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明禮儀教育
中學生禮儀教育材料
前言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標尺;禮儀是美好心靈的展現。人生活在社會里,注重儀表形象,養成文明習慣,掌握交往禮儀,融洽人際關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門課程。作為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現代人,注重禮儀的自我修養,即在學習禮儀、運用禮儀中,對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和待人接物等六個方面,都能展現出一個人的教養。並在社會交往中,有所為,有所不為,自覺地運用禮儀規范,方算知書達禮,方稱得上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舉止文明,處世得體」,方可「有禮走遍天下」。
這里我們選編了學校禮儀方面的內容,供同學們學習、實踐。
一、學生應有的儀表
(一)儀容服飾
臉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靜、宜和、宜庄。
1、發式
女同學的發式以理短發、童發或者束發為宜。這樣可給人一種清晰、活潑、純真和稚氣之感。
男學生最好是理學生頭。它顯得整潔、干凈、富有朝氣。
2、服飾裝扮
學生的服飾應以色彩鮮明,線條流暢,明快簡潔為好,這樣可充分顯示出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
不要穿奇裝異服,女學生不要塗口紅、胭脂、指甲油、畫眉毛,因為少女的肌膚豐潤,本身就具有一種自然美,根本無須化妝。同時也不戴金銀首飾。
在校內,學生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應穿布鞋、運動鞋,這樣便於做早操和上體育課,同時也可顯示出青少年健美的身姿。
3、規范佩戴校卡。
(二)儀表舉止
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人的儀態來判斷他的品格、學識、能力和其他方面的修養程度。
儀態舉止包括:站、坐、行的姿勢,與人交談的態度、說話的聲音、風度氣質、行為動作、面部表情、衛生習慣等等。
幼兒園禮儀教育
一、幼兒園禮儀
1、進餐
進餐前、洗凈手、打噴嚏、遮住口、輕輕嚼、漫漫咽、不挑食、不剩飯
活動目標:知道進餐時的禮儀要求,並能按要求去做,培養良好的幼兒園進餐禮
儀要求
家園互動:1、在家進餐時,家長應按相應的禮儀要求引導孩子進餐,逐步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
2、家長對孩子應進行隱行教育,注意自己的行為規范,為孩子做好榜樣
3、吃飯時規定孩子前十分鍾要保持安靜,十分鍾以後可以小聲交談
2、進餐(愛惜糧食)
自己吃、不用喂、吃干凈、不浪費、愛糧食、惜食物、粒粒米、皆辛苦
活動目標:知道糧食的來歷和愛惜糧食的道理
家園互動:1、不論在家還是外出就餐,家長應注意給孩子的飯菜要適量,也可請孩子根據自己的食量盛飯,不浪費
2、家長利用假期外出的機會,帶孩子郊遊,順便介紹農作物的生長知識,並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
3、進餐(不挑食)
小朋友、在成長、若挑食、缺營養、瓜果菜、都品嘗、食五穀、身體棒
活動目標:知道各種食物對我們的好處,激發孩子愛吃各種食物的願望
家園互動: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身的良好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4、分享玩具
小玩具、真新奇、大家玩、才有趣、懂謙讓、知愛惜、共分享、更知禮
活動目標:1、願意將自己喜愛的玩具與他人分享
2、在分享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輪流分享與「先賓後主」的分享規則
3、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禮儀
家園互動:1、家長要有意思地進行言語、表情、動作的鼓勵,強化孩子的愉快體驗,從而激發孩子再次嘗試分享玩具的願望
2、孩子想與他人分享玩具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大方地用語言表達
3、規范自身行為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4、要防止孩子在分享時產生攀比的心理
5、注意解決分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孩子愛惜他人玩具的品質
5、分享食物
小食品、甜又香、尊長輩、您先嘗、你也吃、我也嘗、好朋友、共分享
活動目標:1、願意將自己喜歡的食物與他人分享
2、在分享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平等分享的規則
3、培養孩子良好的禮儀行為和習慣
家園互動:1、舉辦「家庭分享會」,讓孩子在家庭中體驗分享帶來的快樂
2、每次分享食物時,家長都要對孩子的分享行為進行激發孩子再次嘗試分享食物的願望
二、公共場所禮儀
1、安全常識(出遊安全)
遊玩時、應注意、跟爸媽、不遠離、陌生地、不亂去、為安全、要牢記
活動目標:1、知道和父母出遊時的安全要求
2、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
家園互動:1、家長帶孩子出遊前,給孩子提出具體要求
2、出遊時,引導孩子要注意安全,不獨自去危險的地方
2、安全常識(走失)
人走失、原地站、耐心等、父母返、電話清、地址詳、請警察、來幫忙
活動目標:1、知道如果自己走失,可以找警察幫忙,並告知電話號碼
2、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
家園互動:1、家長平時要隨機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2、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記住自己家的電話地址
❷ 文明禮儀樹新風成果作文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
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
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
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
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
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
,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
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
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
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
,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
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
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
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
,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
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
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
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
: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
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
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
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
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
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
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
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
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
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
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
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
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
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
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
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
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
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
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
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
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
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
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
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
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
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
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
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
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
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
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
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
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
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
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
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
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
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
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
?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
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
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
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
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
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
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
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
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
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
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
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
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
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
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
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
……」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
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
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
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
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
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
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
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
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
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
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
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
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
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
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
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
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
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
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
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
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
===============
====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
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
,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
麵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
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
起來了么。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
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
,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
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
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
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
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
,讓「文明與我同行」!
我們需要文明生活
六年級 王炳相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可是,我卻給媽媽當了回老師
,而且用我的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全
家。用媽媽的話說,我不僅改變了
媽媽,而且通過改變媽媽,改變了
媽媽周圍的人,包括她的同事。
事情追溯到前年冬天,天氣已經非
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風凜冽,我
們全家乘車外出看電影。因為奧運
會官員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頭到
處都擺著各色塑料花卉,冬日裡讓
人感到了一絲暖意。我們在車里吃
著零食,聽著音樂,愜意極了。快
到東直門時,媽媽將裝有廢物的垃
圾袋順著車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
制止已來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車開
回去撿起垃圾,可媽媽說車已經無
法返回,再說路上車那麼多,如果
回去的話撞車怎麼辦?媽媽甚至說
下次改掉也就罷了。可我堅決不幹
,最後爸爸終於把車開了回來。媽
媽找回了扔掉的垃圾。雖然耽誤了
好多時間,但全家都認為我這樣的
做法是對的。回家的路上,機場高
速路兩邊的樹上掛著好多不同顏色
的垃圾袋,全家人都進行了深刻的
反省。
從此以後,我們全家人都以實際行
動成為「講文明、護環境」的大使
。上周,我們全家去爬香山,賞紅
葉,帶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
後,大家分別將垃圾收好,背著下
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這
樣的事情,在我們家裡再也不用我
監督,都會自覺所為。媽媽更是用
實際行動讓我感動。她經常會在公
共場所將地上的垃圾撿起,扔進垃
圾桶。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的是人人從
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
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沒有
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
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
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
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
強大的、高度文明的國家,文明才
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有一次,我在電視里看到歐洲文明
古國德國,在號召全國人民講文明
、講禮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
禮儀。同時,舉例講了一個老奶奶
經過馬路,路上雖然只有她一個人
,但她依然等紅燈變綠燈才走。老
奶奶回答說:「我怕樓上的孩子們
看到後,以為紅燈是可以通行的。
」我把這個故事送給所有的爺爺、
奶奶、爸爸、媽媽們,你們的言行
對我們是多麼重要,當您有不文明
的行為時,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
我們是古老的文明古國吧!
我要用親身經歷的這件小事告訴同
學們,我們的言行也是可以影響改
變大人的!不信你試試吧!讓我們
都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中學生吧!
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
們的國家才能更強大。
===============================
===============================
=====
文明禮儀伴我行
八年級 宮亞明
我國是禮儀之邦,素來講究禮貌。
孔子以為「不學禮,無以立」;漢
代賈誼則把是否講禮、守禮看作是
人與獸的區別。在現代文明社會,
講文明,懂禮貌,這種美德是應當
得到大力弘揚的,因為它對於:「
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
會風氣」,「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
不斷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
,我們廣大公民應順應時代的要求
,自覺遵守,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
的文明公民。然而,遺憾的是,在
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不講文明、不
懂禮貌的現象發生。
比如,在公眾面前掏耳、挖鼻,甚
至摳腳丫;聽他人講話時,東張西
望,不屑一顧;上公交車時,蜂擁
而上,爭搶座位,甚至大動干戈;
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亂扔垃圾,
在馬路邊便溺。2004年10月6日的《
北京廣播電視報》就報道說:木樨
地科技會堂東邊的馬路邊就成了出
租車司機的露天廁所,以致於隔百
十來米就能聞著味兒,居民意見很
大。居民意見不可能不大,大白天
,光天化日之下,沒遮沒欄的在馬
路邊上說方便就方便,的確不文明
。便溺者是方便了,但過往的行人
就不方便了,不但行人不方便,假
若讓外國人看見了,還不會恥笑我
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低,因為你
的方便讓整個民族受歧視,受牽連
,成何體統?對得起養育你成長的
祖國母親?
===============
=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說:「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
養成習慣的一種大事。」這點,我
們應向周總理學習,美國總統尼克
松曾在他寫的《領袖們》一書對此
作過評價。尼克松說:「周恩來的
敏捷機智大大超過我能知道的其他
任何一位世界領袖。這是中國獨有
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紀以來的
歷史發展種種中國文明的精華結晶
,他待人很謙虛但很沉著堅定。」
周恩來的文明談吐、禮貌舉止和他
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氣質和風度,正
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寬闊的胸襟、
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靈的生動
體現。
看來,文明、禮儀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首先
,注意培養自己美好高尚的心靈。
從表面上看,文明禮貌是外在的,
而實際上外在的形式下蘊含著內在
思想和情感。真正講文明懂禮貌的
人,是有著美好心靈的人,美好的
語言來自於美好的心靈,這就是人
們常說的「言為心聲」、「形為內
現」。其次,要在實踐中用文明禮
貌的道德標准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
行舉止。文明禮貌,重在表現。主
要包括四點:①謙虛禮讓②談吐文
明③舉止端莊④講究衛生。我想,
你若能做到以上四點,也不愧為「
禮儀之邦」的成員了。
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有句話說得好
:「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
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
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因為,
禮貌是人類和諧相處的金鑰匙,只
有擁有它才會有幸福、快樂。
文明,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高一(1)班 鄧雪雯
千百年來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
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著稱於世。在當今的社會,上到國
家元首互訪,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
,從政壇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
握手,更是閃耀著文明禮儀的光輝
。
當我們接觸一個人之後,常常會給
他一些評語:「這個人素質高,有
風度」;「這個人有教養,談吐文
雅」;「這個人太差勁,連句客氣
話都不會說」;「這個人俗不可耐
,滿嘴臟話」;「這個人太邋遢,
衣服皺巴巴,連臉也沒洗干凈」…
…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人,必須
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人,才
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
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
形成良好習慣。有句老話:「少成
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劉備三
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只有尊重別人
,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賴,在
事業上才能獲得成功。周恩來一生
鞠躬盡瘁,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貢
獻了畢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視察工
作,離開當地時總是親自和服務員
、廚師、警衛員和醫護人員等一一
握手道謝。周總理是尊重他人的典
范,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一些人
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
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
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現代社
會的確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
了,然而對人的文明禮儀要求更高
,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
重要標志。現代社會「大雅之堂」
越來越多,誰也不會願意成為難登
「大雅之堂」的人。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
育。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
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
飯前,必須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
了」。孩子每次離家或歸家都有一
套禮儀規矩。孩子每次出門都要和
父親、母親說一聲「我走了」,每
次回家進門都要說一聲「我回來了
」。日本孩子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
他們的習慣。
在日本這個國家都有嚴格的禮儀習
慣,更何況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
化的歷史古國呢。
現在,我們國家對文明禮儀越來越
重視,比如推行文明禮儀操;出版
《文明禮儀普及讀本》;開展「首
都市民文明禮儀風采大賽」等豐富
多彩的活動。一次我在街上,看見
四個八、九歲的小孩正在把盲道上
的自行車移開,他們額頭上的汗珠
一顆接一顆地往下流,可他們無暇
顧及。看到這一幕,我想任何人都
會被他們所感動。這件事足以證明
我國文明禮儀教育取得的成績。
文明的舉止,文明的行為,加上恬
靜、幽雅、舒適的環境,濃郁的文
化氛圍,會啟迪莘莘學子去不斷探
索,求知。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可
以影響你的學習,你的生活,甚至
將來的一生都將受用不盡,那我們
何樂而不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
蘊、幽雅的談吐、得體的舉止,才
能稱得上真正有內涵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