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九二共識是什麼意思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九二共識」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其核心意涵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
「九二共識」這個名詞,是2000年4月底前台當局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蘇起正式提出的名詞。但它不是憑空捏造。雖然蘇起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九二共識這個名詞的人,但是「九二共識」一詞的提出,卻是凝聚了兩岸專家學者的思想結晶。
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
(1)兩岸公證書擴展閱讀:
九二共識的歷史背景:
1992年11月大陸的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達成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
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⑵ 台灣居民是否可以直接在國內起訴
您好,不可以的。
(一)台灣居民從台灣提交人民法院的授權委託書,應當經公證證明。如果對公證書的真實性有懷疑,可以參照1993年《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通過中國公證員協會或者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公證員協會與台灣地區海峽交流基金會聯系辦理。
(二)涉台離婚案件的管轄:一般應以原告住所地或者居所地法院作為管轄法院。下列三類案件,均由原告住所地或者居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一是大陸一方要求與在台灣一方離婚的案件;二是大陸一方與在台一方分離後未辦理離婚手續,一方或者雙方分別在大陸和台灣再婚的,如果其中一方當事人(大陸一方)提出與原配偶離婚的案件;三是回大陸定居一方要求與在台一方離婚的案件。
(三)對在台灣地區形成的證據的採信:在我國大陸無住所的台灣地區當事人從台灣地區寄交或者託交的有關訴訟材料,應當經台灣當地的公證機構或者其他部門、民間組織、律師出具證明,個人可以由其工作單位出具證明。對於公證文書的真實性如何認定,則應當依《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司法部1993年《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實施辦法》的規定辦理。此外,台灣當事人也可以通過香港、澳門當事人採用的辦法辦理公證事宜。
台灣地區訴訟文書認定的事實對大陸地區法院一般不具有預決的效力。但當事人對已為人民法院認可的台灣地區有關法院做出的民事判決所認定的事實無需舉證。但如果對方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該判決所確認的事實的,則不能免除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對於香港、澳門地區法院的訴訟文書確認的事實,亦照此原則辦理。
(四)外法域法律的查明方面:涉台民事訴訟的司法實踐中,有關當事人選擇適用台灣地區法律的,人民法院在引用時不得使用「中華民國」的稱呼,而應當稱之為「台灣地區某某法」。如果應當適用的台灣地區的法律對有關問題未做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則適用內地的有關法律規定。適用台灣地區的法律應當堅持以下原則:第一,限於台灣地區的民商事法律;第二,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第三,不違反我國的社會公共利益。
涉港澳台訴訟中,外法域法律的查明只有當事人提供和法律專家提供這兩種方式。法律專家提供的外國法,仍需要進行質證。經過質證仍不能確定的,案件由合議庭根據案件事實及提供的外法域的法律自由裁量。必要時,適用大陸地區法律的相關規定。
⑶ 九二共識的具體內容
指1992年11月大陸的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兩會在香港商談中,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公證書使用)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海協的基本態度是,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
在香港商談中,海協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灣海基會也根據「國統會」的結論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方雖然也同意兩岸公證書使用是中國內部的事務,雙方均應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並表達了謀求國家統一的願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兩會很難達成一致。在會談即將結束時,海基會代表又增提了3種表述方式,並拿出了他們的最後表述內容:「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惟鑒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還建議「用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海協代表表示這是此次商談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會的建議與具體表述內容報告後再正式答復。
香港商談結束後不久,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正式致函台灣海基會表示,「在這次工作性商談中,貴會代表建議在相互諒解的前提下,採用貴我兩會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並提出了具體表述內容,其中明確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我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現將我會擬作口頭表述的要點函告貴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海協的函後並附上了海基會最後提供的表述方案。12月3日,海基會回函海協,對達成共識未表示異議。至此,關於一個中國原則表述問題的討論,以形成雙方相互接受的兩段具體表述內容為結果而告一段落。
從上述商談及函電往來的過程與內容看,可以清楚地看到:1992年兩岸雙方確實在「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達成有共識,但從未就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進行過討論。既然沒有討論,根本就沒有什麼「各自表述」的共識。正是在此基調上,雙方妥善處理兩岸間涉及民眾權益的事務,開展兩會的事務性商談,並得以成功舉行了1993年在新加坡的「汪辜會談」,簽下了一系列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協議,甚至兩岸政治對話也已提上了議事日程。
⑷ 什麼叫做「台灣共識」
簡單來說就是民.進.黨對抗九二共識的東西。他們的論點是:台灣96年才開始直選,92年兩會所謂共識是否具有台灣的民.意.基礎?或者只是國共共識?
⑸ 九二共識的原文是怎麼寫的
1、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2、兩岸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3、台灣但書: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各有不同;
4、大陸但書:一個中國原則在事務性商談不涉及其政治含義。
「九二共識」指,在1992年11月解決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中國大陸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中國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⑹ 台灣出具的繼承權公證書登記機關可以直接用嗎
兩岸公證文書適用於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是1993年4月29日由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中國公證員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就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事宜,經協商所達成的協議。
關於寄送公證書副本及查證事宜,雙方分別以中國公證員協會或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公證員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相互聯系。
台灣方面公證機構會主動將公證書副本寄交給海基會,由海基會寄給大陸相關的省、自治區司法局的公證員協會,以便於核對公證書的真偽。
大陸大部分地區規定,一般公證書自簽發之日起六個月內有效(有的地方是三個月)。
因此台灣方面出具的公證書需要經過大陸使用地所在的省、自治區司法局的公證員協會查詢認證後方可使用,不可以直接使用。
⑺ 海峽兩岸為實現國家統一達成的「九二共識」是什麼
九二共識是用於概括台灣海峽兩岸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就「一個中國」 問題及其內涵進行討論所形成之見解及體認的名詞。其核心內容與精神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1992年11月大陸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兩會在香港商談中,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公證書使用)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海協的基本態度是,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
在香港商談中,海協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灣海基會也根據「國統會」的結論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方雖然也同意兩岸公證書使用是中國內部的事務,雙方均應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並表達了謀求國家統一的願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兩會很難達成一致。在會談即將結束時,海基會代表又增提了3種表述方式,並拿出了他們的最後表述內容:「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惟鑒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還建議「用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海協代表表示這是此次商談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會的建議與具體表述內容報告後再正式答復。
⑻ 我是河南濮陽市人,在台灣買房,需要身分公證,有誰知道,鄭州的海協會兩岸公證處在哪兒、電話是多少,哪
你不用找海協會的,到鄭州市公證處做公證經台灣海基會驗證就可以了。
⑼ 在國外辦的公證在國內有沒有效果需要認證嗎
外國人提供的當地公證人出具的公證文書,應經該國外交部或其授權的機構和中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外國人和境外中國公民在與我國無外交關系的國家辦理公證文書,原則上需經該國外交部及與該國和我國均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
在香港申辦用於內地使用的公證文書,應由我國司法部委託的「中國委託公證人」辦理,該公證文書須經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加蓋轉遞章予以確認。
根據《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台灣地區的相關材料在當地公證機關公證,台灣公證處出具公證書時,將正本交予當事人,副本交台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寄送省級公證員協會以備核驗。當事人持正本到省公證員協會申請辦理公證書正副本相符核驗。協會工作人員在將當事人交來的正本與台灣海基會寄來的副本比對後,正副本相符的,給當事人出具《台灣公證書正副本相符核驗證明》,該公證書生效,可在大陸地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