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改革開放的成果
歷經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滄桑巨變。在群星閃耀的30年進程中,資本市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經濟學家華生在講這一句話時,平靜的語調中透著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感。
循序漸進至巨變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整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層面,GDP翻了幾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大變化則在於人們的社會觀念、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改變。「而且這種轉變具有不可逆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30年幾乎超過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社會進步。」華生道出了所有中國人的感受。
經過這30年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了中期,並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礎。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經濟實力已進入全球前四,中國近代幾百年以來的強國夢已開始實現。但是,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期間也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風波。華生說,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幾乎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懷疑與批評的聲音。「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對中國改革國內批評的聲音多,而國際上則往往是肯定的多,外部反而比內部看得更清楚。」
華生認為,正確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30年,是為了今後30年走得更好,因為今後30年發展任務更偉大、更艱巨。目前我國人均收入接近2000美元,從東亞和拉美一些國家發展情況看,在人均收入達到2000美元後都遇到了發展瓶頸,甚至出現停滯和倒退。「今後30年,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依然非常巨大。」華生說。
他認為,過去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方向選對了。「即改革堅持了市場化方向,開放堅持了國際化方向。」其次,改革開放的基本戰略正確。在中國歷史上,方向對的改革卻屢屢挫敗,從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戊戌變法等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而現代中國改革開放30年第一次打破了這一怪圈,其中重要原因是選擇了正確戰略——「轉化存量、發展增量」。即堅持「雙軌戰略」循序漸進,通過累積效應引發巨變,使發展又穩又快。「這使在每個階段的推進中,支持改革的力量都能勝出。」
中國經濟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因為當時農村最窮最落後,變革的要求最強烈,改革阻力也最小;後來再到城市改革,包括價格改革等逐步推進。開放也是從個別特區開始,再到部分特區,然後在全國分梯度開放。
「中國改革始自經濟改革,自從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以來,實際上進入社會改革階段。現在要建設和諧社會,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改革,都是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今後中國還會進入政治改革階段,這種安排也是堅持了循序漸進原則。」華生表示。
資本市場是重要成果
「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華生總結說。改革開放已經30周年,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到20年。資本市場發展歷史雖然比較短,然而其發展速度卻非常快。我國股市規模、市值佔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統的先進性等,都出現大幅躍升。「中國資本市場短短十幾年時間,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國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
資本市場的出現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股份制改革成果的推進。盡管改革開放前10年沒有股票市場,但是前10年的改革為其出現打下了基礎。「當年公司制改革、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等,為股市打下了基礎。」華生說。
另外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發展又對國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當初單純的股份制改造阻力重重,而且監管體系不健全,價值很難體現。「而資本市場出現以後,大家看到了上市的好處,看到了資本市場的魅力,這推動了大型國企的股份制改造,並推動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建立。」
過去中國經濟「血液系統」完全靠銀行,因此金融風險非常大,累計的金融壞賬數以萬億計。資本市場出現以後,逐步發展直接金融,減少了間接金融,降低了整個金融風險。「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開始發揮,有力地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應對新問題要有高超藝術
華生認為,經過30年改革開放,現在我國面臨著高速發展後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這其中一部分是原來經濟體制改革本身沒有完成的,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如價格體制尤其是要素價格改革,以及能源、資源等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改革等,就是價格雙軌制改革沒有完成的地方。「另一部分是新出現的問題,比如當前的通脹、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化、環境污染等,這些都是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應對上述問題,華生認為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宏觀經濟管理的高超藝術。「有些問題可以通過改革進行解決,有些問題則並非單純改革就能解決。如對於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問題,不能簡單地市場化、自由浮動就解決問題了,這樣反而會出大問題。」
華生表示,在經濟領域近年來出現兩種問題交織,即經濟改革的繼續推進與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尤其是後一方面問題,即使將來經濟改革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也將永遠存在,就如當前的美國、歐洲國家等同樣面臨頭疼的宏觀經濟問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處於轉型中的國家,對宏觀經濟管理藝術要求更高。」華生坦言
❷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2、加入世貿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進行了長達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中華民國是世貿前身——關貿總協定的創建國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因為政治對立的原因,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法獲得在關貿總協定中締約國成員的身份。
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會議推出2758號決議,即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上做出表態,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合法地位,中華民國政府也不再出現在關貿總協定的列表之中,直到2001年,中國與中國台灣才陸續加入WTO。
3、農業建設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1/5的人口。為保證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1979年至2007年,農林牧漁水利業累計完成投資16202億元,年平均增長13.2%。這些投資主要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商品糧棉生產基地和防護林工程建設。
通過30年大規模的建設,我國農林牧漁水利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增強了防洪、防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007年,我國共有水庫85412座,水庫總庫容6345億立方米,分別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億立方米;
堤防長度增加6.4萬公里,堤坊保護面積增加1352萬公頃;建設灌區506處,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新增711萬公頃。
200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50160萬噸,比1978年增產64.6%;棉花762萬噸,是1978年的3.5倍;油料2569萬噸,是1978年的4.9倍;糖料12188萬噸,是1978年的5.1倍。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建設穩步推進,規劃調水總規模448億立方米,建成後將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構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全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
4、交通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
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
1978年我國國家鐵路電氣化里程僅為1000公里,2007年達2.4萬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懸浮、廣深高速鐵路等工程。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時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通車,京滬高速鐵路也已經開工建設。
2007年,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增長了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萬公里增至5.39萬公里,增長了538倍。
「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初步形成,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明顯改善,帶動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為2876萬輛,而1985年僅為28.49萬輛,增長了近100倍。
民用航空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民用航班飛行機場148個,比1985年增加了66個;航線1506條,比1990年增加了1069條;民用航空運輸線路長度為234萬公里,比1990年增加183萬公里。
水運和管道運輸也取得很大成績。2007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8.82億噸,是1980年的17.9倍;管道輸油(氣)里程5.45萬公里,是1978年的6.6倍。上海港口已成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億噸。
5、城市建設
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體系的建設。1979年至2007年,我國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累計完成投資37705億元,年平均增長31.6%,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業。
2007年末,全國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車34.8萬輛,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2標台,比1990年增加8台;城市道路24.6萬公里,是1980年的8.2倍;城市道路面積達42.4億平方米,人均11.4平方米;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70.9萬公頃,是1980年的20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平方米。
30年來,我國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強。2007年,城市供水總量502億立方米,是1980年的5.7倍,用水普及率達到93.8%,比1980年提高12.4個百分點;
城市供氣管道長度22.1萬公里,是1980年的39倍,用氣普及率達到87.4%,而1980年僅為16.8%。2007年,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已達10337萬立方米,是1996年的9倍。
❸ 改革開放的成就
1、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社會活力爆發的最根本源泉是來自於被承認並喚醒了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從食物生產供應到就業住房,人從計劃經濟制度下被動的「口」,變成了市場經濟時代能動的「手」。
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票據取消了、農村人口進城打工的限製取消了、國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廢除了,而糧食蔬菜供應增加了、就業問題解決了、收入大幅度增加了。
2、改革開放40年,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黨的建設、關於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每一個問題的展開和推進,都始終貫穿著實踐檢驗真理的原則。
在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深化中,在將實踐成果系統化、理論化的進程中,在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齊頭並進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3)廣東改革開放的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必經之路:
1、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2、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
3、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4、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❹ 改革開放的成就有哪些
1、經濟發展躍上新台階
中國經濟實現巨變。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台階,達到827122億元。
2、基礎產業跨越式發展
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供給能力實現從短缺匱乏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統計顯示,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
201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比1978年翻一番。近年來,我國穀物、肉類、花生、茶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產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甘蔗產量穩居世界第三位。
3、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佔世界1/5的人口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71元,2009年突破萬元大關,2014年突破2萬元大關,目前正向3萬元大關邁進。
4、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全面提高。
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階段快速邁進。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高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5、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
2017年末,全國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02.5部/百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寬頻網,移動寬頻用戶達11.3億戶。
❺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成就有什麼
1、「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
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2、中國探月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9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
3、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完成驗收,於同年9月28日起進行粵港澳三地聯合試運。
4、天宮計劃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5、中國高速鐵路
中國通過引進加創新,研製"和諧號"動車組列車(China Railway High-speed縮寫,中國鐵路高速列車)以及「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列車。
2018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9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過其他國家總和。2019年,計劃確保投產高鐵新線3200公里。
❻ 廣州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果及未來新科技的發展有哪些
一、廣州改革開放40年來成果:
1、收入方面
40年來,廣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下行中保持就業穩定,減貧成就巨大,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
7.8%。40年間,我國居民用31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萬元大關,用5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2萬元大關,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萬元大關邁進。這些數據足以說明,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正在不斷擴大,貧富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大部分人已經實現了小康生活。
2、衣食住行
改革開放前,生活條件差,買布靠布票,吃飯靠糧票和油票,住的是土磚房,交通靠步行。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收入增加,市場商品的逐漸豐富,人們開始舒適的穿衣體驗,吃上也開始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瓜果四季常有。
大家也都住上了高樓大廈和新房子,用上了現代化的傢具,出行方式的選擇也多了很多種,公交,地鐵,私家車,高鐵飛機等等,不管是去哪兒,總能在24小時到達。
3、體育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了體育新的時期,明確了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政策措施和戰略思想,中國體育開始回到社會主義體育發展的正確軌道。79年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80年首次參加冬奧會。
2018年,國家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發展成果所帶來的無限活力和巨大動力,體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奧運冠軍237個;獲得世界冠軍3319個,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99%以上;創超世界紀錄1125次,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86.4%。
二、未來新科技的發展
1、科技增量發展
一線城市裡面廣州的增量空間是最大的,衡量一個城市有沒有未來,最大的衡量就是增量空間有多大。北京和上海的城市規模已經達到極限,反觀廣州1400萬的人口規模,相對北上來說還有1000萬的增長空間,廣州也還有部分建設用地待啟用,這些因素讓廣州具備增量機遇。
2、產業競爭發展
珠三角是個多核地帶,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呈現「諸侯爭霸」的情況,不像上海幾乎可以稱霸長三角,北京在華北一城獨大。兩天前重新核算的GDP數據顯示,2016年深圳GDP首超廣州,兩者都是2萬億上下的規模。
城市實力旗鼓相當,各地政府間對於吸引優秀企業自然會有競爭壓力,迫使政府改善營商環境,企業更有活力。矽谷是一個多核的結構才有這么多創新企業出現。珠三角有這么多企業出現,也是因為它是一個多核的結構。
3、生態科技發展
廣州能夠崛起有兩個秘訣,一是包容,二是空調。空調改變了熱帶地區的生產環境,提高地區的生產能力,近十年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情況,例如美國底特律出現負增長,而佛羅里達人口數量和經濟體量的增長都很突出。中國的經濟重心有南移的跡象,廣州得到發展。
(6)廣東改革開放的成果擴展閱讀:
廣州開放成果記錄
2019年1月8日,中國科技最高領獎台上,廣東刷新歷史。45個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總數居全國第四,佔全國比例達15.79%,創歷史最高。
預計2018年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5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5%,有效發明專利達24.9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佔全國一半,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國第一。
制定實施「科技創新十二條」等創新政策,首次出台《廣東省關於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多項改革創新舉措。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4萬家,總數、總收入、凈利潤等均居全國第一,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72.5%和68%。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創造未來的科技發展新趨勢(大勢所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廣東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❼ 改革開放的成就有哪些
1、建成了「經濟特區-經濟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的開內放格局
2、建成了一大批達到容或超過世界水平的工程:如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寶鋼、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
3、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糧棉產量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4、科教文事業蓬勃發展。
❽ 改革開放給廣州帶來的變化
比較具有廣州特色的變化可以說表現在5個方面。
首先最為基礎的變化可以說是廣州的社會地位,由備荒備戰前線到投資引商前沿轉變。所謂備戰備荒前線是指改革開放以前,台灣、香港、澳門都未統一到祖國的懷抱中來,產生對抗的可能性很大,廣州地區由於其地理位置臨近港澳地區的原因,成為是准備戰爭准備拓荒的前線,它無法成為國內投資的重點,工業農業基地也都沒選擇在這里,因此有很多人因為貧困偷渡去港、澳、台地區。改革開放後,正是由於具有離港台地區近的地理優勢,廣東在全國率先享受了經濟政策的各種優惠條件,成為投資引商的重點和先驅城市,因此廣州地區搖身變為改革開改的前沿陣地,各種優厚的條件使廣州地區成為經商的樂土,不少偷渡到港台的人在改革開改後甚至帶著資金又重新回來。
其次,由於廣東在政治經濟生活中的變化,當然不可避免地產生人員的流動,方向明顯由北上到南下轉變。改革開改以前及初期,內地人是不願留在廣州生活和工作的,到廣州地區參軍的年輕人復員後都願意回到北方,那是因為廣東的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留在這里似乎沒有什麼發展前途。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接收的信息快而新,收入分配製度的靈活,用人觀點的新穎,具有活力的廣州地區吸引力也與日俱增,成為吸引和凝聚人才的地方,因此內地不少人才紛紛南下,尋找發展空間。同時由於城市的迅速發展,基礎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民工南下打工也成為風潮,甚至有說法稱「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
再次,城市概念產生巨大的變化,從鄉下到都市的范圍及內涵今昔對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廣州人習慣將廣州以外的地方都稱之為鄉下,這反映的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差別,更是經濟文化心理上的差別,但現在就不能這樣說了。由於廣州中心城區的高速發展引致土地、環境與交通運輸設施的需求急劇擴展,中心城區的土地利用與基礎設施建設均無法支持城市的持續發展,因此城區面積不斷擴展,今日的廣州城與昨日之廣州城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同時廣州周邊城鎮的經濟也在迅速發展,城鄉的差別減少,東莞、深圳、順德、佛山、南海漸漸與廣州連成一片,以前的城鄉變為大小城市連成一個城市群整體,形成珠三角經濟圈的整體概念,這不可以說不是投資引商、改革開放的直接成果。
第四個方面就是人們的生活情趣發生轉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這從黑妹牙膏的流行到「美在花城」的風行可見一斑。1986年廣州推出「黑妹」品牌牙膏,以廣告中清純、活潑的少女形象聞名全國。隨著黑妹牙膏的家喻戶曉,廣告片里美麗的清晨,寬闊的街道,嬉鬧的青春少女,手持大哥大的時尚青年,傳遞出一種黑妹獨有的健康活力、清新歡樂,有自信的感受。「黑妹」的稱呼也開始流行,有人甚至因為長得黑,被別人叫作「黑妹」牙膏。其廣告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美的標准,牙膏要選品牌,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質量。現在「美在花城」的選美活動隨著廣州的發展也影響到全國,不僅吸引廣州地區的選手參加,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參與進來。廣州可以說是全國選美的發源地,它較早引入港台的娛樂模式,反映出廣州人觀念的先行一步,並逐漸得到了認可。從黑妹牙膏到美在花城的變化至少可以說明,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多,第二代移民已然成長起來,使廣州人的飲食、生活習慣發生很大變化,甚至在容貌上都有所體現。
第五,「遠看是洋貨、近看是廣貨現象的出現」最能說明廣州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等原因,品質好的貨品,多是進口的洋貨,追求時髦的人們有一段時間非常喜歡買洋貨。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投資引商的深入,廣州地區以其改革開放前沿的優勢,迅速掌握了各項先進技術,廣貨開始大行其道,內地賣的很多貨品都是產自廣東的,曾經有「吃廣州糧,飲珠江水」的說法,比如內地賣的餅干多是廣東產的,比如威化、克力架都是粵式說法。廣東產的各種電器新穎美觀,在全國很有影響力,而廣東的服裝款式也常常成為潮流的風向標……廣東產品時尚、新穎,無論是產品的品種多樣化,還是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廣貨都走在了前面,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品牌效應,全國各地的廠商都喜歡到廣州地區進貨。這種從追洋貨到追廣貨的變化,不僅反映出廣東人勇於開拓的精神,更表明了人們對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廣東人的嚮往心理。
❾ 廣州改革開放發生什麼變化
比較具有廣州特色的變化可以說表現在5個方面。
首先最為基礎的變化可以說是廣州的社會地位,由備荒備戰前線到投資引商前沿轉變。所謂備戰備荒前線是指改革開放以前,台灣、香港、澳門都未統一到祖國的懷抱中來,產生對抗的可能性很大,廣州地區由於其地理位置臨近港澳地區的原因,成為是准備戰爭准備拓荒的前線,它無法成為國內投資的重點,工業農業基地也都沒選擇在這里,因此有很多人因為貧困偷渡去港、澳、台地區。改革開放後,正是由於具有離港台地區近的地理優勢,廣東在全國率先享受了經濟政策的各種優惠條件,成為投資引商的重點和先驅城市,因此廣州地區搖身變為改革開改的前沿陣地,各種優厚的條件使廣州地區成為經商的樂土,不少偷渡到港台的人在改革開改後甚至帶著資金又重新回來。
其次,由於廣東在政治經濟生活中的變化,當然不可避免地產生人員的流動,方向明顯由北上到南下轉變。改革開改以前及初期,內地人是不願留在廣州生活和工作的,到廣州地區參軍的年輕人復員後都願意回到北方,那是因為廣東的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留在這里似乎沒有什麼發展前途。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接收的信息快而新,收入分配製度的靈活,用人觀點的新穎,具有活力的廣州地區吸引力也與日俱增,成為吸引和凝聚人才的地方,因此內地不少人才紛紛南下,尋找發展空間。同時由於城市的迅速發展,基礎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民工南下打工也成為風潮,甚至有說法稱「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
再次,城市概念產生巨大的變化,從鄉下到都市的范圍及內涵今昔對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廣州人習慣將廣州以外的地方都稱之為鄉下,這反映的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差別,更是經濟文化心理上的差別,但現在就不能這樣說了。由於廣州中心城區的高速發展引致土地、環境與交通運輸設施的需求急劇擴展,中心城區的土地利用與基礎設施建設均無法支持城市的持續發展,因此城區面積不斷擴展,今日的廣州城與昨日之廣州城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同時廣州周邊城鎮的經濟也在迅速發展,城鄉的差別減少,東莞、深圳、順德、佛山、南海漸漸與廣州連成一片,以前的城鄉變為大小城市連成一個城市群整體,形成珠三角經濟圈的整體概念,這不可以說不是投資引商、改革開放的直接成果。
第四個方面就是人們的生活情趣發生轉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這從黑妹牙膏的流行到「美在花城」的風行可見一斑。1986年廣州推出「黑妹」品牌牙膏,以廣告中清純、活潑的少女形象聞名全國。隨著黑妹牙膏的家喻戶曉,廣告片里美麗的清晨,寬闊的街道,嬉鬧的青春少女,手持大哥大的時尚青年,傳遞出一種黑妹獨有的健康活力、清新歡樂,有自信的感受。「黑妹」的稱呼也開始流行,有人甚至因為長得黑,被別人叫作「黑妹」牙膏。其廣告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美的標准,牙膏要選品牌,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質量。現在「美在花城」的選美活動隨著廣州的發展也影響到全國,不僅吸引廣州地區的選手參加,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參與進來。廣州可以說是全國選美的發源地,它較早引入港台的娛樂模式,反映出廣州人觀念的先行一步,並逐漸得到了認可。從黑妹牙膏到美在花城的變化至少可以說明,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多,第二代移民已然成長起來,使廣州人的飲食、生活習慣發生很大變化,甚至在容貌上都有所體現。
第五,「遠看是洋貨、近看是廣貨現象的出現」最能說明廣州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等原因,品質好的貨品,多是進口的洋貨,追求時髦的人們有一段時間非常喜歡買洋貨。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投資引商的深入,廣州地區以其改革開放前沿的優勢,迅速掌握了各項先進技術,廣貨開始大行其道,內地賣的很多貨品都是產自廣東的,曾經有「吃廣州糧,飲珠江水」的說法,比如內地賣的餅干多是廣東產的,比如威化、克力架都是粵式說法。廣東產的各種電器新穎美觀,在全國很有影響力,而廣東的服裝款式也常常成為潮流的風向標……廣東產品時尚、新穎,無論是產品的品種多樣化,還是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廣貨都走在了前面,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品牌效應,全國各地的廠商都喜歡到廣州地區進貨。這種從追洋貨到追廣貨的變化,不僅反映出廣東人勇於開拓的精神,更表明了人們對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廣東人的嚮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