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現代科技新成果文章

現代科技新成果文章

發布時間:2021-08-11 20:35:53

Ⅰ 關於科技成果的作文200字

星期四的下午,我們全班同學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參觀了青少年科技館舉辦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展。 在大廳里,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宇宙飛船模型和一些太空植物、太空食品。這些東西讓我們大開了眼界,了解了更多的航天科學知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聶海勝叔叔送給科技館的「神舟六號」和「嫦娥一號」。聶海勝搜索千里迢迢地從北京把航模送回來,讓我們觀看。他這樣做是希望我們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做更大的貢獻。這對我們是多大的激勵呀!我暗暗下定決心要勤奮學習,打好基礎,絕不辜負海勝叔叔的期望! 看到這些航模,我更加為祖國的航天科技事業成果而感到自豪。從1999年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號」研製並發射成功到今天「嫦娥一號」探月工程的圓滿進行,短短幾年,我們國家的載人航天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中國,不愧為東方的巨龍!她正在神秘的天空中探索翱翔!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中國也將有自己的國際太空站,我們也能在天空中自由漫步,人類也可以住上太空旅館、、、、、、 科技館的老師還告訴我們科學家叔叔阿姨們為了研製飛船不分晝夜地工作,廢寢忘食,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一個數據往往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好多位。聽到這,我感到很慚愧,我平時做數學題不是抄錯數字,就是忘寫計算符號,做什麼事都粗心馬虎,結果每次考試都得不到優異的成績。從今以後,我要像科學家叔叔阿姨們學習,克服這些壞毛病,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從小事做起,踏踏實實,把所學過的知識牢牢掌握住,不論做什麼事都爭取不錯半點差錯。 這次參觀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卻感到自己身負的重任。那就是:作為一名21世紀的新一代小學生,我要以聶海勝叔叔和科學家們為榜樣,努力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長大後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Ⅱ 當今最新科技成果

1.兆瓦級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組。
2.儲能型超級電容器。

Ⅲ 以現代科技帶來的好處或以現代科技帶來的方便為題,寫一篇作文

詩人荷爾德林有這樣一句詩: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詩里所傳達的含義,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一個美好的夢想,一縷理想的光輝,一汪人類渴求的泉水,一首生命自由的歌謠。回首人類走過的漫長歲月,縱然充滿苦難,沒有高質量的現代生活,沒有方便的通訊工具,沒有先進的電腦設備,可我們人類還是富有詩意地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一匹白馬,游歷盡絢爛多嬌的山水;一封家信,傳遞著情意濃濃的問候;一卷竹簡,記載了博古通今的智慧……簡單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過得溫情,活得精彩。不過,歷史總是得前進的,人類的步伐也在向著現代化的時代邁進。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有時給我們帶來方便,有時卻讓我們煩惱不已。科技時代,生活輕快社會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嶄新的科技成果也得到廣泛應用。高科技覆蓋了地球,把世界連在了一起。電子科技的應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納米技術的開發,為人類探求微觀世界奠定基礎;大型機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這些成果為人類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更節約了人類的時間成本,提高了辦事效率。電話、QQ不是要比鴻雁來得快捷嗎?電腦繪圖不是要比手工繪圖來得省心嗎?汽車不是要比步行來得方便嗎?這一切無不說明高科技給現代人帶來的巨大沖擊力。現代人的工作、學習、生活似乎也越來越依賴高科技設備了:需要交流時,人們使用手機、QQ、E-mail;需要獲取、儲存信息時,人們使用電腦;需要娛樂時,人們使用mp3、mp4;需要洗衣服時,人們使用洗衣機……采訪中,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高科技設備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以電腦為例,擁有電腦的被訪者每天至少使用一次電腦。高科技成果推動著人類文明的前進,對生產力的發展更是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現代科技革命促使人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使人類勞動將更多地依靠知識和智力。因此,生產的社會化和整個社會生活的社會化程度都在不斷提高,自然,人的社會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如今,人們只要輕輕觸摸一下屏幕或點擊一下按鈕,很多復雜的事情都能由科技產品馬上完成,生活變得比以前輕松、便捷、愉快多了。 科技之弊,難治之疾現代科技的確為人類創造了驚人的財富,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可是,當你遇到以下的狀況:在談一個重要的電話時手機突然沒電,在做一份緊急的文件時忘了保存而電腦正好死機,在乘車前往面試地點時汽車突然拋錨……你會作何反應呢?而你又是否察覺自己或多或少地已被現代科技所支配、束縛著,上課時,你會頻繁查看手機有否漏接的電話;當手機來電次數減少時,你會產生不安的疑惑情緒,甚至是鬱郁寡歡;當手機沒電、電腦中毒死機時,你抓狂焦慮、脾氣暴躁;當要離開這些高科技產品生活時,你感到無所適從,甚至不知道生活該如何繼續下去……法學院的李同學說:「作為班長,我離不開手機,因為我害怕同學找不到我,不帶手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華南理工大學的許同學也表示在平常的生活中離不開手機,對現代科技產生很大的依賴感。正是那種類繁多的高科技設備,讓我們逐漸喪失一些基本能力。習慣了在鍵盤上的敲打,那些曾經在方格紙上耕耘的思緒便消逝了;習慣了在電視前的久坐,那些對於事件保持懷疑與探究的精神便黯淡了;習慣了在車廂中的閑適,那些跋山涉水、尋幽探秘的激情也便褪色了……還有更多人類獨有的東西都在被現代科技所吞噬。依賴科技,已成為現代都市人的另一種隱疾。它不易被察覺,卻悄無聲息地讓自製力不夠的人群感染。 回歸簡單,人心坦然 社會進步了,但人們對於簡約生活的嚮往是否已被拋諸腦後呢?面對那些讓我們感到疲憊叢生的現代科技,我們是否需要呼喚一種純粹的生活,回歸到簡單的狀態呢?也許,依靠自身的技能工作,沒有高科技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更加緊密,生活將更加充實。2004年4月8日,南開大學信息與科技學院團委與學生工作辦公室發布「周末無電腦日」倡議書。《倡議書》中說:「利用那些曾經被電腦『控制』的休息時間,用來洗滌疲勞,整理心情,走出宿舍,擁抱春天,做一做自己久違的事情吧……」該院的副院長孫瑋解釋說:「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逐漸普及到學校的每個角落,大學生因為沉溺其中而耽誤學業的例子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如何引導學生利用電腦這個『雙刃劍』促進學習,倡導發揚優良、純正的學風,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 而在更早的2000年7月6日,日本Hirata市的市長Mitsuyasu Ota就已命令政府官員每周要有一天時間不用電腦,並讓這些公務員明白,不依賴電腦做工作的重要性。該市市長稱:「許多年青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他們只需每天坐在電腦前工作即可,很多人已經不習慣手寫了,而用WORD處理的文件或信件經常不準確或漏字。」 此外,世界各地幾乎都有人在倡導「無電腦日」,與此類似的還有「無手機日」等。人們已經開始對科技帶來的危害做出有益的反抗了,也開始關注自身內心的豐富與安靜。再想想我們的祖先,他們沒有手機、電腦,沒有先進的科學儀器,仍能創作出流芳百世的經典著作,仍能做出震驚世界的實驗,仍能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仍在工作、生活、學習中推動社會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人心,少一份束縛,多一種想像;生活,少一份奴役,多一種自由。在那個簡單的世界裡,先人們用智慧營造了一種淡定從容、知足常樂的生活。 擺脫拘束,詩意棲居對於上述南開大學和日本Hirata市政府的做法,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學術部的邱愷雋同學說,在一定的范圍內,這些倡議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超過了限度,則是對高科技的抗議,對社會發展的叛逆。社會很明顯需地需要高科技來推動,不能完全否認高科技。而信息學院的蘇聰同學表示,他不太支持這些活動,但既然有人提出來,就說明問題存在。這或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從實際生活來看實現的可能較小。的確,現代生活真的離不開高科技產品。電腦、手機等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們沒有理由執意地放棄這些高科技產品轉而去求一種原始的生活。但為何我們會被現代科技所束縛呢?現代科技給我們提供了我們所需求的東西,而沉溺其帶來的便利使我們失去了很多選擇的機會和能力,依賴其飛速的發展也使我們成為了現代科技的一部分,被工具化和模式化。當被問到「你覺得現代人能不能擺脫現代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時,華南理工大學的許同學說:「我想應該是不能了,因為人習慣了某些東西就不想改變,習慣了科技的好處就無法擺脫。」但真的是不能擺脫嗎?難道我們人類真的註定要被現代科技所規限、奴役嗎?其實,一些客觀的因素如科技對環境的破壞,保存文件不安全等,我們是無法馬上做出改變,但主觀上電腦對人的束縛卻是可以緩解的,正如信息學院的劉麗玉老師所說:「高科技只是一種手段,問題不在於高科技本身,而在於你如何去運用它。」所以,我們所需要思考的是該如何平衡高科技與工作生活的關系,該怎樣盡量減少對高科技產品的依賴,保持自我。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電腦、手機只是我們一種通訊與工作的工具,沒有了這些高科技產品,生活仍能繼續下去。」法學院陳同學如是說。會計3班的黃淑芳同學說,要搞清楚機器與人的關系,機器是服務我們而存在的,不能讓自己成為機器的奴隸。其次,大家要調整好心態,克服對高科技產品的依賴性,有意識地去使用它們。同時,要豐富自己的生活,讓有益的活動填補因沒有思考而空白的記憶。多與人交往,多思考人生。只有這樣,你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動權,減小高科技產品對你的消極影響。 人,是一種用心去感悟生活、體味生命的生物。如果生活被操縱,人就失去了快樂的感知和體驗。現代科技改變了世界,給了我們很多的實惠和好處;可我們也是需要保持獨立的特質,用各種簡單的方式創造豐盈的生活。簡約的回歸,詩意的棲居,是那在方格紙上耕耘的思緒再次飛揚;是那對於事件保持懷疑與探究的精神再次蘇醒;是那跋山涉水、尋幽探秘的激情再次澎湃;更是人類社會與現代科技融洽地共存。

Ⅳ 現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Ⅳ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哪些

  1. 光電子信息產業:

    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纖系統、 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2. 軟體產業:

    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3. 智能機械產業:

    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 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4. 生物工程產業:

    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5. 生物醫學產業:

    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 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6. 超導體產業:

    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7. 太陽能產業:

    21世紀,人類將面臨能源緊缺的困境。除寄希望於核聚變能源之外,現實的選擇是:發展太陽能技術、研製和生產各種太陽能跟蹤,捕獲、轉換和存貯裝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無污染的太陽能,建立起高技術的太陽能產業。

  8. 空間產業: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億美元的空間活動經費,為21世紀的空間產業奠定了知識和技術基礎,包括衛星發射、載荷搭載、太空旅行等空間商業活動和服務,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潔凈的太空特有的環境進行科學試驗和高精尖產品生產,這些將成為下個世紀國際產業競爭的重要領域,在地球圈外開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採掘新的資源,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空間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第一批目標。

  9. 海洋產業:

    目前,人類最多隻能下潛到200多米深的海區, 對海洋深處的狀況知道得很少。21世紀,人類在地球之外擴展高邊疆的同時,也能在地球之內擴展低邊疆。可以相信,人類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從資源密集的低疆域獲取的效益,會比從資源離散的高疆域獲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極開發,海水利用、深海采礦、海底城市建設等將成為下世紀海洋產業的基本內涵。

Ⅵ 描寫現代科技發展快的詩句,寫文章用。

回顧過去豪邁走過,

各項指標全線飄紅。

農村經濟扎實發展,

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煤炭產業扎實有力,

發展基礎比較夯實。

開放引進步伐加快,

項目建設成效明顯。

城鄉建設統籌發展,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和諧建設務實推進,

社會各業全面進步。

展望未來滿懷信心,

預期目標全面遞增。

縣委政府狠抓落實,

實現一個戰略目標。

全面振興縣域經濟,

奮力追趕先進縣市。

實現六個新的突破:

一是圍繞安全生產,

貫徹落實關小建大。

夯實安全發展基礎,

延伸煤炭產業鏈條,

務求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圍繞一鄉一品,

大力發展一村一業。

抓住畜牧特色種植,

務求新村建設突破。

三是圍繞旅遊活縣,

堅持保護開發原則。

抓住配套要素建設,

強縣富民取得突破。

四是圍繞基礎教育,

努力搞好校園建設。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優化學校整體布局,

務求基層基礎教育,

城鄉取得新的突破。

五是圍繞環境保護,

做好保障體系建設。

強化治理加強保護,

彰顯民意關注民生,

和諧建設取得突破。

六是圍繞創優環境,

積極優化資源配置。

加強行政效能建設,

多方引進優勢資本,

大項建設取得突破。

全黨動員全民發動:

為構建富裕文明

和諧穩定充滿活力

山川秀美的新寧武

而不懈努力奮斗!

Ⅶ 現代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自古以來,自然界就是人類各種科學技術原理及重大發明的源泉.生物界有著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及物質存在,它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逐漸具備了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本領.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與周圍的生物作「鄰居」,這些生物各種各樣的奇異本領,吸引著人們去想像和模仿.人類運用其觀察、思維和設計能力,開始了對生物的模仿,並通過創造性的勞動,製造出簡單的工具,增強了自己與自然界斗爭的本領和能力. 人類最初使用的工具——木棒和石斧,無疑是使用的天然木棒和天然石塊;骨針的使用,無疑是魚刺的模仿……所有這些工具的創造、生活方式的選擇都不能說是人類憑空想像出來的,只能說是對自然中存在的物質及某種構成方式的直接模擬,是人類初級創造階段,也可以說是仿生設計的起源和雛形,它們雖然是比較粗糙的、表面的,但卻是我們今天得以發展的基礎. 在我國,早就有著模仿生物的事例.相傳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我們的祖先有巢氏模仿鳥類在樹上營巢,以防禦猛獸的傷害;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見飛蓬轉而知為車」,即見到隨風旋轉的飛蓬草而發明輪子,做有裝成輪子的車.古代廟宇中大殿之前的山門的建造,就其建築結構來看,頗有點像大象的架勢,柱子又圓又粗,彷彿像大象的腿. 我國古代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對於絢麗的天空、翱翔的蒼鷹早就有著各種美妙的幻想.根據秦漢時期史書記載,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發明了風箏,並且應用於軍事聯絡.春秋戰國時代,魯國匠人魯班,本名公輸般,首先開始研製能飛的木鳥;並且他從一種能劃破皮膚的帶齒的草葉得到啟示而發明了鋸子.據《杜陽雜編》記載,唐朝有個韓志和,「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於腹內,發之則凌雲奮飛,可高達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卻下.」西漢時期,有人用鳥的羽毛做成翅膀,從高台上飛下來,企圖模仿鳥的飛行.以上幾例,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鳥類的撲翼和飛行,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這也是最早的仿生設計活動之一.明代發明的一種火箭武器「神火飛鴉」,也反映了人們向鳥類借鑒的願望.

Ⅷ 現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1、蛟龍號

2012年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區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35米。「蛟龍」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潛試驗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可以說這次海試獲得圓滿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研製任務,中船重工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聲學所作為核心單位,聯合國內百餘家科研部門,在長達10年的試驗過程中,攻克了深海技術領域面臨的空白和關鍵技術瓶頸。

2、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3、神舟七號太空漫步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4、嫦娥三號

2013年12月14 日, 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域成功著陸,標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的國家。

5、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繪制出。

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現代科技新成果文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