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秉持的全球治理觀是什麼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全球治理不是少數國家關起門來討論決定其他國家事務,也不是由少數國家來治理其他國家,更不是少數國家排他性地享受全球治理成果。
國家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中國主張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
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的基本點就是:各國攜手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正在為國際社會所廣泛接受,成為全球治理的一項重要共識。
遵循的是開放、透明原則,實現的是合作共贏。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的基本理念和主張,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為破解世界共同面臨的治理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正確義利觀,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1)中國全球治理的成果擴展閱讀: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實際上是中國針對全球治理問題提出的解決思路和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成為國家總書記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方面,國家總書記同志強調:「變革過程應該體現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精神,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遇到分歧應該通過協商解決,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強加於人。」
中國繼續支持發展中國家擴大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致力於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
維護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進程中的主渠道地位,積極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改革,推動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合作機制發展,努力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夥伴關系網路建設,切實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Ⅱ 中國可以對全球治理作出什麼貢獻
中國作為二十國集團創始成員,始終在為推動該機製成熟完善和有效發揮作用而不懈努力,作出了有目共睹的突出貢獻。
在拉動全球經濟增長方面,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火車頭」。據統計,2008至2013年,中國經濟維持7.7%以上的高增長,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總量的貢獻率高達37.6%。中方在歷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宣布的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切實得到落實,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大。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重大倡議和機制建設,致力於在亞太地區構建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性經濟格局,讓地區和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這將為二十國集團實現未來5年整體經濟增長額外提高2.1%的全面增長戰略提供更多信心保證。 在促進全球經濟治理方面,中國積極參與議題討論,不遺餘力貢獻智慧和力量。在二十國集團成員提出的近千項改革建議中,中國貢獻了約15%。在二十國集團歷次領導人峰會上,中國倡導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推動貨幣體系多元化,努力營造有利於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中國積極響應加強國際金融機構救助能力的倡議,以實際行動支持歐洲擺脫歐債危機,幫助發展中國家抵禦金融風險。作為全球貿易體系的重要成員,中國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卷土重來。中國更在各種場合堅定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致力於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是推動全球經濟架構更加公正合理的建設性力量。
當前,世界經濟呈現弱復甦態勢,主要經濟體表現有好有壞,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難度進一步加大。二十國集團自身也處在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的關鍵階段,亟須在制度和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突破。中國在布里斯班峰會上不負眾望,再次為推進全球經濟治理指明道路,帶來希望。推動會議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加強稅收和反腐合作、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應對埃博拉疫情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發出積極聲音,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個新興市場大國的責任與擔當,樹立了在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事務中的領軍形象。
Ⅲ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中有哪些內容和成就
(1)「神五」、「神六」、「神七」載人飛船發射並成功返回。
(2)導彈部隊創建和發展,我國「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形成。
(3)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建立經濟特區、經濟開放區,加入APEC、WTO等國際組織,直接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5)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
Ⅳ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角色發生了那些重要變化
全球治理理論是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而提出的旨在對全球政治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該理論最初由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於1990年在德國提出。1992年,28位國際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並由卡爾松和蘭法爾任主席,該委員會於1995年發表了《天涯成比鄰》(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報告,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價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經濟全球化、改革聯合國和加強全世界法治的關系。
應答時間:2021-01-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中國參與的全球治理的角色發生了哪些重大的變化
全球治理屬於多邊外交范疇,現代全球治理起始於1945年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附屬職能部門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這個體制形態包括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20世紀70年代以後,7國集團成為主要由發達國家協調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大國俱樂部」。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的力量差距明顯縮小。自2003年後,7國集團根據不同議題邀請新興發展中國家代表進行對話,逐步形成G7+5等對話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證明,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也無法破解全球化快速發展引發的新挑戰和新問題。
Ⅵ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了哪些中國方案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局勢動盪不安。針對國際社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中國以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全球問題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提出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為全球經濟化解矛盾、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利馬會議、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等國際場合,習近平總書記直面「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區域合作碎片化等重大問題,倡導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觀,開出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葯方,為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力圖打破國際社會發展桎梏,開辟出一條解決國際問題的新路徑。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互利共贏格局,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它不是一事一議的區域內雙邊短期方案,而是面向未來的中長期發展方案;它不是單方面提供援助,而是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對G20平台和金磚國家機制的倡議,也同樣不是囿於集團或區域性的考量,而是力求更高程度、更大范圍的跨區域、全球共同發展的主張。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包括公平正義的和平方案、互利共贏的合作方案、創新共享的發展方案等,其目的在於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建立更加合理的國際秩序,阻止地區沖突,推動國際生態與環境的改善,促進國際體系的完善。
(6)中國全球治理的成果擴展閱讀: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外交實踐和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它回答了在充滿差異的社會中,在文明多元化的現實里,在國家間不同利益的訴求下,如何解決國家間矛盾和分歧、實現共同發展的問題。
正確義利觀、新發展觀、新安全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既體現中國特色,又實現了外交理論的創新發展。
中國方案堅持互利共贏,強調權利與責任的互動、對等和一致,強調共存共處、共同發展,強調求同存異、包容互鑒。中國方案植根中國土壤,是在中國實踐的成功基礎之上提出的,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參考。
中國方案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深受中華文化整體觀、辯證觀、義利觀的啟發,其所倡導的循序漸進、顧全大局、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等理念都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管控危機、解決問題的方法。
Ⅶ 全球治理經歷了一個從西方治理到全球治理的過程,中國在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首要條件是其能否在全球治理的規則制定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西方國家依靠規則等手段治理世界,在國際規則制定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中國是一個新興的發展中大國,制定國際規則的意志和能力不足,尚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規則制定者。 制定規則的意志取決於中國的對外政策目標,而制定規則的能力則是國家在對外關系領域中「軟實力」的主要組成部分。
若只是接受別人制定的游戲規則,必然無法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並通過更加合理的規則去約束他國。 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一直強調「基於規則」的多邊主義世界秩序。一些人更是樂此不疲地談論讓中國加入更多的國際規則,以便對中國進行約束。
中國的全球治理戰略應注重理論戰略優先。目前,關於全球治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西方理論基礎上,是西方中心主義的。
中國不是現存全球治理理論或全球性問題解決方案的主要來源國和生產國,在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首先需要加強對全球治理理論的研究,對現有的西方全球治理理論提出質疑,並貢獻一些能在國際學術共同體中站得住腳的權威命題、概念和原理。
形成中國等「非西方」的全球治理理論是完全可能的,關鍵在於找到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西方的「權力決定地位」規則未必對我們不利: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地位遲早會在國際金融機構(IFIs)中有所體現。
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還能與其他非西方大國一道,爭取實現真正的「全球治理民主化」。國際制度改革不能僅僅考慮「權力」和「爭權」,而必須考慮人口等其他因素,以使國際機構更加符合民主的本意,更具全球包容性和代表性。
中國曾經提倡的「國際關系民主化」與當前的「全球治理民主化」意義相近,但將「國際關系民主化」僅僅理解為落實各國主權平等的原則是不夠的,須按照全球治理的原則重新定義「國際關系民主化」。
根據民主的本意,「國際關系民主化」應指人口大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更決定性的作用。
Ⅷ 中國倡議的全球治理體系以什麼為目標
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國堅定地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設立絲路基金、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維護自由、開放、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
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新理念,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
(8)中國全球治理的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作為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旨在解決治理成果失效、治理手段失靈、治理方向偏差,以「共商共建共享」為自身的全球治理理念,對全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行探索與實踐。
在中國所構想的全球治理體系中,沒有任何一國可以主導或掌控全球治理話語權,任何規則的制定、秩序的建立,都必須由所有治理參與方共同協商和建設,而治理的成果則由所有參與者公正地共享。
Ⅸ 中國為全球治理做出了哪些貢獻
近日有媒體稱,中國外交戰略在過去五年出現重大變化,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再到積極進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做出了實在的貢獻。
近兩年來,中國成立基金協助聯合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成為貢獻最多維和部隊人員的國家,人民幣也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國際影響力增長的同時,中國一再強調不會破壞現有的國際秩序,而是要讓國際秩序更全面、均衡地反映各國的利益。
希望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可以日益加大!
Ⅹ 中國在全球治理哪些方面發揮作用
擁有摩洛哥、美國雙重國籍的阿巴迪已在聯合國工作50年,曾任安理會政治事務處處長、顧問,現為聯合國問題專家。他說,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聯合國和國際事務中作用關鍵、貢獻突出。中國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把自己的行動控制在聯合國憲章框架內、控制在對話和政治協商基礎上,為各國作出表率。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