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處理幼兒集體教學和自主游戲產生的沖突
將集體教學與自主游戲的活動時間分開,在自主游戲的准備過程中最好讓幼兒參與全程參與游戲的過程,體現出幼兒的自主性
㈡ 兒童游樂場引起的糾紛如何處理
兒童在游樂場受傷。家長與游樂場往往都有責任。原則上,游樂場應當承擔主要的責任回。
一、爭議焦點:答游樂場的設施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游樂場在管理上有無過錯。
1、如果設施有安全隱患,那游樂場承擔100%責任;
2、如果設施沒問題,但在管理上如果存在缺失的,應承擔主要責任。
小孩有其特點,遊玩時容易受傷,因此,游樂場應當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在動作協調性、體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應當安排工作人員對在裡面玩耍的小朋友予以特別關注,以防萬一遇有小朋友有跳躍、碰撞等危險動作時,可以及時警示並處置。
二、家長對小孩看護不周的,承擔次要責任。
如果家長明知,小孩正在玩耍的游戲有一定的危險性,仍然同意小孩玩耍,這就有考慮不周之處。另外,小孩玩的行為有一定危險性時,可能父母也沒有及時阻止。
三、為什麼游樂場的責任更大?
雙方對事故的發生均有責任,相比而言,游樂場責任更大。因為游樂場作為開辦兒童游樂場所的企業,面向廣大兒童提供游樂服務,對游樂設施的安全性、遊玩秩序的管理、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等都有較高要求,與家長的疏忽相比,游樂場管理不到位過錯更大。這跟平常我們經常提到的家長的監護權有聯系,也有一定的區別,因為游樂場不同於在家裡。
㈢ 案例題目 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發生矛盾,糾紛,老師應該怎麼辦
應該教小朋友解決矛盾。
㈣ 如何解決幼兒游戲中的游戲沖突問題
游戲對於幼兒之所以魅力無窮, 就是因為幼兒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幼兒自主自願地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支配控制自己的行為。讓幼兒自主地游戲,成為游戲的主人,這種觀念已被人們普遍地接受和認同。為了使游戲順利開展並做出成效,教師必須注意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建立和執行規則,培養規則意識。規則使幼兒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活動有目的性;進而通過規則引導幼兒意識到行為的質量和後果。
游戲是幼兒現實生活的反映。幼兒在生活中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獲得關於周圍環境與生活的各種印象,他們會把這些印象或經驗帶進他們的游戲中來。
幼兒玩滑滑梯的時候,盡管教師總是事前提醒幼兒:要注意安全,不做危險動作,要從樓梯上去再從滑道下來。可每次游戲的時候,開始時,幼兒似乎還記得這些規則,時間一長,幼兒就開始犯規,有的從滑道上逆行上去,有的在滑道上一個一個疊坐在一起不滑下去,有的幼兒用手抓住上面的護欄,身體躺在滑道上擺動,嘴裡喊著救命!救命啊!臉上流露出頗為誇張的表情,護欄邊圍著幾個幼兒正在有條不紊地救人,有的幼兒掉到水裡去了,有的幼兒救上來了。教師看到那麼多的幼兒擠在一起,走過去制止他們:小朋友,看看誰最聽話,知道怎樣滑滑梯才是對的。小朋友立即變乖了,停止了原來的活動,排著隊有序地爬上爬下,安靜了許多。教師放心地在一旁觀看。可沒過幾分鍾,有幾個男孩子又開始了救人活動,有的被怪獸抓住大喊救命! 有的在滑梯上大喊:我是奧特曼,我來救你們。參與救人游戲的孩子越來越多,游戲場上又熱鬧起來。
是制止他們,還是順其自然。不制止?怕他們出事故。制止他們又於心不忍,幼兒玩得那麼投入。游戲中的自主和規則是一對矛盾,如果過分強調規則,勢必把孩子管得太死,孩子就失去了自主發展的機會,失去滿足和快樂感;反過來,過分強調自主,沒有規則的約束,游戲就會顯得雜亂無序,毫無質量和意義。教師該如何處理游戲中幼兒自主性與規則意識之間的矛盾呢?
一、尊重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自主性
游戲是幼兒基於內在動機的選擇,沒有固定模式的主動參與活動的快樂過程,是幼兒的權利和需要,是幼兒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要把選擇游戲的權利交給幼兒,讓幼兒玩自己喜歡的游戲,這樣才能使幼兒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
靜下心來想一想,成人也喜歡來點刺激的游戲,游樂場里的過山車、快速滑行車,新型運動中的攀岩、懸崖跳水、急流探險都是成人喜歡的驚險活動,一個險字本身就包含著不安全的因素,而冒險後的成功卻往往能帶給人巨大的滿足感。 孩子在游戲中的動作一般來說具有非常規性。例如幼兒玩滑滑梯,除掉滑滑梯本身帶給幼兒的感受外,幼兒還創造性地設計了一些情節,例如:奧特曼救人、過山車等。幼兒在充分地自主地表現,使游戲情節精彩,內容豐富,當然會令他們流連往返。因此,幼兒游戲時,教師要把選擇游戲的權利交給幼兒,讓幼兒玩自己喜歡的游戲,這樣才能夠讓幼兒獲得滿足感和愉快感。
就算是小班的幼兒,也仍然會在游戲活動中反映他們日常生活的片段,扮演他們想像的角色。但教師總會擔心幼兒不會玩,玩不好,不安全,希望幼兒按教師的意願重復那些規矩的活動,結果是幼兒在游戲中失去了自主性,時間長了,會束縛幼兒的思維和手腳,表面上看上去聽話乖巧,實際上對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細致地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內容,表現,看看他們在游戲中做什麼,怎麼做的;傾聽他們在游戲中談論什麼,怎麼交流,對積極地部分給予肯定,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選擇,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注意幼兒在游戲中的愉快體驗。
幼兒在游戲時的動作、語言、情節常常是比較隨意的,甚至是盲目沖動的,特別是小班階段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准則行事,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游戲進行時易發生沖突和過激行為,導致不良後果產生。例如:前面提到的游戲中,救人的孩子越來越多,集中在窄小的滑梯通道上,容易導致安全事故。如果一味讓幼兒自主自由、隨心所欲,完全忽略規則在幼兒活動中的教育功能,那麼幼兒在游戲中根本就自主不起來,同伴間互相干擾,混亂無序,游戲不能順利開展,自然沒有自主性可言。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制定規則,讓幼兒學習遵守規則,培養規則意識,在有序的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性才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注重遊戲的指導和評價,培養幼兒的自律性
在我們談論幼兒游戲的自主性的時候,同時有這樣一種誤區,游戲既然是幼兒自己的活動,成人就不因該過多地干預,讓幼兒自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好了,只要幼兒高興就行。事實上游戲就變成了放羊式的一種低水平的游戲,教師在游戲中的作用就無從體現,幼兒在游戲中變得盲目,沒有規則,放任自流,忽略了游戲在幼兒發展中的價值,前面提到的幼兒安全問題就變得突出了。因此,我們要謹慎地界定幼兒地游戲行為,評價幼兒地游戲過程。
㈤ 如何在區域游戲中處理幼兒之間的矛盾案例
幼兒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能否勇敢地擔負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決定於幼兒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的狀況。幼兒階段的社會性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比傳播知識、訓練技能更為重要。幼兒階段的社會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以提高 幼兒社會適應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應加強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的地方,游戲又貫穿於幼兒生活的一日各個環節,而游戲又正是能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幼兒內在需要的,是發展幼兒社會交往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加強對幼兒的交往能力的培養,就應當為幼兒創設各種環境,並利用這一資源,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產生交往的意識,學習交往的方法,掌握交往的技能。
一、努力為幼兒創設可充分自由交往的環境和條件。
幼兒學習、掌握交往技能需要在寬松真實的氛圍中進行充分的嘗試與練習。
首先,建立促進各區幼兒間合作的良好常規。以前區域游戲中幼兒交往僅限於本區范圍內。有一次娃娃家裡的石澤對我說:「老師,我想帶孩子到理發店理發。」「好吧!」石澤高興地走到理發區,說:「我帶孩子來理發,可以嗎?」正在理發的小雨和浩浩愣了愣,轉頭看著。我向她們點了點頭,小雨馬上笑著搬過一把椅子,拉著石澤說:「好吧,你抱著娃娃坐在這兒我馬上給你們理發。」理完發石澤說:「現在娃娃困了,我帶他回家睡覺,你們,再見!」以上事例表明,我們應該鼓勵、引導各區游戲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這樣有利於拓寬幼兒交往的空間,增強幼兒之間相互交往的機會。
其次,教師鼓勵、引導幼兒自己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幼兒喜歡游戲,但游戲過程中經常發生各種矛盾沖突。幼兒面對矛盾沖突,她們往往喜歡請老師替他們解決問題。但幼兒應逐漸形成勇於自己解決矛盾沖突的能力,所以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自己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有一次,幼兒在玩娃娃家時,就因為一個灶具,孩子們發生了激勵的爭吵。這時,欣悅很生氣的告訴我,「老師,你看!明明又搶我家的煤氣灶了!」這時的我連忙說:「欣悅,你看怎麼辦?」欣悅還是生氣的說:「讓他還給我!」我又找到明明,「明明,你看欣悅生氣了,你知道為什麼嗎?」明明不好意思的說:「欣悅,別生氣了!我把玩具還給你!」欣悅這時也高興的說:「你先玩一會兒,等會兒再還給我吧!」這時她們又開心的去玩了。
最後,教師應及時鼓勵、引導幼兒互幫互助,增加幼兒之間相互交往的機會。活動區是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的有效場所,對個別幼兒進行個別指導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幼兒。陳鶴琴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中強調「兒童教兒童」。有一次,我與浩南在玩顏色識別游戲,靜靜走過來,說:「老師我也想玩!」「好吧,你們倆玩。但是靜靜應該象老師那樣邊幫助浩南玩,好嗎?」「好!」靜靜高興地答應了。他們玩了好幾個輪回,靜靜還連連讓了浩南好幾次,最後我又聽見靜靜說:「今天你認識綠色了嗎?」浩南點點頭說:「嗯,認識了。明天我們倆再一塊兒玩,好嗎?」鼓勵引導幼兒充當個別幼兒指導者有助於培養幼兒互幫互助的品質,有助於增強幼兒相互交往的樂趣,有助於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發展。
二、開展各種游戲活動激發幼兒興趣,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3—6歲幼兒往往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力不穩定,並伴隨情感受進行。在活動中,只有當幼兒對活動產生興趣,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時,才會積極參與活動。活動區的活動為幼兒創設了自由、理解、寬松、合作的人際環境,他們可以在同一活動區與同一組小朋友進行交往,也可在不同活動區和不同的小朋友交往,有時是幼兒與教師的交往,交往的方式是自由變化的,減少了思維的框框與內在的壓力,幼兒的手、口、腦都得到了解放。
游戲是幼兒最樂於參與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交往的興趣與能力是又一條重要途徑。游戲中,幼兒以愉快的心情,興趣盎然的投入「現實生活」,對老師的啟發、誘導很容易接受。結構游戲、角色游戲等創造性游戲具有群體性,是幼兒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再現,幼兒通過自己的或與同伴的共同活動,把最感興趣的事情反映出來,從中學會共處,學會合作。例如;我們在活動室里設立娃娃家、、理發店等,讓幼兒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會行為規范,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意識,而且能學習不同的角色間的交往方式,「娃娃」與「長輩」的交往、「醫生」與「病人」的交往、「營業員」與「顧客」的交往等孩子們你來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緒,更增添幼兒交往的興趣。另外,幼兒在游戲角色中活動,扮演著各種角色,逐步認識理解角色的義務、職責,不斷學習社會經驗和行為准則,進而使同情心、責任心得到發展,並逐步養成互相幫助的良好品德。因此,創造性游戲是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行為的最佳活動。
在區域活動中要充分利用游戲活動,幫助幼兒加深體驗,進行語言交往的遷移。 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已習得一些語言交往經驗,老師在游戲中引導幼兒進行遷移,有助於促進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發展。如:幼兒學會說:「請你幫幫我,好嗎?」等的句式可以遷移到游戲中,「請讓一讓,行嗎?」「請和我一起玩,好嗎?」「請你來娃娃家做客,好嗎?」......
區域活動中,除了強化幼兒語言的交往功能,我們還引導幼兒共同商量,確定主題,制定游戲規則,鼓勵幼兒通過協商分配角色,各游戲成員有機地進行交往,從中掌握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逐步擺脫「自我中心」的意識。孩子們在游戲體驗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樂,逐步學會了合作、謙讓、互換、輪流、妥協等協調同伴關系的技能。
三、正確運用評價手段,鼓勵、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
幼兒的發展水平與特點,決定幼兒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教師及時的指導和充分的強化,而實現它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活動區游戲後的評價。活動區游戲後的集體評價有助於全體幼兒的普遍發展與提高。例如有一次我在活動後,向大家介紹某些幼兒的友好謙讓行為,鼓勵大家向他們學習。之後,在活動區游戲過程中,經常有小朋友跑來向我說,自己是如何把玩具謙讓給別人玩的。另外,有一次我發現冉冉、苗苗等小朋友,在娃娃家中玩以幼兒園生活為主題的游戲,其內容較豐富、有條理。我利用評價機會請他們向大家介紹他們是如何開展游戲的,並組織幼兒討論「在游戲中,如果你是幼兒園老師會怎樣組織小朋友們的生活?在游戲中,小朋友們應該如何協商、分配角色?」他們各抒己見,豐富多彩。第二天就有好多小朋友在娃娃家中開始了以幼兒園生活為主題的游戲,他們協商、分配好角色後,開始了游戲,又是進餐、又是畫畫、又是游戲、又是講故事,其內容更生動有趣。
總之,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獲得社交技能,發展社會性行為。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我們應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同時社會交往是幼兒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對於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並非生來就知道如何適應社會生活,教師要幫孩子學習如何與人接觸交往,逐漸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並能初步根據社會規范調節自己的行為,發展交往能力。
㈥ 如何在角色游戲中培養大班幼兒解決糾紛的能力
我們知道,人是在不斷解決糾紛和問題中發展的,幼兒也不例外。隨著幼兒解決糾紛能力的提高,他們的獨立意識也會增強,尤其對獨生子女來講,可以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如,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交往能力。 角色游戲是學前兒童按照自己的意願,以模仿和想像,藉助真實或代替的材料,通過扮演角色,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創造性地再現周圍社會生活的游戲,又稱象徵性游戲。有人認為,角色游戲是想像的世界,是濃縮了的小社會,幼兒是一會兒進去,一會兒出來,樂此不疲,可以在游戲中動腦筋,出主意,淋漓盡致地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快樂的、憂郁的,幫助幼兒認識美醜善惡。 所謂的糾紛,就是指活動的參與者之間的相互反對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圖的比較自覺的行為,它是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的互動形態。幼兒糾紛是指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與同伴發生的相互抵制或對抗,表現為交往雙方在行為、言語或情緒等方面的對立,是幼兒與同伴之間頻繁發生的一種社會互動形式。角色游戲中的大班幼兒糾紛,是指在角色游戲中,各個活動區中大班幼兒自主活動時所產生的糾紛和沖突。對策研究指處理角色游戲中的矛盾,解決角色游戲中大班幼兒糾紛的方法。 筆者將從「研究主題的發展現狀」、「大班幼兒的游戲共性和交往特點」、「角色游戲對大班同伴交往的影響」、「解決糾紛對大班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作用」幾個方面來剖析課題、闡明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糾紛解決方法」的研究現狀 有些教師認為,游戲與教學活動相比,不如教學活動那麼好駕馭,因為幼兒是動態的而非靜止的,他們的行為是教師難以控制的,主宰游戲的是幼兒而不是教師。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從角色游戲出發,對幼兒產生糾紛的成因及對策的研究還不是很深入。大部分教師對為什麼觀察、觀察什麼、怎樣觀察還不是太清楚。另外,還有一些教師雖然知道幼兒交往的重要性,也在實踐中嘗試著觀察幼兒的游戲,但不會把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不知道哪些是該記錄的、哪些是不需要記錄的,結果觀察了半天卻沒有任何結果。有些教師每次都很認真地觀察並記錄幼兒在游戲中發生的同伴糾紛,但面對一大堆記錄下來的文字、表格等資料,卻不能從中分析出遊戲中究竟存在什麼問題,下次游戲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教師要鼓勵不同性格與不同能力幼兒間的交往,對於不協調的幼兒,老師可主動做說服工作」 ①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教師有責任指導幼兒健康交往:「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關的,要高度重視良好人際環境對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並加以指導。」 總結:在學習文獻的過程中,我發現多數研究者將關注點落於「幼兒同伴交往沖突上」,但對於解決沖突的策略研究上卻遇到了困難。 「在物品或空間沖突情境下和游戲沖突情境下,ICPS訓練可以有效地幫助幼兒通過溝通協商、解釋請求等方式獨立解決沖突,改善幼兒同伴沖突的解決策略。但在故意挑釁和干涉、控制他人的情境下,尤其是在故意挑釁的沖突情境下,幼兒的退讓逃避和強制攻擊策略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這說明幼兒在遇到強制或暴力事件時,ICPS訓練並不能有效地幫助幼兒勇於面對沖突,或控制沖動的情緒,大多數幼兒仍然會逃避矛盾或使用「以牙還牙」的報復行為。」 ② 也有部分研究者意識到了「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糾紛點」對「提升幼兒社會性交往」的促進作用。 「攻擊性是一種反社會的行為,在角色活動中是比較常見的,幼兒解決糾紛、達到協調,是一個不斷克服自我中心化的過程。在此之中,幼兒學會了尊重、欣賞他人,學會了寬容。」 ③ 啟示:鑒於此,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糾紛解決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合作與分享的發展。誠然,在所搜集的文獻中卻鮮少提出解決糾紛的具體策略。角色游戲是最典型的、最富有特色的,最符合幼兒意願的一種游戲。它為幼兒提供了與同伴自由交往的場所與氛圍,使幼兒在真實的環境中與幼兒之間發生關系,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容易產生糾紛,糾紛解決能力發展良好的兒童,易於被同伴接納,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從而獲得友誼,形成健康的個性。相反,沖突解決能力發展較差的兒童,容易導致沖突的擴大,甚至會因較多的攻擊性行為而引發人際關系緊張,對幼兒的身心產生不良的影響。故角色游戲反映的是幼兒的社會認知水平和社會技能,並與其社會適應能力密切相關,從角色游戲入手研究幼兒的糾紛解決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 二、大班幼兒角色游戲的發展共性和同伴交往 了解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發展共性能為「解決幼兒糾紛」提供支持。大班的孩子與社會的接觸面已大大擴展,生活經驗的積累增多,在游戲中他們不但能反映親身體驗的事物和現象,而且能反映從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聽到、看到的,從成人或同伴處獲得的知識經驗。與中小班幼兒相比大班幼兒在游戲時有較強的游戲目的性和獨立性,有豐富的想像和創造,有較好的游戲合作水平,有較強的游戲評價能力。然而,隨著不同角色的滲透、與本位角色相似度的提高,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情感傾向和對他人的評價也通過行為表現出來。 「同伴不僅是一種強化物,而且可以作為一種社會模式或榜樣影響兒童的行為發展。」 ④ 「同伴接納類型是對幼兒同伴交往水平的整體評價,是社會認知的綜合放映,其關鍵的影響因素在於幼兒解讀社交問題的策略。」 ⑤ 「受歡迎幼兒大都傾向於成為優秀社會問題處理者、有效協調者和對他人的支持者。」 ⑥ 總結:大多的文獻點明了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特殊性」,因為他們與社會的接觸多了,生活的積累多了,所以與同伴間的交往情節日益豐富,他們在游戲中的沖突也日漸凸顯。 「兒童在解決沖突中運用的策略有這樣四種:第一,減少付出,即當解決方式會導致一方付出時,會遭到該方的反對。此時若找到減少或消除付出的辦法,就可以使雙方的意見一致;第二,補償,即找到一種辦法補償讓步的一方;第三,互相捧場,指雙方各讓一步,以求意見統一;第四,架橋,指想到辦法找到一種雙方都滿意的新選擇。」 ⑦ 啟示:關於「大班幼兒的交往」是國內外諸多學者長期研究的內容,他們從幼兒的交往類型、幼兒的交往定位、幼兒的交往情感等方面進行研究,然而筆者所要研究的內容又帶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角色游戲」中的幼兒糾紛解決策略。角色游戲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模仿游戲,又有其特殊的意義在:角色游戲沒有目標,完全以幼兒為主體參與活動。那麼就為幼兒交往提供一個相當「自主」的平台,而將「大班幼兒糾紛解決策略」的研究落在這樣一個平台上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角色游戲對大班幼兒交往的影響因素 「游戲時幼兒發展和生存的主要活動。」 ⑧ 角色游戲能讓大班幼兒獲得和表達其社會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幫助幼兒發現交往的問題,解決交往的問題,從而擺脫自我中心的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在角色游戲中,大班幼兒在平等互惠同伴關系建立的同時,體驗沖突、談判或協商的機會也隨之出現,使同伴交往擺脫單線的行為互動,達到更高的豐富情感的互動。他們在游戲中的沖突和協商不論是指向物體還是不同的社會觀點,在引發折中主義和平等互惠的觀念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總結:角色游戲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大班幼兒體驗、宣洩交往中的情感,豐富了交往的類型。 「在角色游戲情景中幼兒的同伴交往策略可以分為十大
㈦ 教師怎樣解決幼兒在游戲中的糾紛
癲癇發作
在玩電子游戲過程中,出現極少數會觸發癲癇病發作的情況。雖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然而,視頻游戲可能會導致光敏性癲癇(PSE)的發作,病患由於受到過多視覺刺激,而引發癲癇病。
㈧ 如何理性對待幼兒游戲活動中的沖突行為
游戲對於幼兒之所以魅力無窮, 就是因為幼兒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幼兒自主自願地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支配控制自己的行為。讓幼兒自主地游戲,成為游戲的主人,這種觀念已被人們普遍地接受和認同。為了使游戲順利開展並做出成效,教師必須注意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建立和執行規則,培養規則意識。規則使幼兒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活動有目的性;進而通過規則引導幼兒意識到行為的質量和後果。 游戲是幼兒現實生活的反映。幼兒在生活中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獲得關於周圍環境與生活的各種印象,他們會把這些印象或經驗帶進他們的游戲中來。 幼兒玩滑滑梯的時候,盡管教師總是事前提醒幼兒:要注意安全,不做危險動作,要從樓梯上去再從滑道下來。可每次游戲的時候,開始時,幼兒似乎還記得這些規則,時間一長,幼兒就開始犯規,有的從滑道上逆行上去,有的在滑道上一個一個疊坐在一起不滑下去,有的幼兒用手抓住上面的護欄,身體躺在滑道上擺動,嘴裡喊著救命!救命啊!臉上流露出頗為誇張的表情,護欄邊圍著幾個幼兒正在有條不紊地救人,有的幼兒掉到水裡去了,有的幼兒救上來了。教師看到那麼多的幼兒擠在一起,走過去制止他們:小朋友,看看誰最聽話,知道怎樣滑滑梯才是對的。小朋友立即變乖了,停止了原來的活動,排著隊有序地爬上爬下,安靜了許多。教師放心地在一旁觀看。可沒過幾分鍾,有幾個男孩子又開始了救人活動,有的被怪獸抓住大喊救命! 有的在滑梯上大喊:我是奧特曼,我來救你們。參與救人游戲的孩子越來越多,游戲場上又熱鬧起來。 是制止他們,還是順其自然。不制止?怕他們出事故。制止他們又於心不忍,幼兒玩得那麼投入。游戲中的自主和規則是一對矛盾,如果過分強調規則,勢必把孩子管得太死,孩子就失去了自主發展的機會,失去滿足和快樂感;反過來,過分強調自主,沒有規則的約束,游戲就會顯得雜亂無序,毫無質量和意義。教師該如何處理游戲中幼兒自主性與規則意識之間的矛盾呢? 一、尊重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自主性 游戲是幼兒基於內在動機的選擇,沒有固定模式的主動參與活動的快樂過程,是幼兒的權利和需要,是幼兒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要把選擇游戲的權利交給幼兒,讓幼兒玩自己喜歡的游戲,這樣才能使幼兒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 靜下心來想一想,成人也喜歡來點刺激的游戲,游樂場里的過山車、快速滑行車,新型運動中的攀岩、懸崖跳水、急流探險都是成人喜歡的驚險活動,一個險字本身就包含著不安全的因素,而冒險後的成功卻往往能帶給人巨大的滿足感。 孩子在游戲中的動作一般來說具有非常規性。例如幼兒玩滑滑梯,除掉滑滑梯本身帶給幼兒的感受外,幼兒還創造性地設計了一些情節,例如:奧特曼救人、過山車等。幼兒在充分地自主地表現,使游戲情節精彩,內容豐富,當然會令他們流連往返。因此,幼兒游戲時,教師要把選擇游戲的權利交給幼兒,讓幼兒玩自己喜歡的游戲,這樣才能夠讓幼兒獲得滿足感和愉快感。 就算是小班的幼兒,也仍然會在游戲活動中反映他們日常生活的片段,扮演他們想像的角色。但教師總會擔心幼兒不會玩,玩不好,不安全,希望幼兒按教師的意願重復那些規矩的活動,結果是幼兒在游戲中失去了自主性,時間長了,會束縛幼兒的思維和手腳,表面上看上去聽話乖巧,實際上對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細致地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內容,表現,看看他們在游戲中做什麼,怎麼做的;傾聽他們在游戲中談論什麼,怎麼交流,對積極地部分給予肯定,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選擇,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注意幼兒在游戲中的愉快體驗。 幼兒在游戲時的動作、語言、情節常常是比較隨意的,甚至是盲目沖動的,特別是小班階段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准則行事,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游戲進行時易發生沖突和過激行為,導致不良後果產生。例如:前面提到的游戲中,救人的孩子越來越多,集中在窄小的滑梯通道上,容易導致安全事故。如果一味讓幼兒自主自由、隨心所欲,完全忽略規則在幼兒活動中的教育功能,那麼幼兒在游戲中根本就自主不起來,同伴間互相干擾,混亂無序,游戲不能順利開展,自然沒有自主性可言。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制定規則,讓幼兒學習遵守規則,培養規則意識,在有序的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性才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注重遊戲的指導和評價,培養幼兒的自律性 在我們談論幼兒游戲的自主性的時候,同時有這樣一種誤區,游戲既然是幼兒自己的活動,成人就不因該過多地干預,讓幼兒自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好了,只要幼兒高興就行。事實上游戲就變成了放羊式的一種低水平的游戲,教師在游戲中的作用就無從體現,幼兒在游戲中變得盲目,沒有規則,放任自流,忽略了游戲在幼兒發展中的價值,前面提到的幼兒安全問題就變得突出了。因此,我們要謹慎地界定幼兒地游戲行為,評價幼兒地游戲過程。 教師要善於觀察了解幼兒對什麼感興趣,觀察幼兒當前或
㈨ 如果幼兒與游戲規則產生沖突時該怎麼辦,教師應該堅持遵守規則還是尊重幼兒的意願呢
教書育人,我認為教師組織游戲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裡面,首先你要看孩子專的意願是什麼,屬有時小小的違背規則,但是幼兒能體會到很大的滿足感。
如果說他的意願是非常自私且無理取鬧那種,也應該對他說明緣由,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就不搭理他!
畢竟他只是小孩子,培養成人還需要我們的努力