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德國創新成果

德國創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11 20:37:23

1. 德國三位一體的保障制度是指什麼

在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歐洲各國經濟哀鴻遍野,唯有德國一家風景獨好。「德國製造」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並在全球化時代始終保持領先地位,主要得益於德國「三位一體」的體系保障。
一是科技創新體系。「德國製造」的強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領先的產品技術含量。德國歷屆政府十分重視製造業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著力建立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知識傳播和人力培訓為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
它的最大特色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統一: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並負責對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和協調;企業承擔2/3的科研經費,剩下的1/3由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買單。
為了使「製造科技」能夠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可持續發展,德國政府確立了三大發展目標:「綠色製造」、「信息技術」和「高端製造」。德國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是研究與開發。因此,德國企業對研發投入毫不吝嗇,研發經費約占國民生產總值3%,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標准化和質量認證體系。第一是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業標准,最主要的制定機構為德國標准化學會(DIN),其制定的標准涉及建築、采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術、環境保護、衛生、消防、運輸和家政等幾乎所有領域,每年發布上千個行業標准,其中約90%被歐洲及世界各國採用。第二是建立公正、客觀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實行獨立於政府和行業以外的自主經營,依照ISO和DIN等標准對企業產品和製造流程進行檢測,並為合格者頒發認證證書。這樣既有效協調了本土企業間的競爭,又確保了「德國製造」的質量,還提升了「德國製造」的整體競爭力。
三是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德國製造」的成功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在培養技術工人的過程中,德國注重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政府對數百個職業制定畢業考核標准,以確保教學和人才質量的評判水平。

2. 21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輛火星車的最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在經歷9個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第一個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火星地面探測。

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志著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志。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葯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首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各個方面。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系方面的進展名列第一位。

《科學》雜志說,這些細胞系以及「定製」它們的有關方法,為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癒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個科研小組從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幹細胞。他們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系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科學》雜志認為,這些新的細胞系將成為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葯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完全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准確地控制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衣索比亞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拼接起來,並成功復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空曠草原地形對於人類兩足發展至關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斯克蘭頓博士領導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小組,藉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宇宙中僅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首次為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3. 全球化對德國的影響

著知識經濟的時代的來臨,知識創新對國民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日益顯著。從長遠的觀點看,R&D投入對於提高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至關重要。進入90年代以來,德國的R&D投入從資金規模和佔GNP的比例上都維持有一定的規模。但其中有兩個特色:一:政府在研究與開放投資中所佔比例不斷減少。二:經濟界對應用研究的投資越來越多。

盡管政府在整個研究與開放投資中的比例不斷減少,但總量上卻仍是增加的。企業界的參與表明,基礎研究的成果不可能只對參加基礎研究的企業有利。由於與美法英等國相比,德國政府在軍用投資上的比例較小,用在民用上的投資更有利於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德國在政府對研究與開發的投資上處於一種非常有利的地位。盡管如此,德國政府和企業界仍然需要迎接未來的挑戰。

面對的困境

許多德國人把20世紀70年代看成是德國工業發展的高峰。「德國製造」不光只是非常好的產品的標志,而是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業體系的象徵。作為一個相當成功的模式,德國工業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德國在製造工程、動力工程和化學工業方面的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對德國產品的需求是如此之旺盛,以致許多製造商都感到勞工短缺,不得不引入客籍勞工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戶的需要。

然而,到了80年代,情況就慢慢地發生了變化。德國的工業似乎逐漸喪失了競爭力。美國的汽車市場的行情變化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德國汽車逐漸為日本汽車所取代。在其它工業領域,德國人也發現其競爭實力越來越受到挑戰。競爭對手在產品質量、產品設計、原料花費、售後服務等方面一點都不輸於自己。有些德國學者或外國學者都認為德國的工業失去了競爭力。[1]

盡管不同的研究者對德國工業走下陡路的分析各不相同,但在一些基本特徵方面,卻有相同的見解。歸納出以下幾點。現在將我們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相比於其它幾個主要的工業發達國家,德國的勞工太貴。如果以當時美元與馬克的匯率計算,1996年一個德國工人每小時所得為3l.87美元,日本為20.84美元,而美國僅為l7.70美元,我國的台灣地區為5.82 美元。[2] 僱主付給德國工人小時工資太高,當然,由於高稅收和高福利政策是相聯在一起的,德國工人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這么高。更重要地是,德國工人的勞動時間在幾個發達國家中已降到了最低點。德國企業家抱怨,高小時工資加上超短的周工作時間,使得德國企業在與對手競爭時如同帶著兩副手銬。難怪最近德國國內有人提出每周工作50小時,以減少失業,增加競爭的倡議。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德國的企業不靈活。德國企業在從發明到應用過程中顯得太慢。[3]其理由認為德國的公司結構不夠靈活,不適於目前越來越短的產品生命周期。他們的發明周期過長,在將發明推向市場時又不及時,當然沒法與快捷的競爭對手相比。比如,目前在移動通信市場方面,德國的西門子從許多方面都落後於芬蘭的諾基亞和美國的摩托羅拉。

第三,認為德國過於繁瑣的法律、法規影響了德國企業的競爭力。當德國企業和商人在國外投資和辦廠時,他們受到較少法律上的約束,而在國內卻不得不與一個嚴密的規則網打交道。規則的泥潭使得德國企業家少有新的想法。由德國研究機構發明出和很有希望的創新很少有機會由德國企業商業化。缺乏創新的產品也是德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第四,認為德國企業太強調技術層面,因而忽視了僱主的偏好。從文化上講,德國的管理人員有很強的工程取向。他們本人也是在這種氛圍和傳統中成長起來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設計的過程中,德國的工程師都傾向於追求最完美和最先進的概念。人們認為,在技術開發過程中,這些特性導致了「以技術為中心」的想法,但這並不為消費者所偏好,消費者所喜歡的是實用並易於使用且花費相對較少的產品。與德國企業相反,外國的競爭者把技術僅僅看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第五,認為德國的工會具有過大的權力和影響,按照共同參與的法律權力,它們有對企業發展發表意見的權力。因此,德國的僱主們常常要與工會妥協。而這個結果卻是與市場的靈活性規則相違背的。因此認為德國的企業在適應市場的變化方面不夠靈活。

第六、德國的創新地點太過於集中。盡管聯邦德國是一個非常強調社會性的(soziale)的國度,但它的工地區差異還是相當大。比如,德國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主要分布在下述八個地方:慕尼黑(12%)、斯圖加特(12%)、黑森州南部(9%)、萊因-內卡河地區(6%)、柏林(4%)、杜塞爾多夫(4%)、Braunschweig (3%)以及科隆(3%)等。這些地區的R&D費用佔全德國的53%。東部德國盡管正在復甦,但在研發方面與西部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當然這在發達國家裡還不是最糟糕的。比如,僅維也納就占整個奧地利R&D的52%。但消除區域之間的不平衡,仍是聯邦德國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4]

最後,范圍廣泛的環保主張,也被認為對經濟競爭力不利。德國人公眾論對環境退化、再循環和自然保護過於關心,企業必須尊重公眾的態度和環境規則與要求。據說工業界認為這些壓力進一步增加了費用,送減少了德國產品的競爭能力。

德國居高不小的失業率又反過來對其競爭力產生影響。到了90年代後期,德國的失業人口已超過400萬,失業率高達11%。盡管與義大利和法國相比,德國的失業率也不算太高,但與美國、日本、英國和荷蘭相比,還是高出許多。而且整個90年代的經濟增長率都不高,民眾的購買慾望不高。盡管銀行利率較低,德國公司還是不太願意在國內投資。大部分德東地區(原民主德國)經濟蕭條,原來所謂統一之後,迅速繁榮的諾言成了謊言。德國馬克也一再降值。聯邦政府當時面臨著低效率的平均主義,權利相當集中化,地位分配政治化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消除政治性的資格指派的後果,提高縱向流動性,彌補第三產業化的空白,消滅人浮於事,重建有能力的中產階級,消除遷徙壓力成了非常緊迫的結構調整問題。因而,還沒的有時間來談發展。

但是,上述對德國競爭力的解釋,並不是完全能站住腳。也有大量相反的證據來反駁上述論點。比如,盡管德國的勞動力非常昂貴,德國的生產力仍然很高,出口產品的單位工資最終花費(final wage costs per unit of output)在國際上仍有競爭力。德國工業產品的出口仍創新高。 人均出口額比美國高兩倍。比日本高1/3。不可否認,德國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仍有很強的競爭力[5]。

另外還有證據表明,德國的一些大公司,比如拜爾、Höchst、BASF、達姆勒-賓士(Daimler-Benz)和大眾汽車公司都在結構上做了調整,恢復贏利。一種以贏利為導向的管理態度在大企業中出現。股票市場對這種態度也做出了正面回應,從長遠走向看,這種態度帶動了德國股市走向新高。

盡管失業人口的比重還沒有降下來,而且仇外和排外的事件時有所聞,但德國的整個社會體系還是運轉良好。教育和福利體系還保持著。

之所以出現上述相互矛盾的解釋,是因為有些研究基於少數的例證,因而很容易找出相反的例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德國的核心製造業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時,如何才能保持競爭優勢?這一點已經引起了德國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工業結構已經重新開始調整,要麼合並,規模增加,要麼減少冗員。許多德國企業擴大了在海外的生產。另外,留在德國的製造業也開始採用新技術,新的生產概念來提高生產率、改進質量,增加靈活性。但並不是所有德國的企業都做到了這一點,步調不一致。

未來的挑戰

我們今天已處於21世紀的開端。目前有關全球化的討論正如火如荼。不管我們是否喜歡它,全球化都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各國政府也都積極地尋找對策,來適應所帶來的變化。作為一個國家至關重要的技術政策,也應得到相應的調整。作為工業企業,也要有相應的戰略對應。全球化的贏家,只能是那些對此作好准備的國家或地區或公司。它們具有競爭實力,對外開放,成為信息、交流和知識應用的中心。未來的國家創新政策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不只是鼓勵單個企業的創新突破,而且應建立支撐這種突破的創新網路。

前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部長提出了與國際化和全球化有關的五個問題[6]

1. 增加區域競爭力的可視性

2. 融合研究與應用

3. 支持並促進商業啟動

鼓勵新的商業和支持中小型企業非常重要。OECD發現,在OECD成員國中,5%的中小型企業創造了幾乎70%的新的工作。風險資本的投資在1996至1998年間上升了240%。這一趨勢還在上升。生物技術公司從1995年到1996年從75家上升到150家,1997年又上升到300家以上。5.65億德國馬克的私人風險投資已投到「生物區」(BioRegio)。

4. 擴展德國的教育和創新體系

德國的教育體系正面臨著歷史的挑戰[7]。許多學校已嚴重超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政府必須不斷向高校投錢才能保證其正常運轉。但這對於國家和地方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高校的結構如不做出結構上的改變,將很難繼續生存[8]。許多獲得教授資格的人也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這對德國的研究教育體制是一莫大的諷刺。[9] 另外,許多外國學生進入美國的,而不是德國的大學學習深造,就是對德國大學教學和研究質量的反諷。如何提高外國學生的人數在德國大學中的比例也是對全球化的回答。為此,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發起了一個領航計劃,主要對象是面向外國學生,以英語教學,從97/98冬季學期先開設13門課程。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還與MIT簽訂了相互交換學生的計劃,以及一系列旨在增加德國大學吸收力的措施。

5. 架設國際橋梁

德國國內研究的國際化,比如,馬普學會在Njmwegen設立了心理語言研究所。與我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進行合作研究。夫琅和費協會在美國建立了激光技術、產品工程、材料研究、醫學技術和計算機制圖的研究中心。在馬來西亞建立了高級軟體開發中心。正是這些在國外的研究基地的建立,使得德國的企業容易地在當地找到合作夥伴。1997年從美國得到的研究合約為一千一百萬美元。另外,夫琅和費協會還加強了在亞洲的活動。在中國建立了兩個不同性質的辦事處[10]。與此同時,德國政府也鼓勵外國政府在德國建立研究機構。比如韓國就在薩爾州建立了一個環境技術研究所。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戰,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還相應地修改了資助規則。

他指出,「我們必須積極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戰。社會的團結這一基本的理念必須保持,而同時整個社會系統必須導向未來。」

我們從經濟上講,究竟有從全球化中得到何種好處?我們是否值得這么做?全球化從未來來說,是否是可行的,可持續的?還是會食品或能源供應的瓶頸的限制?[11] 面對社會結構的加速調整,如何保持社會的凝聚力?窮國是否會被推向國際經濟整合的邊緣?

國內政策如何與國際政策協調?因為全球經濟不只是經濟結構的變化,而且也是社會結構的變化。這類發展也影響了教育與研究。目前對研究的定義也有修改的必要。以前人們區分了純基礎研究、基於應用的基礎研究和基於生產的研究這三種研究類型。但這種區分已不適合於今天。 這三種研究類型之間有一個動態的關系,它們形成了動態的研究三角形。當經濟全球化,研究三角形之間沒有任何限制,那麼未來的教育也必須打破固有的學科邊界。未來的學術與研究,應該是受問題驅動的跨學科的研究。

創新應該是在所有組織層次和所有商業領域里進行。除了產品創新外,還要在生產環節、管理實踐、質量控制等各方面進行。

在德國,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並沒有認真對待服務領域里提出的挑戰。這個認識上的盲點已給德國的競爭能力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人們正在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加以改進。

德國能保持增長和生產力的成績表明了德國研究體系作為一個創新模式的重要性。它的創新機制加速了新技術的普及與商業化。合約研究體製表明了在工業界、政府、學術界為了相互利益而互動的潛力。資源根據工業需要被有效地引導。小企業通過合作研究體系得以有機會進行合約研究。技術擴散網幫助私人企業得到各種各樣的從技術概念到市場管理的創新信息。教育培訓體系推進了技術創新。它把工人培養成能適應創新的技術能手。而且,工業界的聲音可以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被直接和有效地體現出來。

盡管德國的研究體制有許多毛病,但它在促進創新方面至今仍被認為是強有力的。然而,它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德國不能再依靠傳統製造業來謀求經濟發展,除非它能轉移相當一部分注意力和資源到新的能應用到工業的方方面面的交叉技術上來。傳統的製造業應輔以放在關鍵技術上的更多注意力,才能達到一個新的增長水平。德國必須對研究政策做相應的調整,才能繼續保持在工業競爭力方面的領先水平。[12]

近年來,德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圖對相對僵化的研究體制進行改革。其指導思想是創造競爭氛圍,讓最具創新性的思想和研究課題得到國家的資助,以脫穎而出。

綜上所述,德國人並沒有沉浸在自己過去的輝煌之中。作為一個「過份自覺」的民族[13],我們有理由期待它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教育體系在為人類的持續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4. 國外哪些自主創新的做法值得中國借鑒

瑞典、德國加強自主創新的主要做法:
瑞典被認為是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之一,其研發強度、人均發表論文和專利注冊數等均處世界領先。德國在醫療技術、合成材料、電子技術、食品加工等10大研究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他們主要做法有:
1、構築完善的創新體系。瑞典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構建國家、地區和部門3個層面的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的主要特點是經濟體與國際市場聯系緊密,大企業對國家的研發活動影響巨大,大學與企業合作密切。國家創新系統署是代表瑞典政府構建創新系統的具體執行者,掌握著瑞典5%R&D經費的使用權,起著溝通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瑞典建立了創新體系促進區域發展計劃,從2003年起確定了3個項目,項目所在地區將在10年內得到1100萬歐元的經費支持,地區也以不低於同等數額的資金匹配,用於創新體系建設。瑞典還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重點支持信息通信、生物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與材料技術、交通及辦公設備技術等行業建設部門創新體系。德國目前已經形成了相當完善的國家創新體系,包括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三足鼎立的研究開發體系,鼓勵創新的法律機制,機構資助與項目資助相結合的創新資助方式,全程跟蹤的科研質量保障體系,以及精簡高效的項目管理模式等。
2、強化各類創新投入。多年來,瑞典用於R&D的經費一直保持在GDP的3%以上,近幾年甚至超過了4%。在R&D經費中,政府及公共基金會佔20%左右。2004年以來瑞典政府制定「創新瑞典」戰略,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計劃在2005—2008年新增政府研發投入23億瑞典克朗。還有80%的經費來自企業投入。瑞典大企業都有較高的研發投入強度,如愛立信研發支出達到銷售額的15%~16%。近年來,德國R&D經費佔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高於歐盟國家1.9%左右的平均水平。與瑞典相比,德國政府的R&D投入佔比更高一些,大約佔到30%以上。
3、制定有效的創新政策。瑞典、德國已經形成了支持創新活動及保護創新成果的一整套政策。一是實施各種創新計劃。如瑞典國家創新系統署的「新一代卓越中心計劃」,計劃共建設生物技術、信息通信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領域中25個新的「卓越中心」,總投資約1.6億歐元,同時要求企業界、大學和有關機構各投入不少於這一數額的資金,從而使項目建設經費總額達到4.3億至5.4億歐元。2005年德國推出了「頂尖科研資助項目」,計劃在2006年至2011年間投入19億歐元,新建一批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二是創新產品的政府補貼和政府擔保。如從2007年4月1日到2009年12月,瑞典對新購買環保汽車給予1萬克朗的補貼,環保汽車進城免收擁堵費,以此刺激環保汽車及其相關領域的創新。德國制定了專門「赫爾梅斯」擔保,支持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三是稅收政策。如在2007年春季預算中,瑞典政府取消對風險資本徵收資本稅的項目,鼓勵風險資本投向創新性中小企業。
4、提供優質的創新服務。瑞典和德國都有比較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以滿足創新成果轉化以及創新型小企業培育等中介需求,包括有政府背景的公共機構、非盈利性組織,也有完全按商業化運作的純盈利性中介結構。服務內容主要涉及三大類:一是成果推廣服務。如德國各大學和科研機構均建有技術轉讓辦公室,專職負責科研成果向工業界傳播。二是融資服務。如瑞典國有企業ALMI對新創企業項目前期調研費用給予約2萬至4萬克朗的無償補助,企業可以根據項目計劃書(僅需要少量的抵押或無抵押)就可從ALMI獲得貸款。三是創新性創業服務。瑞典幾乎所有大學都建立了自己的產業孵化基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查爾姆斯理工學院以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孵化基地。
5、培養大規模的創新人才。瑞典和德國一直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其科技人才儲備方面始終占據世界領先地位。瑞典擁有一批世界頂尖的知名學府,每年都有4所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大學排行榜,良好的人才培育環境使瑞典創新的動力源源不斷。瑞典特別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國家鼓勵和支持職業教育,企業也重視員工的知識更新和專業技能培訓,使企業不但在技術創新方面,而且在設備更新、自動化生產等方面均有較好的智力基礎。德國將人力資源建設作為創新的重要環節,積極調整雙元制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內容,加大對國內外頂尖科技人才、年輕科研人員的吸引力。
6、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瑞典創新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獨特的文化氛圍。瑞典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講究和諧、平等、團隊,盡量不突出個人英雄主義,一切任由天性和本能。這種文化培養起來的放鬆心態,讓有創新能力的人不帶有功利思想,不急於求成,能更加自由地進行科學探索和技術發明。瑞典有一個獨特的「工程文化」,這種文化力求將創造發明和生產實踐完美結合,創新技術能力與商業化操作同行並進。德意志民族一貫具有思維嚴謹、辦事認真、遵守紀律、尊重個性、崇尚科學、敢於創新的傳統文化精神。德國人不僅一直以「思想家的國度」激勵自己,而且堅信傳統的創新文化就是德國擺脫自然資源貧乏劣勢、持續富強的一種基本力量,這成為德國創新文化的核心。

5. 德國文化特點

德國不但是歐洲文化的「濃縮版」,也在世界文化之林佔有一席之地。德國目前有140家公立劇院、130多家公立歌劇舞劇院以及管弦樂隊。


不僅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德國就有38個歷史文化古跡入圍。每年,來自全球成千上萬的遊客都慕名到德國觀光旅遊。


德國對從事文化產業的「文化個體化」提供的社保在世界各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據德國財政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德國聯邦政府共為18萬包括記者、編輯、出版人在內的「文化個體化」提供了養老、醫療在內的各種保險。


對於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自由職業者來說,國家的這一對他們「生老病死」的「兜底」做法讓其感到既溫暖又貼心。



(5)德國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在德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者的社會保險的構成是這樣的:從業者自籌一半,而剩下的一半中,聯邦政府掏20%,從業者所在單位掏30%。這樣的話,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就可以像領取工資的雇員那樣擁有一份體面的社保。


德國聯邦政府還非常重視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財政扶持,而BKM在其中則發揮著非常關鍵性的作用。


據BKM提供的一份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德國文化創意產業產生的利潤總額為1430億歐元,為大約100多萬人提供了相應的就業崗位,而文化創意產業所涉及的業務則高達24.7萬個。

6. 徐哲峰的主要成就

1、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些著名和式的值分布性質研究(SJ08A04), 2009.1-2011.12, 主持;2、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指數和及其在信號逼近中的應用(20080430202), 2008.9-2010.12, 主持;3、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特徵和、指數和及其應用(200902598), 2009.10-2011.12, 主持;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特徵和、指數和及其應用(11001218), 2011.1-2013.12, 主持;5、教育部博士點專項科研項目:指數和及其在通信中的應用(20106101120001), 2011.1-2013.12, 主持;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第六屆全國數論會議(11226024), 2012.6-2013.4, 主持;7、西北大學優秀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項目, 2013.1-2015.12, 主持;8、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特徵和及其應用(2014JM1001), 2014.1-2016.12, 主持;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L-函數、大值特徵和及相關問題研究(11471258), 2015.1-2018.12, 主持。
1. 陝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算術函數性質研究,2008,第一完成人;
2. 陝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基於數論方法的偽隨機二進制序列研究,2010,第二完成人;
3. 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基於數論方法的偽隨機二進制序列研究,2010,第二完成人。
4 西北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1年(第2完成人)
5 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算術函數性質研究 2012,第一完成人;
6 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地方綜合性大學數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2013,第二完成人 2012年:西北大學「優秀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
2006年:成為美國數學評論(Mathematical Reviews)評論員
2009年:成為德國數學文摘(Zentralblatt MATH)評論員 共有發23篇sci(第一作者20篇)
1、 徐哲峰, 張文鵬. On the order of the high-dimensional Cochrane sum and its mean value.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117(2006), 131-145. (SCI光碟版)2、徐哲峰, 張文鵬. On a problem of D.H.Lehmer over short interval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320(2006), 756-770. (SCI光碟版)3、徐哲峰, 張文鵬. On the 2k-th power mean of the character sums over short intervals. Acta Arithmetica, 121(2006), 149-160. (SCI光碟版)4、張文鵬, 徐哲峰. On the Dirichlet characters of polynomial in several elements. Acta Arithmetica, 121(2006), 117-124. (SCI光碟版)5、徐哲峰. 關於Smarandache冪函數的均值. 數學學報, 49 (2006), 77-80.6、徐哲峰. 關於Smarandache函數的值分布性質. 數學學報, 49(2006), 1009-1012.7、徐哲峰, 張天平, 張文鵬. On the mean value of the two-term exponential sums with Dirichlet characters.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123(2007), 352-362. (SCI光碟版)8、徐哲峰. On the mean value of the complete trigonometric sums with Dirichlet characters, Acta Matehmetia Sinica, English Series, 23(2007), 1341-1344. (SCI網路版)9、 張文鵬, 徐哲峰. On a conjecture of the Euler numbers.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127(2007), 283-291. (SCI光碟版)10、徐哲峰, 張文鵬. The mean value of Hardy sums in short intervals. The Royal Soci ety of Edingurgh Proceedings A (Mathematics), 137(2007), 885-894. (SCI光碟版)11、徐哲峰, 張文鵬. Some identities involving the Dirichlet L-function. Acta Arithmetica, 130(2007), 157-166. (SCI光碟版)12、徐哲峰, 張文鵬. A problem of D.H.Lehmer and its mean value. Mathematische Nachrichten, 281(2008), 596-606. (SCI光碟版)13、徐哲峰, 張文鵬. Fourth power mean of character sums. Acta Arithmetica, 135(2008), 31-49. (SCI光碟版)14、徐哲峰. A note on the $2k$-th power mean of character sums over quarter interval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36(2008), 4175-4184. (SCI光碟版)15、徐哲峰. A mean value of Cochrane sum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125(2009), 223-234. (SCI網路版)16、徐哲峰, 張文鵬. On a hybrid mean value of the character sums over short intervals. Functiones et Approximatio Commentarii Mathematici, 41(2009), 113-128.17、張天平, 徐哲峰, 李戰虎. On character sums over a short intervals.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129(2009), 948-963. (SCI光碟版)18、徐哲峰. On the hyper-Kloosterman sum and its fourth power mean. Studia Scientiarum Mathematicarum Hungarica, 46(2009), 479-492. (SCI網路版)19、徐哲峰, 張文鵬. D.H.Lehmer problems over half intervals. Journal of Korean Mathematical Society, 46(2009), 493-511. (SCI網路版)20、徐哲峰. Mean value of the character sums over interval $left[1,frac{q}{8} ight)$.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3(2009), 169-187. (SCI光碟版)21、徐哲峰, 易媛. 不完整區間上整數及其逆的差. 中國科學:數學, 41(2011), 669-679.22、徐哲峰, 王婷婷. The infinite sum of the cubes of reciprocal Pell numbers. 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 2013, 2013(184), 1-10. (SCI網路版)23、徐哲峰.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nteger and its m-th power mod n.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2013, 56(8), 1597-1606. (SCI光碟版)24、徐哲峰, 劉華寧. On the mean value of certain character sums.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2013, 2013: 326597, 1-19. (SCI網路版)25、徐哲峰.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an integer and its m-th power mod n over incomplete intervals.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2013, 133(12), 4200-4223. (SCI光碟版)26、徐哲峰, 張天平. High-dimensional D. H. Lehmer problem over short interval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2014, 30(2), 213-228. (SCI網路版)27、徐哲峰, 張文鵬. An interesting identity and asymptotic formula related to the Dedekind sums.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2014, 57(3), 659-663. (SCI光碟版)28、徐哲峰, 張文鵬. Dirichlet特徵及其應用, 科學出版社, 2008.(專著) 1、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 在西安交通大學數學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2、2010年7月至8月, 訪問美國Iowa大學數學系.3、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11 Spring Central Section Meeting, Iowa City, USA, 18-20, Mar., 2011.4、 「數論及其相關領域」學術會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1年6月7日至12日.5、 第六屆中日數論會議, 上海交通大學, 2011年8月15日至17日.6、2012年6月至9月, 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7、第六屆全國數論會議, 西北大學, 2012年10月19日至22日.8、第九屆國際數論與Smarandache問題會議, 漢中, 2013年3月29日至21日.9、2013年解析數論及其應用研討會, 商洛, 2013年8月19日至21日.10、2013編碼和密碼研討會, 北京, 2013年12月20日至22日.11、第十屆國際數論與Smarandache問題會議, 洛陽, 2014年3月28日至30日.12、解析數論與密碼研討會, 北京, 2014年6月至15日.

7. 德國視得樂望遠鏡的創新成果

德國視得樂——領先科技
■ 德國視得樂公司擁有全球最大,最現代化的鏡片生產設備
■ 鏡片塗層技術全球領先
■ 航海望遠鏡的絕對領導品牌
■ 軍用望遠鏡全球最大製作商和供應商
■ 全球范圍享有非常高的聲譽
■ 視得樂技術革新里程碑:
1967年——發明了高科技材料(馬克羅龍纖維)
1973年——發明了第一架充氮望遠鏡
1978年——發明了第一架帶指南針望遠鏡
1985年——引進了氮壓的雙閥調節系統
1989年——發明了帶彩色塗層的望遠鏡
1990年——成功研製紫外線阻隔塗層
1998年——發明了快速精密聚焦技術
1998年——引進高對比鏡片
1999年——開發了野生動物系列望遠鏡
2001年——發明了夜視望遠鏡(夜鷹)
2002年——推出特種兵系列
2002年——推出觀鳥系列
2006年——發明全球最先進的NANO塗層
2010年——視得樂首台波羅棱鏡結構的中心聚焦望遠鏡問世

8.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這么強大,科技、武器裝備在那時怎麼這么先進。畢竟人口不算多,國土面積也不大,請...

我來回答吧,教育是德國立國之本,也是後來德意志走向統一和強大源泉。二戰前諾貝爾獎得住60%是德國這個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小國,如果不是排斥猶太人,這個數量會更大。
德國是號稱歐洲大陸的橋梁,連年戰爭,有點像咱們國家的中原地區,各國打仗,首先就是在德意志這塊土地上。所以德國人,總是看著列強在自己的家園踐踏廝殺。而且歐洲列強分裂的德意志,以法律的文件讓這塊土地分裂成了300多個邦國。所以每個日耳曼民心底都有一個信念,為統一強大而活。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意志,這標志著歐洲又一強國崛起。德意志在四分五裂時期,就開始大力投入教育,並以此作為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普魯士國王規定每個家庭必須送孩子接受教育,上學是免費的,但是不上學則要收到處罰。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是每個公民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義務教育從19實際中期已經開始,而德意志統一前夕,德國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年輕的一代一開始就要學會,不是為自己而活著,而是為整個民族。
早在拿破崙的軍隊入侵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因為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這句話我最欣賞,孫中山建國之初也說過:「教育乃立國之本。」)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時,國王拿出了最後一點家底,並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現代意義大學「柏林洪堡大學」。
你看1991年兩德統一也能明白,除了德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到不打一發子彈,完成國家統一。全體國民信仰,知道彼此犧牲是換來的是一個更強大的德意志。
今天的歐債危機也能看出來,在歐洲各國舉步維艱的時候,德國確穩步發展。德國經濟實力算是歐洲最強之一,但是福利絕對不是歐洲頂級行列,為什麼? 在法國工人半年鬧罷工,半年要休假的時候。日耳曼民族用無言的行動,一步一步趕超著。人民懂得犧牲和奉獻的價值和意義,知道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犧牲自我。

有時間你看看紀錄片「德國人」,上面講德意志自己的歷史。 還有中國拍的一步紀錄片「大國崛起」中的帝國春秋,講的也是德意志如何強大起來的。

9. 馬克思主義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與創新

馬克思主義是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合理內核。

10. 美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 勇於創新,取得了哪些成果請舉兩例說明

1837年,美國電學家享利發明了電報機,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機,1891年斯特羅齊製成了電動交換機,從此電話進入普及階段,20世紀初美國又引進了無線電技術,1906年德雷福斯發明了三級管,1920年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台一美國的「KOKA電台」正式廣播電訊。其中還有愛迪生發明的燈泡,尼古拉發明了交流電 1886年德國人奧托研製成功內燃機,1886年本茨發明了第一台汽車。還有1945年掌握了核能,次年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問世……總之美國的科技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

閱讀全文

與德國創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