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媽祖廟證書

媽祖廟證書

發布時間:2021-08-12 02:43:09

1. 有哪些國家祭拜媽祖

全世界現有一億多媽祖信徒。台灣2300萬人口中有1700萬媽祖信徒,

佔台灣人口的 70% 以上。新加坡的媽祖信徒占總人口數的70%,

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占該國人口的重要比例而媽祖的信徒則佔了華僑人口的80% 以上。此外,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很大數量的華人,

也都是以媽祖信仰為主要信仰,而在日本的華僑也是以媽祖信仰為主。

所以,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諸國華人世界中,媽祖信徒版塊形成了龐大的族群,是華人世界的主流族群,像台灣和新加坡兩地,媽祖信徒成了社會的結構主體,是兩地社會的主導力量,而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的華人社區,也都百分之百的成了媽祖信仰區,是媽祖信徒為主的族群聚集地。
琉球
古琉球天後宮。據文獻記載,傳入琉球的時間是在14世紀的明洪武年間(1368~1398)。琉球的媽祖廟有久米村的上天妃宮、那霸的下天妃宮和久米島天後宮等3處。

日本
海神天後的東渡日本。中國與日本來往極早而且歷史非常悠久。

日本長崎市內的有三大唐寺——南京寺、漳州寺和福州寺。日本長崎的媽祖堂的最大特點是由商人「商會」先建媽祖堂,然後把它拓建為佛祖和媽祖合祀的寺廟,把媽祖奉祀在寺廟中。而其目的在於祈求生意興隆、海上平安。同時,利用神祈的節日活動加強與日本團結,對日本的民俗起著深遠的影響。後來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國媽祖的神龕,作為海上航行的護船神。

東南亞
媽祖的信仰,也隨著華僑的南渡遍布於南洋各地。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都建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比較典型。例如,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青雲亭、寶山亭,檳榔嶼的觀音亭(廣福寺)都有奉祀媽祖。在新加坡的天福宮,林厝港亞媽宮、林氏九龍堂等,也都供奉媽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地的地緣協會館內也都兼祀媽祖。

台灣
台灣的民間信仰大部份是從中國福建、廣東沿海,特別是莆田一帶傳去的。如媽祖娘娘、保生大帝、潮汕的三山國王、道教的關帝聖君、慈航真人、清水落石出祖師、等。媽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漁民和航海者奉為海上保護神,尤其在台灣同胞心目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影響也最為深刻。

台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台灣的媽祖廟。據統計,至1930年末,台灣媽祖廟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據《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一書說,台灣漢族民間祀奉天上聖母為神的寺廟,已經超過900座之多。媽祖廟宇名稱不一,有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天後寺、天後祠、聖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鎮瀾宮、安瀾廳、雙慈亭、中興宮厝等;奉祀的媽祖,因來自大陸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稱呼,如來自興化軍稱「興化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媽祖,來自龍溪的稱「清溪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等。台灣媽祖廟自清代以後勤部不斷增加,且幾經修建,規模日益壯觀。在媽祖廟中有鎮殿媽、二媽、副二媽、副三媽、四媽,又有三郊媽、斑鳩媽,還有溫陵媽、銀同媽、湄洲媽。除鎮殿媽外,其他媽祖像可供每年輪流誕辰出巡之用。

現澎湖馬公鎮的「提標館」是所有台灣媽祖廟中最早的一座。澎湖媽祖廟創建年代雖未記載,但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均創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並且當時還在廟前開了一個墟市叫「媽祖宮市」。

潮汕
福建與潮汕兩地血緣相親同源同俗,在漢族民間信仰等有著很多相近以至相同之處,尤其是對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信仰更為突出。可以說是一樣的媽祖,一樣的海洋情懷!潮汕地區眾多的媽祖宮廟,與歷史上福建移民入潮有直接關系,也是潮汕沿海民俗信仰的集中體現。潮汕地區媽祖也被稱為天後聖母,媽祖廟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其數量之多無法統計。較多分布在澄海、饒平和汕頭市區等地。 福建莆田與潮汕地區民俗習慣相似,以兩地民眾對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信仰表現得尤為突出。

2. 佛教寺廟與媽祖廟有什麼不同媽祖也算是佛教么

媽祖是不是王母娘娘呢 那樣的話 屬於帝釋天 道教了 然後世界宗教是一家 就像小學 中學 大學 都是學校 不必非得分名牌 技校 國籍之類

3. 世界三大媽祖廟都分別坐落在什麼地方

世界上三大媽祖廟分別是:莆田湄洲島媽祖廟、天津天後宮、台灣北港朝天宮。

1、湄洲媽祖祖廟

坐落在「媽祖信俗遺產地」莆田市湄洲島。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林默的廟宇,其建設年代為世界之最。建造於999年的還保存完好的莆田平海天後宮,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的分靈宮廟。

1992年10月,湄洲島被辟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還與媽祖的名字連在一起。 2006年05月25日,媽祖祖廟和祖廟的「媽祖祭典」分別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天津天後宮

始建於元朝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年)比天津設衛建城還早七十八年,所以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城」一說。

3、台灣雲林的北港朝天宮

是台灣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媽祖廟,也是全台媽祖信徒的聖地。

(3)媽祖廟證書擴展閱讀

媽祖廟的祖廟:

湄洲媽祖廟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媽祖廟(宮)的祖廟。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著信眾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祇。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媽祖廟(宮)2500多座。根據1987年台灣報刊統計的數字,台灣省的媽祖廟(宮)有800多座;香港、澳門地區有57座。

國外有135座,分布在日本、韓國、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菲律賓、美國、法國、丹麥、巴西、阿根廷等17個國家。全世界媽祖信眾約有2億人,單台灣省就有百分之七十的人信奉媽祖。

媽祖傳說:

傳說媽祖每次在海上救難後,都要給每位遇險者一碗熱氣騰騰,芳香撲鼻的興化壽面,吃後不但會驅寒暖身,而且能逢凶化吉.久而久之,興化壽面即被稱為「媽祖平安面」。

且聞名遐邇,成為保佑平安吉祥的首選食品.每逢親友來訪,壽誕喜慶,逢年遇節,家人團聚,都要吃「媽祖平安面」,以求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農歷三月十五日是台灣的醫神保生大帝誕辰。保生大帝台灣民間俗稱「大道公」,宋代福建同安縣白礁鄉人,因其精通醫術、救人無數,被尊奉為神。

4. 媽祖廟除了主奉媽祖,還供奉什麼神靈

因該是媽祖的種類比較多,但大都是同一種寓意,保佑出海的人。媽祖廟就是以供奉媽祖為主。

5. 媽祖廟在什麼地方

湄洲媽祖祖廟位於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宮下村東北面。

宋雍熙四年(987),媽祖升天後,人們為紀念她,在湄洲島建廟祭祀,這座廟宇就是最早的媽祖廟。據文獻記載,當時的廟宇僅「落落數椽」,但「祈禱報賽,殆無虛日」。

後來經過三寶等人的不斷擴建修葺,到天聖年間(1023—1032),湄洲祖廟得到受媽祖庇佑的人們的不斷「鳩資擴建」,「廊廡更加巍峨」。此時的祖廟已初具規模。

明朝,湄洲祖廟又得到進—步擴展。鄭和下西洋時,因媽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湄洲祖廟。宣德六年(1431)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前,親自與地方官員備辦木石,再次修整湄洲祖廟。

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妝樓、朝天閣、佛殿、僧房。接著祖廟又建觀音殿、中殿、土地廟等。清乾隆之後,湄洲祖廟已頗具規模,有99間齋房。

(5)媽祖廟證書擴展閱讀

分布地區:

1、福建地區

莆田地區是媽祖信仰的發源地,莆田的媽祖廟數以百計,莆田市內各類媽祖宮廟達800多處[1],湄洲島上有近20座。

福建沿海地區和山區:沿海地區:福州、廈門、泉州、長樂、平潭、福清、晉江、惠安、漳浦、東山、寧德、羅源、霞浦等沿海地區有五、六十座。

山區:仙游縣10多座,永定縣、上杭縣、浦城縣、安溪縣、邵武等山區都有媽祖廟。

2、廣東地區

舊時梅州各縣縣城及沿江鄉鎮多有建設天後宮(媽祖廟),宋代起源於東南沿海的天後信仰明清時期開始在梅州傳播。天後宮主要分布在村落水口處、江河沿岸和街市三種場域。

3、香港

香港曾是漁港,香港現存媽祖宮廟102座,主要分布在鯉魚門、銅鑼灣、油麻地、長洲、九龍一帶,其中最早的媽祖廟是位於佛堂門天後廟(又稱 「北堂天後廟」,俗稱 「大廟」)。

4、澳門

澳門與媽祖信俗同樣歷史淵源深厚,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的音譯,已有500多年歷史。因其地有天後宮(建於1488年),當地人稱之為媽閣或媽祖閣。

6. 媽祖廟里抽的一號簽是啥意思

媽祖靈簽 第一簽
【解曰】 討海:漸漸得利作塭:大吉利魚苗:不畏求財:先大進後小利耕作:甚得利 經商:如意月令:不遂六甲:頭胎男二胎女婚姻:可合家運:平安大吉 失物:在東急尋能還尋人:得回遠信:速至六畜:好築室:清吉光明 移居:大吉墳墓:地穴大吉出外:平安行舟:有大財凡事:大吉昌 治病:未日痊安作事:難成成者大吉功名:望後科得進官事:理斷分明家事:無憂求兒:大吉

7. 全國有幾個媽祖廟

據《世界媽祖廟大全》提供的最新數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奉者近2億人。 在這些媽祖廟中,有很多是很有特色的,這里介紹的僅是其中的幾個。

湄洲媽祖祖廟: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據文獻記載,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媽祖升天後,人們懷念她、紀念她,就在湄洲島建廟祭祀,這廟宇就是最早的媽祖廟。當時的廟宇僅"落落數椽",但香火很旺。後來,經過歷代受媽祖庇佑的人們和朝廷的不斷擴建,到清乾隆年間,祖廟已頗具規模,成為一座有99間齋房、號稱"海上龍宮"的雄偉建築群。可惜的是,這些建築及文物大都已在"文革"中被毀。

1987年後,祖廟得以重建,先完成的西軸線工程,有大小建築36處,包括牌坊、長廊、山門、香爐台、聖旨門、廣場、鍾鼓樓、正殿、寢殿、朝天閭、升天樓、佛殿、觀音殿、五帝廟、中軍殿以及愛鄉亭、龍鳳亭、香客山莊、思鄉山莊等。由清華大學設計的南軸線工程,現已建成寢殿、敕封天後宮殿、廡房、獻殿、鍾鼓樓、山門、牌坊、天後廣場、天後戲台等,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庄嚴肅穆、舉世無雙。

泉州天後宮:是中國首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媽祖廟,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它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佔地面積約13畝,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廟內除了保存較完整的大殿、後殿等古建築外,近年來又陸續修復了山門、戲台、鍾鼓樓、東西長廊、梳妝樓等多處建築,是現存媽祖廟中規模較大、年代較久遠的一座,建置於宮內的閩台關系史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泉州天後宮對媽祖信仰在海外的發展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上,媽祖信仰由於泉州民眾的不斷向外移民和貿易活動而遠播祖國大陸及台、港、澳各地,因此,泉州天後宮至今在廣大海外仍享有較高的聲譽,許多海外同胞都稱其為"溫陵聖廟",每年大約有3000多個海外團隊前來參觀朝聖。

天津天後宮:俗稱"娘娘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後來又經過數十次重建和重修,是世界三大天後宮(福建湄州祖廟、天津天後宮、台灣北港朝天宮)之一。它位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坐西朝東,佔地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從東至西由戲樓、幡桿、山門、牌坊、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鍾鼓樓、張仙閣和4座配殿組成,是天津市現存最早的一處古建築群體,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搖籃,因此曾有"先有娘娘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天津天後宮曾於1954年、1982年先後兩次被天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又以其天津民俗文化發祥地之地位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的所在地,除保留天後宮復原陳列外,還陸續開辟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風為基礎內容的陳列展覽,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漕運、婚育、商業、民間生活、民間藝術及民間信仰等習俗內容,並興建了長69米的天後碑廊,描繪出一幅幅極具個性的、地域文化的歷史風俗畫卷,成為中外人士觀光游覽的勝地。

芷江天後宮:是中國內陸地區最大的媽祖廟,位於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建於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屬於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媽祖廟融古代建築、浮雕藝術於一身,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其前坊後宮的石坊上刻有50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藝精湛,有"江南第一坊"之稱。
由於130餘年未曾大修,歷史風雨的剝蝕和人為的因素,使木質結構的天後宮木柱、橫坊、板牆等損毀嚴重,因此,從1999年起,芷江侗族自治縣開始對其進行整體維修,經過3年努力,並花費數百萬元資金後,2002年,該天後宮已重新對外開放。

澎湖天後宮:台灣最早的媽祖廟,相傳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廟內雕梁畫棟,刻工精細,古香古色,美不勝收。每年農歷3月23日媽祖神誕日,澎湖天後宮都要舉辦大規模的"媽祖海上繞境"活動,藉以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澎湖天後宮後殿藏有台灣最早的一塊碑刻,上刻"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幾個大字。據說十七世紀初葉,荷蘭人利用其經濟軍事實力,占爪哇,設東印度公司,企圖與我國貿易。但當時明朝實行海禁,非朝貢國不得通商。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荷蘭提督韋麻郎用大泥(今泰國境內)華僑潘秀之策,致書明朝疆吏,望允荷通商,因無迴音,旋率艦於7月12日登陸澎湖,以便打探。閩中大吏聞此情,急派都司沈有容往見韋麻郎於媽祖宮(即天後宮),鏗鏘陳辭,曉以利害。韋麻郎知通商無望,求戰亦無勝算,乃於10月25日灰溜溜離澎而去,書寫了中國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光輝一頁。

廟島顯應宮:中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建於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經元、明、清幾朝皇帝冊封,一度被稱為"天下第一娘娘廟"而名揚於世,廟島也因此在長山列島中獨領風騷,成為南北島嶼之間文化交流的中心,歷時800多年之久,故長山列島現亦稱廟島群島。

顯應宮在"文革"中曾遭到破壞,1983年在中央有關領導的重視下得以修復。它座落在山東長山列島中廟島的北部,南北傍山,東西臨海,四周有諸島環衛,整組建築群包括前、中、後殿和戲樓等,南北長166米,東西寬66米,總面積萬余平方米。大殿東側還建有中國第一個縣級航海綜合博物館,開設有中國造船史、海運史、航海技術史、海上兵事史和鄭和紀念館等。

2003年8月,顯應宮舉行了福建湄洲"媽祖"和台灣北港朝天宮"媽祖"移駕安奉儀式,同時,還將廟中所存的清咸豐皇帝御筆親書的"神功濟世"匾重新修復,為南北民俗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和媽祖文化的進一步發揚光大增添了新的內涵。

澳門天後宮:2003年10月4日剛剛落成,歷時2年半,耗資2億澳門元。它坐落在澳門路環島的疊石塘山上,佔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門迄今規模最大的廟宇。整個建築按照閩南古建築風格設計建造,並參照福建、台灣等地媽祖廟的傳統規制布局,宮前有長達60餘米的階梯,厚實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漢白玉圍起的祭壇和由迴廊連為一體的大殿、梳妝樓、鍾樓和鼓樓等。主殿坐西朝東,氣勢恢弘,樓台宇頂雕龍飛檐,金色琉璃熠熠生輝。宮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高達3米的媽祖塑像鳳冠霞帔,慈眉善目,儀態端莊。

作為世界上惟一以媽祖命名的城市,澳門早在1488年就在內港建起了第一個媽祖廟(又稱媽閣廟),並從此香火旺盛,經年不斷。上個世紀末,澳門已經在疊石塘山上建造了一座高19.99米、重500多噸的媽祖漢白玉塑像。據說,這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娘娘塑像。

8. 媽祖廟的由來

媽祖文化流行於漢文化圈內上千年,是一種源於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與關羽、岳飛一樣,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她姓林名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廿三,卒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的一位民間女子。

傳說中,媽祖出生當天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滿屋紅光,晶瑩奪目,香氣飄盪久久不散。由於自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故取名林默。她熟悉水性,能駕雲飛越大海,拯救海難,在湄洲灣海域遇風觸礁蒙難的船隻常得她的救助;善觀天象,預知天氣變化,能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她還精研醫理,能用草葯為人治病,救人防疫減災。

9. 什麼的媽祖廟

媽祖本姓林,名默,人們稱之為默娘,莆田縣人。她在人間只活了二十八個春秋,可她的名字,卻被人們傳誦了一千多年。傳說她自出生至滿月,不啼不哭,默默無聞。她從小習水性,識潮音,還會看星象;長大後「窺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難。她曾經高舉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火焰,給迷失的商船導航;她矢志不嫁,把救難扶困,當作終極的目標。公元九八七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灣口救助遇難的船隻時不幸捐軀,年僅28歲。她死後,仍魂系海天,每每風高浪急,檣桅摧折之際,她便會化成紅衣女子,佇立雲頭,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千百年來,人們為了緬懷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處立廟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個皇帝先後對她敕封了36次,使她成了萬眾敬仰的「天上聖母」、「海上女神」。

10. 台灣媽祖廟的全部信息。

台灣地區共有媽祖廟500多座。
安平開台天後宮,位於台南市安平港,為台灣島上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之一。建於清康熙七年 (1668年),為迎取福建湄洲島媽祖神像而建,建時稱安平媽祖廟。1683年媽祖被敕封為天後,安平媽祖廟遂被改為開台天後宮。現台灣有許多媽祖廟內的媽祖神像均是從此廟中分靈出去的。安平「開台天後宮」正中央供奉大媽、二媽及三媽三座軟身雕像,每尊高約四尺,如同真人一般。

閱讀全文

與媽祖廟證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