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說的簡單一些,一些主要成果
第一次 蒸汽機 火車 輪船
第二次 電磁感應 內燃機 汽車 飛機
第三次 電子計算機 網路 核武器
2.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以及帶給人類社會的變化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的機器大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成為「世界工廠」。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美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的成果被引進到中國、日本等國。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開展,它使生產力得到巨大的發展;二戰後期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持續至今,它無論從規模、速度和影響等方面都遠遠超過前兩次。
1.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部門。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人類社會由此進入「」。1814年,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成為工業化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19世紀以後,美國工業革命發展迅速,涌現出許多新發明,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製成試航成功;、縫紉機、拖拉機相繼發明;特別是採用和推廣了機器零部件的生產方法,推動了機器的普及。
2.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的廣泛應用、和工具的創制、手段的發明和工業的建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以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人類進入。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成功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等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發明電話,90年代義大利試驗無線電報取得成功。1867年,發明炸葯,80年代又改良了無煙火葯的技術,大大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塑料、人造纖維等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3.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技術革命,以技術、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是的興起。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各國統治基礎。
(2)引起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3)工業革命引發三股潮流:資本主義(主義:1776年英國的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提出、和的主張,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代表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從19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蓬勃興起,逐漸戰勝封建勢力,掌握了政權。自由主義成為工業革命後19世紀人類歷史發展的主流。俄國、義大利統一、德意志、美國、日本等都是這股潮流的突出表現);社會主義(由法國起義、英國運動組成的早期工人運動,1848年革命中爆發的工人起義,《》的發表,的成立,1871年公社的出現等,顯現了這一歷史潮流的活力);民族主義(工業革命促使各工業國加速佔領殖民地擴大市場,刺激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運動,以亞洲最具代表性。爪哇人民反荷起義、人民反英起義、伊朗起義、中國運動和民族大起義構成亞洲革命風暴。這些運動屬於傳統的舊式造反運動,其結果是都失敗了。歐洲的民族運動,大多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如義大利統一和都屬於這類運動)。
(4)生產組織形式、產業結構的變化:手工工場被一制度取代了;城市化興起;以農村和農業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以和為主體的經濟體制,人類歷史開始從農業文明向文明過渡。
(5)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之間的聯系,最終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成為世界霸主;亞非拉美的多數國家淪為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從屬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階段;社會主義運動進一步發展,1889年7月14日第二國際建立;20世紀初「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誕生;亞非拉人民的運動不斷高漲,其中「」尤為突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特點。
(2)引起生產組織形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組織的產生,將自由資本主義推進到資本主義階段;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產值超過農業,從輕工業國轉變為重工業國。
(3)對當時的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列強加緊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體系最終確立;帝國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性加劇,圍繞著爭奪,展開激烈斗爭。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極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2)促進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產業比重上升。
(3)推動國際格局的調整,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擴大了發達國家同國家間的經濟差距,給國家帶來機遇和挑戰。
應該有樓主要的東西,別忘了採納,
3. 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發明成果是什麼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石墨烯、基因、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基於網路物理系統的出現。網路物理系統將通信的數字技術與軟體、感測器和納米技術相結合。與此同時,生物、物理和數字技術的融合將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1]
中文名
第四次工業革命
外文名
The four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時間
21世紀—22世紀中葉
發起國家或組織
中國、美國、歐盟、日本、英國等
分類
人工智慧、虛擬現實、量子通信、新材料、分子工程、基因工程、核聚變等
快速
導航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促進從生態赤字轉向生態盈餘
無紙辦公並未實現
各界觀點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到來
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推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參展商和觀眾們對本屆展會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德國聯邦科研部專家伯伊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6年的,聯邦政府就已經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為《未來項目—「工業4.0」》。聯邦政府從2010年到2013年為高技術戰略大約投入270億歐元,對未來項目的專項投資達83億歐元。為了進一步落實「工業4.0」的計劃,最近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三大協會」)決定,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的辦事處,該平台已正式啟動,旨在推動實施聯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戰略。
漢諾威工博會負責人柯克勒認為,「工業4.0」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已成為核心題目,在未來10年至15年,製造業的綜合整合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6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徵,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徵的躍遷,並普及至整個社會。
21世紀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在過去200多年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上,我們曾先後失去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在前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國都是邊緣化者、落伍者,急劇地衰落,由於錯失工業革命機會,中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後就要挨打,這也是近代中國飽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後中國在極低發展水平起點下,發動國家工業化,同時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中,我們也僅僅是僥幸上了末班車,還是個「後來者」,因為對外開放才成為「追趕者」。但是中國實現了成功追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正在成為領先者。進入21世紀,中國第一次與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4.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 中,中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中國取得的成就:
1、原子能技術:第一枚中近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2、航空航天: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 1 號」發射成功、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3、遺傳工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 2 號」培育成功。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首先,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重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其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最後,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4)科技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既是由於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
5. 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主要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6. 心的科技革命取得哪些主要的科技成果
第六次科技革命,從科學角度看,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學革命」;從技術角度看,可能是一次「創生和再生革命」;從產業角度看,可能是一次「仿生和再生革命」;從文明角度看,可能是一次「再生和永生革命」。
在農業時代,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是生存壓力,民以食為天,它的需求屬於基本需求,科技發展主要是農學、天文學和實用技術等。在工業時代,人類面臨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它的需求屬於基本和中級需求,科技發展主要是與物質生產相關的科技,包括現代科技的各門學科。而在知識時代,人類的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面臨的壓力主要是提高生活質量和滿足精神生活需要,它的需求屬於高級需求,科技發展主要是與物質和文化生活質量相關的科技。精神需求還包括健康長壽和遨遊太空等。——常識科技篇。
新的革命取得的科技成果有(部分):航天事業方面(神舟十一號發射),農業方面(克隆技術,遺傳工程)等。
7.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一項成果對當今
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影響最大影響最大,使人類文明的生活更豐富多彩,可以使用計算機查找資料讓知識更多的爆發式增長!
其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對當今有重大的影響。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8.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成果帶來的便利是什麼
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
1866年德國西門子研製出發電機,標志著電力時代的到來
1869年俄國門捷列夫提出化學元素周期律
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1877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留聲機
1880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
1901年發現了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成為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沖向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
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電子時代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狹義相對論,帶來了物理學的巨大變革
1915年魏格納寫成《海陸的起源》一書,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1926年美國科學家哥達德製造的世界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試飛成功
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開創醫學新紀元
1932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出現
9. 第一次科學革命的成果包括哪些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牛頓力學體系為基礎,始於紡織工業,並依靠蒸汽機的改良和使用,使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1765年英國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1765-1787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並用作紡紗機的動力
1777年法國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定律
1800年義大利伏特發明伏特電堆,英國赫歇爾發現紅外線
1822年法國安培發現安培定律
1826年德國歐姆發現歐姆定律
1831年英國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38—1839年德國施旺、施萊登提出細胞學說
1842年奧地利多普勒發現多普勒效應
1859年英國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奠定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
1865年奧地利孟德爾提出遺傳學兩大基本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