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黃河成果

黃河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11 05:48:35

① 關於黃河的資料

黃河(Yellow River)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它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發展。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相連,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黃河文化有《黃河大合唱》等,著名詩人如李白、王維、王之渙等,都留下了千古絕唱。另有音樂家、教授、演員等人以此為名。
黃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② 兩漢治理黃河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西漢時期是漢武帝,黃河於元光三年(前132年)決口,十六郡受災.漢武帝發卒數萬人堵塞決口,並下內令在新修的攔容河大堤上蓋「宜房宮」.從此黃河水「又北行」(估計是以前改道了),「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東漢時是漢明帝,命民間水利專家王景和將作謁者王吳主持修治黃河和卞渠.從此黃河和卞水分流,兩水沿岸出現了大量淤土成為肥田.黃河經過修正後約800年(1048年)沒有再發生改道的事情.

③ 黃河清的主要研究成果

· 提出了追蹤子有效初始濃度的概念,給出了兩組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根據湧出曲線上的不同點計算有效初始濃度、地下水平均流速及追蹤子擴散系數的計算公式。
· 建立了二維及三維水壩泄洪道下過飽和氣體的數值計算模型。
· 建立了一具有廣泛及重要應用價值的二維及三維重力流的數值計算模型。
· 發現重力流的最大速度位置為不同粒徑的無量綱濃度曲線拐點及交匯點。
· 給出一新的計算不同粒徑的沉積物在河床混合層的比率的計算公式。
· 首次指出重力流的臨界密度弗雷德數可以不為常量 1.根據水捲入程度、沉積物的沉積或捲入的程度,重力流的臨界密度弗雷德數可以大於 1,不存在或小於 1。
· 突然釋放型、連續注入型及其混合型濁流的各自的特徵及對比。
· 比水重或輕的污染物在寬闊河道不同位置釋放後的分布特徵。

④ 近年來黃河的變化

防禦黃河洪水無論過去或現在,乃至今後相當長時期內都是黃河問題中第一位的問題。黃河洪水災害主要是在下游。70餘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幾乎全部集中於黃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條上寬下窄、綿延八百公里的「懸河」,這種河流形態恐怕是中國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僅有的。洪水在短時間內大流量、強沖力、長距離由平原地區「懸河」入海,十餘萬平方公里范圍內數千萬人口面臨可能的滅頂之災,其防洪難度及任務的艱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攜帶大量泥沙的黃河洪水,泛濫造成的毀滅性破壞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擬的。1938年花園口扒決形成的黃泛區,至今仍是中國貧困的地區之一。對黃河洪水災害的評估,要用歷史的、發展的和系統的思維方式加以認識,如對人文環境、社會進步、政權建設和國家發展戰略影響的研究等。單純以經濟的、區域的觀點進行分析和判斷是很不夠的。

黃河下游防洪存在的問題較多,最現實的問題首先是要對中常洪水進行再認識。所謂中常洪水,是一個從預見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現為流量特徵上區別於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對黃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輸沙入海、沖蝕河道和穩定河槽;二是下游補源,滿足環境和生態用水需求。從歷史上來看,黃河下游每一個大的河道演變周期,都是一個河道逐漸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過程,也是縱向比降趨緩而橫向比降增大的過程。正是這一過程孕育了非常洪水發生河道變遷、中常洪水三年二決泛濫的結果。現行河道維持100多年後,長時期安瀾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況下出現的下游異常高水位和行洪過程,提醒人們應當對中常洪水進行重新認識。中常不常現象的出現,意味著僅僅以預見期和流量界定、區別和認識黃河可能發生的洪水是不客觀的,相對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游盪性河道內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灘可能無序性演進,河道工程功能大大減弱,進而出現河勢急劇變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對黃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進行一般意義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確的監控體系,對河道形態時空變化、洪水演進等實施即時監測和控制,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其次是通過對中常洪水的再認識,應當清醒地意識到對黃河下游構成威脅的已經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對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小浪底水庫防洪效益與運用方式等相關問題,也都需要進行相應的再認識。特別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現的問題,使我們對小浪底水庫建成後防禦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義,顯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評價。

三是分滯洪的問題。分滯洪區的出現,體現了人類在與洪水抗爭中的能動性和策略性,並已為防洪實踐所證明是成功的。人類與洪水的斗爭也是人與自然爭奪生存空間的斗爭。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黃河分滯洪區(包括灘區)日益穩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愈來愈讓人不得不思考這一能動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現實性。小浪底水庫建成後防禦千年一遇洪水仍將運用分滯洪區。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犧牲某一區域長遠的、整體和根本的利益,與長治久安的概念是越來越不相稱的,發展地看不應是首選的策略。因而積極謀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關於黃河下游改道問題

河道穩定是實現長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實施治黃策略的先決條件。伴隨著洪水泛濫下游發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謀求長治久安首先必須考慮的問題。比較樂觀和一致的看法是現行河道還可以維持幾十年時間,如果考慮到中游水庫的攔淤調控運用,尤其是進行科學的調水調沙實踐,現行河道穩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黃半個多世紀以來社會進步、政治穩定,生產力水平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戰勝1958年和1982年實測大洪水的成功實踐和目前較完備的工程體系,以及可依賴的國家相當長時期的穩定發展,使人們有理由相信下遊河道可以維持百年穩定的觀點是成立的。考慮到黃河下遊河道「懸河」善徙、上寬下窄以及比降和輸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變遷自然因素,短時期內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加之灘區人類活動等因素,現行河道維持百年穩定無疑將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穩定與長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層次的問題。

對黃河下游改道問題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有一點應當是共識:即黃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遊河道某一基點開始,長時間較為穩定的流路變遷,並對相關區域的地理社會環境產生顯著影響。由此我們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問題,它是針對黃河入海問題而提出的。黃河與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決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區因淤積抬高周期性地變化頻繁。黃河三角洲的面積和河道長度在增加,河道變化的起點也極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變遷的主要誘因之一,河口地區的河道演變是整個下遊河道變化的反射,並對下遊河道整體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時期或歷史地看,黃河河口地區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這與目前本地區的環境、資源性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成的矛盾,決定了黃河河口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流路概念所能容納了的。對河口的治理,不能只從河口流路這一專業層面去認識。若把河口流路問題上升為下游改道層次加以認識,由此得出黃河下游潛在著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對黃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分析,令我們至少應增強治黃的緊迫感,並表現出更大的能動性。

三、關於黃河泥沙問題

黃河為害的根本症結是泥沙問題。異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積、沖蝕,不僅給防洪帶來極大的困難,大大加重了洪水災害後果,長期的河道淤積又構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時也給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許多問題。目前黃河泥沙的處理主要的還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攜沙入海,這顯然是以浪費大量可貴的水資源為代價的。已付諸實施的工程和技術措施,包括水庫攔沙、放淤改土、淤築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緩泥沙的河道淤積。泥沙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或控制,長治久安也就無從談起。

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項恢宏而艱巨的國土整治、生態環境工程,因其直接減少泥沙入黃而成為治黃體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現代治黃的高度重視。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農業等措施是相輔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著更直接現實的、基礎性的意義。遍布黃土高原的大小水庫和壩系等,不僅直接攔蓄泥沙、改變微觀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觀生態環境,保證生物和農業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在強烈的重力侵蝕狀態下,非工程措施顯得更為蒼白無力;粗沙多沙來源區因人口和環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賴於工程措施。可見無論是從國土整治生態建設出發,還是從水土保持減少入黃泥沙來看,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應是第一位的。這並不否認生物等措施的最終根本性的作用和意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經濟效益對水土保持的反作用會越來越顯著。特別是我國進入WTO後農業的變化對水土保持的影響,應進行專題研究。盡管水土保持工作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黃泥沙也有明顯的減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經濟和科技投入,特別是緩慢的時效性、復雜的歷史社會、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黃河問題的復雜與深沉。黃河不可能變清,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開始於地質時期,黃河演變的背後是自然的演變過程;黃河不需要變清,通過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調節實現有效的控制,對黃河而言也許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徑。

黃河水少沙多的觀點,開始是從輸沙減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進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調水輸沙和調水調沙的設想,目的是控制處理泥沙,消除或延緩泥沙在下遊河道的淤積。長遠考慮,通過南水北調增加黃河水量,更加有利於調水調沙提高黃河幹流輸沙能力。目前從外流域調水,顯然沒有利用黃河自身調節解決輸沙問題更為現實和經濟。調水調沙應當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內容。廣義上講,人為徑流變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運動過程都屬於調水調沙的范疇。即將實施的調水調沙應當是狹義的概念,即為調沙而調水,是對水沙運動規律直接能動的反映。這一是要以犧牲相當量的寶貴的黃河水資源為代價;二是對下遊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賴性。綜合分析,調水調沙要做到四個同時:一是調水調沙要同時兼顧到下游及河口生態和社會用水等,為調沙而調水不應是一個孤立的實踐過程。二是調水調沙要與河道整治工程規劃和調整同時進行。調水調沙河床與水沙演變規律應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圍內呈現,否則,調沙只能是簡單的輸沙嘗試過程。三是調水調沙要與下游特別是河口地區的主動疏浚導流同時進行。下游的疏浚特別是河口的疏浚,對調水調沙實踐有可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四是遠期南水北調參與黃河下游調水調沙實踐的方式和有關技術問題,要同時提前進行研究。調水調沙不是解決黃河泥沙問題的唯一的手段。我們需要的應是:宏觀上目的性很強、微觀上多目標的、綜合有效的調水調沙措施,亦即科學化、系統化的調水調沙實踐。

四、關於黃河與南水北調的關系問題

前邊已經談到,最早設想從外流域調水解決黃河水少沙多問題,首先考慮的就是從長江上游調水入黃河,即相當於現在的西線南水北調。目前的南水北調已經成為國家調整南北方水資源不平衡,解決北方地區缺水狀況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劃。試想,如果黃河的年徑流總量能夠增加一倍(相當於長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現在的500多億立方米增加到1000億立方米以上,那麼南水北調規劃也許就要變成一個歷史名詞了。從這一點上來看,現在南水北調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河水資源的供應不足,也意味著南水到達黃河也就完成了北調,事實上西線南水北調正是這樣一個概念。

承認黃河與南水北調以上的關系,就不能把黃河與南水北調的關系,僅僅局限於一些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加以理解。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直接入黃,而東、中線工程也不是「穿黃」而是「會黃」。首先是南水北調與黃河的互相調節和補位。目前承擔黃河下游調洪任務的天然的東平湖,以及與東平湖有聯系的其他湖泊和運河水系等,本身就是東線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幹流及其水利樞紐體系,更是在西線南水北調工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將建的水利樞紐工程,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調節能力和調水效率,也應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證作用。其次是黃河下游大規模的調水、供水和灌排系統的潛力,應當承擔北調水資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務。同時,外流域調水也形成了黃河下游調水調沙實踐的有利態勢。可見規劃中的南水北調工程無論是西線、中線和東線,都與黃河有著直接的甚至是依賴的關系,也可以講黃河是南水北調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從水資源層面上來看,黃河與南水北調應當是疊加和補位的關系;從黃河的治理層面上來看,南水北調開辟了解決黃河問題的新途徑。

五、關於黃河水資源利用問題

水資源短缺和洪水並存,亦即水量時空分布不平衡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特點之一。歷史地看,黃河流域的水旱災害無論是數量、頻率還是災害程度,都是等量齊觀的,一些旱災的影響和損失還遠大於洪災。只是由於洪水災害的直接性和為害的直觀性,人們往往不把洪災與旱災相提並論。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黃河下游斷流問題,只是這一特點新的呈現形式。黃河斷流意味著泥沙輸送海洋的停止,無疑將加大河道的淤積;更為現實的是下游地下水補源中斷、濕地減退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而資源性供水還在其次。考慮到黃淮海地區對黃河水資源長期的依賴性,僅僅維持一種不斷流的狀態(實踐證明是可以實現的),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與黃河的地位不相稱的。之所以黃河斷流在各方面產生了不亞於一次罕見洪水的影響,原因也正在於此。黃河水資源的調配利用與解決黃河斷流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解決斷流的工作目標應是維持生態用水最低徑流量;只有在大於生態用水最小徑流狀態下才能談水資源的利用問題。黃河水資源問題的解決,有賴於經濟、法律和行政等綜合手段與措施。黃河的治理開發是一個持續的系統工程,對水資源匱乏帶來的問題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解決水資源問題要與黃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時考慮。

從地質年代上看黃河曾經是一個內陸河流,流域本身應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系統。今天的黃河是歷史黃河的發展,維持生態環境系統本身就是黃河穩定的重要標志。黃河造就了華北平原,也造就了華北平原的生態環境,今天黃河河口及下游濕地生態就是這一生態環境的自然表現。而寧蒙河套地區之所以能夠與沙漠抗爭維持至今日,與黃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潤有著直接的關系。這讓人不能不思考寧蒙地區持續了2000餘年的引黃灌溉方式,是否有著更為重要的環境生態意義。目前黃河水資源的調配利用過程中,對黃河生態系統的考慮至少是不夠的。而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須以可靠的水資源保護為前提。從目前黃河水資源污染狀況和發展趨勢看,未來水質污染極有可能超過水資源浪費,成為與洪水並存的兩大水資源損失之一。如果說防禦洪水主要是人與自然的抗爭,那麼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主要是體現人類戰勝自身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後者可能更難於前者。

現在實施的黃河水資源調配,主要是藉助於中上游水利樞紐工程對水資源在時間與空間上進行調節,同時對幹流引水進行節制。黃河上最大的水資源損失是豐水入海造成的水資源浪費,即保證下游與河口生態用水前提下,資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徑流資源。目前只是從排沙和泄洪出發,並未把這部分水資源視為可利用的豐水資源。隨著黃淮海地區水資源危機的日益嚴重和科技的進步,應從經濟、技術和實踐上積極尋求黃河下游這部分水資源的利用途徑,作為上中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配合和補充,進一步提高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聯想到黃河歷史上經常性的奪海、淮入海,在調水調沙的同時,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黃河下游的豐水,有必要進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實上目前黃河下游兩岸已建和擬建的大量平原水庫,正起著分流、分沙、利用黃河豐水的作用。如果把黃淮海地區持續的水資源需求和地下水補源等因素,與引黃濟衛、引黃濟津、南水北調等工程和措施相聯系,可設想在黃河下游溝通黃淮海水系,並與中、東線南水北調工程體系相結合,實現對黃河下游豐水的分流、分沙與利用。此設想如能實現,長期地看南水北調黃淮海用水截流可能會大大減少;黃、淮、海水系徑流豐枯可能會得到一種有效地平衡;黃河下游調水調沙與分水分沙等措施並行,必要時亦可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長時期穩定有效的調節,進而形成穩定的河道。黃河的泥沙,因上攔(水土保持、水庫攔蓄)和下排(調水調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黃河豐水資源又較為充分地在黃、淮、海地區加以利用。使黃河形成內陸河向海洋部分輸沙和生態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這既是願望,也有希望。

黃河的現實問題決定了長治久安有著新的內涵。防禦洪水和解決流域水資源與生態危機,是黃河長治久安的兩個重要方面,也是長治久安的標志。長治久安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只有做到長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禦洪水、穩定和改良下遊河道,以及水資源保護利用和流域生態建設的過程,既是長治久安的過程,也是長治久安的途徑。調水調沙實踐和「數字黃河」等工程的建設,將體現現代治黃的最新水平。目前調水調沙還只是即將進入實驗階段,由實驗到真正意義的實踐階段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總體上給我們提供了探索時間,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實踐成果、經驗的積累,將標志著在黃河的長治久安上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⑤ 黃河的資料全面

黃河的資料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 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 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 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 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 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 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 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 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 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 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 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 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 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 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 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 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 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 ,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 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 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州,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績,也包括治理黃河,大河上下,幾乎到處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戰國以後,治河的文獻記載逐漸增多,留存下來大量珍貴的史料。

早 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游已普遍修築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提出「無曲防」的禁令,解決諸侯國之間修築堤防的糾 紛。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伴隨著黃河頻繁的決溢改道,防禦黃河水患成為歷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不斷堵口、修防。西漢時期,已專設有「河堤 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約數千人,「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據 《漢書·溝洫志》記載,淇水口(今滑縣西南)上下,黃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約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記·河渠書》中記載,公元 前109年,漢武帝令「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並親率臣僚到現場參加堵口,說明黃河堵口已經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治河工 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 成……詔曰:『……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景雖節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扼制了黃河南侵,恢復了汴渠的漕運,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王朝對治河很重視,設置了許可權較大的都水監,專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員 都重視河事,並在各州設河堤判官專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參與治河方略的爭議。這個時期治河問題引起很多人的探討,加深了對黃河河情、水情的認識,河工技術 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開展機械浚河、引黃、引汴發展淤灌等,在治黃技術上有不少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 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 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遊河務的統一管理。清代河道總督許可權更大,直接受命於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 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涌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 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縱觀治黃歷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所謂治河實際上只局限於黃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動地防禦洪災。但是,悠久的治河歷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獻典籍,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見,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借鑒。

雖然什麼都沒有,日子還是得繼續。

2006-3-15 10:40:00 紅魚提醒您:加入紅魚感情網,大家一起探討身邊的故事,如果您覺得本站很不錯,請您一起來參與!IP: 保密
空覓

等級:皇後神仙
許可權:管理員
積分:4316
發帖數:4098
注冊時間:2006-1-3
編輯 刪除 引用 第2樓



從1946年開始,中國***領導人民治理黃河,治黃史冊展開了新的篇章。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下簡稱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治黃事業。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第一次離京外出巡視,首先就是視察黃河,作 了很多重要指示,並諄諄囑咐:「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以後又多次聽取治黃工作匯報,對治黃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經70多歲高齡,還一再提 出要徒步策馬,上溯黃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與開發黃河。周恩來總理更是直接領導治黃工作,從1949年前的「反蔣治黃」斗爭到編制「黃河綜合 利用規劃」和三門峽工程建設,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爭等等,所有治黃工作的重大決策,幾乎都是周總理親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 身,還向去醫院看望他的中央領導詢問三門峽工程改建後的情況,真是為治黃事業鞠躬盡瘁,操盡了心。

***總書記、**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多次親臨黃河視察,聽取治黃工作匯報,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為 搞好黃河的治理與開發,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黃河水利委員會為流域性機構,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領導,統一領導和管理黃河的治理與 開發,並直接管理黃河下遊河南、山東兩省的河防建設和防汛工作,兩省的黃河河務局和沿河地、市、縣的河務部門,既是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的直 屬單位,又是各個省、地、市、縣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這種條、塊結合的獨特體制,有利於組織沿河黨、政、軍、民團結治河,有效地加強了河防管理,對保障黃 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黃事業,開始就注意調查研究,全面了解黃河河情,注重應用科學技術,搞好全面規 劃,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治黃。早在50年代初期,黃委會和有關部門就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勘測工作和科學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礎資料。1954年 初由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計委)直接領導,中央有關部門及中國科學院負責人參加,組成黃河規劃委員會,聘請蘇聯專家組,調集國內有關專家,集中力 量,著手編制黃河治理開發規劃。1954年10月底提出「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經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審議通過,決定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准。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批准了規劃的原則和基本內容,並責 成有關部門按時完成治理開發的第一期工程。

與歷史上眾多的治黃方略相比,「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的特點是:(1)這個規 劃的編制是政府行為,批准後的規劃就是指導治黃建設的依據;(2)統籌考慮全流域的治理與開發;(3)突出綜合利用的原則;(4)對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 利用。規劃明確指出:「我們對於黃河所應採取的方針,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對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黃河幹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 的攔河壩和水庫,攔洪、攔沙、調節水量、發電、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肅、陝西、山西三省,展開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也消 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規劃對幹流工程、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發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門峽大水庫攔洪攔沙,盡快解除下游水患的 安排。規劃的研究和編制,以及治理開發技術措施的擬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黃經驗,又採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黃河規劃,是治黃 事業邁向新時代的一個鮮明標志,對動員全國人民關心和支持治黃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治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治 黃工作經歷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逐步深化了對黃河河情的認識。在治黃進程中,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對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和建設 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調整。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下達了《關於黃河治理開發現劃修訂任務書》,要求對黃河規劃進行一次系統的修訂,進一步推進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此後,黃委會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流域內各省區相繼開展了各項規劃研究工作,通過反復研究和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於1996年初完成了 《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並於1997年經國家計委和水利部審查上報國務院。這個「規劃綱要」,總結了人民治黃的實踐經驗,利用科學研究新成 果,根據各方面情況的發展變化,提出了今後進一步治理開發黃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黃建設安排,為治黃事業的發展繪制了一幅新的藍圖。

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和支持治理黃河,重大治黃建設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時付諸實施,有力地推進了治黃事業的發展。

以 往的治河歷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單純防洪。新中國的治黃工作,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開始就是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標本兼治,除害興利,全面開 展流域的治理開發,有計劃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設。中央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參加治黃工作,依靠科舉技術進步治理黃河,無論是關 於黃河問題的勘測研究,還是治黃建設的規模,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比擬的。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黃河上中下游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開發,基本形成了 「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蓄泄兼籌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了三門峽等干支流防洪水庫和北金堤、東平湖等平原蓄滯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兩岸堤防,開展河道整 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黃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過去顯著提高。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建設,採取生物措施 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與治溝並舉辦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計興修梯田、條田、溝壩地等基本農田7755萬畝,造林 11802萬畝,興建治溝骨幹工程854座,淤地壩10萬余座,溝道防護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一些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開始有所改善,輸入 黃河的泥沙逐步減少。依靠這些工程措施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連續50年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的災害,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 保障了黃淮海廣大平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展。黃河的水資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 米,引水工程4500處,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的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1995年的10700萬畝,流域內河谷川地基本實現水利 化,黃河供水范圍還擴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區。在黃河幹流上於1957年開工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此後,相繼建成了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八 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等7座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小浪底、萬家寨水利樞紐和李家峽、大峽水電站。已建在建的幹流工程,總庫容563億立方 米,發電裝機容量900多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6億千瓦時,約占黃河幹流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9%。這些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防凌、減少河道淤積、灌 溉、城市及工業供水、發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治黃50年,除害興利成效顯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 成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是關系國家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黃河,又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 全國的大江大河中,黃河的治理任務最為繁重。黃河流域西北緊臨乾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內大部分地區也屬乾旱、半乾旱區,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風沙區,西部是高寒 地帶,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黃土高原,乾旱、風沙、水土流失災害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據目前的調查研究資料,流域內風力侵蝕嚴重的土地面積約11.7萬平方公 里,水力侵蝕面積約33.7萬平方公里,通稱水土流失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黃河多年平均來沙量達16億噸,年最大來沙量達39億噸, 成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區土壤侵蝕產生的大量泥沙不斷輸往下游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沖積塑造了黃淮海大平原。同時,黃河的頻繁泛濫、改道又 給下游平原地區造成巨大的災難,黃河洪水威脅,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黃河,是防止荒漠化繼續向東南擴張的前哨戰,是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再造山 川秀美西北地區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廣大平原地區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黃河流域又是資源 豐富、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地區,治理和開發黃河,對保證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河流域范圍內總土地面積11.9億畝(含內流 區),其中耕地約1.79億畝,林地1.53億畝, 牧草地4.19億畝,宜於開墾的荒地約3000萬畝。黃河下游現行河道洪泛可能影響范圍的總土地面積 1.8億畝(12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億畝,雖然不在流域范圍以內,但仍屬黃河防洪保護區。據1991年的資料,流域內探明的礦產有114種,在 全國已探明的45種主要礦產中,黃河流域有37種。具有全國優勢(儲量佔全國總儲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鈮、鉬、煤、鋁土礦、鋁、 耐火粘土等8種。其中,煤炭資源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產地685處,保有儲量佔全國總數的46.5%,資源遍布沿黃各省區,而且具有品種齊全、煤 質優良、埋藏淺、易開采等優點。石油、天然氣資源也比較豐富,加上黃河幹流的水力資源,實屬全國的能源富足地區,也是21世紀全國能源開發的重點地區。

黃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約580億立方米,只佔全國總量的2%,水資源貧乏,對於西北、華北缺水地區,黃河水資源尤其寶貴,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按 照全國國土開發和經濟發展規劃,黃河上游沿黃地帶和鄰近地區,將進一步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和能源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逐步建成開發西部地帶的 一個重要基地。黃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區,包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河南的廣大區域,將逐步建成以煤、電、鋁、化工等工業為重點的綜合經濟區,成為全 國重要的煤炭和電力生產基地。同時要大力開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黃河下游沿黃平原,仍然是全國工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黃河的治理開發促進了黃河經濟 帶的發展,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又對治理黃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黃河治理與開發雖然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今後的 治理任務還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資源等都需要進一步解決。客觀情況也在不斷發展,對黃河河情的認識也需要不斷深化。我們堅 信,依靠中國***的領導,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斗,消除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 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 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 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 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 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 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 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 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 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 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 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 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 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 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 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 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⑥ 黃河相關資料

最佳答案黃河簡介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千米。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個省、自治區,最後注入渤海。

美麗而古老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就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對黃河的贊嘆。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150萬年前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西候度猿人;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黃河上遊河段水力資源豐富,從龍羊峽至青銅峽川峽相間,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那裡可以建造許多電站,已建立了好幾個大水電站。

黃河自孟津至入海口是黃河的下游,就是華北平原。這里河道寬闊,水流緩慢,攜帶的泥沙大量沉積下來,使河床不斷抬高。為了防止河水泛濫,河堤也不得不一再加高,自鄭州黃河花園口一段起,河床平均比兩岸地面高4-5米,有的地方甚至高達10米,成了世界聞名"地上懸河"。

黃河著名的壺口瀑布--雷霆萬鈞,奔騰而過,壺口象徵著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黃河精神。著名的龍門--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產生「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又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

歷史人物:

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金鼎。

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信天游:

黃河船夫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

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州,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績,也包括治理黃河,大河上下,幾乎到處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戰國以後,治河的文獻記載逐漸增多,留存下來大量珍貴的史料。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游已普遍修築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提出「無曲防」的禁令,解決諸侯國之間修築堤防的糾紛。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伴隨著黃河頻繁的決溢改道,防禦黃河水患成為歷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不斷堵口、修防。西漢時期,已專設有「河堤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約數千人,「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據《漢書·溝洫志》記載,淇水口(今滑縣西南)上下,黃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約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記·河渠書》中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令「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並親率臣僚到現場參加堵口,說明黃河堵口已經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詔曰:『……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景雖節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扼制了黃河南侵,恢復了汴渠的漕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王朝對治河很重視,設置了許可權較大的都水監,專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員都重視河事,並在各州設河堤判官專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參與治河方略的爭議。這個時期治河問題引起很多人的探討,加深了對黃河河情、水情的認識,河工技術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開展機械浚河、引黃、引汴發展淤灌等,在治黃技術上有不少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遊河務的統一管理。清代河道總督許可權更大,直接受命於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涌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縱觀治黃歷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所謂治河實際上只局限於黃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動地防禦洪災。但是,悠久的治河歷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獻典籍,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見,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借鑒。

雖然什麼都沒有,日子還是得繼續。

2006-3-1510:40:00紅魚提醒您:加入紅魚感情網,大家一起探討身邊的故事,如果您覺得本站很不錯,請您一起來參與!IP:保密

空覓

等級:皇後神仙

許可權:管理員

積分:4316

發帖數:4098

注冊時間:2006-1-3

編輯刪除引用第2樓

從1946年開始,中國***領導人民治理黃河,治黃史冊展開了新的篇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下簡稱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治黃事業。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第一次離京外出巡視,首先就是視察黃河,作了很多重要指示,並諄諄囑咐:「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以後又多次聽取治黃工作匯報,對治黃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經70多歲高齡,還一再提出要徒步策馬,上溯黃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與開發黃河。周恩來總理更是直接領導治黃工作,從1949年前的「反蔣治黃」斗爭到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劃」和三門峽工程建設,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爭等等,所有治黃工作的重大決策,幾乎都是周總理親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身,還向去醫院看望他的中央領導詢問三門峽工程改建後的情況,真是為治黃事業鞠躬盡瘁,操盡了心。

***總書記、**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多次親臨黃河視察,聽取治黃工作匯報,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為搞好黃河的治理與開發,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黃河水利委員會為流域性機構,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領導,統一領導和管理黃河的治理與開發,並直接管理黃河下遊河南、山東兩省的河防建設和防汛工作,兩省的黃河河務局和沿河地、市、縣的河務部門,既是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的直屬單位,又是各個省、地、市、縣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這種條、塊結合的獨特體制,有利於組織沿河黨、政、軍、民團結治河,有效地加強了河防管理,對保障黃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黃事業,開始就注意調查研究,全面了解黃河河情,注重應用科學技術,搞好全面規劃,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治黃。早在50年代初期,黃委會和有關部門就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勘測工作和科學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礎資料。1954年初由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計委)直接領導,中央有關部門及中國科學院負責人參加,組成黃河規劃委員會,聘請蘇聯專家組,調集國內有關專家,集中力量,著手編制黃河治理開發規劃。1954年10月底提出「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經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審議通過,決定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准。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批准了規劃的原則和基本內容,並責成有關部門按時完成治理開發的第一期工程。

與歷史上眾多的治黃方略相比,「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的特點是:(1)這個規劃的編制是政府行為,批准後的規劃就是指導治黃建設的依據;(2)統籌考慮全流域的治理與開發;(3)突出綜合利用的原則;(4)對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利用。規劃明確指出:「我們對於黃河所應採取的方針,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對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黃河幹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攔河壩和水庫,攔洪、攔沙、調節水量、發電、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肅、陝西、山西三省,展開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也消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規劃對幹流工程、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發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門峽大水庫攔洪攔沙,盡快解除下游水患的安排。規劃的研究和編制,以及治理開發技術措施的擬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黃經驗,又採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黃河規劃,是治黃事業邁向新時代的一個鮮明標志,對動員全國人民關心和支持治黃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治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治黃工作經歷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逐步深化了對黃河河情的認識。在治黃進程中,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對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和建設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調整。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下達了《關於黃河治理開發現劃修訂任務書》,要求對黃河規劃進行一次系統的修訂,進一步推進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此後,黃委會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流域內各省區相繼開展了各項規劃研究工作,通過反復研究和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於1996年初完成了《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並於1997年經國家計委和水利部審查上報國務院。這個「規劃綱要」,總結了人民治黃的實踐經驗,利用科學研究新成果,根據各方面情況的發展變化,提出了今後進一步治理開發黃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黃建設安排,為治黃事業的發展繪制了一幅新的藍圖。

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和支持治理黃河,重大治黃建設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時付諸實施,有力地推進了治黃事業的發展。

以往的治河歷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單純防洪。新中國的治黃工作,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開始就是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標本兼治,除害興利,全面開展流域的治理開發,有計劃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設。中央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參加治黃工作,依靠科舉技術進步治理黃河,無論是關於黃河問題的勘測研究,還是治黃建設的規模,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比擬的。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黃河上中下游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開發,基本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蓄泄兼籌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了三門峽等干支流防洪水庫和北金堤、東平湖等平原蓄滯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兩岸堤防,開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黃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過去顯著提高。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建設,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與治溝並舉辦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計興修梯田、條田、溝壩地等基本農田7755萬畝,造林11802萬畝,興建治溝骨幹工程854座,淤地壩10萬余座,溝道防護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一些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開始有所改善,輸入黃河的泥沙逐步減少。依靠這些工程措施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連續50年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的災害,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廣大平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展。黃河的水資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處,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的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1995年的10700萬畝,流域內河谷川地基本實現水利化,黃河供水范圍還擴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區。在黃河幹流上於1957年開工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此後,相繼建成了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等7座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小浪底、萬家寨水利樞紐和李家峽、大峽水電站。已建在建的幹流工程,總庫容563億立方米,發電裝機容量900多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6億千瓦時,約占黃河幹流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9%。這些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防凌、減少河道淤積、灌溉、城市及工業供水、發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治黃50年,除害興利成效顯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是關系國家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黃河,又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全國的大江大河中,黃河的治理任務最為繁重。黃河流域西北緊臨乾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內大部分地區也屬乾旱、半乾旱區,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風沙區,西部是高寒地帶,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黃土高原,乾旱、風沙、水土流失災害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據目前的調查研究資料,流域內風力侵蝕嚴重的土地面積約11.7萬平方公里,水力侵蝕面積約33.7萬平方公里,通稱水土流失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黃河多年平均來沙量達16億噸,年最大來沙量達39億噸,成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區土壤侵蝕產生的大量泥沙不斷輸往下游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沖積塑造了黃淮海大平原。同時,黃河的頻繁泛濫、改道又給下游平原地區造成巨大的災難,黃河洪水威脅,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黃河,是防止荒漠化繼續向東南擴張的前哨戰,是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再造山川秀美西北地區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廣大平原地區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黃河流域又是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地區,治理和開發黃河,對保證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河流域范圍內總土地面積11.9億畝(含內流區),其中耕地約1.79億畝,林地1.53億畝,牧草地4.19億畝,宜於開墾的荒地約3000萬畝。黃河下游現行河道洪泛可能影響范圍的總土地面積1.8億畝(12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億畝,雖然不在流域范圍以內,但仍屬黃河防洪保護區。據1991年的資料,流域內探明的礦產有114種,在全國已探明的45種主要礦產中,黃河流域有37種。具有全國優勢(儲量佔全國總儲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鈮、鉬、煤、鋁土礦、鋁、耐火粘土等8種。其中,煤炭資源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產地685處,保有儲量佔全國總數的46.5%,資源遍布沿黃各省區,而且具有品種齊全、煤質優良、埋藏淺、易開采等優點。石油、天然氣資源也比較豐富,加上黃河幹流的水力資源,實屬全國的能源富足地區,也是21世紀全國能源開發的重點地區。

黃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約580億立方米,只佔全國總量的2%,水資源貧乏,對於西北、華北缺水地區,黃河水資源尤其寶貴,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按照全國國土開發和經濟發展規劃,黃河上游沿黃地帶和鄰近地區,將進一步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和能源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逐步建成開發西部地帶的一個重要基地。黃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區,包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河南的廣大區域,將逐步建成以煤、電、鋁、化工等工業為重點的綜合經濟區,成為全國重要的煤炭和電力生產基地。同時要大力開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黃河下游沿黃平原,仍然是全國工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黃河的治理開發促進了黃河經濟帶的發展,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又對治理黃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黃河治理與開發雖然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今後的治理任務還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資源等都需要進一步解決。客觀情況也在不斷發展,對黃河河情的認識也需要不斷深化。我們堅信,依靠中國***的領導,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斗,消除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⑦ 黃河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的原因

原因就是目前用水量大,黃河水根本不夠流到海里,目前國家實行水資源調節,才沒有出現全程斷流,但目前沒有看到關於上游生態改善百分情況。不能因為有所改善就放鬆,
黃河治理工作目前僅僅是做到不成災,但是是否能把貧瘠的土地變得更肥沃,這個還需要持續投入。
曾經:
「由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積在黃河下遊河道,使河án高出地面4至6

米,高達14米,而且每年仍然繼續抬高。系整個華北平原、黃淮平原於一發的黃河大

堤,自民元以來先後尚未進行大規模加高加固,現已超出被河地面十數米。大堤越高

,決口泛濫的潛在危險就越大。黃河水患,依然是我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泥沙問題

是黃河水患的根源。」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一是溝道,二是陡坡。陡坡由於土地瘠薄,施工困難

,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個薄弱環節。而溝道不僅是泥沙的主要產區,也是坡面泥沙的

通道。沙棘的灌叢茂密,根系發達,民諺雲『地上一把傘,地面一條毯,地下一張網

』。在一些陡險坡面上,沙棘利用其串根萌櫱的特xìn,可將這些人不可及的地段綠

化。特別是沙棘在溝底成林後,抗沖刷xìn強,而且其不怕沙埋,根櫱xìn強,能夠阻

攔洪水下泄、攔截泥沙,提高溝道侵蝕基準面。黃土高原雖有千溝萬壑,沙棘卻有極

強的生命力和速的繁殖能力,是治理溝壑的有效武器。西北數縣試種沙棘二年,植被

覆蓋達30以上,已經證明,沙棘是治理黃河泥沙的有效措施。」

「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植被稀少,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以沙棘為先鋒樹種,不但

能夠速恢復植被,而且能夠盡的恢復生物鏈。蓋因沙棘不但自身能夠適應惡劣的自然

環境,而且由於它的固氮能力很強,能夠為其他植物的生長提供養分,創造適宜生存

的環境,是優良的先鋒樹種和únjā樹種。據調查,人工種植4至5年後的沙棘林內,雜

草叢生,還有一些次生的楊樹、榆樹等樹種,自然形成植物的多樣xìn。試驗研究成

果表明,únjā於沙棘林地的楊樹、榆樹、刺槐等與荒坡栽植的對照,分別提高生長量

為1297、1105及130。據山西右yù縣測定,六年生的沙棘林內,土壤有機含量為213,

氮量為011,兩項指標均比耕地高出1倍上。生長沙棘後的荒地不施任何fé料種植農作

物,當年產量比一般農田高1倍以上,而且連種3年地力不衰。」

「沙棘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尤其是在防護林建設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沙棘資源多的國家,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

其中山西省分布多。總面積約有120萬公頃。凡經沙棘覆蓋的土地,地表徑流減少80

,表土流失減少75,風蝕減少85。栽植沙棘,會取得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可

以將沙棘產業作為加速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突破口來抓

。」。

⑧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治黃成就

從1946年到200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理黃河事業走過了60年光輝歷程。
從解放區人民群眾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中,進行不屈不撓的治河斗爭,到新中國成立後研究探索新的治河道路,揭開「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歷史新篇章;
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黃河規劃,興起「除害興利,綜合開發」建設高潮,到改革開放時期完成偉大轉折,致力開創黃河治理開發新局面;從世紀之交深入分析新情況、新矛盾,研究解決黃河一系列重大問題,到進入21世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研究建立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新理念,進行重大治河實踐;
60年來,波瀾壯闊的人民治理黃河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黃河歲歲安瀾,徹底扭轉了歷史上頻繁決口泛濫的險惡局面
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災難深重,被稱為「中華民族之憂患」。人民治理黃河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黃河下游先後進行了三次大修堤,開展了河道整治工程,相繼修建了三門峽、陸渾、故縣水庫和小浪底等干支流工程;開辟了東平湖、北金堤等分滯洪區,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下游防洪工程體系。
與此同時,加強和完善防汛隊伍組織、防汛指揮調度方案、水文水情測報預報、防汛通信系統等非工程防洪措施。依靠下游防洪工程體系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加上沿河軍民、黃河職工的努力防守與抗洪搶險,實現了黃河歲歲安瀾,創造了伏秋大汛60年不決口的歷史奇跡,徹底扭轉了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沿黃人民災難深重的險惡局面,有力地保障了下游黃河淮海大平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和國家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
二、黃河水利水電資源高度開發利用,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歷史上,黃河百害,唯富一套。1949年以前,全流域灌溉面積僅有1200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寧蒙河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流域灌溉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寧、蒙、汾、渭等老灌區通過恢復、整修和改建,各級排水系統逐步完善,古老的灌區煥發了青春。青銅峽、三盛公等大型水利樞紐的修建,結束了無壩引水的歷史,灌溉保證率有了顯著提高。高揚程電力提水灌溉的發展,有效緩解了黃土高原沿河地區乾旱缺水問題。在黃河下游,建設虹吸工程,修建引黃涵閘,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新局面。截至2000年,全流域已經建成大中小型水庫及塘、堰、壩等蓄水工程約10100座,總庫容約720億立方米;引水工程9860處,提水工程23600處。下游修建引黃涵閘96座,建成萬畝以上引黃灌區100多處,平均每年引水100億立方米左右。
昔日山東黃河兩岸的沙荒鹽鹼之地,如今糧棉連年豐收,徹底扭轉了以前東糧西調的局面。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流域及下游引黃地區灌溉面積發展到 1.1億畝,黃河流域及下游兩岸地區已經成為典型示範灌區和國家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引黃灌溉還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
作為西北、華北地區的主要水源,黃河還承擔著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420個縣(旗)城鎮、晉陝寧蒙地區能源基地和中原、勝利油田提供水源保障的任務。據《黃河用水公報》統計,1980年至1995年,黃河沿岸工業及城市生活用水合計為880億立方米。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河還先後9次向天津市遠距離應急供水,輸水量達50億立方米;引黃濟青工程1989年建成通水至1995年底,累計從黃河引水13.5億立方米;向河北省滄洲和衡水電廠供水的引黃入衛工程,向山東省淄博供水的引黃濟淄工程等跨流域供水工程,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黃河幹流峽谷眾多,水力資源豐富。新中國成立後,黃河幹流水電資源得到了高度開發。截至2005年底,黃河幹流已建、在建水電站25座,裝機總容量達 1724.54萬千瓦。已經建成的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小峽、大峽、三盛公、萬家寨、天橋、三門峽、水浪底等18座水電站,裝機總容量1226.54萬千瓦。正在建設的水電站有拉西瓦、康揚、黃豐、積石峽、炳靈、龍口、西霞院等7座,裝機總容量498萬千瓦。據2004年統計,已累計發電4544億千瓦時,直接發電效益達2000多億元。
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等上游水電站組成了我國目前最大的梯級水電站群,為西北地區的能源開發、開業發展提供了第一動力,有力促進了流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三、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生態建設效益顯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土高原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02年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初步綜合治理面積累計達到18萬平方公里,共建成淤地壩11.35萬座,建成塘壩、澇池、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興修基本農田9700萬畝,綜合治理營造林草11.5萬平方公里。
20世紀70 年代以來,年均減少入黃泥沙3億噸左右,減緩了下遊河床的淤積抬高速度。特別是在重點治理區,有一大批綜合治理的小流域,其治理程度已達70%以上,成為當地發展農林牧副業生產基地。
四、多措並舉,綜合治理,泥沙處理與利用取得重大突破
黃河泥沙的處理和利用,是困擾黃河治理開發的一道難題。從20世紀50年代的「蓄水攔沙」,到60年代通過三門峽工程實踐提出的「上攔下排」;從80 年代概括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理方針,到將「攔、排、放、調、挖」作為處理和利用黃河泥沙的基本方略,黃河泥沙的處理和利用得到重大突破。
加強黃河中游地區的多沙支流治理,千方百計對黃河泥沙進行攔截。黃河中游地區的重要多沙支流有20多條,這些支流是向黃河輸送泥沙的主要通道。僅無定河、皇甫川、三川河、窟野河、孤山川、禿尾河6條多沙支流,每年輸沙量就達4億多噸。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選擇這些支流作為黃河多沙支流的治理重點,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明顯的治理效果。
五、全河水量實行統一調度,實現連續七年黃河不斷流
20世紀90年代以後,黃河下游頻繁斷流,嚴重影響了沿河城鄉人民生活,使工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下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生態系統趨於惡化,河口三角洲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針對黃河出現的這一新的重大問題,1999年3月,根據根據國務院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對全河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和水量統一調度,通過採取得力措施,優化配置水資源,精心調度管理,在黃河來水嚴重偏枯的情況下,確保沿黃城鄉人民群眾生活用水,基本保證了流域內經濟用水,連續7年實現了全年不斷流,初步扭轉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下游連年斷流的不利局面,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據中國水利科學院和清華大學測算,2000年到 2004年五年,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就使黃河流域以及相關地區累計增加GDP1544億元。
六、開展河口治理,保持入海流路相對穩定
河口治理對於黃河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義。河口治理是隨著河口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而不斷進行的。20世紀50、60年代,主要集中在如何解決麻灣到王莊的凌洪威脅上。為了增強防洪的主動性,避免自然改道危害,適時進行了河口尾閭人工改道。
1953、1964年兩次人工改道,對於緩解河口地區洪水、凌汛威脅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黃河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