寓意
這個logo象徵著藍色的星球,細密的線條具有動勢,又十分平衡,充分地體現了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全球是一個整體,處處充滿了聯系。無論大還是小,無論程度深還淺,每個國家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改善氣候需要全世界的努力。 這個logo是由丹麥設計工作室NR2154設計的, NR2154是由Troels Faber 和 Jacob Wildschi?dtz 兩名設計師於2005年成立的,在丹麥和紐約都有工作室。這個logo是從丹麥外交部舉辦的一個設計競賽中千挑萬選脫穎而出,他們工作室還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設計。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Logo出現在此次會議的很多相關產品、會議場景以及街頭巷尾中,共同組成了完整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題視覺系統。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視覺展示。
8. 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為什麼中國的主張和行動備受矚目
按照氣候談判的計劃,巴黎氣候大會是繼2009年後又一重要時間節點,將完成2020年後國際氣候機制的談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氣候協議,以確保強有力的全球減排行動。因此,巴黎大會也是近幾年來最為重要的一次。
與6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氣候
9.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議背景
1992年的里約會議,全名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也叫地球首腦會議,於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這次會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項便是通過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是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達成的,是世界上第一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簡單來說,以後召開的氣候變化大會談論的氣候問題,都是以這個公約為基礎的,而且該公約具有法律效力。該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約已擁有189個締約方。
1995年,第一次締約方大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之後締約方每年都召開會議。
1997年,第三次締約方會議,舉辦地日本東京。會議通過《京都議定書》。
2001年10月, 第七次締約方會議,舉辦地摩洛哥馬拉喀什。會議通過《馬拉喀什協定》。
2005年,第11次締約方會議,舉辦地加拿大蒙特利爾,會議通過《蒙特利爾路線圖》。
2007年,第13次締約方會議,舉辦地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議通過《巴厘島路線圖》。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成果寥寥,最後只達成了無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2011年,第17次締約方會議,舉辦地南非德班,會議就第二承諾期存續問題達成一致。與會方同意延長5年《京都議定書》的法律效力(原議定書於2012年失效),就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達成一致。大會同時決定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台特設工作組,即「德班平台」,在2015年前負責制定一個適用於所有《公約》締約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
2012年,第18次締約方會議,舉辦地卡達多哈,會議通過了對《京都議定書》的《多哈修正》,最終就2013年起執行《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及第二承諾期以8年為期限達成一致。大會還通過了有關長期氣候資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工作組成果、德班平台以及損失損害補償機制等方面的多項決議。加拿大、日本、紐西蘭及俄羅斯已明確不參加第二承諾期。
按照氣候談判的計劃,巴黎氣候大會是繼2009年後又一重要時間節點,將完成2020年後國際氣候機制的談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氣候協議,以確保強有力的全球減排行動。因此,巴黎大會也是近幾年來最為重要的一次。
與6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氣候談判模式已發生根本性轉變:自上而下「攤牌式」的強制減排已被自下而上的「國家自主貢獻」所取代。目前,全球已經有160個國家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國家自主減排貢獻」文件,這些國家碳排放量達到全球排放量的90%。此舉讓各國在減排承諾方面握有自主權和靈活性,談判壓力驟然減小。其次,大國合作意願更為強烈。中國與美國、歐盟、巴西、印度等已就氣候變化簽署了多項雙邊聲明,提前化解了此前糾纏談判進展的諸多分歧。中美之間還總結了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上公開爭論影響談判氣氛的教訓,通過雙邊對話增加理解,避免在談判場合相互指責。再者,氣候科學認知更深入。聯合國在2013—2014年發布了第五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對全球變暖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可能性由上次報告的「非常高」(概率在90%以上)調高至「極高」(概率在95%以上)。
最後,主辦國和國際社會都在思考哥本哈根的教訓,對談判的期望值更趨理性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