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免疫學有什麼重大突破
傳統疫苗是將病原體(細菌或病毒等)進行弱化、鈍化或滅活而製成的,其使用效果不理想並且不安全,而且有不少病原體不能用這些方法製造疫苗。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基因工程的成功應用,人們開辟了以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疫苗的新途徑,被稱為第二代疫苗。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第二代疫苗的研究與開發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些疫苗是應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的,大體的步驟是將抗原體基因與一定的載體DNA分子重組,然後轉入宿主細胞(如大腸桿菌),通過發酵生產疫苗。這種新疫苗產量大,成本低,現在,研製、開發和正在試驗的基因工程疫苗不斷取得進展。
美聯社1981年9月2日報道,倫敦帝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的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製造了新的流感疫苗,其方法是,把流感病毒(抗原)基因插入細菌的遺傳物質,並使細菌不斷復制這種抗原物質,用來作為疫苗。這是較早的成功例子。現在流感疫苗已進行臨床試驗。
經過10多年的研究,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1984年首先用基因工程技術製造抗瘧疾疫苗,並取得進展。他們在瘧原蟲孢子周圍的物質中辨認出了一種簡單的蛋白,用基因工程技術分離了這種孢子周圍的基因,並把這個基因轉入大腸桿菌,它便大批生產孢子周圍蛋白,用這種蛋白來生產抑制孢子發育的疫苗,預防瘧疾。
澳大利亞科學家於1986年也取得了進展。墨爾本沃爾特和伊萊扎·霍爾醫學研究所的一個試驗小組發現,在被瘧原蟲感染的細胞表面存在著一種抗原。這種抗原稱為里薩(RA—SA),已在實驗室分離和復制出來,並作為新疫苗的主要成分。這個試驗小組發現,人體免疫系統只對准里薩分子的非常小的區域。因此,這種疫苗能對人體產生強大而集中的免疫反應,從而使人體免受瘧原蟲感染。1986年9月澳大利亞科學家用這種疫苗在猴子身上試驗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使猴子免受瘧疾感染。目前這種瘧疾疫苗正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起建立的聯合公司,用於對人體進行試驗。
20世紀90年代,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熱點轉向癌症疫苗和艾滋病疫苗,美、日、歐各國均投入人力物務在這些領域競爭,並已取得相當的進展。
第二化疫苗方興未艾,人們又開始研製第三代疫苗——多價疫苗,即將多種疫苗集中一體,達到一針可預防多種傳染病的目的。
美國紐約州衛生部兩位科學家於1986年10月研製了一種多價疫苗,即把皰疹、肝炎和流感的病毒引入現有的天花疫苗,試圖製造出防皰疹、肝炎和流感的疫苗。一位病毒專家說,這種疫苗製造費用低廉,同時,只要對人注射一次這種疫苗,就能提供對好幾種疾病的免疫力,預計多價疫苗將成為免疫技術的發展方向。
總之,盡管有些基因疫苗最終走向市場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實驗,但我們具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基因工程疫苗將成為疫苗大軍中的一支主力軍。
❷ 免疫學主要研究的內容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大了。從大的方面回答就是研究抗原和免疫系統方面的學問。細說那就太多了沒法說。
❸ 免疫學分為哪幾個發展階段
一、經驗免疫學時期
公元十一世紀,我國早在宋朝(十一世紀)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預防天花的傳說。到明代,即公元十七世紀七十年代左右,則有正式記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從經驗觀察,將沾有皰漿的患者的衣服給正常兒童穿戴,或將天花癒合後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細粉,經鼻給正常兒童吸入,可預防天花.
公元十八世紀後葉,英國鄉村醫生Jenner觀察到牛患有牛痘,局部痘疹酷似人類天花,擠奶姑娘為患有牛痘的病牛擠奶,其手臂部亦得"牛痘",但卻不得天花。
於是他意識到種"牛痘"可預防天花。他將牛痘接種於一8歲男孩手臂,兩個月後,再接種從天花患者來源的痘液,只引起局部手臂皰疹,未引起全身天花。於1798年公布了他的論文。
二、科學免疫學時期
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病原體被發現,微生物學發展推動了抗感染免疫的發展。十九世紀末,抗體的發現,導致二十世紀初對抗原的研究,以實驗生物學為基礎,研究宿主在受抗原刺激後所致的免疫應答,從而使免疫學發展至科學免疫學時期,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 細菌的發現與疫苗使用的推廣
十九世紀中葉,顯微鏡的放大倍率提高,鏡下直接觀察到細菌,導致病原菌的發現。隨後,Pasteur證明實驗室培養的炭疽桿菌能使動物感染致病。Pasteur發明了液體培養基,以培養細菌。繼而Koch發明了固體培養基,分離培養結核桿菌成功。Koch提出病原菌致病的概念。病原菌致病的概念被確認後,人們進而認識到病原體感染恢復後的患者能獲得免疫的現象。為此,Pasteur將病原菌(炭疽桿菌)經高溫滅活,製成死菌苗,將雞霍亂病原培養物在室溫長期放置而減毒,以及將當時尚不知的病原體-狂犬病病毒,經兔腦傳代,亦能獲減毒株,製成減毒活疫苗,進行預防接種。不僅預防了牲畜間的嚴重傳染病,使畜牧業得到發展,且預防了人的多種傳染病。病原體致病及病後免疫現象,是人類認識到病原體感染能使動物及人產生免疫力,防止再感染。從而,正式認識到Jenner的接種牛痘苗、預防天花的科學性和重大意義,推動了疫苗的研製和廣泛使用,成為以免疫接種方法,使人類主動產生免疫,征服傳染病的強有力工具。時至今日,預防接種仍是人類控制並消滅傳染病的主要手段。
(2)抗體的發現、應用及抗體性質的研究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研究病原菌的過程中,發現白喉桿菌經其分泌的白喉外毒素致病,進而發現再感染者的血清中有:
"殺菌素"(bactericidins),即為首例發現的抗體。於1890年,von Behring和Kitasato正式用白喉抗毒素治療白喉病人。稍後,他們又研製成功將白喉及破傷風外毒素減毒成類毒素,進行預防接種。鑒於細菌分泌的無生命的蛋白質性毒素亦可致抗體產生,當時的科學家們把能刺激宿主產生抗體的物質稱為抗原。
二十世紀初開始,Landsteiner以芳香族有機化學分子偶聯到蛋白質分子上,免疫動物,研究芳香族分子的結構與活性基團的部位對產生的抗體特異性的影響,認識到決定抗原特異性的是很小的分子,它們的結構不同,使其抗原性不同。據此,Landsteiner發現了ABO血型,避免了輸血導致嚴重超敏反應的問題。Landsteiner的工作開拓了免疫化學的領域,並使以抗體為中心的體液免疫,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占據免疫學研究的主導地位。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Tiselius和Kabat用電泳鑒定,證明Ab是g-球蛋白。動物在免疫後,血清中g-球蛋白顯著增高,此部分有Ab活性,從而可將Ab從血清中分離出來,Ab主要存在於g-球蛋白。1959年,Porter和Edelman對Ab結構進行了研究,證明它是由四肽鏈組成,籍二硫鍵連接在一起。
(3)超敏反應
早在本世紀初即發現:應用動物來源的Ab作臨床治療,能引起患者的血清病,嚴重者致休克。後來von Pirguet證明在結核病患者,進行結核菌素的皮膚劃痕試驗,能致局部顯著的病理改變。他總結這類由免疫應答而致的疾病,稱之為變態反應(allergy)。從而,揭示超敏的不適宜的免疫應答對機體有害的一面。
(4)免疫耐受的發現
1945年,Owen觀察到異卵雙生的小牛,其體內並存有兩種血型不同的紅細胞,互不排斥。1953年Medawar等進一步用實驗證實了此一免疫耐受現象。他們在新生鼠時期,移植以另一品系小鼠的骨髓,至小鼠長至4周後,移植以該骨髓來源品系小鼠的皮膚,此皮膚不被排斥,長期存活。但對移植自無關小鼠的皮膚,仍發生排斥。Medawar等發現了對抗原特異不應答的免疫耐受,並指出在動物胚胎發育期或新生期接觸抗原,可對之發生免疫耐受,使其到成年期,對該抗原不發生免疫應答。
(5)Burnet學說及其對免疫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二十世紀前半葉,對Ab的分子結構及其功能的研究非常詳盡。免疫化學佔主導地位,對Ab的形成,有不少學說。Burnet十分重視當時細胞生物學及遺傳學的發現,全面總結了免疫學上的發現,於1957年,提出克隆選擇(clonal selection)學說。Burnet將以Ab為中心的免疫化學發展至以細胞應答為中心的細胞生物學階段,全面推動了細胞的免疫應答及免疫耐受的形成及其機制的研究。
(6)細胞免疫學的發展
Burnet學說提出後,T及B淋巴細胞迅速被發現。1957年Glick發現切除雞的腔上囊(由淋巴細胞組成),則致Ab產生缺陷,提出雞的腔上囊是Ab生成細胞的中心。1961年Miller及Good等分析發現小鼠新生期切除胸腺或新生兒先天性胸腺缺陷,均致嚴重細胞免疫缺陷,且Ab產生亦嚴重下降,從而發現了執行細胞免疫的細胞,證明胸腺是T細胞發育成熟的器官。1962年及1964年Warner和Szenberg發現切除雞腔上囊,隻影響Ab產生,不影響移植排斥,從而證明T及B細胞分別負責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1967年Claman和Mitchell等證明了T細胞及B細胞的協同作用,誘導B細胞產生IgG類Ab,從而解釋了胸腺切除後Ab產生缺陷的原因。1975年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b,mAb)技術的建立,mAb的普遍使用,得以鑒定細胞表面不同的蛋白分子,並以特徵性分子為標記,Cantor和Reinherz等分別將小鼠及人的T細胞分為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等不同功能亞群。1976年,T細胞生長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TCGF,即現知的IL-2)的發現,使T細胞體外培養增殖成功。更多種類的細胞因子(cytokine)的發現,揭示了在免疫應答中,細胞因子具有介導和調節T-B細胞間、T細胞各亞群間的相互作用。
綜觀之,從1960年起至1982年間,是細胞免疫學迅速發展時期,對T及B淋巴細胞的特異免疫應答過程及對此過程的免疫調節,積聚了豐富的知識。
三、現代免疫學時期
1975年後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從基因水平,揭示了B細胞及T細胞抗原識別受體(BCR,TCR)多樣性產生的機制,從分子水平闡明信號轉導通路,信號類型與細胞因子對細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及效應機制;揭示出細胞毒性T細胞致靶細胞發生程序性死亡的信號轉導途徑。這些研究不僅開創了分子免疫學,更使免疫學進展到以基因活化及分子作用為基礎,理解免疫細胞的生命活動與功能,理解細胞與細胞間及免疫系統與機體整體間的功能。經免疫學的研究,闡明並揭示出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如信號轉導、細胞程序性死亡、細胞分化發育等等),促進了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
(1)抗原識別受體多樣性(diversity)的產生:
1978年Tonegawa應用基因重排技術,發現了免疫球蛋白編碼基因的重排。重排後,形成由不同基因節段組成的功能基因,編碼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從而產生了不同特異性的抗體,抗體的膜結合形式即為B細胞的抗原識別受體。1984年M. Davis及T. Mak實驗室分別克隆出小鼠及人的T細胞抗原識別受體(TCR)的編碼基因,證明其與Ig基因相似,亦經基因重排,編碼不同特異性的受體。
(2)信號轉導途徑的發現
在研究T細胞活化需要雙信號作用(即:TCR與抗原肽:MHC分子結合,產生信號1;CD28等協同刺激分子及其配基B7等結合後,產生的信號2)的機制,發現了信號轉導途徑,即系激酶間的級聯活化,致轉錄因子活化,轉位至核內,結合於基因的調控區,使基因活化,其編碼產物,如細胞因子,促使細胞增殖及分化,成為效應細胞。
(3)細胞程序性死亡途徑的發現
在研究細胞毒性T細胞(CTL)對靶細胞的殺傷機制中,發現CTL表達FasL(為配體),靶細胞表達其Fas,當CTL與靶細胞結合,Fas結合FasL,活化一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Caspase呈級聯活化,致DNA斷裂,靶細胞死亡。這種細胞死亡的程序在正常細胞內已經存在,此程序被活化後,則致細胞死亡。正常時,當細胞進入衰老,亦活化此過程,細胞死亡,迅速被吞噬細胞清除,不致炎症,故又稱凋亡(apoptosis)。病理條件下,細胞凋亡可加劇。
(4)造血與免疫細胞的發育
對人類細胞生成研究最為清楚的是免疫細胞,鑒定出多能造血幹細胞(HSC),證明它能分化為不同類型的血細胞及免疫細胞。這項研究的推廣,導致神經幹細胞的發現,並證明它能分化為各類神經細胞和免疫細胞。
(5)應用免疫學的發展 :
應用基因工程開發免疫學製品,使之得以大規模廉價生產。新型細胞因子的發現及應用,使多種免疫細胞在體外擴增培養成功,用於臨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使人源抗體問世;對免疫途徑及效應識別的了解,提供了預防自身免疫病的新途徑。免疫學應用已在更廣闊、更高水平上開拓。
A. DNA疫苗
在鑒定出病原體的引起免疫應答的蛋白抗原及其編碼基因後,已發展起DNA疫苗,如乙型病毒性肝炎(HBV)DNA疫苗,在使用中效果顯著。DNA疫苗造價低,活性穩定,運輸容易。甚至用基因轉染食物細胞,如西紅柿細胞,口服長成的西紅柿即可,不須純化。DNA疫苗亦可用於治療基因缺陷所致的免疫缺陷病,如轉染腺苷脫氨酶(ADA)基因,治療聯合免疫缺陷症,是當今基因治療中效果最為顯著的典型。當今不少腫瘤特異抗原編碼基因已被克隆,其DNA疫苗治療亦指日可待。
B. 基因工程制備重組細胞因子
應用大腸桿菌、酵母及昆蟲細胞等等生產人類基因重組細胞因子,已廣泛開展,並已發展成為高生物科技的新型葯物工業。人重組紅細胞生成素(EPO)及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臨床使用,效果顯著,經濟效應巨大。更多的重組細胞因子正在臨床試用中。
C. 免疫細胞治療
造血幹細胞及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在適宜細胞因子的提供下,已能體外培養擴增,用於臨床治療。DC細胞的體外分化成熟,用以提呈抗原,使T細胞活化效果顯著提高。已用於腫瘤治療。
D. 完全人源抗體
抗體(Ab)的動物來源,在應用中有致過敏危險,且多次使用會失效。現已能用小鼠制備人的Ab,即將小鼠免疫球蛋白(Ig)基因全部敲除,轉入人Ig基因,培育成的小鼠,在Ag刺激下,能產生完全人源的Ab,其效果提高,且因無小鼠成分不會被排斥。
E. 口服自身抗原,預防自身免疫病
口服抗原,會致腸道局部免疫,但致全身免疫耐受。在動物試驗中,已證明能預防一些自身免疫病;在人,正進行臨床試用中。 現代免疫學綜合現代科學發展的各項成就,深入理解細胞及整體的生命活動的規律及機制,征服人類疾病,不僅在預防傳染病中,已消滅了天花,不久將消滅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及麻疹,且用預防接種方法,為攻克艾滋病給予新的希望。
現代免疫學綜合現代科學發展的各項成就,深入理解細胞及整體的生命活動的規律及機制,征服人類疾病,不僅在預防傳染病中,已消滅了天花,不久將消滅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及麻疹,且用預防接種方法,為攻克艾滋病給予新的希望。
❹ 臧敬五領導免疫學聯合實驗室,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果
他領導免疫學聯合實驗室在自身免疫病的機制、葯物、疫苗和臨床與基礎的合作研究,特別是關於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對發展多肽免疫治療有重大意義。
❺ 學完免疫學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學完免疫學最大的收獲如下:
通過免疫學的學習,了解到了很多疾病的機制,對人體免疫系統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對免疫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即機體的免疫功能是對抗原刺激的應答,而免疫應答又表現為免疫系統識別自己和排除非己的能力。
通過對免疫學的學習了解到了機體的免疫功能有以下三種:
1.免疫防禦
是機體排斥外來抗原性異物的一種免疫保護功能。正常時可產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禦功能過強會產生超敏反應,過弱則產生免疫缺陷(後兩種情況均屬異常反應)。
2、免疫自穩
是機體免疫系統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
3、免疫監視
是機體免疫系統及時識別、清除體內突變、畸變和病毒干擾細胞的一種生理保護作用。
(5)免疫學成果擴展閱讀:
寫對免疫學的學習最大收獲的注意事項:
1、需要結合自己學習免疫學過程中學習到內容,然後寫出自己的意見和感想。
2、收獲需要抓住重點,寫得簡略一些,不要事無巨細。
3、收獲的重點是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要能體現出自己的思考。
4、除了課程本身的內容,還可以結合現實與免疫學之間的聯系,來寫對免疫學的學習的最大收獲。
❻ 試述抗體產生後的免疫學功能有哪些
18 世紀至 20 世紀中葉為經典免疫學時期。這一時期,人們對免疫功能的認識由人體現象的觀察進入了科學實驗時期。在此期間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牛痘苗的發明牛痘苗的發明是繼人痘苗之後免疫學的一個重要發展
❼ 免疫學上有哪些重大事件獲得諾獎
免疫學領域獲諾貝爾醫學獎的項目
1. 1901年 Emil Von Behring (1854-1917) 發現抗體及建立血清療法
2. 1905年 Robert Koch (1843-1910) 對結核病及結核桿菌的研究
3. 1908年 Paul Ehrlich (1854-1915) 抗體形成側鏈學說
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 免疫細胞學說-吞噬細胞的作用
4. 1913年 Charles Richet (1850-1935) 過敏反應的研究
5. 1919年 Jules Bordet (1870-1961) 補體及補體結合反應
6. 1930年 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 人血型抗原
7. 1951年 Max Theiler (1899-1972) 發明抗黃熱病疫苗
8. 1957年 Daniel Bordet (1907- ) 用組織胺葯物治療變態反應
9. 1960年 F.M.Burnet (1899-1985) 克隆選擇學說與獲得性免疫耐受
Peter.B.Medawar (1915-1987) 獲得性免疫耐受
10. 1972年 Rodney.R,Porter (1917-1985) 抗體結構的研究
Gerald.M.Edelman (1929- ) 抗體結構的研究
11. 1977年 Rosalyn Yallow (1921- )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技術
12. 1980年 Baruj Benacerraf (1920- ) 免疫應答基因
Jean Dausset (1916- ) 人HLA結構
George Snell (1903- ) 小鼠 H-2結構
13. 1984年 Cesar Milstein (1927- ) 單克隆抗體技術及Ig遺傳學研究
Georges.F.Kohler (1946-1995) 單克隆抗體技術
Niels.jerne (1912-1995) 天然選擇學說,免疫網路學說
14. 1987年 Susumn Tonegawa (1939- ) 抗體基因及抗體多樣性遺傳基礎
15. 1990年 joseph E.Murray (1921- ) 抗移植免疫排斥開展腎移植
E.Donnall Thomas (1920- ) 抗移植免疫排斥開展骨髓移植
16. 1996年 Peter.Doherty (1941- ) MHC 生物學功能
Rolf.Zinkernagel (1944- ) MHC 生物學功能
17,2011年 Bruce A. Beutler(1957-) 天然免疫功能的研究
Jules A. Hoffmann(1941-) 天然免疫功能的研究
Ralph M. Steinman(1943-2011) 對樹突狀細胞功能的研究
❽ 什麼叫免疫學現象
免疫學是機體識別「自身」與「非己」抗原,對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對非己抗原產生排斥作用的一種生理功能。正常情況下這種生理功能對機體有益,可產生抗感染,抗腫瘤等維持機體生理平衡和穩定的免疫保護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當免疫功能失調時,也會對機體產生有害的反應和結果。免疫學是既古老又新興的學科。免疫學的發展是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和不斷創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