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機械學院的科研成果
近5年,學院主持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利部「948」等國家、水利部及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20餘項。「清潔能源車用發動機研究團隊」為鄭州市首批科技創新團隊,「河南省清潔能源車用發動機與工程車輛創新型科技團隊」為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利用SHS技術處理有毒、有害廢物」獲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資助。獲省部級科技進步或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獲河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二等獎10項。在國內外發表核心期刊以上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40餘篇(其中期刊論文30餘篇)被SCI、EI和ISTP三大索引收錄;出版學術專著和全國統編(規劃)教材幾十部。
Ⅱ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科研成果
本系不斷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建有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與杭州制氧機集團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團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浙江日發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卧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飛雲機械有限公司和浙江新華機械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內知名企業進行了校企間的合作,不僅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實習問題,還加強了校企聯系,促進學生的就業。
我系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加強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環節建設,取得了一批教學科研成果,積累了豐富的教書育人經驗,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參與和承擔了學校和社會科研項目多項,其中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課題2項,參與杭州市重大科研項目1項,主持浙江省教育廳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課題2項,其餘科研關項目多項,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Ⅲ 河南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院立足礦山煤炭,面向國民經濟,重點發展特色鮮明的礦山機電、熱能動力、先進製造技術、智能裝備與微納米技術學科群,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學院,為國家煤炭工業發展服務。「九五」以來,學院承擔國家省部級重點重大項目7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金橋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6項,教學成果獎12項,發表論文15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500餘篇次,出版專著教材20餘部,獲批專利40餘項。學院在精密加工、精密檢測、硬脆材料復合材料加工、故障診斷、高壓水射流、機械傳動與模擬、流體機械工程、礦山機電等領域形成了較強的學術梯隊,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成果。
Ⅳ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多年來共取得科研成果500多項,其中獲國家、部委科技進步獎的100多項,獲國家和國際獎40多項,擁有國家專利三十多項等。
近年來主要技術成果主要有:
Ⅳ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的科研成果
2001-2006年科研獲獎一覽 獲獎項目名稱 獎勵類別 獲獎等級 主要完成人 完成時間 大型水電站變頂高尾水洞工作特性的研究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 三等獎 蔡維由(外院排1) 2001 TDWLT同步發電機微機勵磁裝置 湖北省科技進步 三等獎 程遠楚萬國平江忠旭鄒登海徐漢柯王津新陳光大 2001 蓄能式液控雙速閘門及啟閉系統研究 湖北省科技進步 二等獎 劉光臨王洪運劉梅清戴劍榮張雲海馮為民 2001 熱力設備主要部件失效分析專家系統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 二等獎 楊厚君韓傳高李正剛肖文凱 2001 鍋爐承壓部件壽命診斷技術的研究 山東省科技進步 三等獎 丁輝 2001 熱力設備主要部件失效分析專家系統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 三等獎 李正剛肖文凱 2001 水利水電類專業設置及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 二等獎 劉光臨李遠華趙英林劉景植周宜紅 2001 輸電導線破損故障診斷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 三等獎 胡基才吳功平戴錦春胡傑郭菁馬建國肖曉暉 2002 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理論與應用研究 湖北省科技進步 二等獎 劉光臨彭根鵬陳啟卷譚少化蔣勁陳堅符向前方建新諸葛偉林 2003 電力工業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管理及分析評定系統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張富巨 2003 110KV電力線路新型無壓連接裝置研究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三等獎 吳慶鳴吳功平肖曉暉戴錦春 2003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設技術與管理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特等獎 劉梅清(外單位排1) 2004 大型汽輪機組經濟性能監測及運行優化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胡念蘇(外單位排1) 2005 水輪機進水液動雙密封蝶閥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劉光臨馮衛民(外單位排1) 2005 接觸網系統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維修性和安全性(RAMS)分析與研究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肖曉暉潘笑(外單位排1) 2006
Ⅵ 機械人的研究成果
機器人的研究成果吧,文獻介紹給你,自己找:《機器人》、《機器人技術與應用》上面有很多關於各方面研究成果的綜述性文章...
Ⅶ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近5年,學院先後獲國家專利200餘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勵2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累計承擔國家基金委重大儀器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等科研項目和橫向課題1000餘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500餘篇,其中SⅠ,EI檢索收錄800餘篇。
學院注重「創造、創新、創業」教育。近年來,學生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大賽」、「節能減排大賽」、「機械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特等獎和一等獎10多項以及「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等榮譽。學院畢業生因基礎扎實、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一直名列學校前茅。
Ⅷ 有哪些儀器、機械是仿生學的成果
蒼蠅與宇宙飛船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刺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 結構構件
對於構件,在截面面積相同的情況下,把材料盡可能放到遠離中和軸的位置上,是有效的截面形狀。有趣的是,在自然界許多動植物的組織中也體現了這個結論。例如:「疾風知勁草」,許多能承受狂風的植物的莖部是維管狀結構,其截面是空心的。支持人承重和運動的骨骼,其截面上密實的骨質分布在四周,而柔軟的骨髓充滿內腔。在建築結構中常被採用的空心樓板、箱形大梁、工形截面鈑梁以及折板結構、空間薄壁結構等都是根據這條結論得來的。
-- 斑馬
斑馬生活在非洲大陸,外形與一般的馬沒有什麼兩樣,它們身上的條紋是為適應生存環境而衍化出來的保護色。在所有斑馬中,細斑馬長得最大最美。它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圓又大,條紋細密且多。斑馬常與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鴕鳥等共外,以抵禦天敵。人類將斑馬條紋應用到軍事上是一個是很成功仿生學例子。。
補充( 最新發展):
仿生學與遺傳學的整合是系統生物工程(systems bio-engineering)的理念,也就是發展遺傳工程的仿生學。人工基因重組、轉基因技術是自然重組、基因轉移的模仿,還天然葯物分子、生物高分子的人工合成是分子水平的仿生,人工神經元、神經網路、細胞自動機是細胞系統水平的仿生,跟隨單基因遺傳學、單基因轉移發展到多基因系統調控研究的系統遺傳學(system genetics)、多基因轉基因的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以及納米生物技術(nano-biotechnology)、生物計算(bio - computation、DNA計算機技術的系統生物工程發展,仿生學已經全面發展到一個從分子、細胞到器官的人工生物系統(artificial biosystem)開發的時代。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仿生與高科技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
Ⅸ 楊炳南的主要科研成果及獎勵
共獲得部抄委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馬鈴薯薯條加工成套技術與裝備,2001年獲機械工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馬鈴薯綜合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究開發,2005年獲機械工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玉米籽實與秸稈收獲技術與裝備,2010年度獲得機械工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合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受理發明專利3項。發明酶制劑靜電噴霧添加方法ZL200410004746.6、一種真空冷凍乾燥試驗機20101013538.2、微波攪拌裝置既具有該裝置的微波凍干設備201010135271.X、一種微波真空冷凍乾燥設備201010135306.X。
Ⅹ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2004 年研究所所獲獎情況:
1 、農業智能系統技術體系研究與平台研發及其應用
863 機器人技術主題 863 - 306 八項、 8632001AA5170 、 5280 ;國家基金 6945001 。
起始年月: 1990 年 1 月至 2003 年 12 月 經費: 1762 萬
項目負責人:熊范倫、王儒敬創新點:本成果創新提出:「面向對象的綜合知識體、「知識體 . 對象塊 . 構件」、「廣義綜合知識體」、「多級知識單元」等面向農業領域的知識表示方法體系;提出基於三重蘊涵機制的特徵佔課模糊推理模型、基於案例的模糊推理,進行農業領域的模糊診斷與預測;實現多知識融合、多庫協同、多級主從的知識管理及推理機制,提高專家系統的問題求解能力等。
科學意義、影響或評價及獲獎情況:
通過對知識表示、推理機制、體系結構、知識獲取、技術集成等方面進行系統、深入地研究,構件農業智能系統的技術體系;採用構件技術、網路技術、 Agent 技術、語音技術、可視化技術、通用應用框架二次開發技術等,研發農業智能系統開發平台,集成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智能計算、數據挖掘、地理信息系統等多種智能技術,開發實用傻瓜化的農業智能系統。
該成果已研發系列平台 10 個版本,開發各類專家系統近 500 個。廣泛應用於種植業、養殖業等。對於合理施肥、病蟲害防治、保護環境,具有重大作業和安全性。 15 年來,該成果在安徽、黑龍江等 28 個省市 400 多個縣推廣應用,累計推廣面積近億畝,效果顯著,產生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產投比顯著,顯示其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該成果經鑒定會專家、院士鑒定,認為該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成果 2004 年 4 月 26 日 由安徽省科技廳鑒定, 4 月 30 日 申報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目前已通過評審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5 年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獎。
2、合肥市科學技術獎一項
成果名稱:智能農業信息網路技術研究與應用 ( H03173434200302 )
合肥市科研計劃項目經費: 50 萬元
項目參加者:王儒敬、熊范綸、黃義德、劉楓、周可金、王道中、宋良圖、胡海瀛、閻曉明、汪宜九、李雁、薛軍、方靜、許承保、徐啟榮
內容簡介:
1. 課題來源與背景:合肥市科研計劃項目。應用於農業生產管理。
2. 技術創新性: 「 多級綜合知識單元 」 知識表示方法,具有創新性,達到國際水平;網路環境下的農業技術遠程咨詢、診斷;多 Agent 機制下,基於通用開發框架的擬人化智能引導、智能幫助技術;可視化與語音合成技術結合形成的面向高、中、底不同層次用戶的知識獲取環境及用戶界面自由定製技術具有創新性。
3. 技術成熟程度、適用范圍和安全性: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台已形成系列,網路型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台已在合肥市、安徽省及全國其它有關省市農業領域大規模推廣應用。對農業增產增收節約成本,科學種田、防治污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4. 應用情況及存在問題:開發的16種農業專家系統已在合肥市3縣2區 22個鄉鎮、村及專業大戶推廣應用,效果顯著,對周邊及其它地區產生極大的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