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訴訟法 訴訟時效中斷怎麼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具體情形主要有:
一、提起訴訟。
二、申請仲裁。
三、申請支付令。
四、申請破產、申報破產債權。
五、為主張權利而申請宣告義務人失蹤或死亡。
六、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臨時禁令等訴前措施。
七、申請強制執行。
八、申請追加當事人或者被通知參加訴訟。
九、在訴訟中主張抵銷。
十、其他與提起訴訟具有同等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項。
十一、當事人一方直接向對方當事人送交主張權利文書,對方當事人在文書上簽字、蓋章或者雖未簽字、蓋章但能夠以其他方式證明該文書到達對方當事人的;對方當事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簽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負責收發信件的部門或者被授權主體;對方當事人為自然人的,簽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親屬或者被授權主體。
十二、當事人一方以發送信件或者數據電文方式主張權利,信件或者數據電文到達或者應當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十三、當事人一方為金融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從對方當事人賬戶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十四、當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對方當事人在國家級或者下落不明的當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級有影響的媒體上刊登具有主張權利內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十五、權利人向人民調解委員會以及其他依法有權解決相關民事糾紛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提出保護相應民事權利的請求,訴訟時效從提出請求之日起中斷。
十六、 權利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從其報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斷。前述機關決定不立案、撤銷案件、不起訴的,訴訟時效期間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之日起重新計算;刑事案件進入審理階段,訴訟時效期間從刑事裁判文書生效之日起重新計算。
十七、 義務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擔保、請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償債務計劃等承諾或者行為的。
十八、債權轉讓的,從債權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之日起中斷。
2. 訴訟時效的中斷該怎麼判定
相關規定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一)當事人一方直接向對方當事人送交主張權利文書,對方當事人在文書上簽字、蓋章或者雖未簽字、蓋章但能夠以其他方式證明該文書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二)當事人一方以發送信件或者數據電文方式主張權利,信件或者數據電文到達或者應當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三)當事人一方為金融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從對方當事人賬戶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四)當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對方當事人在國家級或者下落不明的當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級有影響的媒體上刊登具有主張權利內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前款第(一)項情形中,對方當事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簽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負責收發信件的部門或者被授權主體;對方當事人為自然人的,簽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親屬或者被授權主體。
第十一條 權利人對同一債權中的部分債權主張權利,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及於剩餘債權,但權利人明確表示放棄剩餘債權的情形除外。
第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的,訴訟時效從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中斷。
第十三條
下列事項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與提起訴訟具有同等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一)申請仲裁;
(二)申請支付令;
(三)申請破產、申報破產債權;
(四)為主張權利而申請宣告義務人失蹤或死亡;
(五)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臨時禁令等訴前措施;
(六)申請強制執行;
(七)申請追加當事人或者被通知參加訴訟;
(八)在訴訟中主張抵銷;
(九)其他與提起訴訟具有同等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項。
第十四條
權利人向人民調解委員會以及其他依法有權解決相關民事糾紛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提出保護相應民事權利的請求,訴訟時效從提出請求之日起中斷。
第十五條 權利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從其報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斷。
上述機關決定不立案、撤銷案件、不起訴的,訴訟時效期間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之日起重新計算;刑事案件進入審理階段,訴訟時效期間從刑事裁判文書生效之日起重新計算。
第十六條 義務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擔保、請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償債務計劃等承諾或者行為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同意履行義務。"
第十七條
對於連帶債權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權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對於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第十八條
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應當認定對債權人的債權和債務人的債權均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第十九條
債權轉讓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權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之日起中斷。
債務承擔情形下,構成原債務人對債務承認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務承擔意思表示到達債權人之日起中斷。
3. 訴訟時效的中止和中斷的區別
你好。《民法通則》第139、140條關於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訴訟時效中止:在訴內訟時效期間容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例如:甲於2010年6月1日因交通事故受傷(訴訟時效為一年),欲起訴侵權人賠償人身損失。訴訟時效至2011年5月31日屆滿。5月29日當地發生水災,全縣道路被水浸,無法通行,直至6月2日才恢復正常,那麼5月29日至6月2日(共5天)訴訟時效中斷,從6月3日開始繼續計算訴訟時效,訴訟時效從6月3日起計多5天,即至6月7日。建議理解的時候,運用數軸來表示,會簡單很多了。
訴訟時效中斷: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例如:甲欠乙10萬元,承諾2010年6月1日還。那麼訴訟時效為兩年,至2012年5月31日。2012年4月1日,乙起訴要求甲還10萬元,法院立案後,乙致電甲說還款,要求甲撤訴。甲撤訴了,但乙沒有還款。那麼這10萬元的借款訴訟時效就重新計算2年啦。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4. 訴訟時效中斷的原因及其法律後果
1、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因有與權利人怠於行使權利相反的事實,使已經過的時效期間失去效力,而須重新起算時效期間的制度。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訴訟時效以權利人消極不行使權利為前提條件,若此狀態不存在,訴訟時效即因欠缺要件,其已進行的時效期間應歸無效。2、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原因): (1)權利人之請求,指的是權利人於訴訟外向義務人請求其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權利人提出請求,使不行使權利的狀態消除,訴訟時效也由此中斷。關於請求的方式,法律無明文規定,應認為口頭或書面等能達請求效果的方式,均可使用。請求之相對人除義務人外,權利人若向主債務之保證人、債務人的代理人及財產代管人提出請求的,亦發生請求的效果。 (2)義務人的同意,是指義務人向權利人表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義務人的同意,亦即對權利人之權利的承認,故與請求發生相同之中斷時效的效果。同意的方式,對此法律未有限制,口頭或書面、明示或默示,均無不可,而且也不問義務人的同意是否有中斷時效的目的。同意之表示人原則上應為義務人本人,義務人的代理人於授權范圍內而為同意的,亦發生同意的效果,但保證人等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對主債務人不生同意之效果。同意之相對人,原則上亦為權利人或權利人之代理人,對第三人為同意,不生同意的效果。 (3)提起訴訟或仲裁,是指權利人提起民事訴訟或申請仲裁,請求法院或仲裁庭保護其權利的行為。訴訟之舉,是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最為強烈的表示,故訴訟之日便是時效中斷之時。權利人若以有效的判決、裁定、調解協議等法律文書,向法院申請執行程序的,亦發生與起訴同等的中斷時效的效果。但是,權利人於起訴後又撤訴的,其起訴是否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果呢?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通說認為,起訴已表明權利人行使權利的事實,即使撤訴也僅是放棄公力救濟,其內含請求之意思並未因撤訴而撤銷,故應視為與請求相同的發生中斷時效的效果。 3.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效果。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發生後,已經過的時效期間歸於無效,中斷事由存續期間,時效不進行,中斷事由終止時,重新計算時效期間。但如何確認中斷事由的終止,因事由的性質有別而有所不同: (1)因請求或同意中斷時效的,書面通知應以到達相對人時為事由終止;口頭通知應以相對人了解時為事由終止。在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後,權利人再次請求或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可再次中斷。 (2)因提起訴訟或仲裁中斷時效的,應於訴訟終結或法院作出裁判時為事由終止;權利人申請執行程序的,應以執行程序完畢之時為事由終止。 (3)因調解中斷時效的,調處失敗的,以失敗之時為事由終止;調處成功而達成合同的,以合同所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時為事由終止。
5. 造成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時效中斷的情形有哪些
一、關於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時效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一般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而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作為一類特殊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是受害人因生命、健康遭受損害以財產利益為內容要求事故責任方進行經濟賠償的給付之訴,根據我國法律適用1年的訴訟時效。
二、關於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時效的起算點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民通意見》第168條規定,「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以道路交通事故發生日作為訴訟時效的起算日,在審判實踐中是被普遍接受和適用的方式之一。
三、關於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時效中斷。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的規定,訴訟時效中斷了三種法定事由:
1、提起訴訟;
2、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
3、一方同意履行義務。當事人通過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向義務人主張權利可以產生訴訟時效中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的法律後果。
通過上文的講解,我們知道能夠導致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時效中斷的具體情形有哪些,法律中規定的有三種,即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以及一方同意履行義務,這種時候訴訟時效就會中斷, 待事由消失後,重新計算訴訟時效。
6. 關於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法規
現在,很多審判人員(特別是基層法院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對訴訟時效有這么一個認識的偏差——訴訟時效一旦經過中斷,全部變為普通的2年訴訟時效。筆者認為,這是極端錯誤的,訴訟時效是可以中止、中斷和延長的,但訴訟時效的種類卻是恆定不變的,原來是特殊訴訟時效的,中斷、中止和延長後的訴訟時效依然是特殊訴訟時效。根據法律規定,延付或拒付租金的,適用特殊的短期訴訟時效的規定,即訴訟時效為1年,在經過起訴、撤訴的中斷事由後,重新起算的訴訟時效依然是1年短期特殊訴訟時效,也即從2004年9月6日的裁定撤訴到2005年9月6日止。沒有其他法定的訴訟時效中斷事由,在2005年9月6日以後起訴的,法院不會再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因為起訴時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
一審認定在撤訴後的近兩年內,原告(債權人)一直向被告(債務人)追債,但是認定的依據只有原告自己的說法,被告不承認,也沒有任何其他證據顯示原告有追債行為。按照法律規定的證據採用標准,原告作有利於自己訴訟主張的陳述是不能採用作為證據的。因而,不能認定一審原告從2004年9月6日後到2006年9月4日前有過任何追債行為。
在1年的訴訟時效期間內,債權人黃美華、韋茂森沒有行使追債權利,其已喪失了請求法院保護其債權的勝訴權,河池市中級法院駁回其訴訟請求是正確的。 根據《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借款合同的訴訟時效期為兩年,兩年內債權人具有勝訴權。逾期貸款超過兩年的,勝訴權不受法律保護。借款單位可能會因訴訟時效期已滿,而不再履行還款義務。《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根據這一規定,為維護我行在借貸關系中作為債權人的勝訴權,保證我行信貸資金不受損失,各行應結合清理貸款的工作,對所有逾期貸款,應當在發生逾期後兩年以內區別不同情況採取中斷訴訟時效的措施:
一、以書面形式發送「貸款催收通知單」,要求借款單位及時償還到期貸款,或要求借款單位出具書面還款承諾。
7. 舉例說明訴訟時效的中斷和中止是怎麼回事
中斷包括請求、承認、起訴三種。
中止指在時效最後半年有不可抗力妨礙權利人內行使權利,則容導致時效中止
如,A要求B還錢,欠款2000年到期,正常的時效是2002年滿,但是如果在這兩年期間A起訴B、B承認欠錢、A要求B還錢,這時候發生中斷,假設這三種行為是2001年提出,那麼時效從2001年起重新算2年,就到2003年結束,中斷沒有次數限制,如果A一直要求B還錢到09年,那麼從09年開始算2年時效。
中止是指,2001年下半年,如果A重病,或者水災等,那麼剩下半年時間就先不計算,等不可抗力消失之後繼續算半年
8. 侵權責任法中名譽損害的訴訟時效是多久這個訴訟時效可以中斷嗎
名譽權受侵犯時復向法院起訴主制張權利的,是有訴訟時效限制的,依據民法總則的規定,主張民事權利的時效為三年,從知道權利被侵犯時開始計算。
《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的規定,訴訟時效中斷了三種法定事由:
1、提起訴訟;
2、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
3、一方同意履行義務。當事人通過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向義務人主張權利可以產生訴訟時效中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的法律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