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業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轉化
回顧十幾年來我國科技改革,在科技與經濟的關繫上,總的情況是科學技術回面向經濟建設的局面已經基本形答成,而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的機制還沒有建立。我國經濟現在正處於轉軌時期,有利於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的體制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還需要一定時間,與之相關的問題很多,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一方面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從一兩個重要問題的解決著手,帶動其他問題的解決。目前,政府可以通過加強以科技需求為導向的行為,促進經濟建設依靠科技進步機制的形成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建立。
具體措施,如:
1、制定大型政策購買計劃,類似於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的「尤里卡計劃」,主要依靠國內科技力量和企業單位完成,以科技需求引導科技供給。
2、政府購買業務和各種旨在激勵科技進步的政策,要與企業、科研單位近幾年的科技行為掛鉤,尤其是將科技投入行為作為企業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刺激整個經濟界對科技的需要,促使企業自主地提高科技投入,重視科技進步,改善經營者短期行為。
2. 什麼是做科研
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探索性。科學研究就是不斷探索,把未知變為已知,把知之較少的變為知之較多的過程;這一特點決定了科研過程及其成果的不確定性。要求科研的組織計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2)創造性。科學研究就是把原來沒有的東西創造出來,沒有創造性就不能成為科學研究;這一特點要求科研人員具有創造能力和創造精神。
(3)繼承性。科學研究的創造是在前人成果基礎上的創造,是在繼承中實現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科研人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學的知識,才有資格和可能進行科學研究。
(4)連續性。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性的活動,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這一特點決定了在科研組織管理中,要給科研人員指供充分必要的條件。才能獲得較高的效率並取得成果。
根據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務和方法不同,科學研究通常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基礎研究,是對新理論,新原理的探討,目的在於發現新的科學領域,為新的技術發明和創造提供理論前提。
(2)應用研究。是把基礎研究發現的新的理論應用於特定的目標的研究,它是基礎研究的繼續,目的在於為基礎研究的成果開辟具體的應用途徑,使之轉化為實用技術。
(3)開發研究,又稱發展研究,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於生產實踐的研究,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中心環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是整個科學研究系統三個互相聯系的環節,它們在一個國家、一個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體系中協調一致地發展。 科學研究應具備一定的條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隊伍,必要的科研經費,完善的科研技術裝備,以及科技試驗場所等。
3. 如何做科研
如何做科研或如何科技創新?我覺得這個題目很大,不好講:如果真的要展開的話,很多東西都可以講,比如如何選題,如何做實驗,如何寫文章等等,不是短時間能講完的。並且,很多東西也沒有標准答案,每個老師都會給你講一套他自己做科研的方法,有的也許是泛泛而談,比如要勤奮刻苦、善於觀察等等。這些東西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第三個原因是,學校有很多做科研相當出色的老師,我自己的科研並不是做得最好的。不過,經過長期的訓練,還是有些感想和經驗。我不是教你怎麼做實驗,也不是教你怎麼寫論文,而是大范圍地說些學習和科研的思維方法。什麼是化學家的人生? 當開花的時候一定要燦爛地開,卑微一點沒有關系;當結果的時候一定要飽滿,小一點沒有關系。就是不要等到結果的季節,花苞尚未含!戀愛,只能自己參與,別人無法分享。傷痛,只能自己承受,別人無法分擔。知識可以積累,但是知識的芬芳,只能自己去體會。人生,如果不能快樂渡過,沒有下一次機會。 關於學習 楊振寧認為,一個學者的taste的形成要比style要早一點。如果一位學子大學畢業的時候沒有形成自己的taste,這位學生的發展肯定不樂觀。有一個非常年輕、聰明的學生,來自南京一所著名高校。他雖然很聰明,比如說楊振寧問他幾個量子力學的問題,他都會回答,但楊振寧問他:這些量子力學問題,哪一個你覺得是妙的?他卻講不出來。對他講起來,整個量子力學就像是茫茫一片。楊振寧對於他的看法是:盡管他吸收了很多東西,可是他沒有發展成一個taste。所以楊振寧覺得他的前途發展不是最樂觀,沒有接受。該學生後來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入學時,學校就對新生進行了博士資格考試,該生通過,且通過者僅有一位。立即成了該校教授眼中的「嬌子」,爭相收入門中。後來的發展出乎物理系所有教授的意料。盡管助教工作很出色,幾乎沒有不會的習題,但在研究小組中研究工作總也進不了狀態。在研究小組熱火朝天的氣氛中,他居然三年都產生不了新想法。導師很著急,但也很負責。在第三年末,導師找了一位電子工程系的教授聯合培養,商量安排一個體力大於智力的博士論文題目,勉強進入了博士論文階段。 因為學一個東西不只是要學到一些知識,學到一些技術上面的特別的方法,而是更要對它的意義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賞。假如一個人在學了量子力學以後,他不覺得其中有的東西是重要的,有的東西是美妙的,有的東西是值得跟人辯論得面紅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覺得他對這個東西並沒有學進去。他只是學了很多可以參加考試得很好分數的知識,這不是真正做學問的精神。他沒有把問題裡面基本的價值掌握住。學一個學科,不但要掌握住它們裡面的知識、定理和公理的意義、精神及其重要性,等到你覺得這些東西重要到一個程度時,你才是真正把這些東西吸收進去了。我想一個思考比較成熟的、書念得很好的學生,如果能夠在一個早的時候接觸到一些風格比較合適或者是比較重要的文章,並吸收了它們的精神,這對他將來選擇正確的問題和正確地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是有很大幫助的。關於科研:現在學生可以參加的項目有哪些?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寶鋼優秀學生獎」,上海市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上海市「科創杯」競賽,「上汽教育杯」競賽,上海市陳嘉庚青少年發明獎競賽,還有上海市「市長獎」。學校里有各種各樣的項目,比如團委科創項目、「挑戰杯」孵化項目、教務處科研項目、學院今年也推出科技成果競賽,為申報學校科研項目做准備。各種項目報名的人很多,但是我時常有些疑惑:有多少人是真正出於科研興趣而申請這些項目,而有多少人是為了評獎學金、保送研究生、簡歷上好看一點而申請的?如果你說你申請了這些計劃,沒有被入選,還能堅持在實驗室做實驗並出了成果,那才是科研的誠心,沒有誠心,科研是不會長久的。和誠心相關的是激情。有激情倒並不是讓大家成天不睡覺做實驗,而是說你要有科研的熱情,有主觀能動性,真正把研究當作你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用星雲大師的話說:「做什麼像什麼」。有了這種激情和「做什麼像什麼」的習慣以後,以後無論你做科研還是上台講課,都能做好。 做科研除了要有誠心和激情,還要有好正確的思維方法。 學生科研最關鍵的一步是如何找研究課題。但這一步沒法教(不象解題有固定技巧和步驟),只能自己悟。各人會有不同經歷和不同的找課題的辦法。有的人善於找熱點課題;有人找課題全憑興趣和感覺;有人的研究課題主要來源於聽報告和讀論文。我鼓勵年青學子多聽學術報告。你至少可以看一看和欣賞 how the best science is done。聽報告可以啟發你擴展研究方向。有的課題想法來源於與同事閑侃或爭論,有的來源於企業界朋友,有的來源於喝酒,五花八門,也挺好玩的。但很少有那種蘋果掉下來打在腦袋上就發現萬有引力的機會。 大家可以看一些好的論文的引言部分。一個好的科研工作,應該師出有名。什麼理由呢?往往是:某個研究課題非常熱門,對於解決人類什麼問題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並有可能帶來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在文獻中,別人曾經針對這一個問題做了研究,取得了進展,但是還有什麼東西不清楚,或者還有什麼地方不夠完善。因此,現在我們來進行這個研究。我們採用什麼方法,得到了什麼結果,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以上,不但是一篇論文引言的寫法,也體現了做科研選題和表達的思路。假設你遇到業內重要人士,你要把你的研究結果兜售給他,但只有五分鍾時間,你就用這種思路去說。無論你面對來訪的老師,還是參加外國大學面試,都可以用這種思路去描述你的研究。另外,你在做科研的過程中就得很清楚這些,而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說不清楚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這個課題有多重要、別人做了什麼、你做了什麼、你做的有什麼重要價值。 科研的思維方法就像骨架一樣,事實上每一塊骨頭都可以深入探討。比如關於別人做了什麼,就涉及到文獻閱讀、對比和總結。「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東西是新的。」也就是說,科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你的發現,也許是前人的改進,也許推翻了前人的結論,但正是前人鋪墊性的研究,才使你想到了目前所要研究的東西。而前人研究的東西,大多發表在文獻中了。看文獻有幾個功能:首先,你可以知道別人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做。其次,你可以借鑒別人的方法來研究你要研究的東西。再次,你可以對自己已經得到的數據和結果有更清楚的「上下文」。有時候,你以為你得到的數據是黃金,但是看了文獻,發現你的數據是稻草;還有時候,你以為你的數據是稻草,但讀了文獻,發現你的數據是黃金。最後,看了大量文獻,在寫文章的時候能夠旁徵博引地進行討論,提高論文的學術水平。一篇好的學術論文,不能一廂情願地把數據「傾倒」給讀者,告訴他們你要報道什麼,而要告訴讀者你的工作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和文獻中的結果一致還是不一致,不一致的原因在什麼地方,而這些都離不開研讀大量文獻。以後如果別人問起你的課題,你能脫口而出文獻中誰誰誰做了什麼,他們發現了什麼,那麼別人對你的印象會很深刻,否則,就會給人一種你只是按照導師的吩咐去做實驗而自己對課題沒有概念的感覺。 除了科研的基本思維,科研具體進展或方案也極其重要。做科研一定要有很清晰的頭腦,在任何時候都能說清楚我要做什麼,或者說我要往哪裡走,我現在在什麼地方,我怎樣才能從「這里」到「那裡」。即目標問題。這個目標可以是搞清楚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研究中國人和非洲人的血緣關系,也可以是一個實際應用的產品,比如使神五、神六發射成功。有了目標以後,如果是大的項目,比如神五、神六,可以進行目標的分解,比如有的人研製發射控制裝置,有的人研究外殼,有的人研究動力系統。對於小的科研項目或者科研點子的實現來說,你可以「跟著感覺走」,但是做科研還沒有入門或者剛入門的人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有的做著做著,課題就做沒了,或許是因為實驗數據很混亂、自相矛盾,或許是發現別人已經做過了、報道過了,或許是自己東打一槍、西打一槍,心太活,最後沒有一個點子成功。此時就要不斷進行階段性的整理,梳理做了什麼東西、得到什麼結果,還需要做哪些東西才能把這個課題做完整,然後討論完以後,就盯著沒有完成的東西去做。用這個方法做科研、做事,我覺得很有用。 每個人科研過程都會遇到困境,大家往往只看到本科生發表SCI論文、獲獎這個結果,而忽略了科研的心路歷程和起伏跌宕,讓大家誤以為做科研很簡單,把東西放在儀器上測一下就能發論文、獲得成果。其實,科研不是尋找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而是探索你本來不知道的東西。既然是探索,結果往往出乎想像。你也許本來以為你按照這個實驗思路會得到成功的結果,但結果反而失敗了。 遇到困難怎麼辦呢?首先,靜下心來想一想:得到的數據,哪些是確鑿的,哪些是不靠譜的(比如實驗設計有問題、測試數據時儀器狀態不佳)。研究中遇到的瓶頸,是這個課題額外衍生出來的枝節,還是這個課題的一部分?如果說是額外衍生出來的枝節,能否在以後進行單獨研究?如果說是這個課題的一部分,應該死死頂住,還是象壁虎一樣斷尾求生?其次,科研瓶頸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並且可能不只一個原因。如何吃大象?把大象切成一段一段吃。克服科研瓶頸也是一樣,乍一看困難,嚇趴下了,但是找出原因,把它分解為可以解決的片斷,然後分別進攻。當你完成一件事情後,頓時有種愉悅的感覺,這會促使你充滿鬥志地攻克下一個難關。在生活中,有個墨菲定律,就是說你原本以為做一件事情需要花一個月,但實際上花的時間比你想像的多,比如兩、三個月。在科研中也是如此。所以遇到困難不要沮喪,而要把這當作是一種正常的、必經的過程、一個學習、鍛煉的過程。再次,當你在科研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你越來越急,會導致忙中出錯。如果這時候你能靜下心來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到外面(比如到公園里)去走走,經過幾天、幾周的冷處理後再來看你研究的東西,也許會有新的視角、新的收獲。一些原本你以為是問題的問題,也許不再是問題了。最後,多向周圍的師兄、師姐、老師討教。 事實上,科研中的學問和經驗遠遠不止這些。以前,本科生只要跟著師兄、師姐做就行了,其實,科研不僅僅是做,而且還是思考、設計、總結。並且,科研還涉及時間、管理、與實驗室成員的相處等。科研工作者除了做好實驗以外,還需要很好的表達溝通能力,比如能夠寫論文、能夠寫項目申請書,能夠作報告,能夠說服評委把獎給你。最後,我想說,科研重在過程,這和心態有關。例如:我曾經對學生的報告進行了打分,並把分數告訴學生。有個學生便來要求加分,我就說:「不要把分數看得太重,如果你能在我的講課和對你報告的點評中收獲什麼,這不是比你加個一、兩分更重要嗎?」我想說的是,在科研上也是一樣的,你參加挑戰杯,當然結果只有兩個:要麼得獎,要麼不得獎。如果得獎,當然皆大歡喜,如果不得獎,也別沮喪,在科研活動中學到的東西,將會很有用。科研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賽跑。並不能象趕時髦似地別人進實驗室,你也進實驗室,別的本科生發SCI論文,你也想立竿見影地發篇SCI論文。如果能在科研實踐中學到科研的技能、方法和思路,那會非常有幫助。 1.科研靠積累。 象倫琴發現X射線那樣憑借一次簡單觀察就得諾貝爾獎的機會越來越少。更多的科研成果來自於實驗室長期積累。最終實至名歸。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設計課題不要好高騖遠。選導師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還是要為人作嫁?
2.文獻要追蹤。 開題時通過查文獻了解的情況,到結題的時候可能有很大不同。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寫論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獻。
3.記錄要復習。前面的實驗記錄要經常復習。隨著經驗的增加和認識的提高,你會發現最初的判斷未必正確。
4.材料要變質。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試劑會降解,有些設備會老化,這導致你在完全按照以前的方法操作後得不到以前的結果。如果某種試劑只是有效量的減少,你需要加大用量。如果變質以後產生了有害的物質,恐怕該換試劑了。如果設備讀數有漂移,就得校正。總之,出了問題要找原因,每一步都要"確切"!否則就是刻舟求劍。
5.導師要看清。 導師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他的想法隨時在變。覺得事情不好,他會轉向。你要擦亮眼睛,看清苗頭,否則會被轉暈。可以適當地引導一下,互動嘛。
4. 最新的科技科研成果有哪些
納米二氧化硅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術。由於其表面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
原本國內生產氧化硅微粉採用氣相法工藝路線,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為主,因來源緊張,價格昂貴,收率低,使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而普通沉澱法雖採用廉價原料,但也只能生產顆粒較大的微粉,其產品粒徑在30—45μm之間,達不到超精微粉的級別,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現在,一些公司,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工藝路線---化學直接合成法。在這個方法中,採用的為改良沉澱法,即在沉澱過程中,通過分散劑控制粒子生長的方法控制關鍵的反應階段及操作數據來生產氧化硅微粉。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產品改善並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性能。幾乎所有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指標所需要的。目前國內外大量生產的是粒徑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項目的研製成功,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生產納米二氧化硅產品開辟了一條新路,對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5)做出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6. 科研成果和專利的區別
科研成抄果和專利的區襲別如下:
1、覆蓋范圍不同:
科研成果是專利申請的重要基礎。科研成果具備了專利申請的技術要素,只要這項技術具備授權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等授權專利必備的條件,就可以申請專利保護。
但科研成果並不等於專利,科研成果可以申請專利,但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能申請成為專利。科研成果與專利雖然都涉及到技術的各個領域,但二者不是完全重疊覆蓋的。
2、公開程度不同:
科研成果可以保密,沒有強制公開的說法。但專利是強制公開的。科研成果可能被竊取盜用,但專利技術是公開的,使用該專利需要經過專利權人許可,專利權受法律保護。
3、商品化的程度不同:
依法取得了專利,就實現了對市場的壟斷和監督,有利於轉讓,能加速成果的產業化。而科技成果只是智力資源的創造、應用,而沒有佔有,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無償的應用科技成果,成為科技成果擁有者或者合法實施者的競爭對手。
7. 研究生獨立做出來的科研成果,屬於誰
在畢業前做出的成來果自歸學校(導師)同有,畢業後做出的科研成果如果用到以前的數據還是要歸導師共有,因為是在學校的科研條件和導師「指導」下完成的,盡管我們知道跟導師不一定掛邊。
你曾經用過原學校的設備,技術,科研力量......在這些條件下才能有科研成果,等到畢業後繼續研究那麼出了成果還是和母校有一定關聯,但是你是成果的主要人。對於原來學校,他侵佔你成果可能性不大,頂多就是申報什麼什麼實驗室的時候,會把你的成果掛出來。但是你還是享受科研的全部成果
8. 科研成果有哪些級別的如何劃分
科研成果評價
科研成果評價
指對科研成果的工作質量、學術水平、實際應用和成熟程度等予以客觀的、具體的、恰當的評價。這是科研成果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一項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它直接關繫到科研的發展方向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以及經濟建設的發展。主要應從學術價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體育科研成果有:體育科學理論成果、體育科學新技術成果、體育科學新產品成果、體育軟科學和體育信息成果,以及對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分為理論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兩種形式。對前者通過評審的方式進行評價.對後者用鑒定的方式進行評價。體育科研的理論性成果,通常是以學術論文、研究報告或專著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這類成果佔有相當數量.但「可比性」較差,又缺乏一種相對檢驗的標尺,所以較難評審。對這類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學術會議來宣讀論文,組織評審;組織專題報告,以答辯的形式進行評審;把論文上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或通過本部門年度科研評獎工作進行評審;把材料寄給有關專業研究機構.或通過報刊編輯出版單位進行評審等。具體的評審方法有寫出評審意見、推薦宣讀、批准發表。投票表決、訂分評定等。在組織評審中要注意兩點;(1)參加評審者必須具有廣博和專深的知識,一般都是同行中有一定學術威望的專家或學者;(2)著重對成果在闡明某一現象、特徵和規律方面有無創見或突破做出評價,並衡量其提出納新概念、新建設、新理論、新體系等的深度和廣度。對純理論研究的成果,一般不應要求具有明確的近期應用效果,而對具有應用價值的理論性成果,則應對其實際應用的可行性和意義做出評價。體育科研的應用性成果,是指為解決某一技術問題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創造性、先進性和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包括基礎研究直接取得的應用性成果),例如研製的新儀器、新方法、新器械等。這類成果應採用科學簽訂的方式進行評價.目前大多是召開各種級別的技術鑒定會。在鑒定之前,一定要十分細致地做好准備工作:提供鑒定的報告、數據准確、說理清楚、論據充分;有關資料、樣品、圖紙齊全;審查討論時要實事求是。目前。有些單位不採用鑒定會而通過「運用檢驗法」或「個別通信評價法」做出鑒定,這是一種有益的探討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